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兴军副厅长在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兴军副厅长在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3月17日)
同志们:
下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自2011年起,省厅每年都在春节之后召开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研究谋划全年工作。今天,我们在威海市召开2015年度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两会及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4年工作,理清思路,振奋精神,研究部署做好2015年各项工作,为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石晓主任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会议,并为我们做了《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专题报告,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上午,会议参观考察了建筑节能范例工程,威海、济南、青岛、淄博、东营、潍坊、莱芜7市作了典型发言,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推进工作的经验做法;下午,各市汇报交流了去年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从典型发言和汇报交流可以看出,一年来,各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结合市情、因地制宜推进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打造了新亮点,一些地方亮点突出,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2014年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省厅作为省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唯一代表,在中宣部组织召开的建筑节能行动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4年度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检查对我省予以免检。
(一)建筑节能取得新进展
一是“一法规一文件”有效落实。2013年3月1日,《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正式施行,多项条款为国内首创,立法质量得到住建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同年4月,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意见》,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以省政府文件出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意见的省份。“一法规一文件”的出台,为我省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基础。为贯彻落实好“一法规一文件”,省厅配合省人大开展了《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执法调研,促进各地依法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围绕工作机制、标准规范、技术支撑、试点示范、考核监督等方面,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度、标准。17市全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正是有了“一法规一文件”的有力支撑,我省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2014年,全省建筑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继续保持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9.5%,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08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89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73万平方米,建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2981万平方米。
二是新建建筑节能深入实施。在北方各省率先编制完成并评审通过《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并上报住建部备案,将于近期发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并执行节能75%标准的省份。健全建筑节能全过程闭合管理机制,依据《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立了规划节能审查、节能设计专篇、节能专项施工方案、外保温施工资质、节能专项验收等制度,工程质量和标准执行率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竣工节能建筑8939万平方米。
三是绿色建筑规模发展。深入推进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威海经济开发区东部滨海新城等8个城区列入第二批省级绿色生态城区,补助标准由1000万元增至2000万元,全省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累计达12个,区内已建、在建绿色建筑超过3000万平方米。省厅印发《关于部分民用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标准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范围,建立健全全过程实施监管机制,济南、威海等市率先提出,市区所有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有序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向具备条件的城市下放一星级绿色建筑评审权限,全年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47个,居全国前列。
四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全面启动。启动首批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推动建筑能效向更高层次发展,11个省试点项目全部纳入住建部2014年度中德合作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数量、规模居全国首位。省级财政列支6000万元,对其中由政府投资建设的8个公益性项目,实行增量成本和技术咨询服务全额补助。我厅与德国能源署签订《技术合作备忘录》,并组织项目单位与德国能源署、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分别签订《示范项目质量保证服务合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加快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目前,潍坊市未来之家项目已竣工,并于近期顺利通过德国能源署验收。
五是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展顺利。在垦利县召开全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场观摩交流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县级节能改造为着力点,推动全省节能改造实现新突破。规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将综合节能改造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全过程监管。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督查,强化对进度滞后地区的跟踪调度和专项督导,全年完成改造1895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济南、淄博、烟台、潍坊、临沂、聊城6市改造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六是公共建筑节能扎实推进。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建设,并顺利通过住建部验收,成为全国首个覆盖所有设区城市,并实现部、省、市三级能耗信息联网的省份。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示范创建,新增省级“节约型高校”12所、“节约型医院”8家,省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9个。认真做好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工作,完成6300栋建筑能耗统计,新增210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七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完成2010-2011年度2市5县省级验收评估、2012年度19个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和资金清算。认真落实闭合式监管体系,在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等强制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层建筑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济南、烟台、威海、日照、菏泽5市出台高层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政策文件,全年建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项目775个、2981万平方米。住建部节能科技司在潍坊召开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座谈暨现场交流会,省厅和潍坊市分别做经验介绍。
(二)绿色建材发展再上新台阶
制定实施《省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应用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向设区市委托下放4类、27种产品的认定实施权,进一步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全面“禁实”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限粘”,14个设区市、27个县级市和23个县城实现“限粘”目标,远远超出国家下达的指标。全年新型墙材生产量、应用量分别达到330亿块标砖、240亿块标砖,生产、应用比例分别为97%、98%。组织编制了《省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限制使用与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于近期发布实施。组织开展全省建筑门窗行业发展调研,发布实施了《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外窗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
(三)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一是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攻关。从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列支5000万元,重点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与试点城市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及建筑节能、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15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围绕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投入3880万元资金,支持6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及5个省级试点城市创建。组建了厅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强化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二是积极组织建设领域科技研发。全省获批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40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15项,获华夏建设科技奖9项、省科技进步奖12项,编制发布地方规程标准、图集23个,上报部2015年度科技计划项目54项。
三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威海、东营、寿光、昌乐等16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寿光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典型案例。会同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现场考察及省级评审,推荐15个符合条件的市(县、区)上报住建部和科技部,占全国的1/10。
(四)培训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教育培训,统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岗位培训、建设类注册执业师、农民工等培训工作。成功举办了第四期全省新型城镇化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对全省17个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分管负责同志,28个县级市、60个县、27个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为期5天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知识培训。配合省人大,开展了“齐鲁环保世纪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题活动。组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评审公布了省绿色建筑行动百项范例工程。在各市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指导省建筑节能协会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二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高层论坛,对加强宣传、普及知识、扩大影响、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深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述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务实开拓、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推动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再上新水平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长远发展的布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十分重要。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常态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带来新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意味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一方面,地方政府工作重点放在稳增长上,在原有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的现实压力下,对节能、科技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导致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等面临的市场冲击加大,成本压力增加,企业从维护自身生存出发,也可能会减少节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新常态为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带来新机遇。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逐渐形成共识。发展绿色建筑以提高建筑品质和能效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建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新常态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最近召开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要求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建筑节能作为重点工作做出部署,陈政高部长提出“建筑能效有新提高,绿色建筑有新突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拓展”的工作要求,宋军继厅长提出“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城乡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些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领导讲话要求,为今后我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任务目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各级建设部门务必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紧紧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大局,精心谋划、悉心组织、用心推进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为出发点,以贯彻《山东省民用建筑条例》为保障,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为主线,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深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强建筑节能全过程闭合监管,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施工阶段标准执行率不低于99%。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全周期实施管理机制,落实绿色规划审查、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施工方案等制度,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管理方式改革。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办公建筑、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商业性项目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在推进绿色建筑单体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小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做好已立项示范项目、城区的评估验收、中期核查等工作。发布实施《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对《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修订。
二是突出抓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与供热计量改革。管好、用好中央及省节能改造奖补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广威海热电集团参与节能改造的经验,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模式。加强改造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提高改造工程质量和节能效果,完成节能改造1900万平方米。坚持节能改造与供热计量“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政策和计价收费方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所有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实行按用热量收费。
三是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技术研发、攻关,扎实推进示范工作。总结济南等市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经验,鼓励100米及以下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增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1800万平方米。研究出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指导性文件,重点抓好太阳能光热系统、热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深度复合利用,提升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应用水平,推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继续抓好现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建设,确保所有示范市(县)全部完成验收。
四是不断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监管制度,确保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实现主体工程与用能分项计量、节能监测系统“设计、施工、验收三同步”。认真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等工作,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等节能服务模式,推进既有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公建节能改造150万平方米。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和应用,提高监测平台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继续开展“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医院”建设。
五是积极发展绿色建材。毫不放松地抓好“禁实”,扎实推进第二批城市“限粘”。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认定制度,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可循环的新型建材和节能结构体系,新型墙材生产、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5%、98%以上。研究制定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培育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适时修订新型墙材产品目录和企业软、硬件标准,加强企业过程监管、基本信息统计等工作,推动新型墙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优化。严格执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政策,强化专项基金征收、返还、使用管理。
(二)积极引领建设领域技术创新
发布《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应用、限制使用及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开展科技研发,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加强科研项目、科技示范工程监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试点示范,发挥好专家委员会的指导支撑作用,确保相关重点课题研究取得实质性、可推广的成果。重点抓好国家水科技重大专项、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及厅建筑节能科研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实施监管。做好省科技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奖等推荐申报工作。根据国家和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继续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
(三)不断加强建设系统从业人员能力建设
配合省委组织部,举办第5期全省新型城镇化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制定实施2015年教育培训计划,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管理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强化技能人才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近期,省厅还将组织召开全省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整合系统教育培训资源,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管理,紧紧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中心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居住建筑节能75%与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与评价标准等宣贯培训活动。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创新方法,改进作风,为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陈政高部长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系统工作的特点是责任很大、领域很宽、权力有限、可支配的资金少,必须依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宋军继厅长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专门对建设系统自身建设作了强调,在厅机关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体机关干部提出加快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三个转变”的要求,春节后厅里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春季教育培训活动。新常态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干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全局意识。不但要抓好业务工作、具体事务,还要善于从宏观和全局上想问题、做事情,做到上下一盘棋。今年,省厅将组织编制“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设科技规划,对今后5年的形势、任务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安排部署,各市也要尽快启动这两项规划的编制。二是树立担当意识。敢于正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时刻保持攻坚破难的勇气和和立说立行的决心。三是树立宗旨意识。我们的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既有既改、绿色建筑等造福人民的具体工作,又有产品认定、基金征收等面向企业的服务事项,必须恪守执政为民宗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向群众、基层单位问需、问计、问策,真心实意为群众、企业办好事、解难题。
(二)创新工作方法。一是提高学习研究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挤出时间学习理论、研究政策、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努力成为既精通具体业务、有熟悉全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要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与上下左右的联系交流,集思广益,争取理解,赢得支持,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三是提高攻坚克难能力。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机制性、深层次的问题会相继出现,也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积极破解焦点、难点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畏难不前或者一味向上要政策、要资金。要善于借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手段推进工作。省厅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积极做好政策完善、资金扶持、标准制定等工作,努力为各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三)改进工作作风。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要严格遵循国家、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健全完善配套制度,用法律授予的权限和手段,完成《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确定的任务目标。要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理清行政责任清单,在评奖评优、资金分配、示范立项、产品认定等方面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坚持勇于争先。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在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提升标杆、打造亮点,在工作谋划、部署、推动、检查等环节坚持从严从实,推出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典型,比如绿色生态城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都要集中力量,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坚持廉洁自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底线”、越“红线”。
同志们,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推动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深入健康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副厅长在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首先,我代表省建设厅对获得“2003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优秀单位”的管理中心表示祝贺,对能在百忙中参加会议的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的省有关部门及各市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本次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会议是全省机构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以来,我省住房公积金系统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我担任分管厅长以来第一次与各位见面,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下面,我主要就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前段时间,在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的指导下,在省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财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及建设部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严禁在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中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意见》、《关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决策制度的意见》、《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一年多来,各市紧紧围绕“健全决策体制、调整管理机构、强化监督工作、规范发展业务”四个关键环节,建设、财政、人民银行、审计、监察、编办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经过各市、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特别是机构调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省17个设区城市机构调整工作完全到位的有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威海、济宁、泰安、聊城、东营、日照等10个城市;基本到位的有枣庄、菏泽、潍坊、莱芜等4个城市;淄博、烟台、德州等3个城市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应该说,我省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进展基本顺利,有效地发挥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促进职工住房消费、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中的作用。
(一)决策体制基本确立各市成立了由市长或分管市长亲自挂帅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绝大多数设区城市及时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办公会议,加强组织和协调,分管领导靠上抓。目前,17个设区城市和8个单批房改方案单位积极工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工作很有成效。各市在筹建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严格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选聘委员,保证委员的组成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委员的选举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管委会认真履行职责,传达落实国家和省里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本市调整工作方案和详细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各市按照《条例》规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要求,拟订了管委会章程,健全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初步形成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自主决策的机制。截止到目前各市已全面完成管委会建立工作,管委会的日常工作大多由房改办(房管局)承担。
(二)管理机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各市采取有力措施,稳步积极推进机构调整工作。省直机关带头执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不影响住房公积金正常业务的前提下,全省17个设区城市按照“冻结、清理、审计、移交”四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调整工作。冻结、清理、审计工作进展较快,16个市完成了冻结、清理和审计;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威海等10个市已经完成移交工作。其它市也在积极进行移交工作。由于各市客观情况不同,因此,调整工作进度有快有慢。目前,我省17个设区城市全都向省政府报送了调整方案并已得到省政府批准。其中14个设区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根据业务开展和合理布局的需要,我省已经批准成立分中心26个,管理部107个。各管理机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新的管理中心开始履行统一管理职责,充分体现了精简、效能的原则,各市对未留用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分流安置,过度平稳,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机构调整中不少部门和单位表现出较强的大局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住房公积金业务稳步发展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情况良好。住房公积金业务在管理机构调整中努力做到工作不乱、不断。住房公积金使用也按规定有序进行,基本没有违规现象发生。各市在机构调整工作中,能保持稳定,把业务开展放在首位,全省没有一个市因调整工作中断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使用,并且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量较调整前有大幅增长。截止到目前,全省住房公积金实际缴存人数为455.2 万人。应缴人数为492.1万人,覆盖率92.5。济南、青岛、济宁、泰安、东营市覆盖率较高,达90 以上。德州、枣庄、菏泽、临沂、潍坊等市覆盖率低于60。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为358.5亿元,归集余额为25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07.2亿元和80.5亿元,增长34.2 和28.3。济南、青岛、淄博、东营、济宁等市归集总额超过20亿元,余额超过10亿元。全省共计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62.8亿元,余额为47.6亿元。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聊城个人贷款余额超过1亿元。其中青岛市达30.2亿元。全省个人贷款余额占归集余额的16.8,其中青岛、淄博、枣庄、泰安、威海、聊城、滨州等市超过20。全省个人贷款逾期额为329.1万元,逾期率0.04。全省住房公积金购买国债余额为39.4亿元,较去年底增长30.8,国债余额占住房公积金余额的15.5。
(四)住房公积金清收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市加大力度,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快清理回收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违规资金,缓解了住房公积金管理风险。《条例》颁布前,全省发放项目贷款和单位贷款46.4亿元。新《条例》实施后,我省各市及时停止发放项目和单位贷款,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追缴,加大工作力度依法清收。各地对回收工作非常重视,也都相应制定了还款计划,有关责任人还签订了还款责任书,但由于贷款时间长,数额大,因此回收难度极大。一些市的项目贷款达到甚至超过了归集余额的10,限制了住房公积金业务工作的开展。这是目前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省17个设区城市中有10个市没有项目贷款和违规资金。
(五)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在强化同级横向监督、社会监督的同时,全省已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加强对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及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了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了受托银行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监督,审计部门加强了审计监督,建立了审计报告制度。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工作,完善了社会公告制度,丰富了信息披露内容。确保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运营,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目前,各市市域范围内的监督体系都基本建立起来,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有力地承担起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监督责任。
(六)监管信息系统进展较好建立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是履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监管职责的重要举措,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是防范住房公积金风险的有效措施。建设部十分重视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建设工作,从2002年6月以来,连续下发了三个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布置要求抓紧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省建设厅把建设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及时转发部里的文件并提出贯彻意见,并于2002年7月下旬,召开了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座谈会,传达了全国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今年2月份,我省按部里的要求建成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并与部监管系统实现联通。要求各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尽快实现与省监管系统的联通。
二、当前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
(一)部分城市机构调整至今还没有到位。淄博、德州、烟台3市,还在等待观望,机构至今未动;莱芜、菏泽、潍坊等市,虽然已经开始调整,但是编制没下达,人员无法到位,进展不明显;个别(县)级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至今没有移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漏洞,使用中操作不规范或打“擦边球”。个别市在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时,不严格审查贷款人资格或不按规定办理,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甚至有个别城市发放个人贷款不免规范。
(三)项目贷款回收难度依然很大。我省过去发放的项目贷款和单位贷款46.4亿元。经过各方努力,现已回收40.1亿元,占应回收额的88.3%。余下的5.7亿元,主要发生在青岛、潍坊、枣庄、烟台、泰安、临沂等市。
(四)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个人贷款发放少,归集覆盖面不大,影响我省住房公积金发展的总体形象。菏泽市除东明县,其他县均没有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归集覆盖面也偏小。多数城市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率仍不高,大量资金沉淀,未能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职工购房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汪光焘部长在2003年12月全国住房公积金工作电视会议上,对今后一段时期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提出六点要求。《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政策措施,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设作为深化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许多方面。各市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高度,树立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与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如何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姚司长还将做重要指示。下面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入做好机构调整后的工作。切实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是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基础。机构调整没有到位或进度缓慢的,政府分管领导要靠上去做工作,要按照《条例》和《通知》要求以及有关规定,加强领导,加快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快完成机构调整工作。
(二)采取得力措施,纠正出现的问题。建设部门要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编制等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淄博、德州、烟台市应高度重视,抓紧机构调整工作。继续停滞不动的,我们要组织力量重点督办;对严重挪用、挤占住房公积金的违法违规案件要重点查处。
(三)强化归集工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各市要采取措施,督促各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做到应建尽建,提高住房公积金归集率。加强执法工作,督促不缴、欠缴单位按规定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重点做好城镇个体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职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工作。凡用人单位招聘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都必须承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要加强归集住房公积金工作的考核,落实责任。对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不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逾期不缴或者欠缴的单位要责令限期办理、处以罚款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业务培训,塑造过硬素质。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住房公积金行政监督办法》,开展业务知识学习,省建设厅准备会同财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银监局等部门,根据《条例》和《通知》精神,在今后几年不定期的举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知识培训班,争取几年内把住房公积金业务人员轮训一遍,达到业务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
(五)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积极发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扩大归集量和提高使用率是今后公积金工作的重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又是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的薄弱环节,我省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因此广泛宣传《条例》和《通知》精神,使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深入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各市要研究政策,降低门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考核,大力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切实改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不高的状况。要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轻贷款人负担。
(六)认真负责地做好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和逾期贷款的回收工作。各市应制定有效措施,摸清底数,分析回收困难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和措施,加大清理回收力度,尽快收回资金,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防止借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之机逃避债务、回避责任。提高管理中心防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七)继续推动住房公积金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根据《条例》和《通知》要求,各市要研究相关政策,积极出台配套制度文件,努力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各地要规范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行为,建立住房公积金收支业务,中心费用预决算审批制度和相关财务报表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照《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结余的管理。尚未与省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联通的城市,要按照建设部修订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实施方案(修订简本)》要求,狠抓落实,加快监管系统建设的实施工作。
(八)努力开展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各市要全面认识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形势,研究对策,创新制度,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宣传,宣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大意义,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权利和义务,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培育职工维权意识,引导居民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改善居住条件。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群众基础。同志们,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是关系缴交住房公积金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市要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印发樊剑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附件:
樊剑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
(一)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在全国率先由建设部门牵头建立了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今年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浙江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以下简称•节能法实施办法‣),已于9月1日正式实施,新增了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四项建筑节能监管制度,这是我国首部规定这四项建筑节能制度的省节能条例。为实施这一地方法规,我厅已经制定印发了•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等建筑节能监管制度,正在积极制定之中。二是制定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今年8月1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这是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是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政府还准备召开会议,专门予以部署和推进。三是推进了建筑用能 监管体系建设。省级建筑用能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全省已完成6450幢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开展了205项用电分项计量试点,完成了45项建筑能源审计试点,并在全国率先建成了3处建筑能耗公示平台;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浙江大学建筑节能监管系统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得到了建设部和教育部的高度评价。截止目前,全省已累计设计节能建筑3.5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1.6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425万吨的能力。这个月中旬建设部建筑节能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时也对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取得了新进展。一是新能源建筑应用计划有序推进。目前已实施太阳能低能耗照明道路106条,地源水源热泵空调建筑应用179万平方米。同时,已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7项(总装机容量21.02兆瓦),其中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1.2兆瓦、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1.295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和台州黄岩1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二是积极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已累计实施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近千万平方米,覆盖4.75亿平方米建筑、380万户城乡居民。三是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化战略。今年我省嘉兴市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宁波象山县大目湾新城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示范镇,嘉善县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累计补助资金8335万元。截止目前我省已有两市六县一镇列入国家可再 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域。
(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是勘察设计市场进一步拓展,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省勘察设计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业务范围已遍及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西部、京津冀及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乍得、苏丹等海外市场。一些大型设计企业还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打造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链,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前三季度,全行业总收入2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其中,勘察设计营业收入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预计全年勘察设计营业收入达到165亿元。二是勘察设计队伍进一步壮大。今年前三季度,受理勘察设计企业各类资质申报193项,其中我厅核准的137项,初审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的56项,截止目前,全省具有各类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966家,其中甲级设计单位332家。外省在浙江承接勘察设计业务的单位共434家。三是专业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勘察设计注册人员8423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1869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608人,注册岩土工程师662人,注册设备、化工等注册人员1628人。今年省电力设计院沈又幸副院长获得国家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这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突破。
(四)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一是严格资质准入门槛,开展了资质审查业绩核查制度,对业绩核查 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进行了通报处理,有效震慑了资质申报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二是强化了施工图审查管理工作。加强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年审工作,责令杭州瑞丰施工图审查咨询部、杭州萧山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和嘉兴海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等三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停业整顿。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工程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规范了施工图审查工作。三是开展了勘察设计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抽查,全省共检查项目893项,签发整改通知书325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继续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今年已开展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50项。
(五)建设科技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建设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是设立了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已获得省科技厅的登记备案,启动资金240万元,并组织起草了•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初稿)和•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初稿);二是调整补充了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三届厅科技委第三届委员代表会议,设立专业委员会23个,委员共计406人;三是加大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管理和建设力度,发布实施了•浙江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32项,验收16项;四是确定省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补助科研项目19项,省建设科技项目99项(其中:省建设科技三项费补助28项,自筹71项),组织申报并列入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科研计划34项;组织验收科研项目68项;五是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超高层建筑施工成套技术应用研究‣等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积极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先后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浙江省公共建筑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运行标准‣和•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三项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和导则,其中后两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我省还率先制定出台了公共租赁房装饰装修基本要求,推动了保障房的节能节材工作,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二、冷静分析形势,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正确把握形势发展对指导我们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从国际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特别是与我们建筑节能工作和勘察设计行业直接相关的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市场成交 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信号,也给房地产形势定了调。从行业内部看,尽管从总体上看进展不错,但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全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抓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工作相对重视一些,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认识不足。对建筑节能的考核没有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或者考核评价仍局限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部,致使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配套的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十分有限,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与鼓励企业自觉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效果还不明显,总体上仍处于政府单方面推动的局面。
(二)建筑节能实用技术研究和监管制度建设仍然滞后。一些地方建筑节能效果与建筑质量安全还未能实现有效统一,普遍看好的墙体自保温体系研究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不足,推动难度较大。建筑节能监管队伍仍较薄弱,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工程勘察设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行业规模偏小,与我省日益发展的建筑业不相适应,与京、沪、粤、鲁、苏相比,差距有所拉大;二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行业的主体是企业,而我们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前100名、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评选中 我省入围企业都仅有三家。三是行业领军人物偏少。我们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也仅有11名,仅占全国总数的2%,而且主要是古稀之年的老一代,与先进的兄弟省市相比,存在缺大师、缺大作的问题。四是建筑设计创作氛围不浓,缺乏精品力作。
(四)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监管体系还需加强。一是勘察设计市场行为亟待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行为不规范,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仍较普遍。缺乏诚信保障机制,违法挂靠、弄虚作假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制还不完善,审查机构人员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审查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未根本杜绝。三是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健全。一些设计单位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管体系,施工图设计文件深度和精度不足,选用标准或图集不规范,特别在节能设计、无障碍设计和抗震设计等方面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去年审查统计是两万多条,实际上可能远超出这个数。特别是个别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勘察设计作品有严重的缺陷,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台州市玉环县渝汇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同行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五)勘察设计行业文化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工程设计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不强。部分设计人员心态浮躁,建筑设计既不注重大局,也不注重细部,作品盲目跟风、简单模仿,缺乏创意、缺乏灵气、缺失文化,甚至破坏文化。另一方面,行业风气和个人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有些技术人员唯利是图、损公肥私,以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牟取利益,不仅给单位造成损失,还扰乱市场秩序,更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对于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特别要直面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变决心为行动,推动我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挥龙头作用,切实提高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质量
(一)健全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市场。一是严格市场准入。要继续严格资质管理,加强业绩核查,把好市场准入关。二是加强市场备案管理。要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外省勘察设计企业进入浙江省承接业务管理办法,不断加强省外企业进浙备案管理工作。三是探索开展实行出图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动态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监管体制机制。争取明年花一年的时间,建立全省勘察设计人员信息和企业信息库,精细化、动态化地掌握勘察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动态。探索实行一年一次勘察设计出图章换章制度,及时淘汰不符合资质要求和违反市场管理要求的单位。四是加强市场行为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要加强设计招投标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建筑工程方案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不断研究 解决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制度。五要加大勘察设计质量的专项监督检查力度。要研究制定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积极探索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切实提高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对于查出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要积极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二)加强施工图审查管理,确保勘察设计成果质量。一要积极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设计质量监督制度,不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必须确保审查质量。要积极推广宁波市的四个“统一”的做法,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要先行启动。二要继续推进施工图审查信息化工作。研究探索建立基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机构、审查人员及审查对象联动管理的网络平台,努力通过管理的信息化促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审查效率,方便监督管理。三要探索建立施工图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对工程勘察、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建筑工程各专业以及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等市政审查专业率先开展,先进行培训,再进行考核认定,将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的情况作为审查换证的重要依据。四要推进实施勘察成果前臵审查制度。目前的审查往往是勘察成果和设计成果同时进行,由此导致勘察成果中存在的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消除。勘察前臵就是根据“先勘察,后设计”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勘察文 件先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的勘察资料再提交设计单位作为依据。这个制度,明年起通过试点后逐步推开。同时,要考虑到各地勘察审查人员总量不足的问题,试点推进勘察成果集中审查制度,确保勘察成果质量。还要积极探索建立施工图审查机构考核和淘汰制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成就大师、大院、大作。一要继续深化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勘察设计单位仍然要继续深化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岩土工程公司等模式改造。重视和加强对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发展指导,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在勘察设计行业中占较大比重,在城镇化建设、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探索适合勘察设计单位特点的股权管理制度,促使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尽快改建为工程咨询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公司、打井或钻探等各类专业公司,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长,满足建设市场的不同需求。二要加强勘察设计人才培养。勘察设计业作为技术服务型行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紧紧抓住培养、集聚、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致力于建设四支队伍(即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学科带头人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队伍),实现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开展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命名工作,调动设计技术骨干的积极性,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执业资格 动态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继续教育内容,弘扬职业精神。要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创新符合企业实际且与市场接轨的各种激励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良好氛围。三要鼓励建筑设计创新创优。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是提高工程设计水平的前提。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科技进步的趋势,不断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技术成果,创新设计理念,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要充分认识到专有技术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核心,专业化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方向,大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提高,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健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科学发展
(一)努力构建四个体系。一是建立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体系。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从生态科学与建筑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个立场、观点出发,研究建筑以“生命之绿色”及建立“绿色建筑”的新理论体系,并通过建设科研课题和建设标准体系逐步健全。
二是加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的体系。结合我省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以及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科学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要以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能耗监测分析等为重点,组织科研攻关,努力破解技术难题,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建筑节能 新技术、新产品。要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规定、民用建筑节水评估规程、民用建筑通风与热环境评估规程、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推动建筑节能从单纯发展节能建筑转向发展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要落实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和限制淘汰制度。
三是探索建立全过程的绿色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浙江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加快推进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实施,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合格的节能评估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中介服务队伍,逐步健全贯穿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通过队伍的专业化推动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四是健全绿色建筑的监管体系。依据•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围绕建立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监管、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新技术及新材料认证推广和绿色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民用建筑竣工能效测评办法、绿色建筑产品推广目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积极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作。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继续扩大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的类型和规模,争取可复制易推广示范项目取得更大进展。积极推动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继续对太阳能光热技术、地源水源热泵技术、低能耗城市 照明技术和墙体自保温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从而带动各类成熟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结合绿色建筑项目示范,积极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并积极探索开展绿色建筑区域示范和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绿色建筑的创建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这一有利时机,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要继续抓好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要充分发挥我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太阳能光热光电、热泵系统应用技术的整合,力争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水平、适用范围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继续抓好建筑用能监管平台建设。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省级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加快研发建筑能耗自动监测、智能报警和辅助决策系统,同时研究开发与建筑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相配套的新建民用建筑节能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建筑节能统计工作。另外,在认真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规划容积率核算、水资源费减免等各方面扶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
第四篇: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年初确定的工作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将召开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人才、科技和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根据党组和周局长的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为给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作一些准备。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向大家通报一下当前我国林业的形势以及局党组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二是与大家一起共同分析当前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听取大家对林业科技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下面,我想就两个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个通报。
一、关于当前我国林业的基本形势及总体工作部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去年6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9月27日-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是我国林业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林业真正进入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阶段。
一年来,全国各地以《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大胆实践,我国林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全国动员、盛世兴林、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林业事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了全面准确掌握一年来《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国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局党组把今年6月确定为“调查研究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从6月中旬开始,共派出31个调研组,由局领导和司局长带队,分赴各省区市进行了为期10天左右的调研。7月27-29日,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听取了31个调研组的汇报,对调研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调研,全面总结了一年来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积累的基本经验,深入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认真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总的来看,《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增强了林业建设活力,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林业正在朝着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决定》的贯彻落实,不仅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林业发展的进程,而且给林业工作也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一年来,各地通过集中力量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坚持服务大局,找准工作结合点,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工作格局中来研究和运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坚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基层一线寻求加快林业发展的管用之策;坚持以地方为主,注意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切实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服务;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臵,在利益驱动上做文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林业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农民得利、国家得绿。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今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研,我们也还深切地感受到,各地在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经过对31份调研报告的初步分析,一共收集到各类问题180多个,包括改革与政策方面的问题50多个,营造林方面的问题40多个,保护方面的问题30多个,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30多个,基础保障方面的问题20多个,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10多个。这些问题涉及林业的方方面面,有的是深层次矛盾的逐步显露,有的是多年未突破的老问题,有的是落实《决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一共梳理出9个方面问题,主要是: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还不到位,一些地方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造林模式发展公益林。造林投入比重较大,后期管护、中幼林抚育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森林病虫鼠害发生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威胁加重。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个别地方和单位违规截留、滞留、抵扣、挪用工程资金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方把农民的林子划定为重点公益林后,不给补偿或只给很少补偿。一些地方由于林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承包经营关系不稳定,出现“山绿了,眼红了”的情况。林木采伐管理、林产品流通政策不活,制约了林业发展。林地、湿地流失较为严重,一些地方甚至通过转让林地使用权、下放国有林场管理权限等方式,变更林地权属,改变林地用途。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压力加大,种群和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林业产业发展缺乏宏观引导,尤其缺乏对广大农民在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的有效服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现,亟待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林业监测手段落后,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滞后,很多历史性问题解决困难。《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不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要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亟待加强。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随着林业建设任务的加重,一些地方基层林业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等等。[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具体问题,在第二部分分析现状时详细讲]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认真地分析、梳理,决定由党组同志牵头,分解落实到相关司局和单位,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一个个地加以解决。属于落实《决定》具体政策不到位的,通过抓紧制定和出台相关文件来解决;属于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属于一个重要方面的共性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解决;属于重大改革问题,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的办法来突破。
关于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这些年来,局党组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林业工作的具体思路不断深化,总体工作部署日趋成熟。特别是去年《决定》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及时发展完善了“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工作部署,把已经圆满完成的《决定》起草和林业宏观战略研究两件大事,发展演变为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今年初,根据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精神,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加快林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这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林业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林业问题的一次最新实践。林业总体工作部署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映了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深入落实《决定》提供了有力指导。我们一定要按照局党组提出的反骄破满、求真务实的要求,紧密结合林业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林业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盛世兴林,科教为先,人才为本。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整合与实施,成功地解决了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投资和生产力布局问题,《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又有效地解决了林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问题,下一步要全面推进我国林业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依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实现。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进而改变世界的面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指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发展,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大对信息、生物、能源、纳米和材料等关键性领域实施重大科技研究的支持,积极促进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林业作为以生命科学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几十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林业跨越式发展要靠工程来带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和人才做支撑。为此,在去年《决定》正式颁发后,局党组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科教兴林列为事关林业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计划,今年又决定要召开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我国林业人才、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工作作出全面系统地部署。这充分说明了局党组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组对林业科技工作寄予的殷切期望。近几年来,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林业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个重点,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及局党组的具体要求,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方面,“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新世纪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定》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五”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圆满完成前三年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通过组织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到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含量高、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和名牌产品正在形成;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拓宽;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基因安全、森林认证、森林碳汇研究等新兴领域的工作开始起步。人才教育方面,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学科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完善,新增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推进,为基层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高等林科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通过与教育部及有关省市签订共建协议,促进了局属高校在转制过程中的平稳过渡;林业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高等林业职业、中等林业职业教育和林业职业技能鉴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林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近两年组织开展的林业教育、科技、人才等专项调研和这次局党组组织的大型综合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适应林业加快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科技方面,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需要;科技资源和力量分散重复,没有形成合力,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缺乏共享机制,信息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科技将才偏少,难以带动林业学科的快速发展;项目从产生、实施到检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搞好林业科技工作的完整思路还没有形成,如何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的机制还不够灵活;绿色GDP研究、森林碳汇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等前沿性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森林认证工作,亟待与国际接轨等。人才教育方面,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衡,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这里,从几组数据可以得到证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约为1900余万人,其中林业系统从业人员162万多人,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55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6.2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6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0%,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从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的比较来看,根据中国科协2003年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结果,31个省区市的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共有26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2%,其中,30岁以下的占19.7%,31-40岁的占42.7%,41-50岁的占25.5%,60岁以上的占1.6%;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占8.79%,大专学历的占28.66%,大学本科学历的占51.11%,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11.44%;初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占21.96%,中级职称的占42.26%,副高级职称的占28.16%,正高级职称的占7.61%。从林业行业来看,根据2002年全国林业科技统计资料,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238个地级以上林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业人员151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00人,其中,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占31.6%,大专学历的占28.2%,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8.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7.13%;初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占42%,中级职称的占34%,高级职称的占24%,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队伍结构,与全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关于目前林业系统整个人才队伍状况、教育人才队伍状况、科技人才队伍状况,我们正在组织专项书面调研。也正因为如此,上面提供的全国数据和林业行业数据不完全对称,可比性差一些)。同时,基层实用人才极度短缺,面向林业生产建设一线林科学科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模、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急需规范和强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创新,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林业科技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系统分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力争短期内使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得到解决,促使林业科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就是要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从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抓好林业行业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以此带动人事人才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尽快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后备力量不断的林业人才队伍,努力开创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实现人的进步与事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进团结、增强战斗力为重点,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及时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热心林业事业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研究和遵循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规律,从选拔、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学科门类齐全、在世界林业科技领域有较大影响、在国内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及其学术团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重大举措,加大两院院士后备人选的培养力度,力争两院院士数量有较快增长。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一线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基层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又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启动实施六大科技工程,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一年多来,我参与了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3次汇报会,很受启发,深刻认识到,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站在国家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分析,未来5年到15年(也就是到2010、2020年),国家对大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围绕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三大主题,林业与生态领域不仅要充分体现国土生态安全战略、粮食安全保障和食品安全战略、紧缺资源替代战略、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基础科学战略、高新技术战略和科技平台战略,而且体现了许多新的领域与科研方向。
结合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林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制定国家林业科技发展纲要,加快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行动计划进行了一番思考:一是从科学技术的层面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林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二是从长远发展的层面考虑到未来15年国家林业科技重大储备。除了拓宽原有的传统研究领域和优势学科发展以外,尤其是强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形成的新的科学前沿,出现新的科学飞跃前提下,认真考虑我国林业科技在上述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经我们认真研究和征求有关专家和单位意见,并经党组同意,提出“林业六大科技工程”的设想。
第一、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主要是围绕“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及荒漠化治理、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森林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重点开展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点、线、面”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重点退化、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技术;森林重大灾害(病、虫、火)和沙尘暴的发生机理与可持续控制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含森林认证)理论、技术与森林认证;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与调控机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荒漠、山地)服务功能研究;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和监测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营建策略,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认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体系集成,按照省、市、县等不同地域尺度选择典型地区做出示范。
第二、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战略科技工程。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服传统林木育种的长周期和基因分析所面临的困难,为改良林木性状,实现其抗逆、优质、高产,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新的手段,重点开展重要树种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理;主要造林树种优质高抗逆的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林业良种选育与培育;植物新品种测试;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基地经营管理技术;林业基因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三、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负载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到国家的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重大的基础战略资源。针对目前天然种质资源损失严重,国内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仅能保存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不足30%,遗传侵蚀仍在扩大的现状,重点开展具有重大价值森林物种的保护与评价理论;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技术;具有重大潜在生态、经济价值的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主要围绕森林植物(包括林木、竹藤、花卉等)系统地开展以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为先导,以揭示性状形成分子机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利用已有的林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研究成果,开展森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航天育种、辐射育种等多项育种技术结合的应用研究,培育森林植物新品种。解决细胞工程、体细胞胚胎、产品加工等相关关键技术,开发出种类繁多的功能性产品,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开展商品林、经济林与花卉良种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名特优经济林产品的贮藏保鲜与优质木本粮油食品深加工技术;人工林木材(竹藤)高效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非木质森林资源高效加工与高附加值开发利用技术;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森林药材生产技术;生物质能源转换利用技术;木质基先进复合材料和高分子新材料制造技术与工艺设备;木材清洁制浆造纸技术;生物质材料的化学资源化利用技术;木本饲料植物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数字林业科技工程。主要围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和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林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管理、分析、决策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系统,以森林资源、灾害、荒漠化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监测和评估为应用目标,全面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以及用现代工业装备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等。重点开展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和重大灾害监测、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建设与开发;林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与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研究。
第六、林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程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影响着林业科技力量布局与林业科技资源配臵,是林业科技创新的基础。重点开展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陆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学工程和技术中心建设;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林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这六项科技工程在国家科技战略框架指导下,力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个科技专项对接而形成的一个初步的相法。总的思路是,要以六大科技工程为龙头,带动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在内的林业科技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要以六大科技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的、紧迫的、关键性的、突破性的、标志性的、具有带动性的科技项目,促使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一些“技术瓶颈”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3.努力推进三项教育,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就是要通过全面强化林业培训、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林科高等教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林业教育新体系。
全面强化林业培训工作,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十五”规划》和《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根据学以致用、因人施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负责、分级培训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推动林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整体配套培训和林农实用技术培训。
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生态建设为立足点,面向基层,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整体服务功能,力争“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稳步推进林科高等教育,就是要根据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林科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通过加强行业指导和支持,不断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推动林科教育发展的新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涵盖林业人才、科技、教育事业的所有内容,但都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龙头性的工作,应该说是基本抓住了这三方面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好了,抓出了成效,就能够带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至于提炼是否准确,概括是否到位,如何抓好落实等,请大家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讨论林业人才工作会议主题报告时形成的初步思路。我们认为,局党组召开这么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同时部署人才、科技、教育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有一个既有重大影响力,又能涵盖三个方面工作的计划。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提出了这么一个“363”计划,即人才方面抓三支队伍建设,科技方面抓六大科技工程,教育方面抓三项教育,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为龙头,带动人才、科技、教育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抓好这几项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加强投入、精心组织以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搞好林业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比如说,如何适应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动员、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如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如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
同志们,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会议。周生贤局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指出:此事的影响力超过一年一度的厅局长会议,一定要精心组织,达到目标。根据党组的意见和筹备工作方案,会期初步定在10月份,时间非常紧迫。希望科技、人事、教育各个行业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议文件的修改、完善。同时,请在座的各位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积极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石迎军副厅长在全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会上的
石迎军副厅长在全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19日
同志们:
为全面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2010〕129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河南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28号),对今年及今后三年城市建设工作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和确定了重点工作,城市基础建设作为近两年的重中之重,因此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一次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听取各城市关于2011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对下半年及明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省城市建设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乘势而上,推动我省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城市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近几年,省委、省政府把城市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全省城市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照先进地区的发展速度,对照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对照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大;二是我们城市基础环境竞争力优势不够突出;三是我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这几年我省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但仍有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如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排水不畅、防汛能力不足的问题,城市品位不高、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少的问题等。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和《2011年河南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保障体系,主要设施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50%以上设市城市达到省级或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对建设项目节点控制和督促指导,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通过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改善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以加快城市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排水、供气、供热、园林生态等市政基础建设项目为重点,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形象进度。一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市政道路、快速通道和立交桥及配套工程建设,修缮北街小巷道路,打通断头路、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桥梁维修维护;确保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大部分完成,加快推进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推进城市道路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力争年内省辖市基本完成主要积水点改造,确保雨雪天气交通顺畅。二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中央投资支持我省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加快省辖市、县(市)第二轮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积极推进省辖市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工程,加快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加快餐厨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三是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中央投资支持我省供水项目建设。提高改善供水水质,加快制水设施改造,加快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水质检测能力;加强供水能力严重不足的县城和重点镇供水设施建设,完善供水管网;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供热设施,主要是加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热源和供热管网建设;供气设施,主要是推进城市新区管网及西气东输沿线县城管网建
设。四是城市园林生态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城区道路绿化和公园绿地建设,加快城市游园、湿地公园、绿地系统、生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区内河道的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建设城市防护林、风景林、水源涵养林。
三、强化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城市基础设施为服务社会的公共产品,不仅是城市的窗口和脸面,更是城市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基本保证。今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投资大、任务重,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抢时间、争主动,确保工程进度。在建项目要细化项目实施环节责任制,科学安排形象进度,争取项目早建成、早投用。新建项目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是严格工程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城市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如果质量上出现了问题,我们无法向城市人民交待。我们宁可不上这些工程,也不要“豆腐渣”工程。不论哪个承办单位,只要在工程质量上出现问题,就要按照要求严肃追究责任。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工程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真正把每个工程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三是广开筹资渠道,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要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到位。对重大建设项目,要积极申请国家资金的支持。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挖掘各个层面的潜力和积极性。承办部门和工程建设相关单位要树立争取意识,主动出击,想法设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保证工程正常运转。要积极协调资金落实,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力争把每一项工程都办成廉洁工程。四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发挥行业技术优势,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专家库,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情况,深入基层施工现场,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四、落实责任,建立项目建设进度信息月报制度
加快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将是近两年全省建设系统的重点工作。为及时掌握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情况,省厅研制了河南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月报系统管理平台,并决定建立全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信息月报制度。各省辖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强化措施,明确领导和专人负责报表系统,落实责任,全面掌握市、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和资金完成情况。每月25日前将所辖市、县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完成情况填入河南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月报系统管理系统。省厅将每月对项目建设进度报告情况进行通报,对不按期上报及上报质量差的城市将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将月报系统上报情况与年终评优工作相结合,提高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同志们,结合“十二五”新契机,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希望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不断提高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全省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构建和谐宜居新河南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