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南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受益情况调查
农业产业化,农民如何得利?—陕南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受益情况调查
“陕南农业如何发展”系列报道之三:农业产业脱贫是精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陕南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只有通过特色产业脱贫,才有利于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转变。
城固县一位农民正在合作社里为猕猴桃贴牌。记者张权伟摄
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是陕南三市主政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5年占据当地人口主体的陕南三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7967元,比全省、全国分别低722元和3446元。单纯的“输血”必然不是长久之计,唯有“造血”才能持久。在这一点上,实施产业精准脱贫势在必行。
然而,山大沟深,基础薄弱,陕南农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相比于关中、陕北等地,当地农民在现实收入和增长潜力方面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一篇是我们的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农业产业化富民方面。
扶贫攻坚,少不了龙头带动
九月,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汉中城固县沙河营镇,现年54岁的王芹很是忙碌。一箱箱猕猴桃不断被送到她所在的农业合作社,这些猕猴桃在这里经由她和其他人的筛选、贴牌,将被发往全国各地。这是王芹在这里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每逢农闲时间,她都会来到这里做工,平均下来每年可以拿到一万元左右,极大地缓解了自家的经济处境。与村上很多人一样,她也加入了这家名为农富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她不仅可以得到栽种幼苗、施肥等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在这里兼职做工。
“以前在猕猴桃发展中吃过苦头,栽过跟头,群众顾虑非常大,各企业也并不再看好这产业。”城固县沙河营镇沙井社区副主任崔明庆回忆道,为了改变这种情况,2014年城固县先后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科技人员赴四川浦江、都江堰、苍溪和关中的眉县、周至县等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并成功吸引一批像陕西禾禾、新天地、浙江舟山等一批社会企业资本进入猕猴桃产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城固县还大力推行基地建设“五个一”模式,即在不低于500亩的集中连片基地上培育(引进)一个企业、组建一个合作社、建设一片核心示范园、配建一套贮藏设施、组建一支营销队伍,带动成立了13个专业合作社。截至去年,全县猕猴桃面积增至3.2万亩,品种以中华系、美味系等为主,初步形成了从苗木繁育、储藏加工到生产销售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一条龙服务体系。
在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之外,龙头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今年年初,地处中国黑米之乡洋县的农业企业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誓师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该企业保证做到2016年完成200户贫困户脱贫,2017年完成301户贫困户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525户1633人脱贫奔小康。同时,持续以产业种植带动5000户农民继续增收致富,永不返贫。
如此的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联动,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共赢。再以龙头企业宁强秦川大厨公司为例,他们生产的香菇系列产品年需求香菇原料1200吨,公司与当地两家食用菌合作社签订原料收购协议,入社的17户贫困户从事香菇生产户均增收4464元。据汉中市农业局调查,贫困户还通过向企业流转土地或者以土地在企业入股等形式,提高了产业链收益。目前,汉中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5家,带动贫困户1894户,带动贫困人口5184人。
制约不少,农民积极性有待提高
“其实你站在客商的角度想一下,就能明白农民为啥要加入到合作社里来。外地来我们这拉货的与其挨个找散户收获,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我们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恰恰在客商和农民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崔明庆介绍,目前全村大约有18%的农户加入到了合作社当中。
但是,上述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城固县果业局工委主任肖伟华所说,目前阻碍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规模不大,处于刚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未知的难题。二是城固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公司和大户带动,由于上世纪90年代在发展中曾经走过弯路,且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农户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猕猴桃快速规模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目前猕猴桃企业、种植大户需要修建临时管护用房和冷藏库房用地,办理难度大。
把范围扩大到汉中,把经营主体扩大到其他组织上,我们会发现陕南在实现农业产业化脱贫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的坎。汉中市农业局党组书记樊强说:“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还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成果、新技术应用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与利益联结不紧,带动能力有限。二是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前金融部门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依然偏小、周期短、门槛高,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宽,制约了园区、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壮大。三是产业脱贫带动形式不够稳定。目前产业脱贫主要有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模式、订单农业模式、贫困户进入经营主体务工、土地流转等模式,但这些带动模式不够稳定,往往随产业发展的市场变化而出现收入波动。”
事实上,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农业产业脱贫是精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与汉中毗邻的安康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全市10县区均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现有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只有从事农业产业才能谋求发展。”说此话者,是安康市农业局长崔用慧。
创新形式,让每一位农民都融入到产业中
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洪军跟茶农打交道已经十几年了,在他看来,农民是一个很现实的群体,加入合作社或者跟随龙头企业与否,内心自有自己的一个账本。
据孙洪军介绍,目前与盘龙集团打交道的农户有3120户,其中1500多户都属于贫困户,企业的辐射范围达30多公里,但在这之中却从没发生过有农民要求退社或“翻脸”的事情。在孙洪军看来,稳住农民的核心便是让农民能够真切地得到实惠,比如他向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们承诺,每年在收茶叶的时候,都会在市场价基础上再加2%;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碰到任何专业问题都会享受专业化服务;解决不了的就汇总,向当地政府汇报并寻求其支持。
针对性解决农户遇到的问题,固然是稳定农民的举措之一,但除此之外,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在农民加入的方式上显得更加灵活。2016年,双亚集团计划带动脱贫户为200户,针对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措施。
据在双亚集团主管精准扶贫的财务副总监张新民介绍,对有劳力的贫困户,他们现已通过对口订单帮扶带动110户,今年已收购贫困户农产品数量220吨,涉及贫困户户数95户。对无劳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根据不同区域基地情况,每年每亩获得土地租金500—1000元,现已流转贫困户土地面积298亩;对有技能的贫困户公司优先聘为正式员工,如种植、农机驾驶、生产加工、管理等岗位,截至目前,已招收贫困户进企业务工人员为53人,月平均工资1750元。对无资金参与经营的贫困户,公司将流转后的土地免费提供给其种植,同时免费发放优质稻种、有机肥,收获后,按订单价收购,目前涉及户数为35户。
“不止这些,我们公司还正在种植基地积极宣传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希望通过组织当地农户入股,用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的形式,让贫困户享受投资分红收益。”张新民说。
今年年初,汉中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产业富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创新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如勉县定军山蓝莓园区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带,贫困户通过认领蓝莓基地管护抚育,获得每亩550元的管护费和20%的鲜果收益。目前,共有12户贫困户认领了236亩蓝莓地,预计增收37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汉中全市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7200多户、2.4万人,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认为:大方向上,陕南三市都必须将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其次,还需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切实解决农产品难卖和价低问题。记者张权伟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篇: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何翔凤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基础地位
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央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连续10年下发中央1号文件,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科学跨越发展。一要增强危机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科学研判、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放到“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大环境中去谋划,放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大势中去把握,积极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二要增强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责。当前,我市最弱的是农业,最穷的是农村,最苦的还是农民。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16元,城乡差别很大;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我们要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在工作部署上给予重点加强,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干部力量配备上给予重点保障。要建立健全“三农”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修订完善考评体系,逐一量化细化指标,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充
分调动各方做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要增强服务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点。服务“三农”是各级各部门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对“三农”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倾注感情,热心服务,真心帮扶。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一线搞调研,广泛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涉农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加大资金、项目、技术等帮扶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各项任务上来,形成上下呼应、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进程
农业兴促百业兴。我们要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努力推动“三个”转变。一要引领绿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品牌农业则是绿色农业的更高层次。当前,我市已培育了一批绿色环保农产品,但创建成知名品牌的还不多,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努力推动绿色农业由粗放式、低档次向精细化、品牌化的转变。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宣传平台,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产品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二要引领家庭农业向园区农业转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农业的方式在我市还比较普遍,与发展现代农业很不适应。我们要大力实施园区建设与加工带动工程,合理规划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水产、果蔬及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业产业园,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园区和全市“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努力实现种养到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
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推进湘粤赣(郴州)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带动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转变,推动“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经济转型。三要引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变。休闲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要走出自给自足、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休闲农庄、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科普农业等新型业态,重点推进郴资桂休闲农业长廊的规划建设,开展“十大休闲农业企业”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2-3个高品位的休闲农庄。同时,结合湘南民居民俗、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开发一批上档次的农家乐、生态农庄、古民居游、垂钓等休闲农业产品。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三品”认证,组织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星级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努力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农村向城市发展。
三、提升“三种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基础强则农业强。我们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要积极争资立项,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整修山塘渠坝,开展主干渠道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灌区骨干渠系输配水功能,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切实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农田机耕道,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带动能力不强。我们要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主要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组织,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三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增收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缓慢依然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县乡农技人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率,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机制活则农业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分散是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积极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服务网络和“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等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户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确保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融资难、信贷难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要组建市县两级农投公司,盘活市、县所属存量闲置低效的农林水资产,评估后到银行或农投基金融资,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降低农业信贷门
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其他贷款品种,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鼓励农业企业靠大联强,广泛吸引区域内外企业开发农业资源。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农业开发,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三要创新奖励帮扶机制。帮扶发展农业是各级各部门应尽之责、分内之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基金,奖励帮扶农业龙头企业。要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开发、扶贫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农业项目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支撑等突出问题。发改、财政和农口部门要密切配合,把争取到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包”整合,“捆绑”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篇: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林 峰
如何认识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政府应起那些作用,这是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作粗浅的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以市场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农业的外在性、公益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及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要迅速健康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需要政府的重大作用。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经营又一次制度创新,把分散农户经营联结起来,实现新的规模经营。这是一种制度变迁,没有政府的作用是很难推进的。其次,从世界范围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是“合作社+农户”,由于农民合作组织发达,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高,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利益。但我国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数是“龙头”企业+农户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民是弱小的一方,农业“龙头”企业则是强势一方。由于农民组织程度低,没有形成一个代表他们利 益的组织,而单家独户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实质上很难与“龙头”企业平等。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没有政府的作用,是难于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2、我国农业的外部性、弱质性和基础地位要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其发展受市场自然、技术、政策等风险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高风险性,是一个弱质产业。另一方面,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的食物生产部门,而且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政治效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增长效应,是农业与其它部门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以及农民收入与其它部门生产增长的关系。在我国,目前农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指数下降0.4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0.51个百分点。农业的生态效应,是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即农业既可以给人们创造共享的绿色资源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造成水土流失,水、食物、土地、空气污染,给人类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农业的社会政治效应,是指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关系。这充分说明,农业不仅有很强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农业的这种强烈外部性,不仅说明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说明了农业部门是一个具有公共部门性质的部门。农业经济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及农业的外部性,决定了农业的公共社会效益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业的成本,不能完全由农业生产者来承担,而应该由代表公 共利益的政府来共同承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然资源贫乏,农民素质低,要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3、理论和实践表明,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农业的弱质性、外部性及基础地位,为农业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保护理论认为,农业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的剩余回流给农业,也即工业反哺农业。而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非市场安排的政府行为。有关研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临界标志是:人均GNP在800—1000美元之间,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农业增加值的份额约在20-25%之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在40-45%之间时。而我国早在1995年人均GNP为1053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6%,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44.6%或以下。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无一不依靠政府的保护、扶持。美国从30年代开始,以“1933年农业调整法”为标志,政府采取保护农业措施。如美国1983年政府支持农业的信贷补贴达60亿美元。日本在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开始对农业实施保护。台湾反哺农业政策是于1969年出台,1974年实施。他们主要措施是通过价格保护、信贷支持、出口补贴、低税率等优惠政策保护、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欧美日等国还通过扶持农协、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推动农业化产业化进程。
农业保护理论说明了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 护是一个客观规律。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如何起作用才更有效,关键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一)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形式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靠行政命令强逼农民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也不宜直接干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主体的具体经营行为。政府的作用形式应该是:宣传、示范,引导、规划,扶持、管理。
1、宣传、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制度创新,其首先源于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农民的创造,中央肯定之后,全国推行,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示范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作用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和示范工作,农民和企业认识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有好处,才会自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抓点,通过抓点示范,组织参观,带动面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2、规划、引导。政府要利用其宏观经济职能,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抓规划,政府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本地社会经济资源优势,规划区域产业化方向,选择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抓引导,政府主要是利用其掌握政策、市场、资源等方面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抓住机遇发展。
3、扶持、管理。一定程度的政府扶持和必要的、规范化的政府管理,是加快和规范农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发展给予优惠,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应优先给予自营出口权。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责权利,减少内部权益纠纷,理顺农业产业化内部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要做什么,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般来讲,政府要把力量放到市场做不了,农民、企业做不好的事情上。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
1、抓好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抓外部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化组织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市场中顺利循环,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交通、运输、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推进农业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二是抓好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产品的购销,科技、资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得到其所急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这是农业产业化非常重要一环。三是抓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农业 产业化有三个明显特点:①科技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农业的科技化;②市场化、契约化经营;③企业化经营。这就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相应素质的科技、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人才。我国1.8亿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0.7%。随着工业化进程,素质较高的农民被吸引进二、三产业,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劣化现象。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抓好孩子的正规教育同时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法制教育。
2、政府应积极协助“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化经营中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等问题。我国由于市场功能不完善,作为地方政府,完全必要而且也可以通过政府出面,协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产品市场拓展等问题。一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入外资。利用我们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吸引外资,解决我们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进技术。我国科研、生产脱节,政府能够从中充当牵线搭桥角色。三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拓展市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宏观营销规划,安排农产品市场拓展的区域、时间次序,协调流通企业利益关系和市场拓展重点区域,避免在利好消息下“龙头”企业盲目将产品一齐销往同一地区,减少企业损失,疏通“龙头”企业与产品销区地方政府关系,出面与销区政府联合举办产品品尝会,统一在当地传媒开展广告攻势,为“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3、多形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 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外资,还是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生产,都需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辐射能力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载体。一是坚持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从各地经验来看,政府制订一些特殊措施,扶持一部分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这部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中央、省、市各级都制定了具体措施,突出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鼓励企业与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国内外大型农业公司合作,成为这些公司的生产基地,成为他们整个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销售网络的一部分。三是通过有利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国内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有利于突破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只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工业、商业、农业三大产业的真正联合,有利于突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的狭隘经济,在农业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中,形成新的良性经济循环.这是加快农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较快增加农业投入重要办法,也是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四是引导原国有或集体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科技,流通服务企业进行重组转制、改造、破产、联合、并购,通过资产组织制度创新来盘活存量资产,培育“龙头”企业。
4、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推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是劳动者的经济联合组织,并为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提供服务。合作社的特点是自愿、自主、自治。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大多数是合作经济组织,而且合作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美国农产品由合作 社加工的占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贷款占40%;法国合作社收购牛奶占50%以上,谷物占71%,在出口食品中,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已发育成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主要组织,并代表农民利益与工商企业和政府谈判,有力地维护农民利益。从各方面来看,合作社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最佳选择。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要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促进农业合作社发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创造适应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总结推广经验,正面引导和支持,普及合作知识,培训合作干部。但是,推动农业合作社运动一定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代表群众利益原则,确保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有效载体。
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新形势下对农业的有效保护。农业产业化使原来农业单纯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要求越高。而且我国己加入WTO,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受到WTO基本条款的限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主要通过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为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效服务,政府首先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信息体系、物资供应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融资体系、运销体系、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指为生产者提供科技教育、资金、保险及信息的服务。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培训、农用资金的筹集、农业生产保险、信息中介服务业)。其次,政府(包括其下属机构)要积极提供农户和“龙头”企业需要的,但其本身又无力完成的服务,如组织协调、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技术培训、合同公证、经济纠纷调解与仲裁等。再次,稳定并改革政府服务,加快发展企业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对农民的服务。政府服务机构对农业的服务,应以服务农业为宗旨,但鉴于目前财政支持不足,也必须考虑生存和发展,要从单纯的服务转向服务经营,提高政府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推进农业服务的企业化以及产业化内部的服务,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逐步使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内部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主体。
三、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有效的适当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要着力使农业产业化符合公众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农业产业化同样也是双刃剑。农业产业化的负面作用是:①有些“龙头”企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②由于耕地等农业资源是稀缺资源,引入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无可避免在要与农民争资源;③由于我国市场功能和宏观调控体系都不完善,一哄而起、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因此,政府的作用首先是要制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对公众有损害的负面影响。所以,运用政府力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要防止“龙头”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治理;要处理好工商企业与 农民争资源的矛盾,确保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要适度。
发展经济大师w〃阿瑟〃刘易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如何做到适度? 政府要界定自己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能,避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总体来讲,政府应关心农业产业化长期发展问题,即宏观问题,微观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来调节。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越权”替代市场,政府要做的只能是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农业、农民、企业无法独立解决或解决不经济的事情。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市场割据,贸易保护,政企不分,领导“现场办公”拍脑袋、派行政领导挂点“龙头”企业负责、对“龙头”企业进行频繁的参观、评比、检查、乱收费等现象,都会对市场有效配置和农业产业化微观经营起负面影响。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应注意减少这些负面的影响,确保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有效配置,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
(三)农业产业化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
所谓多元化,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组织多元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多元化。不同的是中介组织就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其它中介组织带动型(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经纪人+农户)等。政府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因地制宜,适合那种模式就采取那种模式,关键是群众自愿参加,对农民有益,能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地区,应该有一批高(高水平)、大(大规模)、外(外向型)、深(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但不要求所有“龙头”企业都一样,也不是越大越好。
第五篇: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作用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经营状况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乐山市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6%的西部城市,被列为全国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综合试点市之一。近年来,我们重点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梯级发展的龙头企业群体,有力地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让田野连着车间使农民成为工人
乐山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常年平均气温17.8度,平均降雨量1062毫米发展种养业条件得天独厚。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将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培育壮大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产业上,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03年以来,我们以五大产业为主导,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特色、打品牌”的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重点整合林竹、畜牧、茶叶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宽做长产业链条,做优做响农业品牌上下功夫。我们鼓励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田野连着车间,使农民成为工人。通过创新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方式,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乡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满足农户需求与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方式。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52家,县级龙头企业87家,带动农户41.5万户,占全市农户的55%。
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我们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普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形成强有力的科技产效机制,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我们重点建设的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畜牧、茶叶、花木、中药材、特色经济作物园为核心区,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建立了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200万亩的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我们以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方向,把农业科技园作为农业科技转化的窗口,促进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显著提高了农业科技对乐山市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战略。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先后制定并发布了9个农业质量标准体系、51个农业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企业标准为辅的种养殖、生产管理、加工包装的质量标准体系,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配套完善操作规范。同时,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龙头企业主动把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增强了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引进先进设备和新工艺。我们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优良品种,推广实用农业技术,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实现科技成果在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了农产品的深度开发。
利益均享风险共担
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紧密利益关系,是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个基本要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创新产权联结机制。我们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农户可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头企业根据生产要素入股的份额,实行按股分红。在产后的收购、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鼓励农户入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产权要素联接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参与经营的经济主体只有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产业化经营才有生命力。我们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地把扶持生产环节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求,使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增值带来的收益。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我们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进一步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许多加工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按照“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按章程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对成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以丰补欠,结余滚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