第一篇:重视开展以科学课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
重视开展以科学课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受课堂地点、课时的限制,很多课本上的探究内容无法拓展,学生关心的生活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又非常高涨。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学生们可以对课本知识、环境问题、校园生活方面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科学教师每学期指导1-2个课题,学期末做结题答辩,我校多次举办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获得了深圳大学专家和市科技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其中《初中生看课改》调查报告,获得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得到了省教育专家和南山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刘晓明局长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一书的前言中写到:“南山外语学校8年级学生开展的《初中生看课改》的调查研究,能够系统、客观、生动地反映课改的得失、优劣,中肯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个案例本身就是课程改革成果的生动体现。”
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英语、政治、史社等学科中蓬勃发展。所开展的《我校荔枝蝽的防治与调查》《月亮湾的白蚁危害情况调查》《相对论之我见》《土卫六有生命吗》《低年级水痘病情的危害调查》分别获得省市区优秀论文或优秀活动。
一、科学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老师们普遍反映,科学课是最难教的课!相对《历史与社会》课的顺利推进,《科学课》的推行实在是步履艰难,有人甚至将科学课能否推行下去看作是影响课改进程的重要因素。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科学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科学课程标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老师们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科学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不断扩展和提高,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科学课程。每周一是我校科学课老师们集体备课的时间,每个章节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讲,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教学体会。此外,老师们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2、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科学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科学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初中科学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3、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科学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虽然课程标准相同,但是现行的华东师大、上海及浙江版等三套教材的侧重点、难易程度、综合程度差别较大,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科学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即便如此,老师们也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改教学的质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挫。
4、评价方式的不确定带来的压力
据调查,科学课虽普遍较受学生欢迎,但由于目前对科学课如何评价还不确定,学生家长对这门课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不清楚,对这门课的态度也不明朗,这就给科学课教师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改革行为上。一边是要大刀阔斧改变教学模式,可是另一边却担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重新走回老路上去,从分科教材中找出那些与所教内容知识点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做,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观。
南山区是深圳市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在2004年深圳的中考中,该区的科学课已列入中考必考科目。但怎样考,考什么,如何评价,老师们心里还没底。现在情况是,一个区着急,其它区观望。听说不少学校由于在初
一、初二时将科学视作“副科”对待,现在要参加中考了,于是很多学校不得不在晚上和周六补课,“像对付中、英、数一样对待科学中考!”在全国其他地方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也不确定,有的是“平时综合地学,考试分科去考”,有的是在中考中单独出题或在一张卷子中出一部分综合性试题,还有的地方则干脆将综合性科学课又划分到各科教师分科去教。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教师们就很难完全改变思维观念去放开手脚探索实践,因为谁也不想因尝试改革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二、对科学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纵观科学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建议初中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同时,研究开发 “科学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
首先,设置专门的“科学活动实践课”,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科学精神,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其中包括科学的精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与体验。其次,开设“科学活动实践课”能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弥补理论必修课程的不足。在科学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兴趣,并对那些有科技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思维、技能训练,让他们自由选择所爱好的领域去学习、探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近几年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创新教育办学特色”,在开设科学课程的同时,结合该课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发了“学校周边环境探究”、“爱鸟小组”、“科技制作”、“创新方案设计与小发明”、“头脑OM”、“天文摄影”等多个科学实践活动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活动项目及活动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受到学生欢迎,学校每年的科技节都会收到几百件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案、小发明、科技制作和科学小论文,有的小发明还获得了专利,在省、市、区级创新大赛中频频获奖。从学生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其中蕴涵的科学创新思想,闪烁的智慧光芒。可见,开设科学实践活动课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科学课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科学课教学目前处于改革实验阶段,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师资队伍的保障是关键。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资源都比较紧缺,由于教学内容涉及面相当之广,原本在大学分科学习并已在中学分科教学多年的教师尤感困难。目前深圳市对科学课教师的培训时间太少且培训时间和方式单一,杯水车薪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建议:
第一,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培训在岗教师时,既要关注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探索和教学方法指导,也要重视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因为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教师们对非自己所学专业涉及到的实验方法与技巧了解甚微,有的甚至出现原则性错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学校里制订实验培训计划,由担任科学课的不同学科教师示范“传授”,教师人人过关。
第二,希望在师范大学里,能开设专门的科学专业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也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进行有关科学课课程观、方法论以及综合实验技能的培训,以解决中学开设科学课的后顾之忧。
3、建立科学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
科学课在深圳市各区、各个学校中推行的时间先后不一,有的已经推行了三年,有的才刚刚起步。由于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与经验,有关的教学资源匮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真正参与了科学课教学实验的教师才有切身感受,来自一线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积累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能增加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将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与负担,更有利于科学课的顺利推进。从长远考虑,建议各学校、各区教育局把从事科学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的教学体会、课件、素材等资源集中,尤其是要广泛地听取和收集来自教学一线老师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做起,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一个科学学科网站,收集教师的优秀备课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学校范围内共享。同时,建议在各区及全市范围内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科学学科网站,收集全市优秀的备课资源,并且给科学教师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例如BBS),从而使教师在实践中共同进步,并由此推动深圳市的科学课教改实验走在全国的前列。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让科学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张红星
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在如何培养创新型学生上去做文章,下功夫。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无数科学家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发明创造的成果大多是成年以后取得的,而发明创造的人才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中创造性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学习体会。
一、丰富观察实践活动,眼与心结合培养创新人格。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三年级的教材内容就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从上学期对一棵树、一杯水、一张纸等静态的“观察”到下学期对空气、沉浮、冷热等动态的“观察”;从观察叶片、观察小动物等短期观察到观察凤仙花的一生、蚕的一生等长期观察,都在不断延续、层层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大量资料表明,儿童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近实际,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以及各种劳动实践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角度看,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获得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大量的科学实践活动又丰富了儿童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努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实验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相信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行知结合营造创新氛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坚持先将行与知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学生的探究过程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课堂上随时赞赏和鼓励,让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知识,只有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新知。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
例如我在教《马铃薯的沉与浮》一课时,学生在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为什么沉或浮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材料,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及不同材料的溶质(盐、味精、糖等),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研究材料,研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有的学生认为杯子的大小影响马铃薯的沉浮、马铃薯的大小影响马铃薯的沉浮、不同的溶液影响马铃薯的沉浮),由于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问题,从而材料的选择也是自主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学生根据设计要求,经过思维的选择加工,从而使探究活动设计得以较科学合理。面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则给予由衷的赞扬,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探究的劲更足了。
三、丰富实验活动,手脑结合培养创造能力。
陶先生说过:“科学实验要从小做起。每天找一些小小实验,教小朋友们去做吧!”而小学科学课正是由一个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作为科学启蒙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而在实验教学中,陶行知先生又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结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实验猜测、实验设计和实验交流的基本环节:
(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时,教师将餐巾纸在杯子底部塞紧,让学生先猜一猜“当我将杯子竖直插入水中后,杯底的餐巾纸会湿吗?”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猜测纸肯定会湿。但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用实验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了解空气》”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要求学生先猜测再验证„„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实验活动,又使学生手脑并用完成探究任务。
(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四、学习与创造的结合,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说明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天才”的专利。“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关键是能不能发挥它的潜能。“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同时,陶先生也“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但如果在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更能体现陶先生的这一思想。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对蜗牛的观察中,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说要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水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这时教师不能随便阻止或打断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们去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试一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教育的关键是把习惯养好,基础打好,而不在于贮存多少现成的知识。科学教育应带好路,开好头,“渔”比“鱼”更重要。把学生的科学头脑磨炼得更聪明,更科学化,这就是科学教育的价值。学生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有了好基础、好素质,就会出科学家,出人才。因此,科学教学的过程更应当是方法的培养和创造的训练,是学习与创造相互结合、彼此促进的过程。同时,学习也应当是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老师们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后发现,如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全依赖分学科课程是不行的。尽管分科课程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它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教育的整体性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过去的历次课程改革,只是孤立地在某一学科中进行改革,或修改教学大纲,或增删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借着这股东风,教师们开发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
二、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们感到以往的学生的实践活动,元论是在老师们的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活动”要么更多地被作为“课外”附加的事情,要么只是“课内”的补充和调节。似乎始终充当着学科课程的“配角”。而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老师们开发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学科教学综合化阶段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老师们首先尝试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尝试,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元方式切入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元理解、允许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进行多元表达。
在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品德等学科教学中,每个教师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运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的从事课堂学习,在每一节课中力求形成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以此促进学生比较全面的获得知识。如语文教师在讲《落叶》一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可以表演配乐的课本剧,用图画描绘落叶的作用,用动作演示落叶飘落的形态,用语言讲述自然界季节的变化等等。适合于学生自我智能强项的自主选择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到新鲜、有趣,同时也感受到了自我独特的价值。
经过这一阶段的试验,教师们初步理解了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基本方法,并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优势。但是,一节课需要任课教师掌握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毕竟在短时间内,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可能迅速提高。为此,参加实验的老师们又开始多学科联动教学的尝试。
(二)多学科联动教学阶段
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时发现,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有,但是都不深刻。如:有关春天的内容只是在许多学科中都会涉及到。但以往的分科教学多是进行各自的教学,知识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很难对春天有一个综合的、深刻的理解,为此课题组实施了以“春天”为主题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单元。
这个教学单元以自然学科为基础,整合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品德等学科,并与团队、课外小组活动进行联合。“春天”综合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春季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观察、记录和体验,抓住春天由于天气气温变化所引发的动物、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组织学生在实践感悟中运用多种智能,广泛收集知识资源,了解自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如让学生运用语言和绘画等艺术手段记录、描写、赞美春天。
(三)跨学科课程整合阶段
淡化学科界限,实行整体设计,综合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劳技、品德等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开发出“玩具里的学问”单元校本课程,由连续性的22节课组成。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探求未知、掌握知识的更高一级层面。学生通过对玩具的市场调查、参观、搜集、欣赏、介绍、评论、折装、设计、制作、展示、推销等系列的活动过程,运用语文、数学、科技、美术、音乐、劳技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中,感受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变化和童年生活的乐趣;了解产品的创造、设计、生产、销售过程和价值计算方法;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数据整理、统计、制表、科学原理、造型设计制作、音乐服务于生活、布置展览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活动,发现有趣的现象,引发思考,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多元智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想像和动手创造能力。
我们实施的“春天”和“玩具”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常态下的教与学的过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给学生营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动手创造的机会,学生感到与过去的学习不一样,十分新奇和兴奋,参与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
三、综合课程方案实施的特色
(一)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要使各学科有机的融入一体,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在“玩具”单元课程整体设计中,教师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不仅学校有整体的规划,而且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教师们对教材进行合并、增减,编出了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教材和教案,其后又用了两天的时间一节又一节地说课,集体进行评议、修改。整体设计不仅关注“学什么”,还关注“怎么学”。这样使课程的目标方向明确,具有成效性。整体设计便于课时调整,将课时集中安排,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
(二)组建智能教育团队
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因此我们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而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优化组合。我们为每个实验班配备了一位班主任、两位副班主任,并邀请了科技专家、有专长的家长和教师组成“智能化教育团队”,教育团队的组成将多元智能融为一体,增强了教育的力量。教育团队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和实践,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骨干,学习型组织逐渐形成和完善。
(三)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问题。为了使我们设计的课程更具有科学性,我们紧紧依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发挥集体智慧,对各学科课程的标准进行整合,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实现《标准》不变,而是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由于综合课程目标的制定不是另起炉灶,所以在实施中避免了矛盾,保证综合课程是对学科课程标准实现的深化和延续。
(四)评价贯穿始终
“学习标准”建立于学习的过程中,是我们在“玩具里的学问”单元课程实施中的新尝试,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每一节课制定了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使学生在进入学习前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入注重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成为“问题解决”向更深层次和新知识领域探讨的抓手。
(五)把握课程进程,关注学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如:“玩具里的学问”,课程分为调查、搜集玩具;介绍、欣赏玩具;拆散、研究玩具;创意、设计制作;展示推销宣传五部分。其中第五部分——展示推销宣传,我们原想让学生了解搜集产品相关知识的方法,写产品说明书,初步学习一些推销的原则,练习市场推销。但通过专家为学生讲座及学生实践练习推销的活动过程,我们感到要想达到预定目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前活动设计没有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因此我们大幅度地调整了这部分内容,变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依据思路制作的样品,征求他人对自己设计作品的意见,把整个活动作为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粗浅地了解市场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作品展示会上,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了制作的样品,回答了客人们提出的问题,征求了客人对自己设计作品的意见,学生们的表现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可见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六)把握好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教师们认识到,综合课程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又是对学科知识的深化理解、综合运用和扩展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即要重视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我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课,应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任何课程都具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而课程形式反映了课程内容的要求。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倾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
综合时间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记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要保证学生活动主题的整合性,在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整个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广度。
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中、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从一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来看,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整个学段的活动主题只是围绕某一角度来确定的,那么活动主题的确定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整个学段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2、妥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
任何主题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形式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与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获取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活动课程。因而,活动就是其基本形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决定活动形式或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也要求活动方式的综合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的活动过程中,经历探究、实践、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回报与表演等活动方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价值就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要切实体现该课程的价值,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不同于学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实践获得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
(二)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要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知道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但是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学实际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设计,写活动方案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是一门新课程,它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确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提醒学生考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活动形式如涉及调查、采访,要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和采访提纲,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设,找到解决的方法等……。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1、指导学生有目的、收集信息
对于我们农村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组成学习小组,优势互补,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获取信息。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问,如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
会出现这一现象?你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明白什么道理?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照片、等,及时记录活动情况,真实记录自己的体验体会,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活动总结与评价提供依据。
4、当活动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引向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的活动不管在什么地方,活动范围会超出教师视野;而且每个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同组成员,由于分工不同,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他们的活动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意志力、自制力和独立性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管理,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在学会发现自我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1、指导学生根据主题和自身特点选择总结交流的形式
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各自的特点,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应各具特色。展示成果的形式还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收获体验来选择,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优势,以资料汇编、口头汇报、现场制作等形式展示,也可以说说在活动中自己最大的收获。
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要自然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过程,重在体验与收获,在过程中获得的方法与能力。而成果展示阶段是给学生提供交流体验、汇报学习过程的机会,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内心对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流露活动过程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完善、发展自己。
第三篇:科学课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体会
科学课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体会
摘 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落实这一新理念,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要适时地呈现材料、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出错、激起认知矛盾;拓展课外活动探究阵地。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50-0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材就是以《课标》的理念为宗旨,突出了以主题设置单元,各主题单元以“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何落实《课标》的理念,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些做法及认识。
一、“以探究为核心”要做到“三要”
1.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明确,不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思路,而且影响着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在领会教材编排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主题单元”的高度,精心地研制教学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情感等方面予以充分思考,以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开展。
下面是某教师制定的关于《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目标,它反映了执教者的一些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A.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探究过程,培养其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在比较活动中激发学生不断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
C.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量筒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了解量筒的特点,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体积单位。
仔细分析该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基本上能体现教材内涵,叙述具体明了,操作性较强。然而,也有值得推敲及改进之处,如,目标中对比较“水多水少”的科学方法的认识有所淡化和忽视,而过于强调了对量筒本身的认识(从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反映了这一点);对科学探究的目的性、连续性体现的不明显。
我们认为对量筒的认识并非教材的指向,这样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认识量筒上,而没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寻求、设计、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就曲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势必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2.要适时地呈现“探究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上如果没有探究材料,探究活动也就无从下手。因此,组织科学探究应该从准备材料入手。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及目标要求,并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要,灵活、精心地为学生准备好(或指导学生自带)有结构的、足量的探究活动材料,这是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前提,否则探究活动犹如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了。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有了充足的探究材料并不等于就会有良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效果。相反,许多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并非出在材料的准备上,而往往出在呈现材料的时机把握上。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哪杯水多》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分别标有1、2、3号码的透明塑料瓶(大小、粗细各不相同,瓶中装有不同量的水),空玻璃杯,两个与1号相同形状的空瓶子,一只量筒,一只贴有标签的雪碧瓶,并把上述东西放在托盘中。从上述材料的准备来看,这位教师可以说是吃透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师没有去思考如何适时地为学生呈现探究活动材料,而是将所有材料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缺乏对无关材料的控制,导致了学生在探究某个问题时,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而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推进与教学效果。
同样教《哪杯水多》,在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呈现材料的:
(1)教师由故事情境引入三个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三杯水,学生进行猜想或假设后,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比较水多水少的办法。
(2)学生小组交流探究水多水少的办法后,学生代表到“自助餐”材料中选取自己小组需要的材料(选取材料中,只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取了量筒,其余大多取尺子、相同纸杯三个、天平等材料)。
(3)集体交流研究结果后,教师引导:“你们用在纸杯上画线的方法测量水的多少,这很好。如果将三个纸杯的画线集中到一个杯子里,岂不更好!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杯子呢?瞧,把这些画线合起来的杯子就是――量筒(教师出示量筒),量筒可以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于是学生认识了量筒,并用量筒探究水多水少。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亲历了探究活动之后才出示量筒,可谓是恰到好处,不失时机。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推进,应适时、有序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材料。
3.要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正因为这样,我们说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儿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会参与其中,并表现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只有合适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一个合适的科学探究问题。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有一位老师执教的《纸的秘密》一课,学生共提了十五个问题。然而,只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问题而提问,没有小组合作的过程,随意性很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寥寥无几。那位教师在学生提问后,马上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找出真正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不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且还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使探究方向更加明确。
二、“以探究为核心”要做到“两应”
1.应允许学生“出错”。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其目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往往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激发探究欲望。因此,“出错”同样是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验。再说,学生的“出错”往往是学生的思维轨迹、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经历走出思维误区的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之一。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出错”现象不但不应回避,而且还有必要多给孩子创设“出错”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挫折,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2.应煽起内部“探究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认知上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践表明,适时激起“矛盾”,让学生自身或与他人在学习中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推进科学探究的效果。
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探究动机往往都是在“矛盾”中萌发并展开的。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哪杯水多》的教学时,在让学生猜测三个瓶中哪个水多水少时,就有意识的引导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结果,学生互不相让,成功地制造了学生在猜测结果上的 “矛盾” 冲突。接着,该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让学生自行去设计证实猜测的办法,以化解“矛盾”。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试想,当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方法验证发现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或错误时,学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学习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矛盾就不能激发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同样也就不能有良好探究过程与学习效果。
三、“以探究为核心”要拓展探究活动“阵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及形成的科学探究热情、能力得到有效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并成为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积极去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学生在家里有着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有很多孩子就是利用这些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练就了一技之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开展课外探究活动,需首先使学生对课外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因此,如何发挥科学的魅力,去激发、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设法去“拓展”探究活动,让家庭成为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另一个阵地,这不失为使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持续、拓展的重要途径。
1.设法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探究余兴未尽,从而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开展探究活动。
如,我们在执教《哪杯水多》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后探究问题:(1)生活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方便地运用量筒,在没量筒的情况下,如一个纸杯的水是多少毫升?(2)营养学家提出小学生每天的饮水量应该在1000~1500毫升之间,测量自己一天的饮水量能否达到营养学家的标准,注意记录需多少纸杯的水才能达到合理饮水。这样的课后探究活动,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家长会或给家长致信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宣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如《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的课后拓展活动,我将观星图附以简单说明,以致信卡的形式复印给家长,在家长的协助下较好地落实了课后探究星空的活动。
3.加强学科间教学整合,取得其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科学老师要与班主任老师增强学科教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向他们宣传科学课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学好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科学老师可以把开展学生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信息及时传递给语文老师,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坚持用发展的评价观、用赏识的眼光给予积极评价。
不论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成功与否,老师尽量要做到“三不三多”,即“不冷漠、多关注;不打击、多鼓励;不偏心,多帮助”。同时,老师多创设平台,为课外探究活动比较出色的同学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把他们成功的喜悦与同学分享,对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同学提供将失败转化为再探究再学习的动力。
实践使我认识到,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就要教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这不仅是科学课教学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问题。
第四篇: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现行部颁教材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
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特色,同时兼顾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板块:
1、我们的家乡:包括地方特产、名胜、交通、环境、经济、名人、历史等。
2、我们的社区:
3、我们的学校:如我们的校园、基地、班级、学习、活动等。
4、我们的文化:传统节日与纪念日,饮食文化等。
5、我们的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
6、我们的热点:包括学习、生活、科技、社会等热点问题和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活实践
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经验,自主获得知识,带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3、自主性
近3年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32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此次大赛中,有学生科技作品,活动调查报告,科幻画3件获省一等奖。2011年8月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2件获国家二等奖。除此之外,还有10余人次获常德市、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被 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综观全局,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现象还较严重。
要打造德雅品牌,必须有学科课程的质量,还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只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才算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不可分割。
为此,全校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的需要,也是落实规范办校的需要。
目前,学校、年级组、班级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活动平台,成立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如文学类、文艺类、体育类等,人人参与,每天
第八节课的时间,都动起来,近半年来,060班周屹老师第八节课安排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在室外室内活动。刘洋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日记、习作、图片、游记编写成册。编写成册这一过程涉及信息技术,编辑、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大的锻炼。学校教育处团委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交通安全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等都开展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层面的活动,面比较广,但涉及的学生数较少,所以活动的重点还在班级,在于各位班主任的组织和落实,年级组和学校适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各班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来增添校园的生气和活力。
同时要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综合课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三,要加强校本教材的立项、编写工作。各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编写经典诵读的教材,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德雅中学人才济济,只要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德雅中学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办学特色。
一、重视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区小学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养,2005年以来区教委先后4次针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集中培训,张立新、任萍、陶礼光、万福等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途径及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题辅导,培训干部教师1100多人次。
丰台分院除了组织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修之外,还采用行动研究及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培训,先后在丰台五小、东高地四小开展了全区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综合实践课程的优秀教学案例、传播典型经验,5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活动。
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和锻炼了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确保了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二、加强研究,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确定专题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索和掌握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天会上展示的东高地四小“装饰艺术长廊”一课,采用的“项目设计”的方法,丰台一小的“校园植物研究”一课,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教师们在实践探索出许多切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正是由于干部教师这种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认真求索的态度,使得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日渐丰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区小学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4年我们命名了30家“丰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随着这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08年我区有23家资源单位成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有34家资源单位成为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单位。有了这些优质资源作保证,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区劳技中心成为全区小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场所。在东高地科技馆内同学们当上了火箭发射手、观测人员,模拟神州五号发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许多航天知识,还亲身体验了作为科技人员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社会课开进博物馆”,学生们把大堡台汉墓博物馆当成大课堂,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演出历史剧和进行模拟考古活动,师生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以卢沟桥为中心的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已成为全区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只是初步的,距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教学实践及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与研究还不够,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资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比较单薄等。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目标任务,在此我就这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点》以及我们今天下发的《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把握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全面贯彻落实文件要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管理,有序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通过“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审查,专项视导、综合督导等形式,及时掌握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督促学校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研部门配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此项工作。
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在师资配备、资源统筹、课程实施、目标落实等方面严格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
(三)建好队伍,搞好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及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聘请学校教师、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社区干部,大专院校讲师教授等,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区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干部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规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育科研专题开展研究,学校干部要带头参与。鉴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而我区一般学校只有一名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我们提倡联片教研,利用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五)统筹资源,增强实效
各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及学校教育基地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六)严密组织,注意安全
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周密安排、严密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方法,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对各种应急事件的预防与补救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愉悦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同志们,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这类课程的实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既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还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我相信,有市、区教委的正确领导,有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等部门专家们的鼎力支持,有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拓宽素质教育之路
第五篇: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国家新课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直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促使学生和教师真正把“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落实在学校的学习教育过程之中,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
2.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一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研究探索活动,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不进行说教、不讲大道理、只是促使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在实践中经受历练,因此,往往收到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获得的教育效果。
3.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不能替代的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讲解来获得的(明确知识),但是,更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默会的知识)。
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相比,在人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对人的终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任何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把默会的知识通过课堂的讲授传授给学生,因此,在默会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的讲解是徒劳的,只有引导学生经历不可替代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使学生的默会知识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和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3-9年级的必修课程,其基本内容指定的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包括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服务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内容包括:
(1)可以来自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社区公益劳动。
(2)技能练习活动,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等。
(3)工艺制作活动。(4)简易设计活动。(5)技术试验活动。(6)发明创造活动。(7)职业体验活动。4.信息技术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要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当中,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有信息意识,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个领域的综合是由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的。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非常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无论从问题或主题的确定还是研究方案的设计,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结果的评价等都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研究的主人。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
第二、整体性 一是指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要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样三条线索者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比例恰当、结构较为合理的整体,促使学生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是指每一个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从问题的选择到研究过程和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资料的收集整理乃至活动结果的总结反思等,都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考虑,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进行,避免虎头蛇尾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尽可能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大自然„„之中开展学习探索。既要强调指定领域研究内容的综合,也要强调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的综合,还要强调课内外、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领域的综合。要努力避免通过查查资料、登陆一下相关的网站、去去图书馆就以为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错误做法。只有引导学生在 具有相当强度的“综合活动中”来探索、亲历、体验,才能真正符合这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第四、实践性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本质的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最不同的一点就是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什么,亲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而不要过于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什么成果,学会了那些知识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通过概括的形式反映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核心问题或专题。它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时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主题确定的原则 1.源于生活的原则
生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2.指向性、可行性原则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此外,受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要选择一些切口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3.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选择的活动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生动具体的主题;初中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4.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和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这就要求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才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二)确定主题的方法与途径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来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设计主题活动,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用它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在主题选择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孩子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设计与自己生活、年龄和兴趣相关的主题。如临近春节,学生对过春节时剪窗花、贴对联、挂中国结、祭祖先等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确定“春节探源”的主题活动。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科学结论„„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选择对自己、家庭、学校 及社区有意义的点滴小事,产生主题。如,“我的成长经历”、“吃早饭的学问”、“儿童游戏的调查”、“水果价格的调查”、“今天我当家”、“恼人的街头小广告”。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活动,积极让学生参与进去,并从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进而来确定自己所想研究的主题。例如:百年校庆、“六一”节等。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目标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拓宽主题确定时的范围。如:在数学领域开展具有数学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在信息方面进行《我校学生家庭上网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学生玩电脑游戏现状分析研究》;在品德与生活方面进行《青少年偶像崇拜情况调查》;在语文方面根据《威尼斯的商人》,我们可以进行有关威尼斯的了解,如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旅游景点、特产、旅游路线、威尼斯的名人、威尼斯的文化等等一系列的了解。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社区拥有内涵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社会的共同教育、管理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而让家长走进综合实践课程,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可以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
(三)主题的表述方式
1.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的名称表述,如《一次性筷子》等; 2.以主要活动为主题名称表述,如《关于近视问题的调查》等; 3.以主要问题为主题名称表述,如《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等; 4.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要体验为主题名称表述,如《今天我当校长》等; 5.以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为主题名称表述,如《走近敬老院》等。
(四)主题生成的方法和途径
1.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如通过《威尼斯商人》一文学习,可以开展围绕威尼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分解为威尼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宗教和习俗、气候、建筑等多方面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从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生成主题。3.从学校特色中生成。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历史艺术教育,绿色学校、体育传统学校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题。把爱好作为最好的主题发挥,结合学校的特色,把特色挖掘出来生成主题也不失为一条理想的途径。
4.从传统节假日中生成。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调动和引导他们认识并能够结合历史上各种传统节日的基本体现与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所有这些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圣诞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购置贺卡相互赠送。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
5.从日常生活中生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又如人类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不同阶段人的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现代的生活用品的来源及其他们的发展与变化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都可以生成为活动主题。
6.从参观访问中生成。除了在课堂学习知识外,学生常常走出教室,参与社区的活动,参观名胜古迹和教育基地。在这种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有新发现,产生新问题。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发现和问题作为主题去进行探究,学生是非常乐意的。
7.从常规训练中生成。学生在校,不仅要学知识、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校对学生有很多常规训练,在对学生的常规训练中生成学生的研究主题。如学校发布“不准购买小摊点上的东西”的禁令,校园内干净了很多。但学校的禁令并没有让学生心服。于是有一位老师大家调查小摊点的东西为什么比商店里的便宜?小摊点上的东西能不能买?„„这些问题生成了相应的活动主题。
8.从专项实践中生成。学校工作每阶段都有一个重点,精心组织这样的活动也能生成一些研究的主题。如学校对新生都会安排一个星期的军训,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生活体验,进行国防教育。围绕军训可以生成一个活动主题。
9.从交往闲谈中生成。学生在与人交往和闲谈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热门话题,产生新奇想法,如能好好提炼,也能形成研究主题。如有一个县“茶叶节”期间,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茶叶,于是教师就让大家围绕了解中国的十大名茶、了解茶厂生产茶叶过程、走访经销商了解茶叶品种和价格、请教茶农了解茶叶的种植和茶叶保管知识等课题开展了以“茶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0.从时事焦点中生成。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情因为影响巨大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焦点问题,组织他们围绕一些焦点问题搜集材料,讨论交流,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五)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撰写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常是由教师小队协作完成的,因此主题活动设计方案一般由指导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前开发完成,并提供给其它参与指导的教师参考,再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各小组活动指导计划的开发工作。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主题设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活动主题。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
2.活动对象。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
3.活动设计者或指导者。即主题活动的主要设计人员或指导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
4.活动背景分析。其实就是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同时对活动主题资源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是否具备等学情方面作必要的概述。
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是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对主题各个阶段所需要时间的总体考虑。
6.活动目标。将课程总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越是具体化、情景化、个别化,目标的达成度越高。
7.活动准备。指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源准备。8.活动过程。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9.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预期的成果形式。
10.活动评价。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必须要突现活动的过程评价,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同时还要突出活动的评价方式,可表现为撰写小课题报告、阶段小结、幻灯片、学生作品、创作的网页或其他内容。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学。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要努力上好三种课:
1.选题设计课 2.过程指导课 3.展示评价课
(一)选题设计课教学策略
第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教师不论是依托社区资源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论是从综合学科知识还是直接提供学生课题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学习的角色。在课程实施初期,主题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第二、选题指导:罗列问题――整合问题――选定问题
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对小学生早餐的营养研究》的研究,又可产生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每天的早餐中需要哪些营养?这些早餐食物从哪儿来?小学生吃早餐时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早餐营养均衡?对学生罗列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合并,选择几个作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活动设计指导
1.帮学生分好活动小组
6-8人为一组,选好组长,根据兴趣和家庭住址分组,聘请小组顾问。2.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以一两个小组的问题为例放大细节,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步骤和方法。3.各小组讨论并确定活动计划。
4.教师在学生完善活动方案后,要对即将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比如:外出活动路线设计、交通安全,被调查访问单位能否接待,采访记录的方法,调查问卷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等;学生遇到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怎么办?每次进行活动后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要加强过程记录„„以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未来活动的再次计划。
(二)过程指导课的指导策略
过程指导课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会在活动中及时反思总结;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会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活动计划;让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的继续与深入。
指导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3.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5.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6.指导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过程指导课的一般过程:
1.各小组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2.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的办法。3.对下一步活动进行设计
教师不要给学生任何知识结论,只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一次活动一般说这样的课要上两三次。
(三)展示和评价课的教学策略
1.展示评价课的一般过程:
课前的展示设计准备--课堂展示,评比--活动评价(自评、他评、老师评)2.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教学策略
依据主题类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作品或模型、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