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情 况 通 报
第78期
2008年8月13日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就业总体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力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推进了城乡就业体系一体化进程。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网络。建立了6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497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为市区88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培训了市区所有平台和四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搭建了城乡一体、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登记、统计分析,实行了就业失业实名管理,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档案。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确定了
52家城乡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落实了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对转移就业的开展焊接、汽修、手工编织等培训,对本土就业的开展农机驾驶修理、种植、养殖、电工等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了培训效果。四是打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调整取消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制度,解除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劳动监察执法手段要求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维护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五是为农民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把具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民作为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同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2-5万元的贷款待遇,目前已为创业农民发放贷款4500万元。
编辑:代开发印发:吴红敏 已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市委办,市政 办信息科,市纪检委,市纠风办,市直机关工委,各事业单位,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新区组织人事劳动局,局各科 室及中心,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共印80份
第二篇: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
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
中共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提出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市在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发展繁荣共享。
一、对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既是一个根本策略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方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更要发挥农村的基础作用,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工农协调发展。宝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因宝成、陇海铁路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城乡并存,城市比重偏小,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虽然雄厚,但工业发展市强县弱,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同步,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与综合利用滞后;整个社会加速发展,但是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县域经济不发达,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弱,中省市各级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和投入,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二元矛盾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准确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本质要求,把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作为根本出路,把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工作的根本举措,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荣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谋划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路径。
宝鸡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整个经济增长依赖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国际经验反映出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由1200美元上升到2400美元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15.1:39.4:45.5时为工业化中期。从我市来看,2008年,全市人均GDP为189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779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1%,城市化率为40%,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1:60.3:28.7。综合分析对照,可以看出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实行统筹发展战略已具备客观条件和基础。
二、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要适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强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和着力点。
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关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县城和重点镇、农业产业升级三大战略重点。要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发展环境。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投资创业,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又要采取措施,扶持本地企业创业,做大做强“小巨人”,更要实施
1“小老板”工程,支持全民创业,带动大就业。只有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积极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出路。工业化支撑着区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决定着以城带乡的带动力和以工补农的发展力。必须坚持工业强市、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要以园区经济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工程和全民创业为三大战略支撑,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烟酒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营销六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供水、供电、交通、绿化、治污等基础设施,以及创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使园区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优良的工业聚集区,创造出企业和乡村在不同起点上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区域工业化的平台,也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载体。小城镇蕴含着大战略。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协调推进,相互支撑。要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蔡家坡为副中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小城镇和中心村为节点,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西府特色鲜明的关中西部城镇群。突出重点镇建设,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强化载体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凤翔县撤县设市步伐。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2020年达到55%。
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区域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提供农业现代化所需物质装备,城镇化吸纳农村富余人口,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没有区域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如同没有引擎。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市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推进区域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种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调整种养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良种繁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和销售大户。
三、找准着力点,推进五个统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突出重点,着力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事业五个统筹,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立足长远,更新观念,搞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统筹和管理,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确保城乡发展在一个科学蓝图指导下进行。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打造“一线两带(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沿线)”、“一核(市区)”、“ 两中心(蔡家坡地区和凤翔市域)”增长极,使陇海沿线川道地区在中心城区和区域副县(市)中心城市作用下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渭北台原、千陇丘陵、秦岭关山经济区有序发展。打破城乡界限,将城市中心组团和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实现城乡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强对各
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健全规划许可审批和实施管理机制体制,增强法规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产业集群谋划、四大基地支撑、百亿集团引领、工业园区承载的思路谋划工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带动我市城乡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加强宝鸡大城市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四横十纵一环一道”为骨架的市区快捷交通网,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通过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提高通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生态等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植树植绿和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创建森林城市和绿色宝鸡,创造城乡最佳人居环境。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步伐,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学习。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建设,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坚持开展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理念教育引导群众,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把就业当作民生之本,以就业促进创业和发展。对农民市民一视同仁,逐步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在各个产业上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逐步形成农村三分之一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果品园艺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出现更多的农场主。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到 2012年,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7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5:
1。扎实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逐步扩大和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社会各方支持农村发展的帮扶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使城乡居民幸福感逐步增强。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准入条件,畅通城乡人口流动的途径,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支配处置自己的固定资产,获得财产性收入。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以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城镇的繁荣带动整个农村的繁荣。
四、创新机制体制,全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创新机制体制,是坚持城乡统筹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体制当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中,统筹推进,科学发展。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从战略目标上总体把握,从政策制定上重点倾斜,从工作布局上统筹安排,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二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着眼城乡一体化,科学把握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三是在制定惠民政策上,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部署。一是制订工作规划,认真实施。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二是市县要成立专门机构,承办日常工作。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统一分解目标任务,制订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三是抓好试点示范,搞好带动。市上要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支持抓好凤县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同时,借鉴重庆、成都等其它城市的做法,积极推广,重点突破,确保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增强战略意识,着眼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一是要调整、规范政府部门职能范围,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提高城乡一体化管理水平,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参与城乡综合改革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创新。要清理废除那些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转变城市倾斜,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建立城乡良性互动、体现公平、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三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机制,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途径和范围,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坚持农地农用原则,及时启动农业用地资本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民土地物权权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更多的资金用于当地建设。积极支持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兼并、重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执笔:蔡广林)
通讯地址: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12层
中共宝鸡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三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沈丘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五个新”的工作要求和实施“111”工程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上下联动、发挥作用,形成建设合力
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111”工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县四个班子领导联镇带村落实责任,每人分包一个乡镇、一个示范村,搞好帮扶指导。同时,不断加大引导力度,先后组织4批320多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特别是去年11月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刚上任几天,就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行政村支部书记代表和涉农部门负责人到新乡等参观学习,回来后逐乡镇、逐单位表态发言,找差距,订措施,落实单位责任,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从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出发来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工程建设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具体工程由老百姓自己建设和管理,政府做到支持不包办,帮忙不添乱,指导
不代替,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与农民贴心贴肉。同时,加大了对农民的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热情。三是发挥社会各界的共建作用。我们充分发挥沈丘民营企业多、实力强的经济优势和县直机关联系面广、政策性强的智力优势,引导企业家、县直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村直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其中祥和实业投资1.2亿元参与了老城西关村的新农村建设,县直14个职能部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形成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确保稳妥推进
一是突出抓好规划编制。我们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及乡镇(办事处)总体规划已全部完成,26个新农村示范村,94个辐射带动村,130个乡镇中心村已完成为详规,其它村庄的规划也基本编制结束。同时,县政府于2010年5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建设规划、严禁私搭乱建房屋的通知》,加大了农村规划执法力度,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二是突出抓好示范村建设。全县示范村建设已形成四种模式:以老城镇西关村为代表的新型城镇社区域,把全村整体规划为居住区、商贸区、工业区、农业区等,一期投资6000万元,已建新型农民社区2.5万平方米,超市3000平方米,建材6000平方米,公园290亩,并建有村室、敬老院等,可容纳村民1200户、6000人,节省土地400多亩。以东城办事处和谐新村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由1个农场、13个自然村撤点并村而建,规划占地370亩,总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可解决1500户农民入住,节约土地1190亩,内设文化大院、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邮站、健身广场、连锁超市等,目前18栋农民住宅楼已封顶。以周营乡孟寨行政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重点抓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做到道路畅通、庭院整洁,村容村貌较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东城办事处尤庄行政村为代表的项目建设模式,我们以沙颍河改造为契机,动员沿岸村民搬迁,统一规划安置建设新村,沿河共建起8个安置小区。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两个村的拆迁正在启动。三是突出抓好村庄整治。我们以村庄内垃圾、柴草、路障、污水整治为重点,认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对全县558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整治,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农村沼气,绿化美化村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
三、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为破解资金难题,我们积极探索了多种筹资方式。一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行其职、名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交通、卫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尽可能地把惠农资金在不
违背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向示范村倾斜。二是政府投资。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建设进度快、效果好的示范村解决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激励效应。三是市场融资。成立了沈丘县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融资1000万元,促进了和谐新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四是企业投资。老城西关村以河南祥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先行投资1.2亿元建设新型城镇社区,再由河南乾元鑫担保公司无偿提供提保,以优惠利息帮助村民贷款购房,每户家庭只需拿出3至4万元就可以入驻新房、购买商铺。五是社会筹资。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2010年全县筹集新农村奖金近2000万元。
四、产业劳动,提高效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我们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文章,从根本上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农民发展种养加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如北城办事处小辛营行政村种植槐山药1.2万亩,年经济效益1.7亿元;纸店镇卢寨行政村发展蔬菜大棚160个,年收入达1500万元;付井镇建成了5个千头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年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中储粮沈丘直属库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粮食种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小麦70万亩,每年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009年以来,我们把秸秆综
合利用作为循环农业的切入点和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秸秆由炭化到燃料到炉灰到肥料、由气化到供应入户到生火做饭、由粉粹到饮料到养殖等现代农业经济产业链开始形成,初步显现了农民增收、农村整治、农业增效、节能环保等综合效益。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我们注重培育了一批动作规范、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42家,带动农户2多万户,年促进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以中储粮沈丘直属库为龙头的“三农服务社”发展到125家,有效地带动10万农户增收,不到一年时间就推动土地流转1万亩、托管1.8万亩。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形成由培训到就业再到创业的循环。全县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年收入达20亿元,打造了沈丘建筑、沈丘物流等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各类企业374家,成为种养加专业户3500人。
我县新农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今年,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计划总投资1.5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县城附近的8个社区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
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充分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合谐格尔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扩大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工作方针,加快建立健全有效调控城乡就业、保证城乡劳动者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体系。经过两年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统筹城乡就业的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和政策,建立城乡劳动者就业统筹规划和管理体系,统筹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
1、制订促进统筹城乡的就业规划。加强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职能,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就业工作,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控制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在继续搞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将城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
2、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政策。打通城乡劳动力交流渠道,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实现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竞争就业。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制定专项政策和工作计划。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中小企业,通盘考虑城乡劳动力开发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3、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消除城乡就业服务差别,加快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步伐,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按照市区有市场、各乡镇(街道)有网点、社区(村)有窗口的目标,加快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框架体系,为用人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服务。在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的同时,积极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4、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与城镇相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对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登记,将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总量、人员类别、素质结构、年龄构成、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统一汇总,对凡年满16周岁、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都要分类建立台帐,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就业状况,实现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作为制定全市城乡就业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有效依据。
5、建立城乡统一就业管理制度。制订适用于城镇各类经济组织和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办法,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出台农民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创业等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适合农民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教育、卫生制度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为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打破各种所有制就业界限,对所有城乡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实行劳动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一体化的管理,实行全程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6、建立城乡统一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个信息库: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及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劳动者资源数据库,对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实行失业登记并纳入统计范围;建立农村劳动者求职信息库,所有的职业介绍场所对农村劳动者开放;建立企业用工数据库,把用工需求的各类企业建立档案,方便农村劳动者的查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招用本地和外来城乡劳动者实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实行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统一的用工制度备案取消各种针对农村和外来劳动者的就业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落实到位,确保城乡劳动者享有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将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外来劳动力就业统一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加快推进工作重心向基层延伸,扩大管理服务范围,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职能和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提供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统一的内容和标准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城乡求职者实行免费的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继续实施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的“春风行动”,以新毕业大学生为对象的“就业见习计划”,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积极推进地区间劳务交流与合作,有效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维护外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充分就业社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创建活动,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
3、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向街道、社区(村)延伸。要制定工作目标,统筹规划,切实解决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实加强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创造条件。
4、加快全市劳动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原则,形成覆盖市、区(工行委)、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做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运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做好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全市各乡镇、街道在2012年底前、所有社区(村)在2013年底前完成与劳动保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长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
1、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实施“素质就业”战略,整合培训资源,形成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网络。按照统筹培训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培训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培训经费,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推出培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绩效。落实各项培训政策,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培养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2、建立和认定一批能够覆盖城乡的优质培训学校或机构,不断扩大对农民工定点培训的范围,逐步形成能够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制订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实施以城乡新生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项目,以城镇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项目,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项目,以农业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转移就业培训项目。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企业注重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引导城乡劳动者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3、实施统一的城乡就业培训补贴,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及《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补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考核鉴定合格的参训人员,由培训机构和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培训管理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对未按要求参加鉴定的削减培训补贴。
4、积极做好创业促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全面开展创业培训工作,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把创业和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中去,更好地实现“政府推动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自主创业”,建立就业促进的长效机制。
5、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继续落实对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帮扶政策,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帮助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中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4045”人员开展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援助。加大帮扶农村“零转移”农户工作力度,对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农村特困人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促进其转移就业。对愿进城自谋职业的提供小额贷款援助,帮其创业脱贫。
(四)完善企业用工管理、建立与城乡统筹就业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
1、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建立劳动用工录用备案登记制度,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劳资两利的薪酬制度。强化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相关规定,重点检查用人单位的用工手续、签订劳动合同、支付职工工资、执行工时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严厉查处克扣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按照“规范用工、分批纳入、灵活参保”的原则,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范围。以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为重点,落实具体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使农民工各险种的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享受待遇逐步与城镇职工实现统一。
3、改进城镇大病医疗保险办法,统一全市支付标准,统一与基本医疗保险在用药、收费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征缴率。要建立完善以大病医疗保险为主的新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大病医疗保险过渡。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应保对象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一体化。
4、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各类用人单位,都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凡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其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申报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农民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认定为工伤且伤残等级达到1—4级的农民工,可享受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因工死亡的农民工,其供养亲属可享受抚恤金。
5、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建立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不断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将在城镇实现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
6、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本地城乡居民在企业工作的职工同等缴费、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7、建立和扶持城镇劳动者到农村创业的制度。积极扶持城镇劳动者到农村承包土地、承包荒山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项目,到农村创业的城镇劳动者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原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和其它社会福利待遇不变。
8、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农民工按劳动合同在城镇工作满一年以上且签订劳动合同满三年以上者,其在子女入学方面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力和义务。
9、结合户籍改革制度,建立适用于农民工的户籍改革办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就业相结合,在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劳动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的各项工作。同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也要相应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总体要求,调动全市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同时做好城乡劳动者的登记、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各类社会保险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工作。发改委要把统筹城乡就业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财政部门要做出资金安排,将试点组织实施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公安部门应不断深化户籍制度和常住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教育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做好职业教育由职前向职后延伸工作,并为各类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各类从业人员子女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工商、税务部门应建立与劳动力资源、用工和社会保障相关的督查制度;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等各项管理及服务工作;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再就业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三)落实经费保障。将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建设项目计划和再就业资金预算,对项目进度和资金预算做出安排。要统筹管理使用经费,调整资金筹集渠道和使用范围,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四)加强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各级基层社会保障机构要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基层平台向广大劳动者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各级基层劳动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积极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努力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第五篇:我市扎实推进乡镇党委换届工作
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开局良好 ——我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扎实推进
今年是市、县、乡三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根据省委安排,我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于今年7月份全面铺开,这既是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
换届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以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选好党政正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为重点,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配齐配强配顺乡镇领导班子,为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不断开创农村各项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截止到8月19日,全市涉及乡镇党委换届的8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乡镇党委届末考察工作;a市、b县、c区形成了换届人事安排方案并得到市委组织部批复;s市除 乡、镇机关支部外,在112个选举单位按照不低于30%的差额比例选举产生了乡镇党代表606名; 区全面完成了乡镇党代表选举工作; 市、县、郊区除乡镇机关支部外,完成了党代表选举工作; 县 1
初步形成了党委工作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全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将于8月31日前完成。
准备充分到位安排部署周密
市委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高度重视,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换届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在换届工作正式启动前,市委及时组成调研组深入各乡镇调研,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掌握各级干部思想动态,对现任班子思想状况、结构状况、运行情况以及后备干部培养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分别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所辖乡镇进行深入调研,准确掌握班子具体情况,增强了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加强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领导,市委及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和分工。换届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抽调市人大、政协、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40多
名能力素质比较过硬的同志为成员,下设综合、选举指导、纪律监督和信息宣传4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换届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实施、指导推进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6月16日,市委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和流程图,换届工作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在此基础上,市委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班子配备、程序规范、组织领导等相关问题,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分为学习准备、动员部署、组织考察、人事调整、选举代表、大会选举、总结工作等七个阶段进行。
严肃换届纪律宣传督导有力
按照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的要求,市委将上级换届纪律规定、典型案例和《严肃换届纪律教育读本》等相关资料编印成册,及时发放到党员干部手中,并通过办班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发放公开信、警示牌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同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简报、标语、板报、手机短信等宣传手段,高频率地加强对换届纪律宣传和舆论
引导。在佳木斯日报、电台、电视台、党建网开设市县乡村换届工作专栏和“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专栏,及时转载中央、省委、市委重要言论,广泛宣传干部选拔任用和换届选举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并在佳木斯电视台新闻栏目和图文频道持续滚动播出“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纪律要求。为使换届工作纪律深入人心,f县还组成换届工作巡回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对换届工作政策进行巡回宣讲,答疑解惑,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支持换届,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截止目前,全市印发《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公开信》1万多封,制作“换届纪律要求警示牌”7000多个,在各类媒体刊载换届信息500多条,发送换届纪律提醒短信4万多条。
为确保严肃换届纪律要求落到实处,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市委从纪委、组织部和市直部门抽调25名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原则性强的干部组成5个换届风气督导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及所属71个乡镇党委换届纪律宣传教育和换届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巡回督导检查。通过对30多个乡镇的实地抽查和对20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的电话抽查表明,全市各地都认真按照市委要求,积极广泛地开展换届纪律宣传教
育,做到了换届纪律知晓率、谈心谈话覆盖率和违纪违规查处率“三个100%”,乡镇党委换届有力有序稳步推进。
明确政策规定推进工作创新
市委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明确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标准不降低、坚持原则不走样、坚持优化不迁就、坚持创新不保守,不折不扣地抓好工作落实,坚决把好选人用人关,巩固深化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成果。对于乡镇党委委员职数,按照“控制领导职数、增加交叉任职、注重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设定。乡镇党委委员设7—9职,纪委委员设3—5职,其中书记1职。各地都严格按照设臵的乡镇党委委员职数和差额比例要求,进行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
市委还借换届之机,着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乡镇党委书记以35岁至50岁的干部为主体,适当保留部分基层经验丰富、工作扎实得力的50岁以上干部,每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有一名30岁左右的干部,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委委员中至少有1名女干部。新提拔担任乡镇党政正职的,一般不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在同一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职满10年的原则上要交流,在党政领导班子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
在换届工作中,市委及各县(市、区)积极推进改革,创造性地抓好换届工作。在6个县(市)和郊区选择了7个乡镇进行党政正职“一肩挑”试点,创新基层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g市针对乡镇公务员编制空缺较多、年轻干部缺乏、体制外优秀人才进不来的实际,结合乡镇党委换届,打破行业、身份限制,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g市范围内统筹公选了12名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党政班子中;k市yy镇作为全省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镇,通过采取“三荐、三推、三公开、两见面”的方式,在经过宣传发动、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驻点调研、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和大会选举七个阶段的工作,于8月5日召开了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
从目前进展情况看,我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平稳有序、程序规范缜密、过程民主公开,做到了知情参与面广、正风肃纪力大、用人导向鲜明、公信满意度高,为下步工作开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