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3:2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东丽区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人:朱家军 杨惠茹

发布时间:2009/3/5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丽区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人:朱家军 杨惠茹

一、概况:

我们先来欣赏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东丽区一所偏远的学校,孩子们随着早自习的铃声走进教室。坐定之后,古韵悠悠的音乐又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这时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首接一首,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孩子们在韵味十足的诵读中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

镜头二:午饭过后,孩子们整理了餐具,在校园里轻松活动了一会儿,和往常一样,他们安静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快乐午点----博士堂”的自主读书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精彩语句、交流,写批注等,把读书视为品尝可口的精神午点一样那样快乐充实。每到周五12:30——1:00以四人为单位组织进行“我爱读书”的一周内容交流、欣赏活动。周周如此,从不间断。

镜头三:这是一次课外阅读的延伸汇报。同学们正在惟妙惟肖地表演“课本剧汇演”——《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风趣幽默的对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头戴草帽,粘着白胡须,一边做摇船的姿势上场,一边说“老汉今年六十八,专靠打鱼来养家,今天风平浪又静,多打一些鱼和虾。” 虽然学生的台词像打油诗,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与课外阅读的积淀是分不开的。小学生还进行了“演讲比赛”,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或教师事先出题目)进行演讲;“读物插图设计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有“红领巾读书读报新闻集”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

镜头四:一位教师在组织一年级的小同学第一次上阅览课,她先带学生参观阅览室整齐的布局,介绍丰富的藏书和各类书籍的摆放位置,并且讲述了悬挂于墙上的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事迹。告诉孩子们,这些名人、伟人都是在小时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最后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孩子们忽闪着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惊奇地欣赏着这些种类繁多的书籍,听了老师的话后纷纷表达了自己要多读书的愿望。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了……

这所边远的小学校通过阅览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积累、搜集资料的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这些镜头就是东丽区教研室课题组自05年10月以来进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花絮。从05年12月起,我们正式启动了这项课题的研究。经过天津市教研室的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研究,课题批准号为KG2005121。

(一)专题提出的背景:

1、本区的阅读现状:我们东丽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影响了一些农村学校的发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积累的薄弱使多数学生思想滞后、思维迟钝。一些学校、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也深深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十分清楚这是新课程标准当中的要求。但由于经费的限制、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不足、阅览室的形同虚设,使大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视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少数正在“行动”的教师也很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的途径。

2、《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明确提出了小学生阅读的要求:低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性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理论依据:

(1)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理论,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关键期理论,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得多。我想大概占三七开吧。”

(2)、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他还认为:搞好课外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专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意义:

1、从小学生个体发展来看,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以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课外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质的提高,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汲取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课外阅读有益于扩大视野,训练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有关阅读知识,正需要到课外去演练,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目标:

立足大语文观,以人为本,探索如何培养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水平,创设农村小学生从小爱读书,会读书的好氛围,开拓出小学生自能读书的途径;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淀学生的文化修养,改变目前被动接受型读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使小学生初步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2.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欣赏式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摘抄好词佳句。能书写读书心得,随感。

3.在课外阅读中通过古诗词,培养语感,增强文化底蕴。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选择健康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资料选择的研究)。

4、学校如何管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5、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三)专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 杨惠茹 朱家军

课题组副组长: 张志欣 韩宝国 姜炳卫 刘玲玲 刘连华 石凤津 赵宝玲

实验学校: 北程林 丰年 津门 实验 振华里 东羽 刘台 赤土 钢小 务本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骨干教师: 张晖 刘金宏 马春霞 尚俊歆 张伟 苑树萍 储艳红 邢晓军 魏以芬 张会芳 肖立荣 邹秋燕 孙加芹

(四)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0月):完成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申报课题,启动研究。

根据区情、校情,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精心进行课题设计,确定了实验组长、实验校、实验骨干教师,并组织实验校的课题负责人和实验教师召开了课题开题会,现场组织研讨: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子课题。两周之后,各实验校负责人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子课题进行了交流,我们深感各校课题确定得准、适合课程改革的大气候,于是确定了第二步的研讨内容:在各校的子课题之下的专题活动 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按照方案实施研究,撰写阶段报告。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一所实验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家中没有藏书,课余时间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学生阅读能力测验的成绩不容乐观。因此各校按照实施计划开始各种读书活动的实验与研究。经过反复实践,他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读书方案,达到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实验目的。更为可喜的是,为了长效激励学生阅读,实验学校建立了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案,督促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一年来,成绩显著,在区、市各种大型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材料、活动记录集等相继展出。06年7月,课题组又进行了阶段交流、总结,并撰写了阶段报告,参加了市教委举行的中期阶段成果评比,获得了一等奖。

3、总结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展示。

这段时间已进入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年,我们对各项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汇编教师论文集、学生各种读书活动的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并与实验校积极筹划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活动方案与评价体系,从而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受益终身。

(二)研究策略: 做到四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相结合;行政支持与班级活动相结合;自主活动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1、调查法:采用调查法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研制课外阅读问卷,根据实验校的分布情况进行调研,获得最具代表性数据和事实。还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及对课外阅读评价的建议。

2、实验法:为了便于研究,同时也采用实验法。在申报此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前期的实验研究成果是我们深入研究此课题的有力保证。以班级为单位,组成读书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3、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根据我区城镇校和边远的农村校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和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研究,更利于课题组成员准确掌握我区中心地带和边远地带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同情况,进而制定出符合各实验校的研究策略。任意选定几位学生、班级、学校,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训练。记录过程,随时调整和改进实验方法。

另外,除了运用以上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根据我区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堂教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悬念法: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或其他故事书、名人传记等,教师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即通过这样方法,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的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这样的阅读变成小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

3、笔录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阅读过程中感到的好词好句、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或心得体会、或故事人物进行分类记录。

4、交流法: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故事、或人物、或心得体会进行小组交流,或编辑成手抄报供大家浏览、品评。

5、读写结合法:在学生内化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对一些文学名著进行扩写,缩写、续写。

(三)具体研究方法:

1、学校为学生提供阅读“源水”

(1)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图书馆的投入,购进各类积极健康的图书、电子图书,确保为学生提供好书源,并较好地发挥学校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与拓展学生能力的双重功能。各校图书馆均收藏两万余册图书,除供教师借阅外,学校组织学生每周上阅览课,进行阅读积累;有的学校利用托管课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借阅,并要求随班教师一起阅读。

(2)推进班集图书架建设,开展读书活动。为了拓展学生读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各校建立了班级图书架制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各班情况又不同,因此,我们先开展读书兴趣调查活动,然后各班再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归纳感兴趣的读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发搜集相关图书,建立班级图书架。要求每班图书架藏书要达到100本以上,每学期更换一次。并建立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培训了专门的小小图书管理员,教给他们如何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这样各班定时、定人、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同学们可以利用每天中午或阅读课时间借阅图书,引导学生们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

2、开设课外阅读课,指导读书方法

各实验校把课外阅读课纳入校本课程的管理,在各年级各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重点探讨有效的读书指导策略。以年级为单位,对于课外阅读课的时间和内容,统一安排、统一进行。课外阅读课分为四种类型,即:(1)读书指导课(2)好书推荐课(3)美文欣赏课(4)读书汇报课。开设读书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开设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开拓学生读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开设阅读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品味;开设读书汇报课是为了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享受读书乐趣。这四种课型利用每周专设的课外阅读课循序进行,如第一周上阅读指导课,第二周上读物推荐课,第三周上阅读欣赏课,第四周上读书汇报课。目前,各年级老师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索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策略。

3、拓展读书空间,延伸读书活动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将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政府推动、专家引领、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读书机制,在部分年级中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亲子共读的主要书籍有少年版经典名著、《精彩阅读丛书》等。为了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求实验教师利用家长会,以及课余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致家长一封信来倡导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开辟读书天地,建立家庭图书角,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书架,书桌,书柜。实验校还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1每天抽出三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2孩子不能阅读的书,可朗读给孩子听。3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4把图书做为礼物送给孩子。围绕此项活动,实验校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给画配诗,给诗配画。做书签,亲子阅读竞赛等等。还精心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和阅读评价反思卡,要求家长根据孩子家庭读书情况辅导孩子进行填写,反馈孩子家庭读书情况,最后,评比班级家庭读书小博士,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热情。

4、以特色化方式促进学生坚持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进行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实践,人的文化素质品位才能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形成。就小学生阅读而言,只通过学校规范化管理促使学生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读书行为“内化”,促使学生自主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据此,实验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化阅读实践。一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独立阅读能力差,所以在每次阅读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再引导学生配上优美的图案进行装饰,制成精美的采蜜集。二年级师生定期举办了手抄报评比活动,期期精美的手抄报尽显师生同读书的成果。三年级的读书成长册、四年级的读书成长袋,记录了读书时间、地点、读物名称、文字数量和阅读感受。学生们天天读,天天记,教师随时评。良好的读书习惯已初步养成。五年级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有所感、有所思,他们能及时在阅读的基础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5、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享受无尽的读书乐趣,长期以来,课题组指导实验校先后开展了以下活动:

(1)常规性读书活动 ①、古诗文吟诵活动

古诗词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让学生禀承传统的文化根基,领略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积累丰厚的底蕴,几所实验校编选了低、中、高三套古诗文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并利用每周一、三、五晨检和午检的时间,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全校进行古诗文吟诵活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吟诵,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钟情于古诗词吟诵的热情十分高涨。

②、自主“两分钟”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学生以多种形式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读书汇报,每天有一名学生汇报,全班同学轮回。最后教师与学生给以适当的评价。定期评比最佳小主持人、最佳创意人等。所以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力争获奖。

(2)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各年级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读书汇报会、朗读比赛、采蜜集评比、“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的读书演讲、故事大王比赛,古诗词诵读、名家名篇的朗读、书签制作、手抄报评比、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活动。

(四)推广手段:

1.特色展示: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有些活动的确能给同学和老师乃至家长启发和触动,有利于推动课题进一步发展。我们举办了学校的特色展示、课题组的特色展示、全区的特色展示。实验小学举办了亲子活动展示;刘台小学开展了“快乐午点”的展示;钢管小学开展了“书香溢满校园”读书周活动,在活动中为“阅读之星”颁奖进行鼓励;津门小学开展了成语接龙等活动。

2.评价激励: 阅读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阅读活动方案的建立上是不够的,更应该侧重对学生读书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尤其是通过评价的结果评选出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并予以表彰,这是点燃学生读书热情、激励学生自主读书的动力,因此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中,课题组研制了农村小学生读书活动的评价方案,这是保证读书活动稳步落实的助力剂。以下是部分学校的评价方案。

(1)用考级制度进行定量评价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是多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进行评价等。但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通过观察发现乐器的考级制度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达到最高级十级而不断努力练习,这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够做到不断努力。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采用考级的制度。比如钢小制定了《钢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制度》。

(2)用表格反馈进行定性评价

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浏览许多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为了激发学生在读书时积极动脑思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我们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阅读了一本课外书以后,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上交的反馈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分,并将学生分数的动态表在班级网页或者班级墙报中公布,以此激发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见下表:

年 班学生读书卡 阅读书目 阅读后小体会

学生姓名: 家长签名: 阅读时间:()到()(3)用课堂练习进行能力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我们注重在学生学习课文或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适当做一些迁移性练习,把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内,从而对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做一定的评价。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空城计》一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情节和特定人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为检查学生阅读的质量和他们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来说说诸葛亮为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设计空城计?学生就将三国中的故事说了出来。这课学完后,又进行了一个三国故事会,让学生来讲讲三国中其他故事。并且对学生们在课上表现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阅读实效。

(4)用读书交流会进行总结评价

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也需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实验校采用在读书交流会或者专题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在读书交流会中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科普类、动画类、文学类……,进行介绍书籍或谈自己阅读感受的交流活动。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评价时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让学生互相了解了很多新书,为以后读书指明了方向,真可谓一举两得。在专题活动中,有的教师设计古诗文擂台赛、赛诗会、故事会、亲子阅读知识竞赛等。

(5)宣传活动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影响社区文化氛围

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钢管公司小学开展了“书香溢满校园”钢小读书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展示了阅读评价课题实验班的阅读成果,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共读好书,创建“书香校园”。以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各实验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书香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达到了推广的目的。

当然,以上的这些方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希望通过我们以上的一些评价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利用各种量表、测评工具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结果:

(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1、学生发展成果:

实验前家长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仅占25%。目前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占56%。实验前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只有26.25%,偶尔阅读的占65%,8.75%的学生从不阅读,41.75%的学生家里没有藏书。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这各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实验校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达到了80%,喜欢阅读的学生达65%,有97%的学生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现在实验校学生家庭藏书量从过去的1——5本,发展到20——30本,钢管公司小学已从过去的64本发展到现在的84本。五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也从过去的60.5万字提升到98.5万字。

学生的作品已经集结成册。(请看资料)2.教师发展成果:

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及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科学设计,加强阅读课上学法的指导;实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了明显提高。

(1)进行课例研究几十节,有14位教师在天津市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4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说课大赛中获二等奖;10位教师的录像课,在全国、天津市实验工作总结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近百名教师在全国教师语言基本功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2)实验教师撰写了百余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其中数十篇在全国及市区教学论文、设计、案例、反思、叙事等比赛中获奖,有的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3)十几位教师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课改优秀教师称号。3.理论成果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成果。编辑了教师论文集锦。(2)形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策略。充实资源,确保阅读总量: ①学校添置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②校园内好书展卖;③建立家庭书柜、增加家庭藏书量;④学校、家庭有专用的读书时间。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①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方法;②课外阅读中主动运用习得的方法,使之形成能力;③教师提供时间,学生交流读书之法。活动为载体,提升阅读质量: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班级故事会、古诗擂台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等;②开展亲子阅读展示活动;③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④鼓励学生读写结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

(二)研究成果的特点 1.活动性

课题的实施,促成师生间的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创设一种阅读活动情境、营造一种阅读活动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让教师与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生成、不断进步,共同成长。

2.发展性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使孩子们逐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在教师的引领下,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每一位学生由热爱读书,迁移到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享受这种读书的生活。

3.多样性

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不同,孩子们阅读的书籍的种类不同,所以,我们建立的学生读书的方案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样有利地提高了读书的兴趣,实现课标中阅读量的要求。

另外,我们对调查中学生喜欢的书目进行归纳,分低、中、高段列出六年中课外阅读的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侧重,让学生早有准备。

科普科幻类:提供适合儿童特点的科幻小故事,及揭示生活、自然常识的科普读物。各年级段书目举例如下:

低年级:《十万个为什么》、《聪明屋》、《知识童话》等。中年级:《科学百科》、《动物秘闻》、《中外科幻故事》等。

高年级:《少年百科丛书》系列、《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上下五千年》、《流光铁甲》等。

文学作品类:选择儿童喜爱的儿歌、谜语、古诗、寓言、童话、小说、剧本、相声小段等,供学生阅读。选择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品味、赏析、学习。各年级段书目举例如下:

低年级:《看图学成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学古诗》等。中年级:《木偶奇遇记》、《一千零一夜》、《中外历史故事》、《红领巾小相声》、《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等。

高年级:《中国寓言》、《中外名人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系列、《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等。

四、评价:

1、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实验校的研究中途停滞,我们如何让这些掉队的实验校重整旗鼓,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2、怎样进一步深化课题的研究,使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能在我区推广、实践,力争全面推开,整体提高。让全区每个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都能基本上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总量。

3、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做到了时间落实、指导落实、活动落实,但是,有个别学校没能做到检查落实。今后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进一步探索研究出评价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案。

08年3月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版权所有 1997-2009 津ICP备 05010531-4 津教备0507号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跃进里23号

第二篇: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外读书笔记二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外读书笔记二:

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对策研究

——以湖北荆州(江陵)为例 姓名:周皓学号:4102100122班级:10级城市规划1班日期:2014 04 14

一:论文内容概述

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江陵)优秀的物质空间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博弈和冲突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并以荆州的城市发展实践和困境为研究缘起,通过作者对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对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提出对策。

文章通过对荆州三义街历史街区和沙市码头区的实地深入调研,分析荆州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中冲突与联系,通过对城市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将名城保护过程中优秀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历史街区、近现代工业遗址等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如地方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等植入到旧城更新发展中,并以国外相关成功案例为比照,对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提供可视的研究成效。

文章最后又提出了湖北省作为文化工业大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我们国家当前名城保护发展的严峻形势和所面对的问题,对于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旧城区转变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有很深入的看法与认识。

二:观点评析

观点1: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辩证关系

富于精神文化特质的旧城更新能够带动旧城内涵式的更新改造,同时也能促进名城的保护动态发展,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它们通过旧城特色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形成产业特色,提升旧城区经济品位,同时能够在旧城空间中建立现代的城市文化符号,形成城市新的竞争力和记忆空间。

观点2:荆州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对策

2.1沙市码头——名城遗碎之码头文化

近代以来,沙市码头区曾经作为荆州地区重要的商会中心,在城市经济、文化职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江堤内的中山路老街区上曾经能展示这些繁华历史风貌的商埠、银行、教堂等建筑依稀以各种残存的状态在用历史的文化语言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

国内外对城市码头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已做过不少研究和尝试,滨水城市对这些码头的复兴往往是为当地市民或旅游者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又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的的新型环境。如悉尼岩石区改造前的状况和沙市码头区很相似,在19世纪世纪时,作为首批澳大利亚移民的登陆地的悉尼岩石区曾作为悉尼的仓库、工厂、银行和酒吧的集中地,许多当时的旧建筑保留至今。

在荆州市倡导“文化荆州”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整合策略下的沙市码头区改造更新必将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沙市码头区不仅展现的是文化荆州的滨江景观风貌,更多的是对沙市百年通商口岸文化,以及近代文明窗口历史的展示,为荆州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2.2停滞与徘徊——古城保护掠影

荆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宝贵的 历史片段散落在旧城的每个角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多中心化和空壳化发展严重,承载历史记忆的片段在发展中逐渐遗失,对这些历史片段进行文化策略下的有机更新,使得城市中优秀的历史片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景区、旧工业码头、旧工业厂房成为城市旧城更新的典型文化单元,融入名城保护中文化保护中,同时,成功的更新单元同那些新的城市元素一起共振、整合,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触媒点,影响更大的城市区域,最终产生一种城市更新发展与名城保护的联动效应,带动城市整体的更新和动态的名城保护过程。

三:自我认识与思考

通过对本篇论文的学习,使我对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觉得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文化的整合以外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要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不是一组矛盾的对象,他们能够做到统一协调,相互带动。

3.2 进行名城保护和旧城开发的时候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战略和部署,切不可一刀切;二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出发,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避免贪大求洋、搞不切实际的大广场、宽马路,片面追求政绩;三要注意保持地方特色,利用地势地貌,塑造城市风格。

3.3 配套建设,就是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专家意见,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系统的配套方案并严格实施,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主体建筑同步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与承载能力。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我们去保护,但是更需要我们在一个城市里塑造出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安藤忠雄在谈及旧城改造曾说过:历史建筑改建,“最主要的是一种历史感。”设计、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既有的东西尽量让它保存着,尽量不要去破坏。因为这也牵涉到环保的问题。改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让一座建筑重生,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进一步地去完善它,让它变得更美好更有意思。建筑可以不从破坏开始,而从留存、留续上想办法,做出更好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对于旧城改造项目,无论是决策者、开发商还是设计者都应该有一种历史感,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让旧城重生的态度。

因此我觉得旧城改造项目最为核心的几个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如果是没有历史建筑的旧城该如何对待旧的建筑;如何审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如何做到新旧相接、融合。这些也是旧城改造项目最为困难的地方。

第三篇: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优势互补的研究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优势互补的研究

课题阶段小结会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校是一所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同很多农村中学一样比较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中死记硬背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一直希望能寻求一条更好的教学方法。因此,能够承担这个物理课题我们感到非常欣喜,但同时我们也因为自身素质还比较差,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而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但不管如何艰辛,一学期以来,我们还是努力的去尝试和探索。现将上学期的工作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敬请各位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基本情况

本次开展的《提高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于2007年4月开题,2007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子课题的实验教师为我校的郭华杰、罗红昭等5位物理教师。主研班级是2009届1班、6班,对应班级分别为2班和3、4、5班。学生总人数近400人,各班成绩差异都不大(只有3班的成绩差一些),这样有利于课题效果的比较。从学生情况看,长期的呆板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转变很困难,他们愿意上实验课,但不愿意动手做实验,动手动脑能力特别差。从教师情况看,由于长期只注重课堂的讲解,实验也用讲代替,打“*”的内容几乎不管,因此思维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一个过程。通过一学期学习和探索,师生的情况都有所好转。

二、基本思路

根据当前课改导向,结合农村初中的现状,大胆尝试做法,探索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以课内外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特长的目的。

三、基本措施

(一)建立课题改革领导机构和制度。

课题准备阶段,我校就成立了以周祥明校长为组长,中学组中层干部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资金落实,人员调配,工作协调等工作。各位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此外,还专门制定了课题的相关制度,把实验教师平时的教改工作情况纳入到月考核和考核中,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策,充分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制定好计划和总结

学期初,课题组研讨并制定总的实施方案,再由实验教师分解到各个学月,根据本实验班级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学月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的履行计划和探索方案,做好活动的记录,使活动过程细化。月末认真总结工作得失,反思做法效果,形成书面材料,并收集整理好活动材料。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 主要突出“备讲改”三个环节

1、备课

备课要着重备学生,备教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分析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此外,要合理的且人性化的运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注重引领,侧重引入与过渡,分析与对比,物理与生活等。

2、上课 上课要重学法。教学中要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置思考;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听课精力,讲析清楚,突出重难点;要精选例题,配备课堂练习,最后归纳整理,形成线索;要发展学生提问和归纳能力,使之改进学习方法。如:在实验中选择器材的的问题上,改变以往教师包办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原理剖析自己找出实验器材,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拟出实验步骤,自己总结规律。避免死记硬背,形成理解记忆。

3、作业

课后认真筛选作业,做到有梯度有针对性。并严格收交,杜绝抄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利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弥补课堂的不足。对于突出问题,要在下一堂课中提出并及时解决。

(四)课外活动的基本做法 1、课外实验

每学月安排一次课外的小实验或小制作,针对教材中提出的一些课堂中不能完成的小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家自己动手做,让他们体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对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主要是以参观调查等方式,利用周末时间以集体或个人的形式出去体验生活。如去参观水电站,了解发电的原理等,回校后要求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3、培养细致观察和提问的能力

针对学生容易粗心,学习不主动等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要善于细致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定期以小作文或直接提问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解决问题,发现新知。

(五)总结做法,共谋方略

我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要定期开好学月碰头会和期末总结会。通过课题组教师间认真的碰头交流,共同探讨实验方法和形式,总结经验和不足。此外,在月考后,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照准主观原因,对比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成绩,找出问题的关键,从而不断修改实验方案,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以利于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四、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教师方面:大家对课本钻得更深了,平时不看不考的内容,现在,也抽时间细心的阅读,并查阅各种资料,视野拓宽了许多;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正在由指导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业务素质增强了,我校教师罗红昭在自贡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得初中组一等奖.郭华杰老师的经验文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想法》获得市一等奖。学生方面: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大部分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上学年年末考试中各项指标都居区前一二名。

五、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形式较单一。

2、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少数实验未能开展。

3、每次活动后,对于经验和问题总结还不够。

4、课内外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六、下期工作思路

1、课题组继续做好对实验师生的督查工作。

2、把课堂实验和生活实践区别开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各自的优势。

3、丰富活动的形式,逐步教会学生访问调查等,并写出比较完善调查报告。

4、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实验交流课,起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5、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集体活动。

6、做好制作的交流评比,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7、每学月安排一次知识讲座,讲座内容视情况而定,将课内外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

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例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自律、自制,做自己的主人”等。这样将外在的要求与其自我的心理需求有面地结合起来,减少由此而造成的逆反心理,从而变外在强制为自我要求。还可以利用校园黑板报、班级墙报,召开主题班会,集体讲座及校园广播等形式,扬善抑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

班级的心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室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清爽宜人;教室布置可以张贴一些心理素质好的名人画像和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总体的感觉是要求做到给学生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开学初的“同学们,新学期好”的横幅,每天在校门口和教学楼迎接学生上学的值周、值日老师„„学校和教师要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气氛,不断加强和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 2000。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在最佳的状态”。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小学广泛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并在实践活动中也已形成某种工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小学中仍是一项很薄弱的工作,并且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恰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急待开拓的新领域。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那里的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观念和方法、社区生活环境等状况全然与大中城市的学校不同,有时很难搬用城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向家长推荐订阅《家庭教育杂志》、《家庭教育报》,让家长受到教育;正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学期中重点进行家访,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胜天中心校胡德芬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读报 习惯的研究》 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庚子 一、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研训 1、2008年6月,在学校校长杨玉贵、教导主任王树林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

    农村小学生作文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实验方案 一、课题指出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更加强......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内容提要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