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08:0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耗时多,效果低”的问题。作文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表达能力差,而是因为:

1、他们不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2语言积累太少。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如果我们能注意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就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内容真实、叙述生动的文章。找到了这个切入点,我们课题小组从本地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于2006年6月召开课题论证会并决定:从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教给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方法入手,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确定了以“农村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为研究课题。此课题的立项得到了向阳中心校、同江教师进修学校科研所等部门领导的重视和认可,被确定为同江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此课题的顺利实施,将会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当学生作文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调动他们进行自主观察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寻找素材,积累素材,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进而使农村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丰厚的写作园地,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让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为农村小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写作是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活动,每个人表达的水平是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步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教师是否有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

法。(2)、作文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所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表达自己对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思考。农村生活是多彩的,要想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必须“腹”中有物。此“物”则为积累的语言。朱作仁教授曾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注意扩展农村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校内外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习作活动,并对其进行引导,拓宽习作教学的内容,丰富习作教学手段,拓展习作教学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见,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真实、平实的生活状态,才会解决他们的没事可

写、没话可说的问题。

三、研究现状:

近年来,作文教学这个课题,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其中,美国就将作文引进生活,作文训练也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我国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乡也曾在2001年将实验项目《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在同江十五规划中申请立项,并于2003年通过专家组验收。以上的课题研究,尽管关注了学生生活体验,在习作指导教学的模式上作了大胆探讨,却很少关注学生养成自觉观察、收集素材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习作教学忽略学生习惯的养成,不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一心理学规律,思考怎样把作文变成一项真正的由动机支配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奉命”作文时,就会没话可说,无快乐可言。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农村这个广阔的习作资源,行动上鼓励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将收集习作素材成为生活中自然的事情,就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四、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学生利用习作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习作教学资源的主体和主人,勤于动笔,乐于表达,擅于表达真情实感,把自身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的生命力都释放出来,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立足于我校的现状,挖掘农村习作素材,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志在探索培养小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能力的途径,从而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全面提高习作素养。

2、提高教师习作指导能力,丰富习作教学经验,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规律。

3、改变农村小学生作文和生活相脱离的现状,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六、主要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资料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小学生习作素材收集教学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和内容:

(一)、准备动员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

根据成员特长、工作岗位及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并采取“分片”、“分专题”、“分专人”负责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专题一: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的研究。(负责人:卢德义)进行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习作兴趣高低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生活来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做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专题二: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研究。(负责人:朱晓霞)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欣赏好词佳句同时,自觉地摘抄,形成习惯。

专题三:在活动中挖掘习作素材的研究。(负责人:张雷)组织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积累习作素材。

专题四:在网络中收集习作素材的研究。(负责人:薛成义)学生观察能

力和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研究。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确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在全乡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使全乡教师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课题实验的基本思路,也为课题顺利实施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会上专题负责人根据总方案制定了专题研讨方案,成员各自将本片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实施策略,在会上作了交流。为了有目的了解小学生习作心理,兴趣、存在问题,成员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学生个体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例如向阳小学张雷老师在向阳小学三至六年级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六十三名学生进行了作文心态的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近30%的学生不喜欢作文,26%的学生害怕作文,这部分学生中近80%的学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经过讨论、分析,他们提出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养成观察习惯为重点,制定了以指导学生记日记为主,加强积累素材的指导的研讨方案。这样,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观察习惯养成等问题,便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6年4月——2008年7月)

1、丰富储备,增进科研的实效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为了使作文教学新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研究理念建构的基础,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学校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学习上,我们每月集中一次,安排一次专题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当前有关习作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杂志,让他们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这些资料,并上交学习心得,这一做法进一步拓展了成员的认知视野、拓深他们的研究视角、拓宽他们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实践表明,加强理论学习,对于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都有很好的成效。我们抓住佳市开展习作指导教学专题培训活动这一契机,派出课题组五名成员参加学习培训,会后由组长卢德义在全乡做了“习作指导教学”专题汇报讲座,在参加佳市课改成果展示会后,课题组成员朱晓霞上了作文教学汇报课,她的《吹气球》一课,在“创造鲜活的习作素材指导习作”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小组成员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情境,组织观察,先说后写,评价自改。并表示在常态教学中加以落实和完善。在此期间,课题组还召开了《课改新理念》《教师科研的实践与探索》等专题培训会,不仅营造了科研氛围,也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课标,定期进行课题研讨交流会,进行各个专题的实验研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框架。活动的开展,确保了课题成员从心理上、从理论上做

好了储备,使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2、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习作素材收集途径及方法。我们把课堂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着手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研究。我们要求成员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白月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日记时,尝试采用“捕、画、观、说、写”五步法指导学生写小动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题组按计划操作研究,举行阶段总结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题方案。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习作素材

收集的途径有:

(1)生活中捕捉素材。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同时也说明,语文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农村学生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我们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在日记本上,这样,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抓耳挠腮、愁眉苦脸”的问题。教学实践中,专题小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等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并及时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写生活成长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的体验,也为今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真实感受,提供丰富的素材。在 专题研讨会中,小组成员认识到: 既然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就要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此,专题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没有被迫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烦恼,时间比较宽裕这一优势,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间应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这如诗如画的农村生活,特别是带学生游览家乡最美的风景区------三江口广场、街津山等。其中,杨玲老师在带领学生参观了三江口广场之后,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如今三江口广场的风光,并向游客讲解赫哲族的历史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习作内容《我爱家乡的----》。这样,在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让他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景物,寻找可以作为材料的人与事、景与物,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研讨交流,成员们一致认为: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着眼生活,观察发掘,及时地进行整理,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在积累本上。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建立一个习作素材仓库。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做到常观察、善发现、会思考、勤记录,写作文时才能有内容,有真情,有实感。(2)、阅读中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熏陶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感悟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们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有意安排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当堂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同时在欣赏好词佳句同时,自觉地摘抄,形成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摘抄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例如学完《童年的泥巴》一课后,朱晓霞教师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以聊天的形式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为本单元习作训练《童年的趣事》作好了铺垫。再如姜晓艳老师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在讲读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向农夫那样拔苗助长的事呢?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显得格外兴奋。纷纷联系自身实际,谈了自己做的傻事,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写一篇日记。在这个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所感悟,放飞了心灵,并且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通过班级借书、专题阅读的方式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加大阅读量,为积累拓宽路子。我们学校的孩子多为农民子弟,他们的父母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和孩子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家中的课外书自然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题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班级借书都是由老师去筛选,把好质量关,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择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各个班级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有的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把每天发现的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帮助学生养成了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于红老师的班级,约定每个星期三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阅读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于红老师还设计了《小背篓读书报》,为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交流读书体会创造了平台。(3)、活动中创造素材。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来引导他们习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麻连芳老师的做法得到成员们的认可,她在春季,组织学生郊游;秋季,带领学生外出野炊;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干干家务;在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如风筝比赛、还乡长跑;平时,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如慰问老人、参观访问等等。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朱晓霞老师在教学《影子》一课之后,我们组织学生作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痛快地玩上一阵,在玩后谈谈感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学会观察、体验、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中有些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好下笔,如: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中的写话训练《我们来合作》。因此,教师应结合习作的内容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相关有趣的活动。活动前,进行观察指导,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可靠的素材。如组织学生玩玩“二人三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后让学生说说合作的快乐,学生动笔时就有话可说了,刘艳红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实验证明,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习作课题特色活动之外,我校还结合元旦、三八、五一、六一、十一、中秋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歌颂祖国征文大赛”、“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参研老师的教研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

习作能力素养。(4)定期交流素材,形成习惯。学生积累素材,就是把自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可作为写作内容的有关材料搜集起来,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作文时选择,运用。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积累的素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个同学听到的故事,那个同学不一定听到。而那个同学看到的事情,这个同学也不一定看到。通过定期召开素材积累交流会的形式,可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在交流会上,学生把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素材念给大家,这样拓宽了听的途径,扩大了信息的来源,扩充了学生的素材内容。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的目的,课题组设计并创办了面向农村小学生的读物—《小蝌蚪作文报》,这份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文报,不仅有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材料即写法指导,也设了专栏用来刊登学生的作品及收集的素材,每月一期的作文报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天地,也是

学生最期望的一个份礼物。

(5)尝试了利用电脑进行收集素材和习作的实验。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网络是个新生事物,很好奇。我们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有目的收集习作素材。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中丰富的习作素材进行习作练习,并能利用电脑的各项功能——下载、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当学生掌握了电脑采集的基本方法,就能够用相关操作修改文章,会简单排版,将部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发表,或以邮件形式发送到作文报邮箱。这样大大提高了作文的效率。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目的。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应用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如薛成义老师设计的采集卡,上课前将制作好的采集卡及事先选好的范文,“广播”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采集。(以下是薛老师设计的采

集卡)

第二篇:小学生习作评改研究

《小学生习作评改研究》 阶段性计划

课题负责人:刘海珠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将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商议,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减轻教师的作文批阅负担为主要目的,促进学校教育的长足发展,促进教师的长足发展,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及时交流研究心得,调整、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

实验班级选为三年级(语文教师白晓艳)、四年级(语文教师王朵)、五年级(语文教师张芳芳)、六年级一班(语文教师杜晓娜)、六年级二班(语文教师刘海珠)

2、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开展作文观摩研究课,课题组人员及时进行研讨。

(2)交流研究论文、学生自己评改的作文等。

3、对自我评改作文各要素的研究作细致分析,初步构建作文评改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完善自我评改作文模式,构建自我评改作文的理论体系。

(1)示范评改:以集体评改典型文章引路,具体指导如何评改作文——教给评改方法。学生独立成稿后,教师先将草稿浏览一遍,选取二、三篇有代表性的,或抄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胶片上、或当堂朗读、或印发给学生。先放手让学生评改,大家评大家改;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并示范评改,重点针对本次习作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上详加评述,提出修改意见,指导评改。强调“一作一得”,即抓住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一篇习作训练一个重点项目。

(2)自我评改: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参照老师的示范评改,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

(3)小组评改: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针对本小组每人的作文逐一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使每人学会评价作文、修改作文。

(4)相互评改:先让学生相互评讲,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修改。侧重于以下两方面的训练:一要求写出自我特色,二要求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采用以读促改的方法,反复朗读,反复修改,读到句句朗朗上口,改到词词合理妥贴。

(5)教师批注:以符号批注引路,用约定的符号指出文中的得失,有时辅以简明的文字提示,指导学生自我评改。经以上几轮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的作文,教师基本上只重视批注而不修改。批:针对本次习作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评价学生作文,充分发挥眉批、总批的功用,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作文,认识本次习作的得失,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6)学生再改:教师就具有共性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评,要求学生结合教师的批注自我认识,进一步提高自我评改作文的品位。一方面结合批语,正确评价本篇作文,认识本次习作的得与失;另一方面结合教师注的记号,弄清审题、立意、选材、章法和语法、文采、逻辑、修辞等方面的不足,并一一修改。对部分不符要求或失误较多的作文,则要求学生重做,让他再尝试一次,再给他一次成功的机会。

4、注重资料收集

(1)、对研究中的各项心得和成果及时上传博客。

(2)、收集各项资料形成档案。

第三篇:小学生生活习作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活化习作与教学策略研究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习作教学也因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让师生束手无策,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造成了教学时候普遍的费时低效。

2、课题的理论依据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叶圣陶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

3、课题的界定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习作的空间就越大。生活化习作,就是让习作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生活化给人一种亲切感,它提倡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目的。所以,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习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习作,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习作中学会做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在新时代多元化生活的背景下,小学生生活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对习作的影响。将新时代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融入习作中,使小学生习作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让富有灵性的生活习作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2.通过研究,有效促进教师关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特点,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汲取习作教学理论营养,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研究习惯。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理论部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对策;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心理科学及观察生活对积累材料的积极作用。

实践部分: 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指导方法与习作形式。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等。

研究对象:人民小学学生。

三、课题方案(含时间及研究内容:时段含申报立项、具体实施、结题鉴定)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1.了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研讨课题目的与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

3.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做好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交流研讨。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与兴趣爱好及教师习作教学现状,写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2.根据小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专题训练的计划。探索可操作性作文教学特色体系。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反思实验情况。安排习作教学实验课、习作竞赛和习作集展示等活动。邀请专家评估指导,撰写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充实完善课题资源库建设,将课题研究成果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对象

(二)内容与范围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把学生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

2.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根据作文生活化策略改革阅读教学,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

3.评讲课要立足发展。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4.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

(三)研究方法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七.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育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日记、作文等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

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指导: 叶丰才张映芳吴丽云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研究成员:王连球吴丽云范丽爱范月萍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

(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交。

(2)、撰写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将学生的相关作品结集成册。

第四篇: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 “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 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 课题组

执笔:福建省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张依芳

摘要: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是解决作文难的心理问题。兴趣受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运用新课程理念,改变习作教学策略,培养习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根本保障。关键词:增强习作兴趣

研究

策略

成果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有三种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成就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认知的需要。这些需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对习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乐此不疲;而缺乏习作兴趣的学生,就会把它当作一件苦差事,常常搔头抓耳,也难以完成任务。“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高玉详《个性心理学概论》)目前,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低下,习作缺乏兴趣成为农村小学生习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习作应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而现实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许多学生的习作是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很少学生能把习作当作一种乐趣,作文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习作教学中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向“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课题中心组”申请“如何增强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这一子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基本情况

实验教师的组成:课题组由九位年轻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1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8人,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研究计划:课题研究时间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讨论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讨论本课题的设计方案,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2年11月——2004年4月),实验分中年级和高年级组进行,开展相关实验,实行量化评估,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第三阶段(2004年5月——2004年6月),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论文集、优秀教案集和优秀学生作文。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问卷和访谈向有关学生收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二是运用行动研究法,改变并完善习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研究对象: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的六个实验班和县实验小学一个参照班,参照班的设置意在弄清这一研究方法是否也适用于非农村小学生。

三、研究策略与过程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做了详尽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边研究边探索,经历了一个求知锐变的过程。

1、分析原因。学生习作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既有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因、教材编定的原因、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也有对习作评价方面的原因。经问卷调查与疏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习作目标成人化、文学化、思政化。《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以前的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既要求条理清楚,又要求生动具体;既要篇章结构合理完整,更要中心明确、立意深刻;加上许多优秀作文选充斥学生的空间,作文过于完美化,这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个圆满的句号,许多学生由于达不到种种要求,如:语法有毛病,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深刻等,作文一入门就遭遇这样、那样的失败,丧失了习作的信心,丢失了习作的兴趣。

(2)教材编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呆板,习作内容狭窄。比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之类的题目,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尤其是如今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来说缺乏生活体验,记忆空白,无话可说,习作常常东拼西凑,或抄袭他人的文章,应付了事。因而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屡见不鲜,作文千篇一律,泛滥成灾。

(3)教师的导写过程单调、乏味。许多教师都遵循“审题——选材——布局谋篇——深化主题”的模式在作文指导课上“指点江山”。作文教学是一种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而非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魅力,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作文毫无乐趣可言。

(3)习作点评机械化、条文化,挑肥拣瘦,缺乏赏识。学生挖空心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造就了一篇文章,一到老师的手里,就被标点不对,错别字多,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等毛病弄得遍体鳞伤。教师很少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同时,教师的评语机械化、条文化,无非: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或内容空洞、语句不通、立意不深刻之类的纲纲条条,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5)学生习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人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这一需要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很少学生能拥有一个与别人交流的平台与空间,许多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却极少发表过文章或真正读过同学的文章,他们的美文被埋没,他们的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2、探究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为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实现我们预设的实验目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教学。

(1)更新理念。旧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课标》却在此时适时出台。为了教学能追寻到一种可靠的理念,我们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了《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做到淡化中心、浅化立意、追求个性、写实写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新了教学观念,解决了方向性错误的问题。(2)改变教法。既然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不为学生所喜闻乐道,改变它已不容置疑。教学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验。比如:举行“说唱古诗”、“猜猜看”、“闯关”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说、演、思、看中获得现实的感受与体验,实现作文的生活化;运用场面再现法,帮助学生回忆,再现所经历的事件,让记忆鲜活起来;运用合作评议法,互说互评,让文章更充实,立体丰满;运用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于激情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看到峨眉山的铺路人,我不由得„„”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铺路人的敬佩之情流泄笔端,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教学摆脱了框框条条的限制,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整合教材。一个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为了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比较感性的作文内容代替课文中那些生硬艰深的题目。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一件最后悔的事》、等题目改为《山

——

》、《稻田

——

》,让学生写写《

——

的元宵节》、《“拌蛋”带来的 ——

》等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素材,成了孩子们俯首皆拾的习作资源。

(4)优化评价。古老的条文化、机械化的评语已不为学生所接受,对话赏识、鼓励引领式的评语是我们追求的亮点。教师在评语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文中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读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灵共鸣?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不足在何处?如何让文章写得更好?这样一来,评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被赏识的激动,还可以悄然无痕地引领学生自改作文,把作文写得更好,特别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评价主体的改变是优化评价的另一策略。从来学生的作文只是一个被展示的商品,放在货架上供人品头论足,挑挑捡捡。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我们认为学生也应是作文的评价主体,评评自己的文章,多发现一些优点,也挖掘一些不足;读读,听听别人的文章,说说感受,提提建议,打打分儿。学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他们自己的文章,更贴近儿童的语言,交流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交流中互生共长,真是一举两得。

(5)开放形式。向来,人们习惯把作文训练分为大作文、小作文两种。认为作文要么有头有尾,成篇成章,要么就练练笔,写一段话,在教师的指令中循规蹈矩,各人完成各人的。这样的作文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习作的自由。殊不知多形式的作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大法宝。比如:小组合作写日记,五人一组,每人每周一次;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书日记;每天观察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东西或一个场景,写一篇观察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练习的量逐步增加,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些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勤于读书,勤于练笔的好习惯,既不受写作形式的限制,也不受写作内容的限制,真是皆大欢喜啊!

(6)创设平台。当学生的习作取得进步,获得成功,适时的鼓励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愉快、互动的交流平台是不容忽视的。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读读自己最满意的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他们便会喜上眉梢;为他们提供一个出书的机会,享受著书立说的体验,更是欣喜若狂;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计算机编辑个人专刊、个人专辑、班级专刊、文学社刊,凝聚的是智慧,流淌的是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光有兴趣和写作能力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培养一些作文兴趣更浓,水平较高的习作爱好者,记者站、文学社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在这里辅导老师引导他们把思、叙、议紧紧结合了起来,读书习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事、国事、天下事,喜、乐、忧、愁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更加兴奋,更加丰满,更加成熟。

四、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我校“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经再次问卷调查与考核,学生作文兴趣有提高的占66.6%,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改变了学生的习作态度。经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认为自己的兴趣有提高的学生占66.6%,因兴趣提高而更喜欢习作的学生增加了41.32%。能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的学生占71.16%。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习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还自发地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请老师批阅提意见。

(2)改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因兴趣而作文的习作观念。他们懂得作文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作文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必为迎合别人的需要无病呻吟,空喊口号,从而摒弃了作文假、大、空的弊端,写实、写真、写口、写心的自由习作,朴素动人,常常充满真情实感。(3)提升了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张丽、陈秋霖、张依媄等同学的作文一直位居学区同年段榜首,张丽同学的《我心目中的儿童医院》、罗心宇同学的《霜》等文章在《福州日报》上发表。俞晨阳、陈燕林等同学获得了全国读书活动作文竞赛二等奖。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童心童语构筑的世界里,感受儿童生活的纯真、鲜活、质朴,从而拥有一颗童稚的心,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成果的展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与更多的同仁分享,让学生的心灵话语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我们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收集了相关资料,编辑了学生习作文选《麦穗集》,文学社刊《校园采珍》,班级专刊《快乐作文》,收录实验教师习作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学习心得,编辑了《教科研写真》。

4、主要成果: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结题报告”发表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猜猜看’习作教学案例与反思”发表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赏识可以创造奇迹”发表与《福建教育》2005年第6期;

五、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先导,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2、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精心培养与呵护,长期不懈的努力。

3、这一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也适用于非农村的小学生。

六、问题。

本课题实验预设时间为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的兴趣受个性品质、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它具有可变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人生的历程是漫长的,学生能否在今后更长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浓厚的习作兴趣,仍需我们的关注。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脱节,将会增加研究持续性的难度。我们期待其他子课题组的同仁能与我们协作,把这一课题做得更深,更好。

七、说明。

因为课题组负责人张依芳同志工作变动,于2004年9月调往荆溪中心小学,为了与课题中心组保持正常的联系,通讯地址已更改成目前的工作单位。请核实。

二OO五年十月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朱作仁

1993·福建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

1996·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

蓟运河

2001·中国林业出版社

4、《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

林建华

1999·南京大学出版社

5、《教育科学研究》

2003年第6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五篇:关于小学生习作的研究及结论

关于小学生习作的研究及结论

一、实验过程

首先要确定主题,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在确定主题后,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一研究主题,我与实习教师们全程参与了策划与研究。

(一)准备阶段,时间是第六、七周。

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开始确定各年段教学内容:

1、低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5篇童话故事学习之后,选取《电脑拼音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材———创作童话故事《谁的本领大》这一内容,提出“指导低年段小学生读说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低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

2、中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5篇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学习后,由老师指教。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抓住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教学,选取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中年段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中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由老师执教。

3、高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三“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下,再写下来”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高年段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高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由老师执教。

确定年段具体教学内容后,各个年段全体实习教师在组长组长的组织下,开始以下活动:

1、研究主题,2、分析学生,3、探索教材,4、提出教学设计的方向,5、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6、并落实人员的分工,7、包括整理课堂实录和人员反思札记,8、观察学生、观察教师人员、活动记录人员等

9、实习组长综合大家讨论的各项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执教老师根据备课组意见设计教学方案。

(二)具体的研究阶段,时间是第八周。

第一轮:研究课———评课反思———整理模式;

第二轮:研究课———评课反思———调整模式;

第三轮:研究课———评课反思———形成模式;

(若第三轮模式还不成型,继续进行第四、第五轮研究课。)

每一轮磨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执教老师上课,上完课后进行反思,年段全体老师围绕“主题目标”评课,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三)展示、总结阶段,时间是第九周。

语文教研组统一安排第九周进行汇报展示,先分别由低、中、高年段按研究形成的模式展示习作指导与评改课,然后是执教老师谈反思和收获,最后由年段备课组长做课例研究活动小结。在展示活动中,每一节课都全程录像。

二、实验结论

新课标中的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记流水帐,语言干巴,言不达意的现象屡屡存在。有的过于口语化,有的内容过于简单,甚至不知道如何下笔。如何提高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表达,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性研究,我们摸索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好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一)学例文,仿写练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学过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但同一题目的内容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鼓励学生和作家比试,说不定你能写出比作家更美的语言呢!即多多进行小练笔。

(二)提供共同生活体验,多采用命题式练笔。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休息日布置学生自由写一篇日记,学生大都记流水账,点滴都到而又点滴不清,即使长篇大论却又不知所云,老师评析也不知从何说起。练了几篇,会写的依然会写,不会写的还是蒙混交差。有时没有重大的活动,我就布置学生有意经历一些事情来练笔。比如有一个星期天,我布置 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观察秋天,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记住它们的特征。有了亲身经历,大多数学生能描述菊花、树、果实的形状、颜色、动态。课堂评析时,主要针对用词用句进行斟酌。

(三)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

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大量储备语言信息的过程。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摘抄背诵精品美文,练好内功。倡导朗读要声情并茂,听话要清楚真切,说要畅所欲言,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习作教学要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法可学”,有够一够就可以吃到苹果的感觉,提高习作的兴趣。当学生能够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之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但修改作文主要是重写,且修改大多是比较轻率的,或听老师讲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虑的。因此,老师要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修改,并要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就行,这样会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的评价同样很重要,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所以,我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中加以鼓励,对学生针对他们各自水平给予适当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越写越爱写。

除此之外,每周安排一次佳作欣赏课,请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谈体会,同学展开讨论。利用学习园地何黑板报,展出优秀作品。每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前站满了欣赏的同学和家长时,学生内心肯定有说不出的喜悦。开展这一活动时,我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班上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

对于许多孩子经常要碰到写命题和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少了题材、体裁等诸多紧箍咒的束缚,应该说是最喜欢写的了。但是,这种自由选材、自主命题的习作训练,不等于天马行空般的胡编乱造,依然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律。首先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表达。为什么你选择写此人此事此景此物,通过这篇习作,你 准备抒发内心的什么情感,表达对事物的何种看法,记录自然界的哪些风貌„„动笔之前认真思索这些问题,敲定主题和能够反映主题的相关材料,你的习作就不会是一盘散沙。

其次,注意形式上的大体要求。在体裁上,你可以写诗歌,写书信,写读后感,写建议书,但它们都有相应的内在规范,我们不能逾越。比如,诗歌要分行,语言要精炼,有诗的韵味和节奏感;书信和建议书都有固定格式,不能不管不顾。在题材上,写人得刻画出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叙事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事件过程是重点;状物要介绍物品的由来、外形、构造、功能等;绘景必须按一定顺序,紧扣景物季节特点,展现出一幅鲜明的风光画卷。

最后,讲究一点结构。清晰的段落层次,合适的详略安排,可令自由作文锦上添花。

三、总结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一人同课多轮”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执教者经过个人钻研、集体备课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然后再经过反复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形成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由繁杂到有序,由匆忙到从容,由文案到学生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是有效培养成熟的青年实习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参研的教师从确立主题———选定内容———参与备课———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通过看、听、说、想,对主题教学的研究产生了由实践到理论,由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又使老师们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在整个过程中,一些经验不丰富的老师通过模式的调整,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课有效模式,推进了校本课程的理性开发,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需要可以有效的反应到校本课程中,使得知识的接收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可以有效的磨合,以至知识可以得到清楚明了的传递。

在近三个月的实习中,我们不仅有效的完成了实习任务,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在学生们积极的配合下,课堂气氛空前的热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郑国民.新世纪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李梅.课堂式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光明教育,2014.02 [5]杨荣媛.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2013.23

下载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内容提要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

    课外阅读与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本站推荐)

    《课外阅读与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课......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 李子荣 王昌林 课题承担单位 兰陵县庄坞镇北哨小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

    《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农村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方法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农村小学习作能力提高探究方法入手,挖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范文和优秀作文选登。据调察统......

    (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

    (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2009级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 姓名:张成林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

    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马额中心校:李婷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十几年......

    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作文难写、习作难教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教师和学生为了写好作文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写作兴趣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