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1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工作计划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委员会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1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
实施意见及工作计划
各社区、机关各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三会”精神,按照全区统筹城乡暨示范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的部署和安排,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三区”建设作出我镇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二、总体目标及任务安排
一般预算收入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民生社会事业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一)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1、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一心两轴多区”的镇域功能结构规划,全力打造“一山、两带、四轴、多点” 绿地和“三区、五线、多节点”景观,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9月30日前完成木兰休闲广场及绿色观光走廊建设;11月30日前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农和片区客家文化聚落建设。
2、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商贸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和谐居住环境、实现田园景观和城镇发展和谐共融的“现代田园综合服务镇”的发展目标,发展状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11月30日前旧镇改造开工建设;年底前建成1、10号等镇域骨干道路;11月30日前3号路进行施工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居民带产权和持股进城镇居住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新型社区、一般农村林盘及散居点建设。年底前完成农和安置小区建设;11月30日前“117”安置小区一期建设部分主体完工,年底前完成小区道路建设;9月30日前完成共和、江西安置小区建设前期手续及设计工作;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创新农业农村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展“三新”活动,转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农村和现代城市和谐相融。
4、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镇域主要干道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做好木兰大道的扩建工作。同时,着力抓好城乡电力、电信、供气、供水、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好水生态环境保护。配合区水务局做好木兰污水处理厂的验收、投入使用及相关后续工作。
5、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完善城镇管理制度,形成城乡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镇管理框架。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乡居民环境质量和城镇品质。
(二)奋力推进一、三产业发展
1、加速推进现代商贸业发展。深入做好沃尔沃、汇发机械等建成项目的投产工作;扎实做好中国塑料城(成都)国际贸易中心、龙河建材市场的促建工作,使之尽快建成并投产。11月30日前塑料城商厦式部分工程完工;6月30日前龙河建材市场完成主体建设;11月30日前沃尔沃、汇发机械2期部分工程主体完成;力促豪世图书文化产业市场、福田西南轻卡城等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2、扎实推进功能区建设。深入做好“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建设工作。一是做好岗宏集团的文化艺术创意、展示、交易和客家风格商业街区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工作;二是三银集团项目的音乐原创产业打造工作。
3、加快推进休闲旅游业发展。主要是在“木兰山”片区,做好“木兰四季花乡”和“德泓·田园城”高端旅游地产等项目建设工作。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两点、三线”规划为方向,以引进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做好美国协和公司签订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推动我镇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型农业加快转型。同时,积极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收。
(三)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促进城乡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加强和改进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层次和培训后就业率。努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就业。
2、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力度,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继续做好社会救助,积极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法律援助,保障城乡群众合法权益。
3、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镇、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社会监督体系,创建“放心食品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
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性幼儿园,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构建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城乡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健全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严格执行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深化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认真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和安全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
1、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巩固文明建设成果,构建文明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
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农村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全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先进乡镇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惠民文化演出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1、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现代化。积极探索将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向社区延伸。进一步提高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规范村级代办点的作用,真正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
2、扎实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扩大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动农村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地等产权顺畅流转,完善产权登记向农村延伸机制,探索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形成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委总体战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的学习培训,增强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
2、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能。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党务、政务、村务、组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
3、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提高执行力的八项规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为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三、相关要求
1、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区“三会”一结束,全区就召开了统筹城乡暨示范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全体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务必加强学习、开拓思路、分析差距,创新举措,用更加有力的工作力度,更加有效的工作举措,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全力推进我镇“十二五”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进一步夯实建设“田园小镇、锦绣木兰”的基础。
2、细化方案,完善措施。机关各办、各社区要对照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制订具体工作推进计划,落实具体负责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圆满完成。
3、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四种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体干部必须把工作状态调整到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科学发展中来,以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开创新局面。一是要牢固树立钉子精神。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要充分发挥钉子精神的钻劲,一抓到底,对于难点工作始终坚持扭住不放、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二是要牢固树立只争朝夕精神。在区委建设现代田园示范区的定位下和木兰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各种建设发展任务繁重,只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才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三是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精神。要对照各项工作要求,强化发展紧迫感、责任感,做到“下功夫、下深水”,全力抓好贯彻落实。同时,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要牢固树立突破创新精神。要对统筹城乡和推进田园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学习,尤其是对限制工业园区外新上工业项目管理办法、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改的意见、旧城改造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文件的学习。要学懂用活政策资源,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创新举措,特别是在农村“四大基础工程”的机制体制上,要去寻求突破创新。
附:2011年示范线建设工作计划及责任分工。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委员会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人民政府
2011年1月19日
附件:
2011年示范线建设工作计划及责任分工
一、农和功能片区建设。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按主业业态加快市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建设、汇发机械、沃尔沃展场等项目进度,形成市场商贸聚集区,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商贸市场综合配套服务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按田园城市标准、市场化运作、复合体设计加快规划旧场镇改造。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规范集中区管理,加快“1+13”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设施配套建设。
(一)建材市场工程。一季度完成主体封顶结构验收,力争6月底完工。
(二)铁鸿源汽车展场工程。3月底前完成项目设计,9月30日前动工建设,11月30日前部分主体完成。
(三)中国塑料城工程。6月30日前店铺式11万平方米主体封顶,9月30日前店铺式完工,11月30日前商厦式部分工程完工。
二、客家新城建设。
(一)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分管领导:曾万福,责任单位:党政办,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1、以基础治理机制为基础,以公推直选为关键,一提升民主治理能力为重点,以推进科学发展观、夯实基础建设为目标,基础民主政治建设上水平,继续在全市、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2、进一步规范村民议事会运行机制,提高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坚持村民议事会议事规则,村民议事会会议事记录完整。
(二)农和1社旧城改造。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6月30日前完成前期手续及设计工作,11月30日前施工建设。
(三)“117”安置小区一期工程。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6月30日前一期全面开工建设,11月30日前部分主体完工。
(四)共和、江西安置小区建设。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9月30日前完成前期手续及设计工作。
(五)1号道路建设。分管领导:林绍宽,责任单位:社区管理服务中心。6月30日前完成设计及招投标,9月30日前施工建设,12月底前全面完工。
(六)10号道路建设。分管领导:林绍宽,责任单位:社区管理服务中心。6月30日前完成设计及招投标,9月30日前施工建设,12月底前全面完工。
(七)3号道路建设。分管领导:林绍宽,责任单位:社区管理服务中心。6月30日前完成设计,9月30日前完成招投标,11月30日前施工建设,12月底前全面完工。
(八)“117”小区道路建设。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6月30日前完成设计,9月30日前完成招投标,11月30日前施工建设,12月底前全面完工。
(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分管领导:刘传银,责任单位:群工办,牵头单位:区水务局。6月30日前完成污水处理厂的验收及投入使用,9月30日前部分企业排污纳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11月30日前新增部分企业排污纳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十)休闲广场及绿色观光走廊建设。分管领导:姚勇,责任单位:城建办。6月30日前完成绿道建设,9月30日前完成休闲广场的设计与施工。
(十一)成金立交节点打造。林绍宽,责任单位: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单位:区建设局。
1、绕城路两侧生态带打造。3月前完成前期工作,6月30日前实施,9月30日前完成80%,11月30日前基本完工。
2、成金节点打造。6月30日前完成全面工作。
第二篇: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人民政府
关于认真做好2007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做好2007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计生“国优”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出生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现就做好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工作思路
今年我镇计划生育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
[2006]22号文件,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紧紧抓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构建和谐人口环境,依法管理,树立发展、人本、法制观念,大力实施生育文化建设、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人口战略研究“五大工程”;推进工作思想和方法“两个转变”;为确保“三新”突破年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以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为目标,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及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人口生育控制。人口生育控制在8‰;自然增长率达3‰;按政策生育率达96%。
2、计生经费投入。镇投入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目标任务。
3、流动人口管理。把流动人口纳入常驻人口管理。流出流入成年人
口办证、验证率分别达85%;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控制在5‰以内。
4、“三结合”帮扶达到34户。其中新增户12户,联系户22户,巩固成片帮扶基地1个。
5、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行“一法三规一条例”、“七不准”和“十禁止”。
6、为民办实事。落实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农村及城镇低保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率达100%;出生缺陷干预为已婚待孕妇女免费发放叶酸片,登记发放率达95%;全年坚持两次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普查及技术服务面达98%以上,人口文化教育面达100%,孕产期教育面达95%以上。
7、巩固“国优”成果,确保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回头看”的复查验收。
三、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村、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亲自抓、负总责,一要帮助解决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二要保证必要的计划生育经费和人员,确保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三要加强干部培训,稳定计生干部队伍,做到人员、任务、报酬三落实;四要加大计划生育纵横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奖惩逗硬,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通过广播、专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计划生育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抓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着力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今年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思想认识统一
到中央《决定》上来,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通过广播、专栏、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狠抓措施落实,确保中央《决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三)抓好技术服务。坚持“避孕为主”的方针,努力搞好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工作,做到已婚育龄妇女产后42天用药具,三个月安环,提高避孕措施及时率。各村年内组织两次“B”超妇检,做到应查对象清楚,扫尾工作彻底,措施落实及时。镇服务站、村服务室人员要经常深入村、社、走村串户,走访已婚育龄妇女,送避孕药具上门,指导使用方法,解决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四)搞好“三结合”工作。要按照省、市、区关于计划生育“三结合”的帮扶工作要求,选好帮扶对象,因户制宜,找准帮扶项目,落实优先优惠政策具体,使被帮扶户学会1—2门实用致富技术,确保人均收入增加20%以上。巩固在大成村、新民村和九堰村建立的计划生育“三结合”成片帮扶基地和在八字村、护国村、梓潼村建立的计划生育“三结合”成片帮扶基地,充分发挥整体效益,扩大帮扶效果。
(五)发挥计生协会作用。镇、村两级计生协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育龄群众自觉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要认真贯彻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镇派出所、城监、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对流动人口进行综合治理。对流入人口年内要集中进行两次清理,对流出人员督促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认真
检查孕情、节育措施落实情况。
(七)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按照国家计生委“七不准”和省计生委“十禁止”要求,不断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杜绝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加大执法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个别重点户中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一定影响,为推动计生工作正常开展创造条件。
(八)抓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着力提高人口素质。2007年新都区被省人口计生确定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六个试点区县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干预工作体系。继续抓好出生缺陷预防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新婚夫妇、待孕妇女和出生缺陷高危人群的宣传,加强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干预知识培训。二要健全待孕妇女免费增补营养素(叶酸片)及随访服务经常性工作机制。
(九)抓好计划生育队伍自身建设,增强责任心。认真抓好计生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不断提高计生干部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人口目标任务。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委员会
2007年3月28日
第三篇:全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为了深入推进全乡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金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09—2012年)》,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乡总面积44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7个社,有5787户,22113人,其中劳动力14235人,总耕地面积50800亩,人均2.35亩,属河水、泉水、井水混灌区。受土地、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萤石、泉水和人力资源。2008年,我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
近年来,我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劳务产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绩。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反季节日光温室达到1856座,食用菌棚达到1984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5%;规模养殖户达1520户,新建羊、牛、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养殖户达到98户,年产鲜鱼40万公斤,特色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力;加强集镇改造,着力发挥中心村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管好社会事务,着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三、主要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比重大大提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10414万元,年均递增8.7%;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812万元,年均递增11%;工业增加值达到5795万元,年均递增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年均递增8.6%。示范点水磨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乡平均增幅。
——村镇体系基本完善。切实抓好村镇规划,构建小城镇发展基本框架,完善中心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集镇生产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道路、水利、人饮、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发展,通村油路达到100%;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率达到50%;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混合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加
红庙墩、北泉、双磨街、河滩、杏树庄、梅家寺、陈家寨等村的泉水资源,着力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提高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的原则,改变“小而全,百花园”的分散经营状态,逐步扩大现有基地规模。力争到2012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再增加1000亩,日光温室再增加400座。食用菌生产基地:结合干旱缺水的实际,依托****、楼庄子、水磨关、南沿沟等村的荒滩优势,发展节水农业,在巩固已发展起来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推广立体栽培、二次发酵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力争到2012年,新建食用菌棚200座,改建立体栽培棚200座,二次发酵棚200座。规模养殖生产基地:依托杏树庄、南沿沟、陈家寨、骊靬等村的草场资源,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培育以养猪、养羊、养牛、养鸡为主的养殖大户,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不断改良引进新品种,并通过发展配套饲草业,提高养殖效益。力争到2012,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300户,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10个,工厂化养殖企业1个,牛、羊、猪、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80%、80%、70%。另外,利用泉水资源,发展以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等为主的渔产业,每年发展养鱼户10户。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力争用四年的时间建成日光温室、食用菌、露地蔬菜、舍饲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2个;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每年至少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胡萝卜新品种3个,其它蔬菜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从根本上解决胡萝卜等蔬菜品质退化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食用菌立体栽培技术、二次发酵技术,提升特色产业种植水平;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大增长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聚合民间资本,吸引外来资本,重点发展以氢氟酸、氟化盐、氟涂料、氟灭火剂等氟产品为主的萤石深加工项目,延伸氟化工产业链条。力争2009年建成泰琦化工高分子冰晶石项目,四年内再建3-5个以氢氟酸为基础原料的下游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企业内的小循环,产业中的中循环,区域间的大循环”的要求,引导新办企业向园区集中,把萤石产业的发展自觉融入到循环发展的轨道,实现资源互补、利益互惠的目标。以集镇为中心,引导发展现代商贸业和仓储物流业,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户。
二是引导发展各类专业社。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和城郊优势,发展蔬菜运销、鲜食花菜腌制、客运出租、货运出租、沙石料运销、废旧物品收购、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社30个,力争使每个社都有一个以上项目。巩固现有的项目户,在正确的利益导向下,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积累的项目户二次投资,扩张规模,提升层次,并带动没有项目的农户积极寻找项目,每年发展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的项目大户100户,使项目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把培训转移农民作为“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培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三策并举,大力实施农民创业行动,促进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输转思路,每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2000人(次)
通村道路达到100%,通社道路达到90%以上。坚持“管养分离”的原则,完善乡、村、农户相配套的农村道路养护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道路管护队伍建设,推动农村道路的规范化管理。
四是渠道建设。积极争取水利项目,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末级渠系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设施农业,有效节约水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全面落实《水权确权方案》,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促进水权落实到户。
五是农村饮水工程。加大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和管护力度,不断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努力解决好人畜饮水问题。
六是基本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七是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线,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切实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泉眼、湿地保护及黄斑星天牛防治等工作。每年完成人工造林500亩。
八是村庄建设。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力度,结合危旧房改造项目,以水磨关村、河滩、梅家寺和****等中心村为主,整社推进小康住宅建设,并配套建成“四位一体”沼气池。以三清(清烘堆、清土堆、清柴堆)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三化(硬化、绿化、美化)
继续实行乡领导干部包村制度、科级领导干部挂靠重点项目制度;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法轮功”、“门徒会”等重点列管人员的帮教监控,防止邪教活动反弹;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新农村建设组织协调体制。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分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例会制度。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定期协调解决全乡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督查落实。落实考核奖惩,把新农村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作为检验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工作实绩和重要内容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开展。
(二)整合新农村建设各方力量。鼓励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各村要积极和
核,加大推进力度,及时跟踪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抓出实效。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年中和年底分别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报、验收和考核。
第四篇: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成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以“三个集中”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一套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初步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农”难题开始有效破题。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2.66:1变为2009年2.62:1。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一、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 1 - 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要从制度上建立起新型城乡关系。我们按照中央关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初步建立了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安排,我们强调以科学规划指导实践,对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整体考虑,推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向农村倾斜。早在2003年,就按照城乡一盘棋和“全域成都”的理念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满覆盖。这一规划理念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实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要求,将重建美好新家园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新农村规划原则,制定了相应技术标准。依托这样的规划思路,一大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逐步成形,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在从图景变为现实。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初步建立了以“三化联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各区(市)县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定位和重新布局,实行“一区一主业”,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 - 2 - 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市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资源,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产业互动发展带动了城镇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三化联动”的良性循环。2004年以来,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近20万,综合城镇化率达到50.1%,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大量需要,有力推动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几年来按照三次产业一体发展的思路,较好地避免了盲目发展、恶性竞争,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环境更加友好,初步形成全域成都产业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从2008年初开始,全面推行了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和房屋实施确权、登记和颁证;设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全国率先创设耕地保护基金,已发放耕保基金11.7亿元,惠及113万农户,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成立5家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 3 - 搭建了多元化投入的平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和农户抗风险能力,逐步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目前,全市90%以上农户参与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3月将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和耕保基金发放工作。已完成农村产权流转5.5万宗25.4亿元;各级投融资平台筹集236.9亿元。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形成,赋予了农民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联网、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部署,实施“两中心、三枢纽、四基地”建设。以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市域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98%。加快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农村的能力。统筹考虑并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加快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空间距离拉近、基础设施共享,为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了涵盖城乡的就业实名制管理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了面向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实施了410所农村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 4 - 医务人员互动交流,促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网络“校校通”工程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通过这些努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公共事业均衡发展的可喜局面。
(六)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财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等30多部门进行归并调整,率先在全省实施乡镇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了30%的乡镇、47%的行政村,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便民和社会服务中心一直延伸到每个乡镇、村(社区)。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完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方式。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三农”投入192.3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26倍,6年累计投入594.8亿元。创新城市支持农村机制,每年把城市土地较大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农村。发挥政府投入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了原来注重服务城市的政府职能向农村有效延伸和覆盖。
二、以“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将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汽车、生物制药、食品、冶金建材、石化、航空航天以及鞋业、家具业等产业集
- 5 - 群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创意经济等新兴产业,力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
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坚持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居住、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已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不包括灾后重建),面积2802.1万平方米,74.3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短短几年,新型城镇化的效果在很多地区得到较好体现,一些纯农业落后镇一举成为现代小城镇。比如今天看的郫县安德镇,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0.65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0.8万人增加到2.5万人,城镇化率由22.8%提高到65%。
三是积极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加快100万头生猪和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加到 - 6 - 2009年的275亿元,翻了一番多。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
三、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为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几年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试点的基础上,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从试验区建设的实际出发,我们充分借鉴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新农村规划“四性”原则,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拟用六年时间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新增耕地30万亩,使300多万农村居民逐步实现城镇化。土地级差收益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努力实现“两增两减”(增加耕地、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少征地规模)。
(二)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第一次把村级公共事务分成59项,构建了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个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形成了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第一次明确了办理村
- 7 - 级事务的方法,即不但要“有钱办事”,而且要“民主议事”,每笔钱怎么花必须由群众民主议决,有力促进了基层民主。目前农村新型社区,“八室”(警务室、阅览室、调解室等)“二站”(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站、医疗计生服务站)等功能齐全,教育、卫生、文体、商业、市政等设施完备。这些工作深受群众拥护和欢迎。
(三)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在全市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目前,乡镇党委书记出缺一律公推直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公推直选,并形成一套配套制度。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目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让农民在参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在广大农村取得了很好效果,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以上三项工作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成了我们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我们正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
通过这几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成都市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增长较快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我们体会到:要彻底解决“三农”难题,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 - 8 - 为重中之重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进而推进全面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必须始终贯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的原则,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构建农村新型治理机制。
- 9 -
第五篇:集士港镇统筹城乡党建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委员会 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快推进集士港卫星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结合集士港实际,就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分割、自成一体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共享意识,优化组织设臵,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党员管理,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
二、目标要求
逐步建立健全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创新机关党建、社区党建、农村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联合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员管理体系,探索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模 式,促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努力探索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使全处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三个并重”:即党组织自身建设与党组织共建并重;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并重;党员教育与党员服务并重,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城乡优势互补的开放体系。立足集士港片与白岳片区经济基础不同、发展现状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等实际,坚持以开放的理念,进一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资源,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合理确定联带对象和联带重点。确定由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杨家、董家桥、集士港、万众等4个村庄通过“双带一、一带一”的方式,帮带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双银、深溪、西陆、新后屠桥村。坚持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引导经济强村发挥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庄重点寻找产业项目,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引导经济薄弱村庄发挥土地、人力和资源优势,帮助经济强村降低发展成本,拓展发展空间,使城乡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开放互通、双向受益。
(二)统筹调配城乡党建工作资源。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党建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共建共享。在组织设臵上,改变单一的村级组织设臵方式,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探索商圈+村 企的松散型联合党组织模式,或在产业化组织、农业合作组织以及流动党员较多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拓展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等方面,机关事业单位支持农村支部,培育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同质均等的服务环境;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综合利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分布网络和结构体系;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不断推进城乡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均衡化和互动化。(三)建立委员-党代表-党员-中心户-群众联系制度。打破城乡区域界限,采用“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安排全处78个基层党组织和1903名党员参加互帮互助,建立镇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中心户,中心户联系群众制度,开展一级帮一级、党员帮群众的活动。坚持开展定期走访制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定期走访联系身边群众,以“民情日记”为载体,坚持多渠道地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建立定期下访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相关的基层单位和群众,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农村、社区 “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和抓手,以服务对象全覆盖和服务内容全方位为目标,广泛开展以“听民声,访民意,纳民智、解民忧”为内容的“四民”活动,全面加强对辖区党员群众的服务工作,构建满足不同党员群体、不同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切 3 实帮助基层党员群众解决了一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构建互利共赢的村企合作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选择24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24个行政村(社区、渔业村)结对,构建以工促农、互利互惠的村企合作机制。企业(公司)党组织通过帮资金、帮项目、帮思路等多种形式,帮助联带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着眼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臵,村(社区、渔业村)党组织通过向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农产品或闲臵房屋等资源,解决企业“招工难”、“扩建难”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使企业做大做强;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以商招商等办法,把村庄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帮助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发展致富。
(五)建立部门、村联动的长效帮扶机制。积极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优势,探索构建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思想联带,提升发展理念。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村党支部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联带村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通过协调、招引、筹集等多种渠道,采取帮物资、帮资金、帮技术、帮项目等多种方式,帮助联带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通过送科技、送法律、送保健、送文艺入村,宣传新思想,传授新知识,展现新风貌,培育新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 强组织联带,机关单位与联带村通过共过组织生活、共上党课、共谋发展良策,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建立流动党员工作台账,对外出、外来党员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及时接转流动到社区党员的组织关系,将其纳入社区或“两新”组织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镇、村两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服务。探索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让流动党员更多地参与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积极探索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新方法,利用城乡结对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建立城乡共育的党员动态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动态管理,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模式。
(七)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出台《集士港党员关爱制度》,建立“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形成党内活泼和谐新局面。一是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关爱帮扶制度,设立专项帮扶资金,用于帮扶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党员;三是 深化“政治生日”活动。在党员“政治生日”当天,通过送贺卡、贴心交流、重围入党誓词等形式,让党员在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的同时,牢记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
(八)统筹规划城乡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全镇78个基层党组织要做到“六个有”,即有党支部牌子,有党员活动场所,有党员电化教育设备,有党建工作宣传栏,有党务公开栏,有党建工作制度。对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使活动场所成为基层党组织办公议事、党员活动、党员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的综合阵地。
(九)加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基层党组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村务务公开、党务公开,规范“三资”管理,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基层群众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基层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法案件。推行行政村支部书记“双重述职、双向评议”和社区“两委”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
四、组织领导
全镇各级党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创新意识,切实增强城乡党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完善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逐步完善规范两级党建述职制度,即党委委员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职责情况定期分别向上一级领导述职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结合“五好”党组织和星级村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把党组织“一把手”抓党建的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和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
(二)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具体协调、城乡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并完善基层党的建设,充实人员配备,各级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收入预算,并每年从镇财政中拨出一定经费给予补充。纪委、组织、宣传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相关职能部门要整合资源,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积极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提供支持。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参与积极性。各基层党组织要克服应付、畏难情绪,讲党性、讲大局、讲奉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克服无所作为和“等靠要”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镇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发动党员参与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努力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