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5篇

时间:2019-05-14 08:1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02 作者:王茂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大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和谐”是一个浸透着中华文化精神的词汇,“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社会系统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既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要解决好生产力层面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按照社会组织理论,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主要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包括执政党和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事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民间社团的社会责任和城乡基层社区的社会责任等等。其中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在整个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西方早期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还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企业行为和受企业行为影响的各方面的利益。其中,雇员的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上世纪20年代,当时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差距、社会穷困、劳资冲突等,因而引起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提并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个共同话题,则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乃至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无法完全独立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运行之外,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世通公司、安然公司的假账丑闻,无不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近些年来,西方社会要求企业增强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著名商业杂志对企业进行排名时都已经加上了“社会责任”的标准。联合国在推动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正式定义虽经国内外论坛多次讨论,但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全球化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各地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国际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工会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都在发起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积极意义上讲,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改善职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慈善事业,建立良好的商业道德意识,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些同我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基本政策是完全一致的。但我们也要警惕西方某些人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来向发展中国家施压,特别是传播西方社会的所谓民主价值观和人权观等。

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我们应该采取“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策略,并把它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总要求上来。根据中国国情和党中央对现阶段工作的总要求,我们认为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如下概括: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为出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构造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要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项基金,维护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积累财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救助灾害,帮助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对于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虽有差别,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作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企业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还必须履行和实现应负的社会责任,即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多种社会责任。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来源,企业必须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延伸和保障,二者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二者和谐统一才能使企业得到最大的发展。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还是一种互相包含的关系。从现代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观点看,企业越发展,其履行的经济责任越大,其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单从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上看,企业履行经济责任也等于履行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因为企业为社会、为民众、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和服务;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看,这部分社会责任还不够完整,也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构建和谐社会所特定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冲突,因为营利是企业的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企业发展中往往会出现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或损害社会利益的状况,这是矛盾关系的主要表现。我们要引导企业明确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把履行两种责任有机统一起来,既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坚持自觉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并更加看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发展前途,这是一种真正的企业发展觉悟。

改革开放26年来,伴随着生产力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为市场繁荣、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做出了贡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尽到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提供大量税收等形式履行了很大的社会责任。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某些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比如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有的企业搞不正当竞争,有的尽量逃避税收和社保缴费,有的较少考虑社会就业而将包袱甩向社会,有的较少考虑环境保护而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有的唯利是图欺诈消费者,有的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谋取利润,有的拒不提供公共服务,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如此等等。尽管这样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能低估。我们所以提出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针对性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便无和谐可谈。

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不相称的局面,使企业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政策引导、企业自身规范、社会公众监督等各方面共同采取措施。

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放在突出位置。所有企业都应该明确,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规律,又尊重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把自己的企业当作一个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任务,明确社会责任范围,规范自身行为,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同时强化政府的引导责任。应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府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要给予鼓励和优惠,逐步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和保障制度。

企业要把实现社会基本价值与自己的经营实践统一起来,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营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和责任。企业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资源能源,参与环境整治。积极参与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支持赞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参与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救助灾害,扶贫济困,帮助残疾人等。

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企业内部和谐的关键。企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和谐。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企业内部全体职工的和谐,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要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减少生产事故,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要关爱职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和“送温暖”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营造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环境。企业要支持工会工作,为工会开展活动创造各种必要条件。

正确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企业面对的是市场和消费者,必须端正经营思想,把尊重和服务消费者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构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和谐的关系。要重合同、守信誉,坚持诚信经营,严格履约,确保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在消费者中树立起信得过、靠得住的良好社会形象。

正确处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在市场竞争中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当前,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在竞争中合作”的思想观念,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如果企业只想着消灭竞争对手,不愿合作,拒绝联合,一味对抗,恶性竞争,甚至采用商业欺诈,结果只能两败俱伤,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之间有竞争,更应该有合作,企业竞争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企业之间的联营、兼并和重组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要通过联营、兼并和重组,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按照《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组织生产,对于违犯法律规定,从事非法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破坏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侵害职工和消费者人身安全、拒不承担社会和环境治理责任的企业,要依法加大惩处力度。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组织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形成全社会的监督氛围,促使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

提高企业家素质,使企业形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规范。负责任企业的形成与企业家的素质密切相关。我们的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公德诚信为道德基础,致力于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过去我们强调的企业家素质偏向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今后也应该要求企业家具备和不断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素质和能力。

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常化、长效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企业应当借鉴和参与世界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行动,有关方面应多组织开展一些促进活动。要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制的轨道;尊重和保护各项人权,废除童工,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积极推动企业对环境负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发展和推广无害环境的技术,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要通过各种措施,推动我国企业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

形成一种正确的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相协调的责任机制,科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建立在企业可能负担的基础上,不能假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企业搞乱摊派、乱收费。要根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根据企业的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符。要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考评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责任重大。只有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真正形成长久不衰的竞争力,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信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信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做好信访工作,为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要求的重要渠道、反映社情民意的“晴

雨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形势下,能否做好信访工作,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还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的兴衰荣辱。因此,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确分析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省信访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群众因同一问题上访的频率越来越快;二是违反《信访条例》的跨市县、跨行业串联聚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涉及社保、安置、土地、就业等方面;四是行为过激,甚至违反《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穿状衣、打横幅、堵门口,疏导、劝返难度加大。

信访形势呈现上述特点,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信访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改革发展进程当中不可避免,这是当前我省信访量在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出台的政策措施考虑连续性和平衡性不够;有的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该及时办的事长期拖着不办,对个别群众过高和无理的要求,也不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造成了一些上访群众产生“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和“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有的重发展、轻稳定,忽视及时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按照政策办事,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与民争利,不仅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而且导致问题积累,矛盾激化;还有的对群众越级上访简单地“拦、堵、卡、截”,没有真正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导致重复越级上访现象越来越多。就信访部门自身而言,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解决问题的“招数”不足、方法不多,特别是对《信访条例》和新的《治安管理条例》宣传不够,群众缺乏了解,没有产生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在无知中违法。

综观全局,信访工作的确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部署,从民心向背和政权巩固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信访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牢牢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的诱因。各级政府和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责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信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必须特别重视提高政策水平,认真解决好政策不及时、不连续、不落实的问题,从根本上防止因政策因素导致信访问题的发生。制定和出台政策,既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珍惜民力,降低压力,减少对立。又要防止政策前后不衔接,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而造成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政策打架冲撞和群体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要通过必要的民主程序和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决策失误。政策一旦制定出台,就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取信于民。防止因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重大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此外,要坚持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排查制度,有预见性地解决好敏感时期的信访问题,特别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2.牢记宗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从工作中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群众的信访问题,看似平凡小事,但小事关联着大道理,人民群众有要求、有怨言、有意见找党委政府,正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解决他们的信访问题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各级领导和干部既要抓大政方针,也要抓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群众已经通过信访途径反映出来的问题,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此外,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特别是要针对一些群众普遍关注或已在群众中产生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等问题,及时做好释疑解惑、以正视听的工作。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在改革发展中维护合法权益,实现合法利益。

3.强化措施,在矛盾排查调处中做到未雨绸缪,从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信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做好信访工作,为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要求的重要渠道、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形势下,能否做好信访工作,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还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的兴衰荣辱。因此,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确分析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省信访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群众因同一问题上访的频率越来越快;二是违反《信访条例》的跨市县、跨行业串联聚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涉及社保、安置、土地、就业等方面;四是行为过激,甚至违反《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穿状衣、打横幅、堵门口,疏导、劝返难度加大。

信访形势呈现上述特点,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信访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改革发展进程当中不可避免,这是当前我省信访量在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出台的政策措施考虑连续性和平衡性不够;有的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该及时办的事长期拖着不办,对个别群众过高和无理的要求,也不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造成了一些上访群众产生“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和“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有的重发展、轻稳定,忽视及时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按照政策办事,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与民争利,不仅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而且导致问题积累,矛盾激化;还有的对群众越级上访简单地“拦、堵、卡、截”,没有真正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导致重复越级上访现象越来越多。就信访部门自身而言,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解决问题的“招数”不足、方法不多,特别是对《信访条例》和新的《治安管理条例》宣传不够,群众缺乏了解,没有产生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在无知中违法。

综观全局,信访工作的确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部署,从民心向背和政权巩固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信访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牢牢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的诱因。各级政府和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责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信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必须特别重视提高政策水平,认真解决好政策不及时、不连续、不落实的问题,从根本上防止因政策因素导致信访问题的发生。制定和出台政策,既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珍惜民力,降低压力,减少对立。又要防止政策前后不衔接,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而造成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政策打架冲撞和群体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要通过必要的民主程序和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决策失误。政策一旦制定出台,就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取信于民。防止因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重大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此外,要坚持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排查制度,有预见性地解决好敏感时期的信访问题,特别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2.牢记宗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从工作中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群众的信访问题,看似平凡小事,但小事关联着大道理,人民群众有要求、有怨言、有意见找党委政府,正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解决他们的信访问题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各级领导和干部既要抓大政方针,也要抓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群众已经通过信访途径反映出来的问题,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此外,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特别是要针对一些群众普遍关注或已在群众中产生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等问题,及时做好释疑解惑、以正视听的工作。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在改革发展中维护合法权益,实现合法利益。

3.强化措施,在矛盾排查调处中做到未雨绸缪,从源头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通过联席会议、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督查工作机制等方式,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有力保证。一要重视群众初信初访,认真及时就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尽快给予答复。按政策规

定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地做好群众的解释说服工作,不能“踢皮球”,不能久拖不决。二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就地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要定期排查矛盾,做到见微知著,对可能发生的越级或集体上访的情况,要做到提前发现,提前介入,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防患于未然。三要对信访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治理,对重大和疑难信访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在源头上、政策层面上加大处理信访问题的力度。四要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内部监督机制,在信访举报、案件查处、集体审理等重要环节和工作岗位都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压信不办,不依法办信,办信不到位等情况发生。

4.依法行政,继续深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从信访环境中铲除滋长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土壤。要继续加大《信访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力度,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处理信访问题,严格规范和约束各级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的行为。对属于司法机关处理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要引导信访者向司法机关反映,通过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要加强与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使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依法分流和依法处理。要采取有力措施,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要通过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水平,让广大群众知法、守法,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愈来愈成为社会的共识。

一、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在改革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为尽快摆脱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消除平均主义、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在社会繁荣的背后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几十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旨在强调共同富裕的中国现阶段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显然,这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第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社会正义作为使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化的道义要求,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然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却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定。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社会正义,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改变由于制度取向上的偏离和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带来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后果,而这正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第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到改革的代价。这一社会学论断,指出了强调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时期,特别要关爱弱势群体的原因所在。

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应把握的要点

第一,在战略层面,要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逐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二要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三要适时建立制度可以容纳的利益表达机制,进一步畅通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渠道,加大上下沟通的力度,做到沟通民心、表达民意,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四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制度,满足弱势群体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

第二,在理念层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一是社会公正在社会结构层面存在深刻而严重的问题,诸如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国家层面上的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二是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导致由于弱势群体的问题引发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因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既要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又要统筹谋划,分类实施;既要有目标管理,又要有操作举措。也就是说,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竭尽全力多为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在创新层面,要拓展视野用国际眼光做好关爱弱势群体工作。一百多年来,反贫困的社会政策层出不穷。这些政策对贫困的缓解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贫困问题重新甚至更严重地出现,不得不使研究者开始对过去各种社会政策进行反思与质疑。

有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有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时,决不能再停留在将政策目标仅仅局限在消极地补偿与救助上,而是要从社会环境考虑,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结合起来。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对于全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说,民族工作的宗旨和追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完全一致。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要高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贡献。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落后。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毒品、艾滋病问题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有贫困就不可能有稳定。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行这一制度绝不是权宜之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既不能因为现在民族关系总体比较和谐,就否定这项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因为贯彻落实这项制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怀疑这项制度的科学性。任何怀疑甚至否定这项制度的行为都是危险和错误的。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国家机关要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明确监督主体,完善监督机制,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应有作用。

(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之大,不仅在于地域辽

阔,人口众多,还在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维系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坚强纽带。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生动局面。

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文化问题十分敏感。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前提是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要继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上处于劣势的民族的文化正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在消失。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要正确处理继承、改革、发展的关系,让现代化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让民族文化再现时代特征。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紧密相关。少数民族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振兴、繁荣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发挥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四)切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分属不同民族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新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要紧密结合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坚强的干部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关键是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作为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努力扩大数量,大力提高素质,注重改善结构,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培养使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干部保证。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把各民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禁毒宣传 构建和谐社会(合集)

    简 报 第99期 红西村社区党总支 红西村社区居委会 2012年3月28日 强化禁毒宣传 构建和谐社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控制吸毒人员的增加,我社区在火车站街道......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握好工作重点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握好工作重点 刘善桥2007年第4期 ——特别策划在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把握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压倒一切的,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从两亿下降到现在的两千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是举......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人大代表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许多人大代表都从不同角度把体现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