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
【发布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南府办〔2009〕167号 【发布日期】2009-07-17 【生效日期】2009-07-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宁市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南府办〔2009〕16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2007年10月,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南宁市人民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南府办〔2007〕289号),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标准以及信息报告的原则、责任主体、报告内容、报告方式、报告程序、报告时限要求、报告渠道、责任追究等;2008年6月又下发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开通突发公共事件专用邮箱的通知》(南府办〔2008〕138号),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通过南宁市电子政务内网,使用专用邮箱报送;2009年4月下发的《南宁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规则》(南府发〔2009〕45号)中对值守应急、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提出了规范要求,对规范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执行信息报告制度总体情况是好的,为及时妥善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县(区)、市直部门在某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中,仍没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的精神和有关要求,不同程度存在重视不够、渠道不畅通、报告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明确、工作不扎实等问题,给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造成被动。
为健全高效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进一步规范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能及时、准确报送,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信息报送工作的领导
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信息报送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本县(区)、本部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领导。行政主要负责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负总责,并落实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妥善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要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专人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要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健全应急值班工作制度,做好值班安排,充实值班人员,进一步强化领导带班制度,特别是节假日、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或特殊、敏感时期,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要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信息能够全面、及时、准确报送。
二、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机制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要从健全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机制入手,通过组织深入学习南府办〔2007〕289号、〔2008〕138号和南府发〔2009〕45号等相关文件,加强信息报送人员业务培训,熟悉掌握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置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置的有关要求,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报送、分析研判、报告处置、跟踪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薄弱环节,认真分析总结,结合本县(区)、本部门单位实际,制订本县(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应对处置的具体管理办法,从加强管理入手,进一步理顺好工作机制。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好信息报送主体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县、区人民政府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责任主体,负有监管、防范应对职责的市直各行政主管部门也有责任及时向市应急办报送有关信息。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县区应急办)及市直各负有监管、防范应对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要遵循“有情必报”的原则,在收到(或监测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和初始信息后,有关责任人员要初步核实情况,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分析研判,并立即向相关领导报告。属于较大(III级)及以上级别的事件,或较复杂、敏感的事件,要立即向市应急办报告。市、县(区)应急办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进行考核,对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中,出现漏报、迟报、瞒报、误报等问题的,或报告内容不完整、工作敷衍了事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信息报送工作影响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细化要求,进一步规范信息报送工作
(一)坚持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制度。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全市政府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研判、报告处置(具体主要由市应急办承担)。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向市政府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必须按照南府办〔2007〕289号、〔2008〕138号所规定的报告内容、报告方式、报告程序、报告时限要求、报告渠道统一报送到市应急办。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和初始信息统一报送到市人民政府值班室(电话:5533393、5535868,传真:5532636);正常上班时间,续报信息和事件处置总结报告统一报送到市应急办应急管理协调科(电话:5552321、5678323),下班时间、节假日期间,仍统一报送到市人民政府值班室,不得多头报送。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也要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
(二)突发事件信息实行核实研判制度。市、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市、县(区)应急办、市直有关部门收到的突发事件信息,应立即对事件有关情况进行核实研判,在综合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对事件级别作出初步判定,并及时按照相关程序报告。市应急办负责向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市应急办领导报告,同时负责传达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批示、指示并跟踪落实。需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由市应急办根据突发事件类别经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签发后上报。
(三)突发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制度。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级各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时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可能演化发展的突发事件信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应急办)对达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标准的,在向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市应急办领导报告的同时,报告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达到较大突发事件标准的,根据事件分类,依照职责分工向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应急办领导报告,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视情况决定是否向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对未达到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标准,但有可能进一步演化发展的突发事件,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应急办)负责跟踪监控,随时掌握动态,督促各项应急措施落实,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报告。
(四)要拓宽信息来源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要加强本县(区)、本部门以及监管的行业系统值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收集报送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要创新信息收集方式,建立公开、开放的信息报告渠道和平台,通过网络查询、聘请基层信息员、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和风险隐患报告激励机制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不断拓宽信息来源渠道,确保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和初始信息能够及时有效收集。采取切实措施,健全本部门内部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确保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能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同时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要建立起本系统行政业务上的纵向信息收集报送机制,而且要建立起部门、单位间横向的信息通报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尤其还要加强与同级党委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县(区)党委、政府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确保与同级党委及其相关部门的信息及时互通。
(五)进一步规范信息报告内容、方式、途径。要按照预测预警信息、应急响应初始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处置评估报告各自不同的要素完善报告内容。初始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接报时间(24小时制,下同)、信息来源(报警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事发时间、事发地点(XX市县、XX部门或单位名称)、事件性质、影响范围、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事件发展趋势、领导到位情况及现场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报告格式附后)。信息报告分初报、续报、终报。在按规定及时报告预测预警信息和初始信息后,较大(III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县、区应急办)、参与处置的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人员及时与现场指挥部联系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续报事态控制及变化情况。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长的事件(事故),事发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实行“日报”制度,必要时要随时续报。续报一般不再复述事件初始过程,只报告事态发展或处置的进展情况,多次报告的,用“XX市(县)XXX(事件)续报
一、续报二……”或“XX部门XXX(事件)续报
一、续报二……”表述。处置工作结束后,按照调查评估报告的要素要求,形成终报。在初报、续报阶段,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形成文字报告,可先电话报告,随后再补文字报告。对每件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处置,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善始善终,有初报,也要有续报和终报。信息上报时,必须经本单位主要或授权的分管领导签发,并加盖公章,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口径统一。报送形式应以打印文字稿形式报送,同时通过南宁突发公共事件专用邮箱(南府办〔2008〕138号文中有此项要求和操作说明)上报电子文档,并电话告之予以确认。涉密信息按照有关保密制度规定的方式报送。
五、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处置程序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应急办遇有紧急重大情况时,要按照迅速、准确、稳妥、保密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跟踪调度情况,主动协调处置。
(一)规范任务受理。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部门第一个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的人作为信息报告处置的责任人,应立即向县区应急办领导(或本部门领导)报告,并按其意见向其他相关领导报告。县区应急办领导或市直部门领导接到报告后,进行分析研判,落实做好先期协调处置工作,属于较大及以上级别的事件或复杂、敏感事件,要立即向市应急办报告。市应急办接到报告,初步核实后,要立即向分管市人民政府领导、市应急办领导、分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报告,并根据有关领导指示向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特别重大或重大事件或影响较大的其他突发事件或比较复杂、敏感事件的信息报送和处置情况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报告,并向同级党委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协调处置的责任人,对领导针对事件作出的批示和指示,要准确记录接到批示或指示的时间和内容(电话指示的,必要时要将电话记录内容向领导复述),重要事项要向有关领导反馈办理结果。同时向其他有关领导、应急办负责同志报告领导批示或指示内容及反馈情况。凡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的情况,应由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签发。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政府书面报告情况的,应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市应急办领导签发。电话报告的,事后要补报有关领导同志签发的文字材料。
(二)抓好协调落实。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各级应急办要主动与在现场指挥的领导同志或领导随行人员及事发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急办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各级领导同志和上级机关的处置意见;及时跟踪核实事件进展情况,将最新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并通报有关部门。事发现场如提出援助请求(物资、装备、人力、资金等),经有关领导批准后,应急办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如情况紧急时,也可先行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援助准备工作。政府领导如提出召开紧急会议或要去事发地指挥处置工作时,应急办要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安排。
(三)善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事故)处置过程中,要依据值班记录或备忘录整理事件大事记。对接收的信息报告、电话记录、处置过程中各级领导的批示、指示(原件)等文件,要整理归档、立卷保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办在事件(事故)处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工作制度,坚持“密来密复”的原则,不得在无保密装置的电话、计算机、传真机和网络上处理涉密工作。
附件:南宁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南宁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
【发布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南府发〔2009〕63号 【发布日期】2009-06-16 【生效日期】2009-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宁市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南宁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南府发〔2009〕6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直各双管单位,市属并驻市各有关单位:
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南宁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现将市应急委组成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市应急委的组成 主 任:黄方方 市长
常务副主任:刘长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 主 任:肖莺子 市委常委、副市长
黄焕升 副市长
温守荣 副市长
周家斌 副市长
吴 炜 副市长
文海兴 副市长
潘和钧 副市长
李国忠 副市长
肖志钢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市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市五象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潘水兴 南宁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阮兆丰 市政府秘书长
陈 东 武警南宁市支队支队长
成员单位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编办、国家安全局,各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经委、教育局、科技局、民委、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委、规划局、城管局、房产局、园林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局、商务局、文化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体育局、统计局、新闻出版局、林业局、安监局、旅游局、粮食局、外办、台办、侨办、法制办、信访局、应急办、金融办、国资委、人防办、信息办、地震局、应急联动中心,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市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气象局,中国电信南宁分公司、中国移动南宁分公司、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市邮政局,南宁供电局、海事局,市宗教局、物价局、口岸办、农机局、供销社、红十字会,空军南宁指挥所、南宁警备区、武警南宁市支队、公安消防支队、武警边防南宁市支队,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南宁海关,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南宁火车站,中石油南宁分公司、中石化南宁分公司等具有应急管理职责的驻邕部队、区直中直市直部门和单位。原则上,成员单位中的各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双管单位、各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市委各相关部门的分管负责人,驻邕部队、区直中直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市应急委成员。
二、市应急委办公室的组成 市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由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兼任市人民应急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担任,主管相关业务的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市应急委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按照分工,协助对应的市应急委主任、副主任开展工作。
三、常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 市应急委常设的23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由副市长分别领导。其中,黄焕升副市长担任市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应急指挥部和市通讯保障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温守荣副市长担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市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市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市抗灾救灾应急指挥部、市反恐怖反劫机工作应急指挥部、市民族纠纷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周家斌副市长担任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市环境污染应急指挥部、市防内涝抢险应急指挥部、市供水供气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吴炜副市长担任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市水上搜救应急指挥部、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文海兴副市长担任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潘和钧副市长担任市涉外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李国忠副市长担任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
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成员名单和成员单位职责,由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按照《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立南宁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09〕145号)明确的指挥机构组成范围,征求成员单位意见,报请指挥长同意后,以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名义下文,并于2009年7月15日前报市应急委备案。目前尚未成立常设专项应急机构的,应尽快成立。今后,除增加常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调整常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人,必须由市应急委批准外,常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其他成员及成员单位职责调整等事项由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自行行文通知,报市应急委备案。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组织机构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应急管理委员会(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及所属机构组成人员的通知(乌海
政办字[2008]121号)
2008-10-22 [4922]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市政府决定调整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总指挥部)领导成员及所属综合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协调机构组成人员。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委员会(总指挥部)组成人员
主任(总指挥):侯凤岐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
常务副主任(常务副总指挥):冯玉臻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主任(副总指挥):李志民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甄晨岚
市政府副市长
徐德林
市政府副市长
李新征
市政府副市长
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吴东海
乌海军分区司令员
委员(成 员):梁树平
市政府秘书长
党文玉
市政府市长助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忠武
市政府市长助理、市水务局局长
杨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顾文友
市政府副秘书长、人防办主任
李 坪
市政府副秘书长
薛庆灵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
王林飞
市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
白海融
市政府副秘书长
乔天峰
市政府副秘书长
武旭升
市政府副秘书长、党委政府信访局局长
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昌慧
市政府副秘书长
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卢利明
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樊桂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王献齐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信息办主任
张小嵬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赵普胜
市政府办公厅副处督查员
宋晓春
市经委主任
刘洪运
市教育局局长
杜秀芬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朝 鲁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孙 毅
市公安局局长
张 伟
市民政局局长
王志军
市司法局局长
王肆虎
市财政局局长
王永亮
市人事局局长
任文义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陈万选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苗耀增
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郅建民
市交通局局长
王小平
市农牧业局局长
吴宝卿
市林业局局长
刘德光
市商务局局长
化金贵
市文化局局长
王华峰
市卫生局局长
李春晓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傅庭琳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薛 文
市统计局局长
安敬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孟培云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赵 凯
市煤炭局局长
陶安良
武警乌海支队支队长
王艳泉
消防乌海支队政委
云文艺
市中级法院副院长
付元胜
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金酉全
市国家安全局局长
郭洪江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王春林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杨 林
市工商局局长
王和平
市国税局局长
王留贤
市地税局局长
张永生
市气象局局长
郝占彪
乌海电业局局长
祁云海
检验检疫局乌海办事处主任
赵友馥
乌海机场董事长、总经理
席建国
呼铁局乌海车务段段长
吴月光
煤矿安全监察乌海分局局长
安建平
联通乌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孙 全
网通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魏连光
移动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张 毅
电信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委员会(总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冯玉臻主持。
二、委员会(总指挥部)所属机构
(一)综合机构(3个)
1、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总指挥部)办公室
主 任:梁树平
市政府秘书长
副主任:杨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顾文友
市政府副秘书长、人防办主任
李 坪
市政府副秘书长
薛庆灵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
王林飞
市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
白海融
市政府副秘书长
乔天峰
市政府副秘书长
武旭升
市政府副秘书长、党委政府信访局局长
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昌慧
市政府副秘书长
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献齐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信息办主任
张小嵬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赵普胜
市政府办公厅副处督查员
于 晶
乌海无线电管理处主任
2、新闻办公室
主 任:樊桂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副主任:李 坪
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建功
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副主任
刘宝军
乌海日报社书记、社长
郭 俊
市广电局副局长
3、气象办公室
主 任:张永生
市气象局局长
副主任: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姜 桓
市气象局副局长
巫荣征
市气象局纪检组长
吴凤英
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
(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23个)
1、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高海峰
乌海军分区参谋长
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赵忠武
市政府市长助理、市水务局局长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陶安良
武警乌海支队支队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
2、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侯凤岐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
副指挥长:兰 宇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白 彦
市委常委、秘书长
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梁树平
市政府秘书长
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高海峰
乌海军分区参谋长
王根栓
武警乌海支队参谋长
石 纯
市地震局局长
张国英
海勃湾区副区长
张建国
乌达区副区长
宋玥霞
海南区副区长
图布新
市公安局副局长
杜锐钢
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姜 桓
市气象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地震局。
3、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李志民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刘昌慧
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万选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杨东风
海勃湾区副区长
孔庆文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贾永利
市林业局副局长
贾晓光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豫海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邓少玉
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4、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小平
市农牧业局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农牧业局。
5、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紧急动物疫情控制委员会)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小平
市农牧业局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农牧业局。
6、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宝卿
市林业局局长
姜 桓
市气象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7、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宝卿
市林业局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8、林业生态破坏事件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宝卿
市林业局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9、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康文胜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俊文
市政府市长助理
王 理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宝卿
市林业局局长
姚国志
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
贾永利
市林业局副局长
包俊才
市农牧业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10、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侯凤岐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
副指挥长:冯玉臻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杨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孟培云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高登成海勃湾区副区长
王子林
乌达区副区长
魏根焕
海南区副区长
赵 凯
市煤炭局局长
郝占彪
乌海电业局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
11、公路与水路运输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徐德林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郅建民
市交通局局长
孟培云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 勇
海勃湾区副区长
王子林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李建英
市公安局副局长
辛 宇
市交通局副局长
左 英
市水务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
12、通信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徐德林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 全
网通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安建平
联通乌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魏连光
移动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张 毅
电信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李爱新
铁通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网通公司。
13、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王献齐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信息办主任
王慧生
市政府信息办副主任
乔文明
市政府信息办副主任
李鹏东
市政府网络管理科科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14、广播电视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李新征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李 坪
市政府副秘书长
傅庭琳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龚福宁
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王根栓
武警乌海支队参谋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广电局。
15、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李志民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刘昌慧
市政府副秘书长
苗耀增
市建委主任
杨东风
海勃湾区副区长
孔庆文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訾平
市建委副主任、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
张南君
市建委副主任
石 磊
市建委副主任
朱晞伶
市建委副主任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建委。
16、环境和生态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冯玉臻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指挥长:杨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李春晓
市环保局局长
高登成海勃湾区副区长
孟凡阳
乌达区副区长
魏根焕
海南区副区长
朱建宏
市环保局副局长
齐哈申
市环保局副局长
王永平
市环保局副局长
贺 涛
市环保局副局长
温久川
市环保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
17、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李新征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李 坪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华峰
市卫生局局长
信 蕊
海勃湾区副区长
石剑平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杜锐刚
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
18、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食品安全委员会)
指 挥 长: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春林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信 蕊
海勃湾区副区长
石剑平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邬世平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卢振华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卜 彦
市工商局副局长
周 形
市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9、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高海峰
乌海军分区参谋长
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 毅
市公安局局长
张 勇
海勃湾区副区长
王子林
乌达区副区长
王永亮
海南区副区长
图布新
市公安局副局长
李建国
市公安局副局长
于 海
市公安局副局长
李建英
市公安局副局长、海勃湾分局局长
盛利军
市交通警察支队支队长
姚国志
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
陶安良
武警乌海支队支队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
20、市场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 林
市工商局局长
高登成海勃湾区副区长
王子林
乌达区副区长
魏根焕
海南区副区长
韩富祥
市工商局副局长
卜 彦
市工商局副局长
刘崇志
市工商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1、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林 涛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李尚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德光
市商务局局长
李树林
市商务局副局长、市粮食局局长
高登成海勃湾区副区长
王子林
乌达区副区长
魏根焕
海南区副区长
布 和
市财政局副局长
牛维胜
市商务局副局长
邢瑞平
市商务局副局长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22、金融安全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徐德林
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周宝成市政府市长助理、人民银行乌海支行行长
乔天峰
市政府副秘书长
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保平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乌海监管分局局长
刘铁民
市经委副主任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
23、人民防空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李志民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副指挥长:高海峰
乌海军分区参谋长
顾文友
市政府副秘书长、人防办主任
陶安良
武警乌海支队支队长
姚国志
消防乌海支队支队长
高飞云
人防办副主任
刘继盛
人防办副主任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三)、应急协调机构(2个)
1、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冯玉臻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杨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
孟培云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赵友馥
乌海机场董事长、总经理
孙 毅
市公安局局长
陶安良
武警乌海支队支队长
姚国志
消防乌海支队支队长
郅建民
市交通局局长
王华峰
市卫生局局长
成 员:苗耀增
市建委主任
陈万选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刘德光
市商务局局长
王春林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永生
市气象局局长
席建国
呼铁局乌海车务段段长
姜 君
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处处长
孙 全
网通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2、铁路运输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徐德林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赵 根
市政府副秘书长
孟培云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席建国
呼铁局乌海车务段段长
孙 毅
市公安局局长
郅建民
市交通局局长
王华峰
市卫生局局长
宋晓春
市经委主任
王根栓
武警乌海支队参谋长
成 员:武旭升
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苗耀增
市建委主任
陈万选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刘德光
市商务局局长
王春林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永生
市气象局局长
姜 君
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处处长
孙 全
网通乌海分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各区的应急领导机构和应急指挥机构也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于10月21日前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联系电话:2999712
地址:市党政大楼128房间
第四篇:突发公共事件报告规范
黄埔区红会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
一、法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报告信息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文件精神,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请各科室各级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各临床科室、社区中心为责任报告单位,2、责任报告人
各科室、社区中心首诊医生(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为突发公共事件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
2、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甲肝或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
4、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 1
以上死亡。
5、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6、麻疹、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9、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0、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一个月内,发生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性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11、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5例及以上,或在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3例及以上。
12、流感: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3、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14、感染性腹泻: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5、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16、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17、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的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丢失: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及《相关信息表》。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1、初次报告: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五、报告方式、时限、程序:
报告单位和责任人获得符合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信息时,必须立即向科主任、总值人员报告。应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及《传染病相关信息表》,传染病还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疫情报告人员2小时内向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电话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渡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及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连续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地(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一个地级以上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未出现二代病例。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发生,一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预防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蓝色预警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以内发生,一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O一三年一月六日
第五篇: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使信息报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有效预防和控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各专项预案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坚持分级负责、互相配合、逐级上报的原则。第三条政府各部门及相关部门为信息报告主体。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处警中心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立即报送区应急委员会。
第四条当突发公共事件征兆明显或发生突发事件时,知情单位和个人要立即向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接警处警中心、区政府或主管部门、责任单位报告有关情况。公民有义务通过110、119、120、122、12369等报警电话和其他各种有效途径,迅速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第二章信息报告标准和时限
第五条报送信息标准暂按照《甘肃省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标准》执行,如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布新的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第六条信息报告时限:
(一)当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发生,但尚未达到一般预警标准时,区政府要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
(二)当达到一般预警标准时,区政府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要在6小时内向应急委中会报告情况,区政府要在24小时内向省接警处警中心报告情况;(三)当突发公共事件超过一般预警标准,但尚未达到较重预警标准时,区政府要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并要在12小时内向省接警处警中心报告;(四)当突发公共事件达到较重预警标准时,区政府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在8小时内向省接警处警中心报告情况;
(五)当突发公共事件超过较重预警标准,但尚未达到重大预警标准时,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在6小时内向区接警处警中心报告,区接警处警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
(六)当突发公共事件达到或超过重大和特大预警标准时,区政府向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处警中心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并且实行态势变化进程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紧急情况随时报告;
(七)区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处警中心在接到重大或特大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报告市应急指挥中心有关领导,由区应急委员会启动相应区级专项应急预案,并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情况。
(八)特殊情况下,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越级直接向市政府报告,并同时报告区政府。第三章信息报告方式和内容
第七条建立重大情况、信息报告登记。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书面报告为主,遇有特别紧急重大情况发生,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可先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补报文字材料;来不及报送详细情况的,可先进行初报,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置情况,随时报送进展报告;事件处理结束后,要报送总结性报告。涉密信息要通过党政专网电话或机要渠道报告。
第八条书面报告要写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损失危害程度以及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并随时续报事件的发展和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