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

时间:2019-05-14 07: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

第一篇: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

统筹转移就业 打造富民产业

武威市就业服务局(劳务办)

地处石羊河流域核心区域的武威市,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市和河西走廊第一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19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6.16万人,城镇人口58.08万人;总劳动力120.18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37.47万人。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立足农业人口富余、工业经济薄弱和“三产”吸纳能力有限的就业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把加快劳务输转步伐,推动劳务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为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富民强市进程的重大战略措施,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推动转移培训,大力开拓劳务基地,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在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靠实工作责任、优化服务环境上狠下功夫,基本建成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十五”期间,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1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1.56亿元,使全市劳务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致力民生之本 振兴输转大计

——坚持政府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做好劳务工作,发展劳务经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动员和依靠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向前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发展抓项目的精神抓劳务输转,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要求,把劳务工作摆上全市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最大的民生项目和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深入实际调研劳务,外出考察必谈劳务,亲自撰文宣传劳务,相关会议强调劳务,在全市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劳务、个个支持劳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县区均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就业工作和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抓总、劳务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特别是结合乡镇职能转变,市上明确提出了“在乡镇抓项目就是抓劳务”的目标定位,使乡镇党委、政府明确了职责,转移了重心,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工作,促进了乡镇劳务的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拉动,大兴劳务产业。在坚持政府主导发展

劳务经济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劳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研究出台了扶持劳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培育和壮大了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信息渠道广泛,组织灵活高效的有组织输转优势,使市场配置劳务要素的活力得以竞相迸发。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集成的中坚力量,连起了千家万户与全国就业市场的沟通桥梁,壮大了劳务经济规模,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了劳务产业链条,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市场化发展劳务经济的路子。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引导和支持劳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同时,狠抓市场监管,定期开展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打击黑中介,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健康成长。

——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针对我市劳务工作职能与就业服务职能分立的弊端,市委、市政府在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劳务管理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全面整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体制,增强了合力,实现了城乡就业的统筹管理,消除了统筹发展城乡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除天祝县外,我市市本级及三县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能、机构整合工作均已顺利完成,基本构建起了全市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我市就业服务管理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基础服务体系建

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初步实现了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制度、工作的“六到位”。目前,全市已建立就业工作服务机构123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4个,乡镇(街道)118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433名,基本形成了三级联动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严格目标考核,完善落实机制。按照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22345”工程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市把劳务工作全面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市委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考核办法,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健全了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区政府逐级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签订到村,落实到人,狠抓落实,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凉州区建立起了完备的劳务工作督查、考核、奖罚、通报制度。古浪县提高了劳务工作在政府责任书中的考核分值比重,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和部门给予奖励,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做好劳务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坚持规划先行,谋求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用规划来引领、指导和推动劳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劳务工作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去部署,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全市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和全国就业市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市劳务发展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并将劳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

规划。根据规划,市县区将目标任务分年度细化落实,稳步推进,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定期有通报,年末有考核,保证了劳务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目标落实。为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劳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先后出台了《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中共武威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劳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使劳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了促进劳务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资金,力求最大效益。针对涉及劳务工作的扶持资金量小且管理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的实际,市县区政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组织优势,走出了整合申报项目、对口争取资金、资金捆绑使用的新路子,将分散在农口、扶贫、财政、建设、工会、妇联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金,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市妇联申报组织实施的中英大龄女童就业培训项目,就采取了由市妇联负责落实培训资金,市劳动

就业培训中心承担具体培训任务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方式,既充分利用了中心的培训资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利用项目资金改善了培训中心的办学条件,实现了三方的互利共赢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市场导向,做大转移培训。我市各级劳务部门紧紧立足输出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型、技能型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市场应对能力较差的劣势,努力克服“重输出、轻培训,为输出而输出”的短视行为,牢牢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训这个重点,按照“先培后输,输培并举”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不误”,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培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作为促进劳务输转的重要措施,把注重劳动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适应市场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根本目标,按照“适度扩大规模、重在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加大培训资金、资源投入、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双师型”职教队伍,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部门协作等方式,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全市现有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26所,每年可输送各类技能专才3000人左右;建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4所,年输送各类技术人员约20000人次。

针对输出人员普遍存在的吃苦精神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愿受厂方纪律约束,个人本位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

题,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培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培训重点之一,着重加强适应性训练,使培训人员和职教培训机构的市场应对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积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在继续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全省率先开办了技工学校,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短期培训向以规范的学制教育为主的转型。争取国债资金56万元,对原有的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争取省厅划拨电动缝纫机30台和价值17.5万元的多媒体电教系统一套,提升了培训手段,优化了培训环境。中心还努力创新培训方式,前移培训阵地,开办乡村流动课堂,送培训到农家院落,送服务于生产生活,传技能于农民群众。借助于这些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群众真切地感受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他们转变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调动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进而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恪守人本宗旨,优化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业务能力建设,把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日常业务培训,规范服务标准,严格流程控制,努力提高办公的自动化应用程度,基本形成了流程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的管理体系,做到了

用高素质促进高效能,用高效能促进快发展,职业介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县区公共职介机构已真正成为县域劳务输出的主渠道。同时,为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巩固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各县区职介机构还注重加强劳动力市场预测和人力资源储备,积极拓展劳务派遣业务。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均等化的就业服务。顺应当前铁路系统劳务派遣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巩固扩大新疆铁路系统这一老牌基地,在哈密、库尔勒等地申请设立劳务派遣分支机构,积极参加乌铁系统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招标,成为我省唯一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就业服务机构。

——他乡据点筑巢,遍引孔雀纷飞。“十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劳务基地开拓力度。各县区劳务部门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拓展劳务输出领域、提高输出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县区劳务部门负责同志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各类经济展会,积极与用工量大、信誉度好的省区市和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沟通,在巩固已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市场,努力开辟中高端劳务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劳务基地753个,其中百人以上劳务基地55个,设立劳务联络处26个,派驻市外办事机构6个,武威劳务已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输往市域外的劳动力已占到总输出量的75.2%。

坚持锐意创新 做强劳务产业

伴随“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用水需求迅速扩大,由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人多水少的矛盾日渐尖锐,节水、压田迫在眉睫,加快实施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治理举措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妥善解决好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显化和开发劳动力这一市场要素体系中“活的要素”的功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武威劳务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6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43.1万人次,同比增长39.48%;其中,有组织输出15.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全市实现劳务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37.9%;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225元,占到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的31.4%。2007年,各县区劳务部门紧紧抓住石羊河流域关井压田工作全面铺开后富余劳动力增长的的时机,不断改进转移就业综合服务水平,全市劳务输转步伐进一步加快,已进入我

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上半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37.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占全年任务的84.9%;其中组织输出13.8万人次,同比增长 13.1%;实现劳务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31.99%。劳务输转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加直接收入的主渠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贯穿全市发展的主线,在全面总结“十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劳务工作摆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管理主导,服务为本”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快了劳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为推动全市劳务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力求以质取胜,推动品牌就业。随着劳务工作实践的日渐深入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市各级劳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商品意识,对输转质量的控制提升和劳务品牌的培育打造日益重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本地输出比较优势,推行差异性输出,加大了对品牌的挖掘、筛选和培育力度,努力打造县域劳务主打品牌。借助多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加强品牌包装,维护品牌声誉,着手申请注册商标,积极引导品牌联动,借助品牌的良好声誉和经营之道带动区域、行业劳务输出质量的提高,实

现由一般输出到特色输出的重大转变,推动一地一品,一技一品格局的发展和形成。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供求互通。做好劳务工作,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平台。做好以户单位的劳动力资源库建设,摸清工作底数,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务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适龄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实践经历、技能水平和求职意向等情况逐户逐人实地登记,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为做好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基本达到了“组有表,村设帐,乡建库”的目标。

县域基层劳动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小步快走”的思路,以方便群众为准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成功开通市级就业服务网站、实现市县(区)两级劳务信息联网的基础上,着手启动了劳动力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的延伸服务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劳务信息的收集、发布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逐步实现了劳务信息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使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可得到优质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实现全市就业信息市县乡(街道)三级联网创造了有利条件。

——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就地转移。通过转移就业,广大输出人员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学到了管理经验,还积累了部分创业资金,可以说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一批输出人员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通过外出务工成为企业家的已达500多人,创办成规模的企业240多户,吸纳数万劳动力实现就业,成为扩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劳务输出-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就地转移的劳务产业链条日渐成型。

——围绕增收核心,优化输出结构。发展劳务经济,根本的目的在于增加群众直接现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推动生产发展。基于此,近两年来,我市劳务部门通过内强输转能力,外联高端市场,积极抢占中高端劳务市场的制高点,在提高输出人员的知识型、技能型含量上狠下功夫,逐步扭转了输出结构失衡的局面,优化了输出结构,进而增强了组织输出的吸引力,组织输转比例逐年攀升,有力促进了全市劳务输出的跨越式发展,直接推动了劳务收入的大幅增长。

尽管我市城乡就业工作特别是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推动我市城乡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科学规划 以民为本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规划,打造科技现代新城。

二、发挥优势导向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一)以温泉资源为龙头,继续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

(二)以人才资源为动力,继续推动三创经济发展。

(三)以农业资源为依靠,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性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一)突出中部温泉旅游度假区核心板块。

(二)发展南部翠谷现代高科技农业板块。

(三)推进西部龙尚湖大龙 山生态颐养板块。

(四)建设北部黄龙山生态保护板块。

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二)加快农村环境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三)加快生活配套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一)为民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硬件提升,城乡发展面貌明显提升

(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篇:建设统筹城乡的产业体系

建设统筹城乡的产业体系

———一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自贡”

WWW.ZGRB.NET 2007-07-16 稿件来源:自贡日报

□本报评论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充分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现代化。新阶段的改革发展,必须着眼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对于自贡这样一个地处丘陵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老工业城市而言,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在更高层次强化城乡协作互动和要素开放互通,有利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和谐自贡”建设,是实现“四个跨越”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证。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的一场大变革,是一项从发展理念到行为方式和利益格局都需要深入调整的系统工程。国家把成都、重庆列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被称为“新特区”,标志着国家改革发展布局的重大变化,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大决策。而省委又确定自贡、德阳、广元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加快我市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中心工作,统揽全市各项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攻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具有自贡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市委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部署了“六大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六大体系”建设之首,这是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篇大文章,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工程。这就要大力整合和科学配置区域资源,坚持“点、线、面”结合,构筑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的全市区域经济共同体。

统筹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发展。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从城乡分割、差别的发展模式转为城乡互通、协调发展模式,实行以工业集中发展为核心的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市、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实现全市城乡工业的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园区化发展。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引导县城和中心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配套加工业,重点打造板仓、晨光两个“百亿园区”,建设机械、盐化、新材料三个“百亿产业”,构建合理的城乡工业生产力布局。

建立城乡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产品要素市场,培育壮大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构建以城市商贸企业为龙头、乡镇

供销社为骨干、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城乡流通网络。在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中,形成各具优势、分工明确、互为市场的现代农业生产和分工体系。

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着力整合盐、龙、灯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精品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旅游目的地。区县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形成城乡大中小项目成线成片、配套发展的旅游格局。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用现代农业理念和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发展,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做大做强果禽、菜畜、茶药、笋竹和乡村旅游产业带,构建“种、养、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建设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

———二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自贡”

WWW.ZGRB.NET 2007-07-18 稿件来源:自贡日报

□本报评论员

在当代,判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同经济社会发达水平、现代化水平是成正比的。与城镇化相伴,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将形成发达的第三产业,完善的社会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特别将促进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缩小。所以,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它造就了一批城镇,而城镇化又是工业的载体,为工业化提供条件和空间。“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的全面小康,农民的增收致富,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是分不开的。农民数量减下来,农民才能富起来。构建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前提。

自贡作为省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在实施“四个跨越”战略中,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速城镇化进程,应走在前列。要以观念的创新和改革突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增强以城带乡的带动力,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打造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和人口转移集聚的纽带与平台。

要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新体制。要全力把握城镇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我市在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中的地位,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的规模与承载力,以及城镇结构等因素,按照“集约资源,优化布局,积聚产业,保护环境,协调城乡”的思路,科学合理编制城乡规划。目前自贡城镇化率为36.6%,市区非农业人口59.69万人,进入了大城市行列。要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富顺、荣县2个小城市为两极,以自雅路—釜溪河—沱江为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以内宜高速公路沿线为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的“一主、两极、两轴”城镇网络空间布局。到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城市聚集人口70

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形成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

要完善和实施好县城及小城镇发展规划。到2011年,把富顺和荣县建成分别有城市人口15万和12万的县级市,加快形成以产业聚集、科教文化、中心商务、生态住宅“四大板块”为依托的县级市城市骨架。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在对接产业转移、内聚乡镇企业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本地区积聚经济、人口和公共服务的中心,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和建设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城镇和特色小城镇,通过产业发展、撤乡并镇、村改居、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以扩展小城镇,繁荣县域经济。要适应丘陵特点,开展农村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局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民居住适度集聚。

要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社会监督的科学决策体系,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得立项,没有编制控制性详规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要强化规划与建设的跟踪监督管理,确保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建设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自贡”

WWW.ZGRB.NET 2007-07-26 稿件来源:自贡日报

□本报评论员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二元管理体制的作用,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而且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言,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则更加落后。我国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但80%以上的教育、卫生投入却在城市。农村综合医疗覆盖率低,标准也很低,很大部分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城乡公共福利分享严重不公。这些情况我市也不例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搞好城乡统筹,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辐射和扩散。

要统筹城乡配置教育资源。由于农村缺乏现代教育资源,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难以支付发展现代教育的成本,必须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配置,着力提升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为此,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大县区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继续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要加快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互帮互补,逐步使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加强城乡统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整合城乡卫生资源,统筹城乡卫生服务,提高城乡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要完善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要加强城乡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证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

要统筹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统一规划和建设全市重大文化体育设施。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应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等问题。要广泛开展居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健身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建设统筹城乡的就业社保体系

———五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自贡”WWW.ZGRB.NET 2007-08-06 稿件来源:自贡日报

□ 本报评论员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必须立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农村向城乡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统筹解决,使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让城市无业者就业、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有业、有业者乐业,城乡每个劳动者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专意求致富。建设统筹城乡的就业体系,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创新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统一管理,把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延伸到村、组和社区,消除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或城镇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要整合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资源,突出抓好城乡劳动者预备

制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做好培训、就业、维护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纳入各级政府日常工作和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增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城乡就业公平化,保障农民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权利。

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是老百姓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有效协调各种形式的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接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标准。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对农村新合医疗的资助力度,提高参合率。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机制,把农村特困居民都纳入到低保制度之中。对因病、因残等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的常年特困人口,要给予及时救助,逐步提高贫困救助和农村优抚对象、五保户供养标准。

建设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主导,发挥好企业和一切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组织和家庭的作用,让城乡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和谐自贡建设。

建设统筹城乡的生态保护体系

——六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自贡”

WWW.ZGRB.NET 2007-08-08 稿件来源:自贡日报

□本报评论员

作为老工业城市的自贡,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矛盾相当突出。因此,必须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认识上必须明确,没有城乡的生态化就没有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自贡既要打造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防治污染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应该是各级领导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有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贡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推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体系,要围绕自贡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目标,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加强城乡统一的环保基础设施和污染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建设城乡配

套的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系统。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强化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工业污水和县城、中心镇的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要调整工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改规划和能量减耗计划,完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推广先进节能工艺,加快生态工业技术研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环保工作提前介入,严禁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外地转移的污染项目,积极帮助企业把好治污关和治理技术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结构调整,工业集聚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减量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把板仓、晨光工业园建成循环经济试验园和生态工业园。要从源头上削减污染,在符合环境承载容量的前提下追求GDP的较快增长,使生态支撑力与经济增长、生存保障相协调。

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禽畜和网箱养殖污染控制工程、环境优美乡镇村建设工程,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每年要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整个农业生态体系建设。

要把各级政府打造成“绿色政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决策“指挥棒”指向可持续发展,对国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定和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做到要“偿还旧账,不欠新账,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推进全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生态流域建设,在城乡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自贡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

第四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五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下载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

    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文章标题: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统筹城乡就业新年朗诵词甲:爆竹更岁送走喜讯,乙:金猪闹春迎舞新歌;甲:春回大地**山水风光好,乙:日暖神州劳动就业展新貌。甲:我们送走了金色的十月,送......

    统筹城乡就业 改善农民工状况

    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民工状况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资偏低,......

    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

    芦岗乡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芦岗乡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材料我乡自8月1日开过会后,迅速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劳动工作,班子会上听取了主抓副职和劳保所长的工作汇报,制定了相关措施.现将工作进展......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情 况 通 报第78期 2008年8月13日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就业总体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力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