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专题
《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㈠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语文教育新概念》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的过程。“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在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2、《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体验,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悟。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
3、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必由之路。这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成长,让体验、感悟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学生主体的实践体验来实现,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真正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5、新课标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思想,重视的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是一份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写作教学必须肩负起释放学生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责任。而体验作文则是学生作文联系生活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是力求突破中国传统的重叙述轻体验写作方式的一种尝试。
6、当前我校学生作文的一些现状:(1)作文没有成为自我表达的需要。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的真实体验;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在作文指导上,存在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内容”等现象,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3)文体训练单一,且记叙文的训练到小学高年级趋于模式化,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
基于以上思考,针对当今作文教学弊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定重点对“体验作文”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快作文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
㈡概念的界定
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即亲身经历,所谓“言为心声”“情动辞发”,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学家,既重视文本的诵读,更重视生活经验的积淀。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朱熹也有过鲜明的读书“三到”说。这表明,在古人的观念意识里,读书和人格的构建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在先贤们看来,感悟体验可以对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
2、现代教育学认为: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因此,体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习作。
二、理论依据与实验假设
㈠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2、杜威活动教育理论:“应把世界当作一本大书,把现实事物当作教材„„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外活动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3、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思想:“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5、陶行知“教育六放”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出发,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赞美生活——父母的亲情,长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与周围人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要经历的,只要留心,就会有体验,有收获。
㈡实验假设
1、作文教学的价值: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作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也凸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的终极目标。古人常说“作文如做人”,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通过作文寻求做人的真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人文基础上抒写自我、表现世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道德品质,才能让学生做健全的人,写健康的文,达到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2、作文的本质: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从本质上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经验,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十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际的需要,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作文与生活拉近,强化生活体验,使学生渐渐领悟到作文的本质——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3、课题构建假设:突出主体体验,感悟成长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将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缀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表达真情实感,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积极构建“生活—体验—作文—感悟—成长”的模式,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在体验作文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感悟,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
2、主体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体验作文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探究。
3、开放性原则
体验作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不局限于教室和校园,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成长感悟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4、发展的评价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评价标准,着重考察学生作文素质是否真正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㈠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自主独立作文能力不强的现状。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趣写作文,使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的独立创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身心获得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个性和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㈡研究内容
1、体验作文理论的研究
1)关于体验本身的研究
a、学生主体体验与习作兴趣的关系
b、有效体验的特质分析
c、突出主体体验与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习作的渐进、转化关系
2)体验作文的基本原理及范畴体系
——体验作文概念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的相互关系
3)体验作文与相关作文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如生活作文、童话作文、绘画作文、快乐作文、创新作文等
2、体验作文的实践研究
1)各年级课堂内体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a、教师体验作文下水文集b、各年级学生体验作文集
c、学校体验作文素材集
3)学生发展的研究
a、体验作文在哪些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b、体验作文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c、体验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4)学生自主体验与教师有效指导的研究
5)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
——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拟用三年完成,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5、11—2006、1)课题准备阶段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分析调研、论证,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2)第二阶段:(2006、2—2007、1)研究探索阶段㈠,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②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③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各年级体验作文训练内容,组织教师撰写体验作文方案、案例。
④各年级语文教师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撰写教学案例等。
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3)第三阶段:(2007、2—2008、1)研究探索阶段㈡
①各年级在第一轮体验作文实验的基础上,调整修改体验作文训练内容。
②针对第一轮开展体验作文实验的反馈,修改和完善体验作文方案,课题组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
③写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出一辑体验作文集。
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归纳法。
(4)第四阶段:(2008、2—2008、6)总结提高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及成果资料,全面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迎接课题鉴定。
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和分析总结法。
六、课题评价
1、科学性评价
本课题研究提出的问题成立,理论假设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本课题选择切合实际,能联系当前学习生活和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表现在: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冲击,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有章可寻。作文的写作模式是:因生活而生体验,因体验而作文,因作文而感悟,由感悟再到作文的过程。其优点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将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缀起来,生活与作文结合紧密,学生喜闻乐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创造性评价
本课题研究有新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能创造性地解决小学生作文难问题;研究过程能体现探索精神,有所创新。表现在:数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围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作了不少探索,但收效甚微。而本课题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淡化“教”作文,强调在体验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力求让学生作文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如果本课题能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以其独具特色的实践操作过程,必将对整个作文教学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可行性评价
A、条件分析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实际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之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兴国山歌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和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之子课题“让学具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桥梁”的实验研究工作,因独具特色、成果丰硕、易于推广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分别于2005年10月和12月顺利结题,其中语文课题还被推鉴为“全国优秀子课题”。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也为课题的可持续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B、有切实可行实验措施
a、建立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b、严格课题管理,做到七个有:有目标、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有文本、有信息、有报告。
c、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实效。
d、保障课题实验经费,用于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奖励等。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体验作文教学优秀论文集
(2)体验作文教学研究优秀课堂实录
(3)体验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案例集
(4)学生体验作文成果展示
(5)课题汇报材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略)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体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品德与社会》体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王景芹 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校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学生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展现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就应该让学生课前积极准备,为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笔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VCD光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让笔者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觉得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 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到——设计新颖独特。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游戏课堂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笔者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笔者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地动起来。课堂中笔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笔者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孩子举着自己制作的标志牌,另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老师事先写好的有关标志名称的纸条,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在“找朋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交通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演一演在有信号灯的地方,交警怎样指挥,汽车、行人如何通过。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遵守交通规则。
三 课后实践活动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悟并得到发展的。教师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外,还必须积极开拓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外,走向生活,回归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使德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品德与社会》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品德与社会课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会生活,感悟生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灵活地安排了一些课后实践活动。
如:笔者在教《自觉遵守规则》时,学生在懂得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乘公共汽车要排队,人人要遵守交通法规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验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现在,笔者和孩子们都喜欢《品德与社会》,孩子们喜欢合作探究了,懂得实践了,热爱学习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新课程的舞台上,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茁壮成长。世纪需要能力型、活力型、创造型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主体开放的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是实践的主阵地,课堂上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认同。教师不能拘泥于教科书,照本宣科,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跳出教材,与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家庭社会实践相结合,视生活为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内学会选择,择善而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人员: 石命华 刘建军 刘建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
二、理论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验目标
(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文明礼仪教育明细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承传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厚实基础。
四、实验内容
1、确定“楼霞学校小学生礼仪常规”内容: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
2、明确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具体内容:能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掌握热情待客之道;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
3、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规律,创新有效途径与方法。
4、试编小学生礼仪教材,尝试开设礼仪课。依据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以“礼仪规则”为主要内容,编制“小学礼仪教材”,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
五、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二)实验策略
1、文献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
2、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重视并优化过程管理,不搞虚假研究,在我校现有的研究力量与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逐年提升。
3、班主任的带头作用与副班主任的自主参与相结合,以班主任为主。
4、建立激励机制。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评选德育科研能手。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组织四星级文明班报告会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绶带表彰)—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恒涛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并来期举行“恒涛+礼仪之星”报告会等,以此扩大榜样辐射的积极影响。
六、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礼仪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12年2月至3月)——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12年4月)
第二阶段: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礼仪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礼仪与生活”、“礼仪你我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举行“良好礼仪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礼仪教育养成的成功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总结阶段)
——继续研究探讨,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
七、预期效果及成果
文明礼仪教育是楼霞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主题教育。本学期,在扎实推进“读研说做”教学模式的同时,该校继续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三月份,召开了全校师生文明礼仪教育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张校长对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具体周密的部署。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全校师生基本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貌,社会活动讲文明,基本达到了言谈文明、举止文明、仪表文明和校园文明的“四个文明”要求,为打造文明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学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师生大会,利用班会、晨会、校园青春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出专栏、校园网、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大造舆论,营造了浓厚的文明礼仪活动氛围,使师生充分了解文明礼仪活动的做法和要求,认清其目的、意义,充分认识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进步对师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进一步培养具有优良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明礼仪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讲礼貌的良好氛围。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讲文明语。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时刻注意说文明用语,我们提出了不说或传播一句脏话的口号。平时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唱礼仪歌。为了让文明礼仪之风吹满校园,该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资源,利用录音带、CD光盘等自己学唱文明礼仪歌曲。音乐教师还利用网络搜集文明礼仪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教同学们唱。“见老师,敬个礼,见同学,问声好”,校园里飘荡着文明礼仪之歌。
3、做好文明礼仪行为
文明礼仪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了使学生真正记住自己所学习的文明礼仪知识,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该校首先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带动学生的要求。平日里教师之间见面相互礼貌问好,相互帮助;不在校园内乱扔一点废弃物,见到地面上有一点杂物主动弯腰捡起来„„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同学们从老师的行为中受到深刻教育。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同学们的主人意识、团结意识、乐于助人的精神更加强烈了。校园的环境面貌变化了,集体的财产被损坏的减少了。同学们都向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学校的干净整洁。
4、让礼仪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区。为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我们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礼仪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让人人都参与到“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中来。
(三)措施得当,成效显著
1、树立典型,让孩子们有榜样可效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及时发现班中文明礼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充分表扬、鼓励,这是该校的一个有效措施。具体做法:一是把每个班级评选出的8名文明礼仪之星张贴在宣传版面上,二是为家长发喜报。让那些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少年。另外通过开展评比活动,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2、建立督察机制,让不文明的现象无处藏身。
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志愿者服务岗等方式,在校内监督检查,教育不文明行为,让不文明行为在校园无处藏身。具体做法:每个班级选出一名文明小督察,负责班级的文明礼仪督察工作。级部里也选出8名监督员及时反馈每天发生的现象。每天以一总结,让学生及时反思。即让学生每天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如见到老师是否问好、同学之间是否友好相处、是否使用普通话、是否下楼时不跑跳,是否靠右行等等。老师也对孩子们的进步及时的鼓励表扬,这样促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反思中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人争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3、寓教于乐,让文明礼仪行为成为学生常态。
该校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阵地,寓教于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有关文明礼仪的各种活动,让“文明礼仪我先行”不再是喊在嘴上的一句空话,而是让文明礼仪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具体活动:
(1)每个班级组织学生办一份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手抄报,在班级内进行评选表彰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
(2)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对各个班级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征文活动。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讲礼仪、讲文明。
(3)开展文明大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大课间时,活动要有益、有趣、有序,使人人都能在游戏中讲礼仪,在游戏中讲文明。(4)文明礼仪风尚展示。各个班级通过各种形式(小品、相声、三句半、快板),自编自演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校、家庭、公共场合等)的文明行为习惯、日常生活礼仪。
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知礼仪、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在校园里,每天都能感受到学生向老师、长辈主动问好;课间追逐打闹现象逐渐减少;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养成把纸屑、果皮、包装袋放到垃圾桶和随手拾废物的好习惯;学生穿校服、佩戴校徽、戴文明使者徽章上学,大部分学生做到衣着整洁、大方、得体、美观。广大学生能自觉爱护校园环境,许多同学自觉地做好卫生保洁工作,基本消灭了脏、乱、差现象。
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这几年来,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真正做到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促使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这一信念已深深地植入楼霞学校每个孩子的心中。校园里文明礼仪蔚然成风,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小学生健全品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根据实践研究探讨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的基础。经过近一年来的实际工作,现将总结出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归纳如下:
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过了一些最初的感恩教育教学的活动之后,受调查的100个小学生当中。仍然只有15%的同学同时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30%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人中的其中一个人的生日,而55%的同学既不知道爸爸的生日也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更别说为父母送生日礼物了。还有75%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更不知爸妈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钱,有同70%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教师节、重阳节的具体日期。
以上情况说明,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以往对“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多小学生在感恩实践中仍然存在意识粗浅、缺乏具体行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实施感恩教育,主要着重从学校教学、走廊文化、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几处开始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首当其冲,创设情景,亲身体验,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二、通过研究探索的有效策略。
1、在教学中深入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每一科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亲情回顾、情境再现、激情演讲等办法,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感恩重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寻找所有可以感恩的时机。
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他、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黄河之水天上来》令我们心潮激荡,壮怀激烈,引导学生为拥有母亲河而无比自豪;《桂林山水》、能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神奇和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美,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去享受。可以针对这些课文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关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另外,语文课文《詹天佑》等也都是极佳的有关感恩篇章,同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爱和平,爱人类,培养学生广大的胸襟,从而感恩父母、长辈、同学、教师,感恩祖国、社会、世界和大自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理教材、培养学生感恩能力的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感恩资料,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做人的道理。小学课本中所表现出的 “恩”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亲情之恩,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好资料。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感恩教育。
通常的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用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大人物、大事迹来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脱节的英雄
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总结性的感受,反而在自己身边的感动却体验不到,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学习为身边的人着想、感恩身边人的惯性,而创新的校园德语课堂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缺。创新的校园文化是把师生、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在参与特色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其中的感恩价值,形成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感恩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就会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倡导感恩,使学生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加强学生对长辈、父母、老师、同学、祖国、社会、宇宙深深的热爱之情。
比如利用学习过走廊文化,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行动起来,制作各种手抄报、贺卡,通过演讲、征文、舞蹈、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兴奋。让无声的墙壁鲜活起来,展示无穷的魅力,还可以利用课间广播、午播时间,播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恩小笑话,小节目,小名言。引导学生争做感恩文明人。让每个活动都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学会感恩。
3、家校协同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活动,但是要想把感恩教育以情感人,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勤沟通常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次的小小的进步,通过家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手抄报、感恩演讲、感恩诗歌、感恩征文、感恩画展、倡议书、派发喜报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促使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各种活动,引起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的意识,启发学生的感恩的情怀,促进学生的感恩行动。
如: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回家给父母捶捶背,倒一杯水,帮助父母做一次饭,做一次家务,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班级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做起,生活无大事,主要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自己的感恩想法。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感恩教育
通过生活中的活动让小学生从中体会感恩情怀,用感恩之心,融化冰冷的心、冷漠的心、自闭的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处处为善、知恩图报的思想,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感恩的社会实践中来。
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认清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学会关心照顾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开朗、豁达,心胸更加开阔。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感恩才是幸福的,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快乐别人,幸福自己。
当然,在这些感恩教育的策略当中,还要注重突出总结经验,亲身实践,增强教育者本身的自我体验,更好地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升华感恩情感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目标真正植入到学生心里,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
第五篇: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实践与研究
浅析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实践与研究
在校园里有计划地推广足球运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足球运动中养成坚韧的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这里我结合足球教学经验说一说小学足球兴趣培养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中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教学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引导学生明确足球活动的益处。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积极参加足球训练。
2、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踢足球的乐趣。教师主导作用还在于要会选择教学手段和设计教学过程以此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3、发挥教师本身的吸引力——教师的标准示范与精准语言。小学生喜欢老师示范动作,特别喜欢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会崇拜,而且认真听讲。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健美熟练的示范,使学生快速建立对动作的直接兴趣。
二、激励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1、言行合一,以身作则。小学生评价能力差,模仿性强。老师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要有积极情绪,振奋的精神,优秀的心理及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喜爱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感染、熏陶。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学习足球的信心变强,能进一步发掘自己存在的潜能。经过训练,学生的兴趣增加,我还要及时发现和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观察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在课上给学生营造和建立表现和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3、实施成功教学,让学生获取成功
(1)、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在足球训练中让学生感受成功。足球教学艺术不仅存在传授能力,而是激发灵感,赏识和肯定是学生自信的源泉。
(2)、分层递进、分组合作,让学生获取成功。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成功的机会上有很大的不同。然后,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法:不同锻炼能力分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分组;不同成绩差异分组;自由组合分组。比如:足球比赛中,由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差异明显,将学生分组比赛。
三、激进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1、组建足球队,开展竞赛活动。有压力、有竞争、有动力。比赛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有用措施和手段,小学生有灵气活现、有活力十足、好胜心旺盛。教师要利用一切可用因素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在各班级组建小足球队,每学期在学校规定班级足球比赛单元,并决定场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选择最有价值的球员,射手和其他个人冠军。比赛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鼓舞学生努力学习、训练。
2、有效宣传足球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介绍足球知识,为小学生了解足球知识建立平台。在足球比赛同时开展主题书法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足球活动。
培养小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对学生意志和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