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环境
——大井镇创设“和谐基金”为民解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乡镇政府面临着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维稳任务尤其艰巨繁重.为确保辖区和谐稳定,大井镇党委、政府创新设立综治维稳和谐基金,和谐基金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社会和谐稳定事业的新平台,是为社会困难群体雪中送炭的新帮手。
和谐基金设立的背景
近年来,因“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特殊群体、特困人群、涉诉涉法、赡养老人、山林纠纷等矛盾纠纷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不断增加,加大了乡镇维稳工作压力和工作成本。为切实解决“老大难问题”,预防新问题,减少解决实际问题中攀比、连带的负面影响,大井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参与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依托综治维稳协会,设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金”。
和谐基金运作模式
基金构成:基金以政府划拨、镇综治维稳协会成员单位,会员募集和社会捐赠组成,由镇政府设立专户存储,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基金救助对象:为经济纠纷以外的涉法涉诉、信访及影响社会稳定重大案件中有实际困难又难以从其他途径解决的当事人和相关人员,仅限于自然人,不包括企、事业单位
等法人及其他组织。
资金救助范围:涉法涉诉案件中因被告人或一方当事人因缺乏经济赔偿能力,履行能力致受害人或另一方当事人遭受严重生活困难需维稳专项基金救助的;难于依据法律、政策进行界定的历史遗留问题,经协调可以用资金补偿方式解决的;因历史原因或客观因素而难以处置的涉法涉诉问题、信访积案、信访老户问题,当事人愿意接受基金救助息诉罢访的;特大火灾、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大交通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大的不稳定事件,需应急处理的事项;涉及有影响的群体性不稳定事件,无法适用通常协调方式处置的。
基金使用原则:一是实行专款专用原则。维稳专项基金必须专款专用,同时接受镇财政、镇纪委、镇综治维稳协会的监督。二是小额救助原则。每次个案救助一般不超过2万元,特殊情况需放宽的,须从严审批。三是一事一议原则。救助对象及救助金额视情况区别对待,由综治维稳领导小组和维稳协会成员一事一议决定。四是一次性救助原则。维稳专项基金一般不重复救助同一案件同一当事人。
基金使用程序:需要动用维稳基金时,由当事人或者近亲属提出申请,填写维护社会稳定专项基金申请表,村组干部签字并加盖公章,报镇维稳协会审核,经调查审核后由综治维稳办公室与申请人签订《调解处理协议》,然后提请镇
维稳领导小组组长审批,审批同意后拨付维稳专项基金。和谐基金发挥的作用
大井镇自建立 “和谐基金”以来,积极动员社会捐赠力量,已筹集资金6.5万元。通过维稳协会民主协商,运用“和谐基金”成功化解了6起社会矛盾纠纷,妥善处置了4起多年来的信访积案,改变了全镇年年有人到省进京越级上访的现象,促进了辖区内的社会和谐稳定。和谐资金最重要的就是“和谐”两个字,旨在通过小支点,让群众对政府充满希望,充满信心,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第二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这次有幸参加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研讨交流,思想受到了洗礼,认识得到了升华,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特别是听取专家辅导之后,对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自己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现联系基层工作实际,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尤其在县区基层,随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征地拆迁、下岗就业、群众增收、贫富差距等各种矛盾和利益诉求不断涌现,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因此,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自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1
把握关键,狠抓薄弱,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提升各级统筹兼顾、把控大局、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府机关工作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镇、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
三、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关注民生改善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顺民意,解民忧,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大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证,但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成为社会管理的弱点和难点。以**县为例,全县共有残疾人2.8万名,涉及全县1/5的家庭,残疾人绝大多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下,无劳动技能,生活质量堪忧。同时,**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数量较多,许多村成为典型的“***部队”。这些群体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更需要精神、文化上的扶持和帮助,才能确保他们与社会的完全融入,实现社会真正稳定和谐。所以,我们要大力实施“民生为先”战略,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干部帮扶贫困户活动,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好事。特别是要加强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管理,使阳光照耀到这些弱势群体,让其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温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四、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好平安创建工作
平安建设的成效、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科学
发展的迫切要求。在现阶段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的大背景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矛盾和既有矛盾相互交织,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互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社会不同阶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怨气,社会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诸多不可预料的新挑战和新考验。基于此,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并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加以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把平安创建工作当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抓手,狠抓平安创建工作,把“平安之福”送到千家万户。一要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工作,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对留守儿童、孤寡、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关爱活动,努力让每一个群体、每一个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二要积极组织实施立体防控“天网工程”,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杜绝重大案件和不安全事故发生。三要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活动,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亲自过问、抓紧解决,依法、公正、公平解决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努力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五、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社会。在信息化时代,单靠传统的行政性、直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俨然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建设是经济建设增长的“倍增器”,是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作为基层政府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用户体验、多渠道服务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捷,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撑,通过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牵引的应用创新,使群众切实参与并感受到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益处,从而自觉地成为社会管理的热心参与者、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效能,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六、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
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县域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总之,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的能力和水平,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下一步,我将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全面谋划,真抓实干,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构建和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2月,中央专门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培训,结合武功实际,我认为构建和谐武功,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资源整合,创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时刻牢记人民利益至上理念,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强化服务意识、严格、公正、文明,满腔热情真诚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着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效整合资源,努力创建服务群众工作的新平台,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效果。
二、着力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努力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坚持源头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管源头、管长远。我们坚持关口前移,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使我县信访形势稳步好转。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武功的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武功形象全面提升。
坚持服务为先,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优化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归属感和幸福感。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坚持重心下移,着力打牢基层基础。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基层导向,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管理。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公益性、社区性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它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加强法制管理,完善安全体系,构建平安和谐县城
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对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坚决依法处理。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真正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加强教育引导融入到社会管理中。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坚持群众路线,加强教育引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性、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大责任。动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直接去做群众工作,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基层党员处在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下定决心,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共产党员在直接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发挥好在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凝聚力。
坚持教育引导,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民生的改善,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组织开展千名理论工作者下基层、万名党员巡回宣讲、社科知识大普及、人文讲坛等活动,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学在基层、用在基层,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大力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大力开展网吧网络、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滋养人们的心灵,对修身立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们充分发挥武功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弘扬武功精神。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武功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呈现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切实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努力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自治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做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必须加强虚拟社会管 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必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强化制度保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特别是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武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新的平台,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要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对和谐社会中的不许和谐因素坚决予以消灭。
其次,要强化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强化对权力、机制运行的监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体系。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有效地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作风。让官员真正做到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为此,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和反馈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有反映问题的有效渠道。
再者,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民间组织功能。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分类别或分区域的组织渠道,让他们能够通过组织化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让社会能够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最后,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行而有效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针对各种分裂势力要坚决予以致命性打击,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行而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一定会促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大坡乡赶场坡村民自治议事会运转情况调研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5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全党上下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坡乡在社会管理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罗家坝村赶场坡组扎实推进“村民自治”议事会试点,积极引导村民进行民主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且具有普遍推广意义。
一、思考与探索
大坡乡地处山区,山高坡陡,绝大部分村民以自然村寨聚居,点多分散,信息闭塞。赶场坡是习水河上游大坡乡罗家坝村的一个小村寨,依山傍水,村民顺山而居,共46户172人,党员5人,耕地面积420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打工潮出现以来,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全乡都如此,农村社会管理治安防控极为薄弱。如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也就显得更加迫切,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新形势催生社会管理新需要。撤小村并大村以后,村干部的精力无法更多管到小组一级,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社会事务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一个村民组由原来的多个村民自然组合并而成,村民组长的任务相当于撤并村前的村干部,加之基层组织建设中重抓村级建设,村民组建设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甚至无人管的现象,工作开展困难,一些工作落不到实处。要大力解决自然村寨经济发展和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将将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向纵深延伸,组织一批在群众中有威信但又没有在村组一级任职的五老人员发挥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来,增添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新农村建设需探索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办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不但要建设
1好,还需要管理好,才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因此需要找准切入点,探索社会管理新办法。赶场坡组注重从寨规民约上入手,在“自主管理”上下功夫,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地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社会管理需要探索新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角色定位不明确、岗位职责模糊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在现实中处于应付工作状态,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没能充分发挥。同时行政管理、司法程序在农村社会管理一些具体事务上无法触及,如何弥补这一空白,解决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的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三缺现象”和农村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以前农村社会管理中虽有村规民约,但由于范围广、政策界限模糊,发挥不了应有的管理作用。必须大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模式,完善民主制度,夯实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推动农村民主法制进程。
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在农村社会管理中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政府引导投入是前提,群众才是文明创建和享受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包办一切,还是还权于民,明确农民群众是创建的主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必须要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保护好、发展好,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做法和成效
赶场坡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就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始终把充分调动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作突破口,积极发挥农村“五老”的作用,有机把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具体事务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民主自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几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第一,创新自治模式。在2005年初,赶场坡组采取召开村民“直选”的方式,把村寨能人选为“创建理事会”成员,以袁天禄、袁天贵、袁天富三名老同志为主,成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下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成员5人。设立了老年活动小组、治安调解小组、计划生育
小组、环卫工作小组、产业发展小组、乡村旅游发展小组等6个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管理规范,充分发挥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实行自我管理。“理事会”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和成员会议,总结工作情况、安排下部工作。坚持民主议事和村民自治原则,管理事通过群众会充分讨论、议定通过了“寨规民约”,共11条41项,“理事会”再严格执行。几年来对300项具体事务得以讨论通过并严格执行。有效改变了过去村民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的状况,真正作到了“群众说了算”,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加强自我监督。为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村民讨论制定了《赶场坡寨规民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及时调整和细化具体事务公开内容,加强村务公开,公开农户最关注的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强化对“理事会”成员的监督评议与考核,村民不满意的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罢免,既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具体事务的积极性,又充分激发了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理事会”的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村民自我监督的能力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中得到很好体现。
第四,改进自我教育。“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文件精神和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十星级农文明户”、“科技示范户” “好公婆”、“好儿媳”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评比、示范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坚持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组内,创建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全体村民遵纪守法,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均达到100%。通过改进自我教育,赶场坡乡风文明,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技意识明显提高。
第五,加快自我发展。“理事会”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乡的意见和建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打基础、抓特色、强产业、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创建初期, 围绕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建成了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完成了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和沼气
池建设、人行路硬化改造,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沼气和自来水。落实美化和绿化,家家户户都在房屋四周和院坝里种花养草,院边、道路两旁栽种经果林,如葡萄、杨梅等,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村民收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护林防火责任落实到党员、组长和农户,定期组织巡查,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好良好的生态植被;加强水源及河流的保护,分段承包到组、到户,并进行绿化、管理,已进行两次共5 公里3万株竹子的河流绿化及施肥管理;把“整脏治乱”向纵深推进,对农村“五脏六乱”的治理,定期组织检查评比,村民文明、卫生习惯得到明显转变;农村建房由村民议定,交由理事会进行控制性规划,尽量减少乱建乱搭,保护好农村的整体风貌。同时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气候和水体资源优势,2008年开始鼓励群众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7户农家乐和200张乡村旅游床位,一次性可接待1000旅游就餐的规模,成为了远近闻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始终围绕“创建花园式”的平安文明村寨,打造舒适型的和谐幸福家园”为目标,充分体现 “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大力倡导“管理我做主、文明我先行、安全我放心、发展我幸福、和谐我快乐”的民主理念,依据实际广泛开展了“四抓四提高”工作(抓感恩社会歌颂党,提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抓乡风文明树形象,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抓加快发展增收入,提高发展致富的过硬本领;抓民主管理促和谐,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赶场坡成为了学有形象、看有榜样、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农村社会管理示范典型。
几年的探索、实践,赶场坡“民主自治”模式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发展的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营造了农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赶场坡虽然基础条件较为一般,但群众想干事促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实行“民主自治”以来,通过选好配强“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及成员,代替了原村民组长的工作,既加强了力量,又增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事事有人抓、有人管,“理事会”各小组各司其职,争项目、跑资金,打基础、推产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体村民心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高了村民发家致富的过硬本领。为了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理事会”在提高“双带”帮扶能力和提高村民致富能力上下功夫,采取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个人学习与课堂培训、示范带动与普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举办了120多场次的培训会,重点学习培训杨梅管理、畜禽养殖、科学种植等技艺,聘请专业人员从接待礼仪、文明用语、环境卫生等进行培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村民积极性高涨,如今农业实用技术普遍推广,各类科技示范户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干事创业的本领。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2006年新发展科技杨梅近300亩,改造中低产梅园近100亩;三是实行“猪、沼、菜”种养配套发展,推广“千元院”“万元田”发展模式;四是规模饲养家禽及肉兔;五是依托资源优势,2007年启动和发展了乡村旅游,赶场坡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率达20%以上,从2003年底的980元到2011年底达6500元。
传承了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民主管理”中道德约束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有效针对了农村文化道德缺乏现象,既充分弥补了行政管理和司法程序无法融及的空白,又有效地恢复了农村“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等文化道德传统,提升了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农村社会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于群众民主意识加强,农村能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改变了以前农村社会管理杂乱无章的局面。现在的赶场坡清洁卫生、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物放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民主富裕村寨。
三、经验与启示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找准载体抓好示范带动是有效途径。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创造性进行探索,找准切入点,并通过示范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是重要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大力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才能有效地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地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更多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社会管理。
三是夯实运行机制是关键所在。健全机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是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才能不断规范群众民主参与的方式,使村民在行为规范过程中享受最大限度的民主和自由,把村民自我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发展好基层民主自治,真正实现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是有益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水平,发挥党在农村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证农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民群众既是创建的主体、投资的主体,还是享受的主体,创建文明、享受文明都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善于把农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强大的推动力,农村经济才能更加繁荣进步,农村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