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古人云: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以往重 “师道尊严”,而现在教师的权威被消解了,教师成为主导,并非主宰。教师虽然仍要实际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师与学生成为对话者。所以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洋溢轻松、和谐和愉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行为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激发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1.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兴趣。2.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
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探究能力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化学作为实验科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等实验内容很多很多,给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学会验证、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学会整理,培养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探究的习惯,培养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教材中呆板的知识,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及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有广阔的前途,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辽宁省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郑恩庆
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所以,只有很好的掌握有效性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性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合”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变意识。
因此,有效性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启发、引导、点拨,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每一个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才是最实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良好学习的开端。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关心、爱护学生,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更多的鼓励学生,切不能贬低、挖苦、歧视每一个学生,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更好的发挥化学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做好
键。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化学知识传授的方法性和规律性方面的总结。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中碳氢元素的检验、燃烧与灭火、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溶解度曲线、酸碱盐间及酸碱盐与其它物质间的反应、化学实验探究、化学计算等重要知识块上都有较强的方法性和规律性,必须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由点到面,形成能力。
另外,在一些知识点上要有适当的拓展、延伸,搞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更好的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稳操胜券。
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今后中考的两考合一情况下,加强全体性教学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差等生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这里需要我们去研究,要多关心,多鼓励,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地有所得。
另外在化学的起始教学中,面对学生是一个刚入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学进度不能过快,盲目追求教学进度,使一些学生因适应性慢而失去信心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起始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精讲多练,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消化的机会。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注重层次性,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有所收获。
继续加强校本研修,要不断学习与研究,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推广、介绍典型学校和骨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全市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性教学策略还在更多的方面有所体现。这是我们今后工作需要不断的去研究和总结。我们只有很好的把握有效性教学策略,并能实实在在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质量将一定会有所提升。
第三篇:27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性”更强调在常态课堂层面,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
一、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及意义
(一)常态课堂的涵义
常态课堂,是指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构筑的学习过程,是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表述的优质课、竞赛课、示范课、达标课、观摩课、比武课等课堂形态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里所说的常态课,应该是我们的教师在自我学校、在自我班级,在与自我学生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教学过程。
(二)有效性教学的涵义[1] 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因此能否使学生有进步,有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
对化学学科而言,这个进步和发展具体体现如下四个层次:
1.学生获得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经历和体验了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学生获得了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
4.学生喜欢这堂课,喜欢老师,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而在最需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往往还会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教师对于新教材和教法研究不够,课改理念的缺失
2.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的贫乏
3.教学实施中的有效引导和对学生学习关注的缺乏
正因为常态课离我们的学生最近,而常态课却又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常态课,只有我们的常态课教学达成了有效,才能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到最优化,推进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学习盐酸的性质时,可展示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鸡蛋分别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同学们惊讶极了。通过一个小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可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内动力。
2.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新剂倾斜着放在讲台上,然后问:“现在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到“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着”这一结论。接着教师再提问:“你们看见香水粒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构成香水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这样在教学中不断的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对学习化学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 例如,在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两杯一浓一淡的果汁,如何知道哪杯浓,哪杯淡?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判断。接着教师又可以展示两杯白糖水,问哪杯浓,哪杯淡?这时有同学小声问:“能尝尝吗?”教师回答说:“当然可以。”最后教师又拿出两杯化学药品溶液,问哪杯浓,哪杯淡?看和尝现在都已经不行了。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冲突到了极妙的境界,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运用分层次的教学原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5]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开展分层递进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将不同层次学生分三大类,组成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即异质分级分组。在这基础上,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训练,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反馈,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应有的发展。例如,在课堂讲授时,要考虑教材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各学习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讲课要有针对性,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一般可先由C组(学困生)来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铺垫性的问题,使其有较高的正确率以增强其学习信心,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可先由B组(中等生)回答,然后让A组(学优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小结和深化。
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可设计如下问题:
①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制氧气?(C组学生回答)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另一C组学生回答)②从液态氧变为氧气又是什么变化?(由B组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B组学生回答,A组学生评论)教师然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三)加强新课程下的学法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要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6]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2.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3.掌握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化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指导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化学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例--分析、处理和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应用。在学习化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化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例定义化学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等等。
三、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探求
在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后,摸索出几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需要。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及案例
(1)教学模式的构建
(2)应用案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一般常规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然后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了突破难点,结合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提出:实验室用哪一种碳酸盐和哪一种酸反应最适宜制备CO2,为什么?
假设:(1)稀盐酸和大理石(2)稀盐酸和碳酸钠(3)稀硫酸和大理石(4)浓盐酸和大理石,都能反应制取CO2吗?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表2:酸的选用(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中加酸)
能否产生CO2 是否混有杂质
反应快慢
稀盐酸
浓盐酸
稀硫酸
最好选用的酸是:()
表3:碳酸盐的选用(和稀盐酸反应)
能否产生CO2 反应快慢
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
最好选用的碳酸盐是:()
归纳总结,应用评价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讨论得出:(1)应该选用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反应后的CO2中混有HCl气体(学生将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不变浑浊,分析得出混有杂质)。而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一段时间,就自行停止,不适宜于制备CO2。(2)应该选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从反应速度来看碳酸钠和粉末状的碳酸钙反应太快,收集CO2时难以控制,而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适中;从来源和价格因素考虑,也适宜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原理为CaCO3+2HCl===CaCl2+H2O+ CO2↑ 在完成实验室制备CO2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想:如果要制造一个泡沫灭火器,应该采用什么原理?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设计,制造出简易泡沫灭火器,并探究出泡沫灭火器的反理原理,Na2CO3+2HCl===2NaCl+ H2O+ CO2↑ 2.“发现----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案例
(1)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适当点拨--参与讨论--评价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迁移应用
(2)应用案例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教学片断
演示实验,引导启发
再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虽然做过此实验,但在此时重点不是在铁的性质,而在于金属和盐的反应上。
发现问题,实验探究
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会提出“金属与盐溶液都能发生反应吗?如果不是,有怎样的规律呢?”等问题,然后教师提供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添加,以使结论更可靠)。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到理论依据。
讨论总结,延伸拓展
在上面教学内容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以再提供实验事实,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挑起,此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探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事物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
升华结论,迁移应用
如果学生能够接受,还可以继续深入,“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结果又会如何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能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更好了)。
(二)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的思考
通过将近年的教学实验,不少老师对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开展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就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7]因此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时,往往表现为就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计算。上课教师为了减缓坡度,先讲化学式意义、接着是化学式的计算、比例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计算。一节课为了减缓坡度,设计了很多细小的环节。为了不无谓地浪费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他们决定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这一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样真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确定教学的起点吗?这样的教学,真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吗?
实际上,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决不等同于无难度或低难度的教学。减缓坡度,学生的学习是更轻松了,但思维上的挑战也相应减少了,思维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会扶植惰性,让学生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另外,像这样减缓坡度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应有的碰撞,难以激起他们真正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学生课堂学习不主动,思维缺少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实效又能高到哪儿去?高的或许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教学的实效并不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能解决问题了。知识与技能,仅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维。
2.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期待学生出错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复习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因是什么?”马上有学生举手,答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教师马上问:“还有不同意见吗?”结果接连几个学生都回答说了同样的答案。教师没有了办法,只好接着继续往下讲了。整节课无惊无喜,沉闷地上完了。
显然,教师没想到学生会直接说对答案,更没想到大家会都跟着说这个答案。他后来真地是在期待着学生出错,好让他抓到教学的契机与资源,让教学成效更突出。但偏偏事与愿违。事实上,类似地状况时有发生。公开课后,不是经常有教师说,我一直在希望,要是有学生出现这个错误就好了„„也有教师说,要是真出现这种错误才好呢?正好拿它来提个醒„„
课堂资源的生成,有时确实能让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些资源的生成,是教师可以预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去期待学生出错。期待学生出错生成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观念是不健康的。[8]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提法,几乎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都能听到,似乎这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时尚。在一节“根据化学式计算”的课中,就曾见到过这样的状况,上课教师不断问学生,“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结果学生和老师合起来,大约说出了八种求物质质量的方法。然后,老师简单地说了句,“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随后进行练习。
听后,不禁想问,真的是八种方法吗?比如,“根据整体的质量求部分的质量”与“关系式法”,它们在本质上就有很一致的地方,等等。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没有进行归类整理,沟通这些“方法”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学生的思维也是含混不清的。这样的教学,能是有效的吗?特别是后来用“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来草草收场,更让人感到前面的探究流于形势,无太大实效。
第四篇:初中化学的有效性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的有效性教学之我见
摘要: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使学生应有的技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现存弊端;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41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效的发展,努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在于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弊端
我国的初中化学教育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师资力量的匮乏、硬件设施的不完备、考试要求的不重视、学生操作的不规范等。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尽可能减少化学实验的实践机会;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以及教师运用不熟练等原因,许多教师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化学教学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单一灌输的形式。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如学生考试得到高分,但无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实验能力差、动手能力不足,对于化学知识只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的层次,不能深入理解等。这都显示出该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能力,对于日后深入的化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1.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化学知识点和公式的背诵难问题,尤其是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合价的记忆,总是让学生感到头疼,出现记错记串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总结化合价的歌谣让学生在押韵的歌谣中将化合价的知识记牢。例如: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就感觉容易记忆,而且有的学生还根据这种形式自己创造性自编类似的记忆歌谣。有部分学生还特别制作这样的歌谣卡片,绘制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和特别的标记,以便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点,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些卡片随时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是贴在自己的床头方便随时复习和观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
2.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可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操作比拼之类的游戏,将新知识融入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能力培养以及能力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当多多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用竞争来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内容渗透绿色理念――走进生活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体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将以往“粗放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集约式”的绿色化学,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硫酸”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些工厂在生产、加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探讨其处理工艺。同时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因为人们自身的环境观念较为单薄,在进行生产、加工期间,处理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假如将资金投放到开发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工艺等方面,就能够在源头消除污染,实现双赢。之后,教师再引入化学中二氧化硫处理等相关知识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扎实地记忆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恰用多媒体教学――增添课堂色彩
一般而言,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5.加强实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妙用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特征。?@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妙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原来只是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此时面对学生的百思不得其解,笔者告诉学生,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氧气。这样在鲜明的实验现象和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得知氧气最显著的化学性质就是支持燃烧。
6.巧记忆――提高学习有效率
初中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教师可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比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时采用游戏法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还可编化合价之歌把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步骤、盐的溶解性编成口诀简化记忆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
7.丰富课外活动――增加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应该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化学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举行化学竞赛、化学讲座,开展化学游戏、化学小实验、组织化学晚会、参观访间活动。化学课外活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把精力主要放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来,要选择一些有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设疑、善于引导。如在做碳酸氢铵的分解实验时,告诉学生氨气,二氧化碳,空气的密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离出两种气体。让学生多接触物质及其变化,积累感性知识,扩大知识面,当这些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时,能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课外作业要有一定难度和思考性,即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作业要达到巩固双基,又能发展能力,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吸取传统化学教学中的精华,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当然,化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教师去探讨。如果教师在各个方面都精心设计和努力研究,相信化学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六?w中学 535300)
第五篇:浅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保康县寺坪中学李克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目前初中化学却面临着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学生不重视(中考分值太低)等诸多困境,因此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第一、培养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我们每一堂课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落实全面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绝佳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在教学《化学是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节课时,首先就给学生演示一组有趣实验:“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间谍传信”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指导学生回家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用幽默的语言(把“氧硅铝铁”说成“养闺女贴心”)、有趣的化学小故事、生活中的化学骗局(真假黄金)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了解化学知识。
第二、营造良好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保证。一堂化学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而作为教师,无论其备课是如何的精心,如果不能营造出活跃、激昂的课堂氛围,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会好的,或者说是失败的。一个教师在课堂中若不能全身心投入,缺乏应有的激情,就不能使你的课生动活泼,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活泼与激荡起来,怎么能使课堂教学有效?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深刻明白在营造课堂气氛自己所担任角色的重要性,他必然会在上课前,就已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建立轻松愉悦的心境、平静而又欢快的情绪。一上课,便全身心投入,把自己完全融于角色中,神采飞扬,妙趣横生的有效地把智慧,个性魅力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高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时,当由学生到讲台前演示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的实验时,老师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便可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请观看未来的刘谦给大家表演魔术—铁变为铜。”学生顿感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实验结束后,再问:“在座的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铁皮小刀附上一层铜?”学生跃跃欲试„„再取出些锌皮,铝丝,让学生猜测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然后由大胆做出猜测的同学做演示试验。最后设计一个实验,取出一只事先准备好的金戒指,以夸张的神态“一不小心”掉入硫酸铜溶液中,“懊悔不已”,取出一看,居然“安然无恙”。让学生对这一系列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大胆猜测,总结规律,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他们的结论予以激励性评价,对其中的奇异想法予以缓和而宽容的态度,允许失败,最后可由教师作总结性的结论,从而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得以舒展和自由,养成积极参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出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从而迸发出最大的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使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以充分实现。
第三、精心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精心组织教学,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首先,要熟悉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是怎样学习的?他的学习方法是否最有效?怎样取得学生在课上、课下的紧密配合?要结合讲课、提问、布置家庭作业,介绍学生中间好的学习方法,提醒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针对重点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和启发性,精讲精练,杜绝讲空话,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心理感受。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的欲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牵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第四、坚持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控制等方式,或给于肯定与强化,或给于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以适应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反思学生的疑点与灵感,反思作业的安排与考试等,能使自己吸取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日积月累,将其归纳整理提升,形成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短暂的初中化学教学时间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艰苦而漫
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去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实现“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