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作文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实验方案
一、课题指出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重要因素。人们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能决定其学习效果的。情感是人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由于客观事物符合与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产生的。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用他们稚嫩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来感受着生活。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同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由于情感的介入使他对事或物产生了不同的情。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情感作文。
儿童说话总是和自己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的兴趣、惊奇感相联系,主要是一种个体经验、感受的自由表达。教育学家诺瓦利斯说:“只有当人纯粹是为了说而说时,他才真正说出了神奇的、原初的真实。”告诉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你可以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情怀,使心情平静、留下回忆。鼓励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作文,少一些功利和杂念,要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知心的朋友,对他哭,对他笑,对他诉说心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学生在这种开放、轻松的状态下,在作文中出现了不少真实情感的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要用心感受他们的真诚与质朴,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把每次作文当作一次生生、师生真情交流的平台。充分给学生的作文松绑,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从指导思想和教育行为上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地位,即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导、点拔、启发等服务作用。“学习的主人”其显著特点是,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改革传统作文教学,适应学生持续发展。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农村小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作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对农村小学作文情感教学的途径和策略进行实验、探索,旨在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和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二)从农村小学作文质量情况看,据我们初步调查,农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仿写和抄袭作文等普遍性现象,农村学生阅读量少,接触外界新生事物较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因而有的小学生写的作文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内容空洞,表达呆板,无真情实感。
(三)从农村小学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从句式训练、片断训练到成篇的写作训练都缺乏有效策略指导,在写作学习中的跨度较大,作文教学存在着重形式的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技能的训练,轻基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重课本习作训练,轻学生自主创作,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写作内容与学生实践相脱节。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作文情感教学作文教学,真正落实和发挥作文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决定进行课题实验。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是古人论文的名言。“情”就是一个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认识世界时所产生的情感。“披情以入文”,纵观历史上的文学名著,不是都浸透着浓厚的感情吗?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的训练过程。对小学生而言,生活应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本是纷繁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目不暇接”。可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诉苦:没有话说,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作文教学应当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三、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贴近学生实际,重在于努力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写作情趣,使之从动机走向目的训练,让学生从想说、敢说、爱写转化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因材施教原则: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重点加强课堂练笔活动,每教完一课,根据课文不同的写作要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其次要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课外读本,加强训练。其次要组织学生踏上社会,组织参观、访问、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素材,对程度不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因人制宜训练写作。
3、整体性原则:作文训练系统整体内部与认识世界外部有着辩证的关系。《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文,必须从内容着手,由内容决定形式,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做有心人,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实验目标
(一)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阅读总量要达到200万字,阅读速度每分钟要达到400字左右。
4、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使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做到完美统一。
五、实验内容
要写好情感习作,前提条件是学生成长空间的拓展,是心灵体验的丰富。我们深知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和激发,激发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口。1.掀起一股热潮,让课内课外热起来
首先是从阅读中寻找写作动机,叶老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触发的功夫。”我们把触发的功夫下在读书上,古人对读书,读好书有过精辟的总结,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讲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 “故事会”。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安排讲故事活动。▲ “读书比赛”,评比“读书之星”。▲每班的“图书角”,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室 “开放日”里让学生徜徉在书海里。2.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作文活起来(1)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看展览、留心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还有教材和影视等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
(2)学校利用文化长廊,及时地将“历史纪念日”、“民俗节日”“时事信息”等相关资料刊出,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
(3)利用校园广播,在中午课间时间播放学生的优秀作文。有位诗人曾说,声音能在人的大脑和心灵上扎根开花。聆听优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纯朴的语言、新颖的词句往往会在学生的心底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多了一块丰富生活、陶冶性情、锤炼思想的文学天地。
(4)鼓励学生把优秀的作文投递到,《陕北娃作文之友》。搭建学生作文的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我们先后参加了 “感恩父母”书信竞赛、“歌颂党和祖国”作文竞赛等。获得各类竞赛奖20余人次,推动了作文健康地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写作的快乐。
3.认定一种背景,让学生作文美起来
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感受,抒写心灵之音。农村小学有着丰富的多元写作背景,有耐人寻味的趣闻趣事,有奇山秀水的自然景观,有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有敦厚朴质的乡音乡情„„我们不断地与学生一道共同去追寻和享受。
(1)谈童年趣事,品生活甘甜,畅愉悦之情。
(2)观自然风光,察家乡巨变,表自豪之情。(3)感民俗乡情,缅祖辈魂灵,抒崇敬之情。
(4)尝劳动之乐,体父母艰辛,写生活之情。
六、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步骤
1、对象: 六年级4个实验班
2、方法:自然实验法,实验班按实验目标内容和具体措施组织作文教学活动,评价时,采用同年组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①在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班按实验的总体设想,把握实验目标,落实实验的具体措施,全面深入进行“情感作文”的研究。
②阶段测验:
根据实验的总体设想和年级的培养目标,在本学期进行一次综合性测验。实验班自身进行同年级横向比较,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
七、实验成果形式
将学生写的作文汇编成册,并设计、绘制封面和插图。
八、实验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系统科学方法论”、“现代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有关内容,以及教科研的先进典型经验。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教改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科研活动立足放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上,使实验内容真正得到落实。
2、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实验方案,研究和分析实验的具体措施,使每个实验的参与者都清楚地认识实验研究的实质,并在实验中自觉地、创造性地工作。
3、指导教师学习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过程,根据实验目标进行研究,形成扎实的科研基本功。通过学习和全程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内容提要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地处城乡之间,属于城乡插花地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的素质较差。因此,学生的眼界不开阔、知识面狭小、生活枯燥、作文水平提不高。在国内对城乡插花地区的教育研究的甚少,而利用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就更少。我校经过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的应用与研究》这一十五国家重点子课题。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作文 信息技术调查研究
我校地处城乡之间,属城乡插花地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的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是靠卖菜,拖三轮车为主,家庭条件差,家长文化层次低,他们整天忙着为维持生活而起早摸黑、四处奔波,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辅导学生;虽然有部分家长在洪城大市场做生意,家庭条件好,但他们为了做生意有的一个月也难见孩子一面,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根本没有办法去教育子女。因此,学生眼界不开阔,知识面狭小,生活枯燥,作文水平不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文无物,害怕写作文,根据这种情况,2004年12月,我对学校四、五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作
文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21项,发放问卷230份,抽查学生作文100份,基本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情况
1、阅读方面:
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占62%,比较喜欢的占20%,不喜欢的占18%;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中:读卡通书、漫画书的48%,故事、童话、小说的占30%,百科知识的15%,优秀作文的点10%。
在读课外书时,每天一小时以上的45%,一小时内的40%,基本不读的15%;在读书时,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能边读边记,有疑问并请教别人的占12%,通读全文的26%,只看自己感兴趣的58%,随便翻翻的16%。
2、写日记方面:
在调查学生写日记方面,经常写日记的学生占16%,有时兴趣来了就写的23%,老师布置才写的58%,从来不写的5%。
3、作文方面:
调查显示,喜欢作文的占38%,不喜欢害怕写作文占62%,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很容易的占42%,老师家长的鼓励的58%;不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难写的占63%,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的14%,认为老师给作文分数低19%,不太喜欢上老师的课占4%。
调查写作目的:61%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2%的学生为了练好作文;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受是:36%的学生认为轻松愉快,使人充满信心,26%的学生认为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44%的学生认为讨厌,难于忍受;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36%的学生认为没有东西可写,43%的学生肚里不话表达不出;写完作文写的心情:28%的学生
感到愉快、满足,31%的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后的轻松,30%的学生感觉真累,没有感觉的学生占11%,特别是学生作文时有40%以上学生是根据同学、教师读的范文来写的。
二、学生作文调查
我从四、五年级学生中抽取了100本作文本进行调查,1>学生选材料来看,有以下几种:
1.真实型:根据作文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占17%。
2、服从型:教师给什么材料就写什么材料占21%,3、依葫芦画瓢型:先找符合题目范文,再按范文来写占21%,4、改头换面型:找到范文把时间、地点、人物改变一下抄下来占14%,5、依赖型:把同学的范文记下来占12%
6、随意编造型:根据作文要求随意编造人物和事件占15%,2>作文情感方面:
不少学生在作文时,或感情漠然,词不达意,或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如五年级一学生写《秋游记》开头是:“盼望着,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从开头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次秋游摘桔子盼望已久的心情,但接下来只简单的几句话写了摘桔子的过程,没有写出自己的高兴心情。没有描写桔园的美丽的景色,但结尾却写“可我还念念不忘那美丽的风景啊!桔园真是太美了,简直美不胜收”。又如,四年级的一篇作文《假如我是XX》,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范文变动人物、地点。有写《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发明家》、《假如我是医生》等,还有的学生甚至照抄,有一位学生写《假如我是市长》开头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是市长,我要给未来的杭州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很明显是抄来的。
通过以上调查,缺乏主动、自信、激情、真情、创新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障碍,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研究对策
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校于2005年1月提出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信息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的应用与研究》。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进小学作文教学,不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图文并茂、声形相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屏幕上实现具有实时的三维效果,这一切给学生自主写作和个性化表达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革除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提供了可能。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就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对作文就会感觉头痛。因此,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
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令学生入情入景,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我校教师在指导《春天的景物》这篇作文时,首先让学生感受春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春天景物的片段,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到这些景物你的心情怎样,接着激发学生想象,描绘心中的春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课前找到的有关春天景色描写的内容描绘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学生之间回答来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2、搭建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写作主动性
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或写作的素材与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写作没有内心的体验,自然也就不乐于表达,缺乏内心表达的需要。因此,写作对学生来说也就失去了心灵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内心表达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写作缺乏互动交流,包括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交流。作文交上来,往往只是教师看一看,在评语中可能会有一点交流,但一则这种交流有限,二则对老师而言每一次作文都如此交流压力太大。其实在学生想要表达的时候,就应该给他充分的交流机会,要把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作文之后要有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我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校运会上一个精彩的瞬间》作文时,就与学生探讨写什么内容?有人说“跳远”有人说“短跑的冲刺”,有人说
“掷垒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选材,并从中选择一个“跳远”的场面为例,商量一下:跳远的场面该写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写运动员,有的同学还要写观众,最后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句,一起来把这个场面“写透”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我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站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我校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学生园地》栏目,里面有“小荷初露”、“知心小屋”、“校园生活”等栏目,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各种情感、体会等在网上发布互相交流。同时我校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将学生较好的作文在校园网站上发表。今年三月,我校第一期校报“磨墨坊”以学生见面了。校报主要栏目有“校园动态”、“作文训练营”、“阅读与欣赏”、“聪明屋”,主要内容就是学生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文上报,更加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投稿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学生要老师布置才写,现在学生主动写好作文交给老师。另外,我校近期将推出《海豚湾》作文双月刊,这本作文期刊收集全是我校学生平时的习作,这将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自主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封闭型的四步曲是
一、教师读范文,二、教师命题,三、讲解,四、提作文要求。教师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专家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是指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先不要急于指导学生 怎么写,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相关信息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再根据学生查找的材料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例如我校教师在指导《春天的景物》这篇作文时,不是急于教学生怎么写,而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图书等多种形式查找有关春天的景物描写的声像资料及文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作文内容;查一些古今中外关于春天的景物描写的名诗美句并有感情地诵读,找找我们校园树木、花草有什么变化„„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写出属于自己情感范围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日记情感表达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日记情感表达的研究-------
小学生日记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一)小学生日记教学的内涵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发展、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知识、经验、理论、观念、品德和美感等方面的全方位调动。可以说,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日记写作是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什么是日记呢?日记就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它与“日记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记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文体概念,而日记教学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天天写作”,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写作发展的一种手段。
日记进入教学领域,意味着日记的作者在文中有两个对话对象:自己和教师。也就是说,日记已不是完全的私人化空间,它进入了教与学的流通渠道,成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媒介和载体。它既是教师施教的园地,又是学生展示写作才华的空间。而日记教学则是建立在学生独自创作和师生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的。
(二)小学生日记教学的意义
日记是致力于学生个人情感世界、生活轨迹以及见闻感受忠实而自由的记录,也是积累素材、练习写作和提升生命质量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载道”作用。因此,肯定小学生日记教学在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新时期大语文教育的必然。
1、锻炼学生笔力,扶持写作起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日记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②”在日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写作要求划定一个较大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材进行写作。内容、立意、长短、写法、体裁等都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随意写,不拘一格。在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长期的日记教学训练,学生放胆写作,吾手写吾心,久之自然会具备多种笔力,系统地掌握写作技能。这样,既扶持了小学生写作起步,又为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察、思、辨,促进品行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以视觉为主,融其它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学生若要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得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就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小学生日记教学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种习惯。经历过日记训练的学生会在日记写作中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析事明理,扬善抑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发展品行。“正如魏书生为本人日记美育专著《心声》作的序中说:‘日记除了有劝人求真向善爱美的功能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叫做“宣泄”的作用,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了,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素质的培养。
3、探求感情轨迹,把握教育契机
学生日记的内容是真实的,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可信的。因此,这是了解学生心灵窗口的第一手材料。认真阅读学生的日记,可以了解到许多在平时根本无法了解到的情况,诸如他们的思想动态,理想的选择,生活或学习方面的特点、习惯、要求等信息。对学生在日记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师须把握教育的契机,及时地给予学生疏导和最大的人文关怀。这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取代的,更是日记教学的一个优势所在。
4、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日记写作是一种书面言语活动,它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或思维活动。在日记写作时,学生要运用到自己所学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水平发展重要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语言的感知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地“尝试错误” →“改正错误”→“学会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大量的日记写作积累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书面语言流畅自如。实践证明,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言语活动中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坚持练习写日记,即使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语言流利的文章。
此外,小学生日记教学还可以以“写”为本,注重学生自由写作,塑造学生的写作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项大胆创新的教学行为。所以我们要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
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例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自律、自制,做自己的主人”等。这样将外在的要求与其自我的心理需求有面地结合起来,减少由此而造成的逆反心理,从而变外在强制为自我要求。还可以利用校园黑板报、班级墙报,召开主题班会,集体讲座及校园广播等形式,扬善抑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
班级的心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室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清爽宜人;教室布置可以张贴一些心理素质好的名人画像和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总体的感觉是要求做到给学生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开学初的“同学们,新学期好”的横幅,每天在校门口和教学楼迎接学生上学的值周、值日老师„„学校和教师要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气氛,不断加强和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 2000。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在最佳的状态”。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小学广泛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并在实践活动中也已形成某种工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小学中仍是一项很薄弱的工作,并且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恰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急待开拓的新领域。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那里的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观念和方法、社区生活环境等状况全然与大中城市的学校不同,有时很难搬用城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向家长推荐订阅《家庭教育杂志》、《家庭教育报》,让家长受到教育;正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学期中重点进行家访,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