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幸福课堂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幸福课堂构建的实践与研究”研讨会隆重召开
——冷江二中课改追踪报道
4月8日,春暖花开,和风送爽,市教育局副局长段跃纲率领市教育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传建、教科所所长谢实清、副所长谢细华、杨笃剑,工会主席刘杰峰一行来到冷江二中,实地调研“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幸福课堂构建的实践与研究”的情况。二中领导和参加课改的所有老师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副校长朱连希亲自主持,副校长葛辉详细介绍了课改的由来、名称以及具体操作模式,教研室主任李祥云认真回顾了一个月来课改的实践情况以及自己的课改体会,李谟来、李华彬、谭云奇、刘智斌、张华香、廖海涛等实验教师谈了课改的作用,也提出了课改中的困惑。市教科所领导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市课改组长李传健指出了课改中将会出现的难题,副局长段跃纲也作出指示:冷江二中是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也是今后各兄弟学校学习借鉴的首选之地,希望二中以此为契机,精心打造幸福课堂,成为幸福学校。段局长的话给在座人员很大的启示,特别对市二中领导和老师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时间虽长达三个多小时,但研讨会紧张有序、民主和谐。充分展现了冷江二中教研教改的活跃气氛,二中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敢想敢干永不服输的改革干劲,摒弃加班加点的传统做法、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的的教学精神。
最后,罗茂忠校长作了总结发言,提出了“五个重要”:理念比专业重要,信心比成绩重要,行动比语言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持之以恒更重要!
第二篇:构建学校“幸福课堂”
构建学校“幸福课堂”
福建省建瓯市川石中学实施“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用真情,用关爱,用欣赏构建学校的“幸福课堂”。学校改变学生、教师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功底也从锤炼演讲与表述方面转化到对学生的启发和点拨上。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首先,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全校师生到离学校有一段路程的河滩上采集鹅卵石,分班级在学校运动场一侧建立一条100多米的“健身路”,让同学们切身体验自己设计、自己动手铺路的快乐和培养坚持锻炼的毅力。其次,把晨会活动制度化。每天晨读前用5至10分钟由口语优秀的学生讲一则精选的、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时常怀感恩之心,懂做人之道,培养学生阳光的人生态度,通过人人写感言,“我和晨会”征文暨演讲活动,让同学畅谈感受、感悟,进一步美化、净化心灵。再次,是不断丰富寄宿生的寝室文化。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全校师生置身于整洁优美、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气氛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约束了自己不符合教风、学风、校风的行为,又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了“我为川中争光,川中为我增色”的高尚思想境界。
二、转变观念,让学生明白课堂是他们学习的地方
川石中学首先在课堂上彻底打破来自教师方面的禁锢,教师只能以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然后小组围坐,四面黑板,随意书写,自由交流,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交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能力得到了发展。另外,氛围的促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的孩子就认为,想偷懒、玩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但看到同学们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总之,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家长、教师、学校等外在因素,而是来自其自身的内驱力时,其学习效率就会产生爆发式的提高,甚至成为“井喷”。
三、转变教师观念,是课堂改革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
川石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暂时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群体参与”的层次,“大容量”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的“周密部署”、“即时点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都至关重要。这样老师“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不复存在了,教师尽全力为学生搭建好各种平台,让他们尽情舒展英姿,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一直以来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更多着重于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往往忽视了。川石中学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为切入点,全面构建新型的书香校园文化,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三篇:构建灵动课堂实践研究工作汇报
《构建灵动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汇报
陇县西大街小学《构建灵动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5年12月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并依据学校实际确定了《构建灵动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子课题。一年来,学校课题组依据研究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就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本课题确定的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整个研究工作分为“前期准备”、“课题实施”、“总结与推广”三个阶段,目前研究时间已过半,课题研究进入到了“实施阶段”,回顾一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
1、组建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在校教务处的组织下,经过自由报名及学校推荐,成立了一支课堂教学功底厚实、以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和有一定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队伍。校长刘东海同志亲自担任课题组主持人,课题组副主持人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特级教师韦小波同志担任,教务主任、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江平同志担任课题组秘书,遴选出了李维刚、马书明、马俊娟、曹雪柏、史秀宁、张丽荣、姚美丽 等16位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2、反复论证,进行申报:
依据本课题,课题组召开了多次会议,通过网络及书籍,搞清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课题未来研究可取得的成果提出了预期和展望,随即形成课题申报书,阐明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并如期立项。
3、撰写方案,做好研究规划:
在课题论证、申报立项之后,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分工,并聘请省市县专家来校指导,保证了课题的开题。
4、先期调研,摸清底子:
课题组将精心设计了学生、老师两个维度的调差问卷题目,并抽取100名学生、20名老师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后及时汇总数据,形成了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摸清了底子,搞清了症结。
5、加强学习,打好基础:
课题组坚持开展周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一是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原理;二是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三是学习了“赏识”教育、陶行知思想研究、李吉林情景教学法、孙双金情智教育、薛法根组块教学法等名师教育教学主张,四是学习《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课题研究方法文著,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制定制度,自觉自律: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课题组先后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组研究制度》、《学科课题组磨课制度》、《课题组档案管理制度》等,要求课题组成员熟记于心,并自觉遵守。
7、保证供给,提供保障
学校为课题组购置学习用书50多册,订阅学科教学杂志5种,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各级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提供时间,报销差旅费用。
(二)课题实施阶段:
1、构建“问题研究”“行动研究”等策略:
我校承担的课题为实践研究课题,这就告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课堂学生厌学、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师教学预设、生成是 否能符合学情等,依据每个老师不同的基础,搞清存在自己班级、自己个人的“个性化”问题。依据问题征集——筛选——认领——解决——提升等环节,提高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题研究培训:
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一是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程序和方法的培训;二是进行学科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自学培训;三是通过名师课例赏析,进行学科实践能力培训:⑴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市级教学能手的课,分析其课堂“灵动”的精髓,撷取课堂亮点品味学习。⑵通过网络观摩了李吉林、王崧舟、蒋军晶、闫学、薛法根、张齐华、强震球等的课,同时学习了“情境课堂”、“生本课堂”、“诗意课堂”、“高效课堂”等的核心理念。⑶充分利用“国培”“省培”等学习契机,促进课题组成员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年内曾参与了“学科教学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国培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开阔了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四是通过国培、省培等机会集中进行学科专业理论和教法培训。2016年4月课题组成员李维刚等参加了在河南郑州举行的“智慧校园”培训,2016年9月,课题组马书明先后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智慧校园”培训和“乐高”教师培训;2016年9月,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由县教研室组织的课题培训会,聆听了课题组总负责人,吉林教科所副研究员张延华的辅导报告;2016年10月,课题组秘书王江平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在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全国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学习。
3、开展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的核心价值之所在,我们做法一是对课题组逐人进行课堂问诊,通过观课议课让每个人搞清自己课堂存在的问 题课题组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课题组内部互听、听同学科其他老师课进行调研,通过听评课重点考量以下几点:⑴课堂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⑵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状态如何;⑶课堂“对话”是否多元,对话是否流畅;⑷教师是否实施了多元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⑸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媒体运用是否适时、恰当;二是做好学科组日常磨课、评课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让每个教师在课堂上纠偏提质,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历练教艺,学校通过精品课展示、“同课异构”、“能手赛讲”、“城乡教育联盟大教研活动”、“教育扶贫送教下乡活动”、“校县共建联教联评”活动、“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微课大赛”等活动,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艺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工作中,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发现了思考的乐趣。很多课题教师一改凭经验、满堂灌的教法,逐步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来关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研究意识也辐射到部分非课题组教师,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形成合力共同来研究灵动课堂的构建。教育观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张丽荣、曹雪柏、张丽君等教师承担了部分公开课任务,均获得了好评。王江平参与宝鸡市 “名师大篷车”赴渭滨区开展送教活动。马书明、曹雪柏、张丽君、杨宝利、姚美丽等老师分获“一师一优课”省、市、县级优课。李君玉、杨宝利、马俊娟、马书明在陕西省第十三次优秀教科研论文成果评选中获奖。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学的好课观的形成。过去教师总认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听明白就是一节好课,通过课题研究和学习的深入,一种“以学论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话”型好课观念深入人 心。
3、课题研究促进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教师逐步通过实践探索出了适合自己教风特点的“高效课堂”创新性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互动、多元评价等新课程
理念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4、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发展。以课题研究为统领,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形式磁体出现:新教师汇报课、年轻教师赛教课、“一课两上”集体教研、同课异构、教学讲堂、城乡教育联盟等形式,丰富了校本研修的形式。
5、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各种社团工作的蓬勃开展。“读书季”活动、书法社团、汉字规范书写社团、国学诵读活动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成为“灵动课堂”的又一种呈现形式。
6、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课题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教师教艺的提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年县局组织的小学毕业班质量检测和非毕业班抽考中,我校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均被评为优秀学科组,全校24名学科教师受到县局的表彰奖励。学校连续荣获教育质量达标优胜单位。横向比较,我校以领先其它镇(校)10分左右的分差稳居全县教育质量评估首位。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冷静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题研究多数时间在同伴互助状态下运行,专家引领的作用发挥的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是对专家的作用认识不够。
2、课题研究有计划,有安排,但研究工作滞后于日程,究其原因是课题组督察力度不够,其次是课题组部分成员有拖延思想。
3、课题组的档案建设不够规范。造成的原因是课题研究档案管 理人员资料意识不强,二是档案的科学分类技术欠缺。
4、课题实施过程存在学科间的不平衡,个别学科研究的力度、深度不够。造成此类的原因是个别成员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一些学科研究人员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不高。
四、今后研究计划:
1、坚持学习制度不动摇,通过学习促进学科课堂的变革,同时积累研究成果和经验,掌握研究的方法。
2、对课题组人员依据学科进行补充,促进学科研究力量趋于平衡。
3、做实课题研究过程,严格执行课题制度,是课题研究工作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落实。
4、以“一室一坊”为牵引,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促进教师学科教学上水平,进一步壮大学科骨干体系。
5、鼓励教学创新,以学论教,打造个学科创新性精品课例,总结经验,形成可以共享和推广的研究成果。
6、继续研究教育艺术的探索与激励机制,分层教育与评价,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矫正,合理评价机制的建立。
7、进一步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完善各类资料,进行成果汇编。讨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各位老师,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研究。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成长、发展,集聚内涵增强学校软实力,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
《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秦小萍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理想中 的“生命课堂”应该是,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感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于是我校确定了“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本课题从2007年5月正式申请、开题,预期2010年结题。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当今的课堂还是存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着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对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社会生活做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但未提及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有何意义。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但也没有谈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有何重要意义。许多现在在第一线的老师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他们认为也很有必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他们也在摸索。他们中一些人认为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要灵活开放,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手段要多样化。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对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还是不很清晰。因此,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确立“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的理念,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前阶段研究工作概况
“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首先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十一五”课题,2007年5月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四个“十一五”课题的开题仪式,开题论证会后,我们又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重新确定了子课题内容,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在校内进行了遴选,进一步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然后按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分析等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
1、研究目标
(1)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和研究,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师生在共同协作中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实验和研究,让教师更新观念,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创新,大胆实践,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在实践中教学相长,也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3)通过实践和研究,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民主、宽松、和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新的课堂教学观。
(4)切实开展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校本研究,建立“课题进课堂”的课题研究模式,以课题组成员为纽带,带动其他教师密切结合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实验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共同分析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和问题,总结实验成果。
2、课题研究内容
(1)理论学习阶段首先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再进入本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课题意识,做到课题进课堂。
(2)注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使本课题研究在备课和教案编写过程得到落实,保证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真正实施。
(3)做好课题研究课、课题汇报课和示范课等活动,经常性开设教学沙龙和论坛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课题经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
3、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教育刊物,查找理论依据;听取专家讲座指导,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合专题研究课例,在普遍实验的基础上还专门尝试开设实验班,进行集中实验,开展课堂行动研究,认真总结反思,撰写案例,并及时交流与提升。
4、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拓宽教师视野。
为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近年来,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周成平、教育专家李镇西博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开诚、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华师大朱益民、南师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赵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电芝、扬州大学教授吴星等几十位专家学者,都是我校专家讲坛的座上宾。在与名家零距离的接触中,教师的视野得以拓宽,观念得到了更新,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专题阅读和自主阅读,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交流有收获。学校师训处每月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考核。通过学习,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第一:抓研究机构的完善。我校建立了以分管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的四级管理网络体系,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二:抓各环节的管理。首先抓计划的制定。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上级课题工作的安排,结合学校工作,认真制定好阶段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其次,落实各实施环节,积极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实施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课题研究重在过程。接着,抓课题研究的检查工作。坚持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通报检查情况,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最后,抓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针对一学期的研究工作作好认真总结。开好期末总结会,了解研究中的得失,明确下一步的研究目标。第三: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完成业务笔记,常摘录,经常写些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把成熟的课堂教学案例写成教学设计,一些经验和尝试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论文,为课题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课题组随即在全校范围内对参与课题的人员进行遴选,以使课题研究覆盖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和
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同时学校还把部分班级确定为实验班。我校组织领导、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实验班的全体教师分批到山东杜郎口中学交流学习,进行研讨后,结合我校实际,在部分班级开展了“兵教兵”合作学习探索:课堂上座位排列变传统的“秧田式”为“茶馆式”,采用学生自由组合和班主任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划分学习小组,实施“兵教兵”“合作学习”策略,展开小组间良性竞争,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最后在高考和平时的考试中,实验班比其他班级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我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课堂”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例如开展“一人多课”、“多人一课”进行研讨,组织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录像课进行微格研究,组织区级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组织新教师进行汇报课比赛等等,学校还定期组织大规模的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点评与反思,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引领,给教师以启发,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同时加强了研究课的评课管理,改变以往评课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提出“321”评课,即提出“三点优点,两点不足,一个建议”,促使教师实事求是评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相互观摩、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学生自觉追求自主、合作、个性、开放、创造的课堂,打造新的课堂时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校每年均面向全市及部分市外兄弟学校开展大型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例如2007年11月就开展了以“对话与共享”为主题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邀请部分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与我校教师同上一堂课,在对话与共享中使我校教师得到提高。2008年4月要邀请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来校上名师示范课,通过学习和名师的点评,使全校教师对生命课堂有了更新的理解,更明确了他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良好思维品质。
从课题组教师对典型学生的跟踪记载来看,学生对所学科目更加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互相启发,优化学习效果。
从课题组教师推出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来看,听课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独立性,展示出来的群体意识、交往意识很欣赏,认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经过课题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近两年的高考成绩令人瞩目,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均超过90%,特别是2008年高考,学校和学生接受了江苏省新高考模式的考验,我校本二以上进线人数207人,进线率近40%,本科进线人数460人,进线率超80%,实现了“超历史”、“超周边”和“超同类学校”的三超。“洛中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2008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我校4A人数领先于同类学校在2007年江苏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2007年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2个二等奖,2名个三等奖;在2007年全国器乐比赛中,我校1名学生获全国金奖。2008年我校又有3名学生在全国计算机竞赛中获奖。多名学生的作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每年的科技竞赛中我校都有狠多学生获得江苏省一、二、三等奖。
2.教师方面:
(1)、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教师十分注重创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课题组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频频获奖。各个学科都有教师在区级、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第五篇:构建幸福学校
“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研究”
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自它诞生起就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而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末,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积极心理学一方面强调人的潜在力量,认为人本来就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呼吁要站在积极的角度,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引导人的心理发展。
可见,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关注心理健康的视角,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由原来的问题取向不断地发展为力量取向。人们对人类心理成长的信心也在不断地增强。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都在发生着变化,在不断地转向积极乐观的一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否定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修正与发展,是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我市从积极视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广和转化“十二五”成果。
首先,加强积极心理取向,完善了“5+1”六个途径。“5+1”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互结合是我市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央文明办2009年5月在长春市召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并推广了我市的研究成果。“5+1”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展心理咨询,3.在各科教学中,4.在班主任及集体活动中(校园心理剧活动形式的主题班会),5.引导家庭教育,1个前提,即教师心理健康。
另外,“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新。比如: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间操。我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都开展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间操活动。汽车区实验学校的手语操《我真的很不错》确实很不错,六中的身心律动操、爱国小学的手语操《阳光总在风雨后》、六十八中的《心静如水》心理减压健康操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背景音乐或歌声或指导语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调整变化带动内心状态的一种转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是非常有特点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是人生课堂。“人生课堂”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形式的变革,把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课形式,变成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大课堂。采用名人面对面、播放名人访谈录和播放励志电影等三种形式,每月举行一次。针对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失败与成功的经历,借助偶像的力量传递 正能量,给学生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正能量加油站”。比如,我市的汽车区实验学校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三是绘本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日文称“绘本”,指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一般每个故事30页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比较适合小学生使用。比如,关于死亡的问题,很多成人都是知之甚少,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对死亡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失去亲人后的思念和不适应、无法应对,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根据绘本的特质和功能,心理健康课上利用绘本故事来引导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加积极;在情感方面能够更加丰富和具有想象力;绘本中鲜明活泼的角色,更是儿童重要的模仿资源,透过书中的角色与情境,有助于儿童构思,并教导儿童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做相应的、适切的反应,同时学习与他人分享及促进社会化发展。南关区东岭小学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利用绘本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我市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深化研究。进一步探索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是“十三五”期间研究的主要任务。比如,沙盘心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按照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设备配备的要求,沙盘已经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我市作为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将把运用沙盘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主导课题的重要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进行重点探索。
(二)概念界定
中小学校,指本课题的研究范畴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即在学校中,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关注二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二是积极,即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
深化研究,指在我市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推广,即将“十二五”研究成果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围转化推广,使之落实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创新,即对体验式沙盘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等新途径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促进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深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
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探索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在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团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形式的主题班会、沙盘在中小学校的运用,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交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幸福校园。
三、研究内容
(一)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深化研究
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研究。
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开发有各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比如,从主题上,要关注题目的正向性,对以往课程题目中具有消极倾向的题目应予以修改。
从内容上,避免运用消极案例,消除负向体验,丰富积极向上的内容。2.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实施方式的研究。在心理健康课中,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二)沙盘心理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三)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深化研究
(四)中小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深化研究
(五)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深化研究
(六)班主任工作与班、团(队)活动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研究
(七)学生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为学生开辟阵地,通过诸如让学生自己编写“心语”校报,主持学校心理热线广播的“五分钟心理健康”节目,进行“班级心理园地”的编辑和评比,编辑“学校心理健康网页”,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演讲,组建心理互助小组,开展同伴互助等形式,让学生自助、互助,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变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
(八)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研究
1.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
2.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理论水平提高和技能训练的研究
加强全体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教师能在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共同成长。
(九)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互动方式的深化研究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不仅让家长了解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开设专题讲座、发放普及资料、交流教子经验;进行小组辅导、开展亲子活动;开通家教心理咨询热线、开放家庭心理辅导室、开辟家长心理信箱、开展个案征集活动等等,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互动。
(十)幸福校园构建的深化研究
班级、学校是学生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系统,研究学校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科学管理,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人性及自主发展,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和积极力量,使学生受到积极正向的影响。
(十一)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
四、研究策略与方法
立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进行行动研究。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边行动边研究。
加强过程管理。本研究采取动态管理,参加研究的实验学校和实验区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随着研究进程的展开,研究成果的辐射与推广,实验校和实验区将不断增加和扩展。另一方面,对开题后没有进行实质性研究的子课题单位,将予以淘汰,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五、研究进程
研究年限为4年(2016.9——2020.9),以半年(一学期)为一个研究阶段,整个研究大体分为8个阶段。研究进程根据行动研究的特点,密切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在我市,各县(市)区之间、各学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已经先行了一步,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成效,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有些学校还是刚刚起步。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不因袭理论研究的线性研究过程,而是螺旋式推进,继续实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对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及时辐射推广,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六、预期成果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3.优秀心理主题班会集萃
4.沙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案例集
七、组织保证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组。由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国韬任组长、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洪波任副组长,以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包括市教育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师培处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长春市和各实验区两级教科所的专职科研人员,部分子课题学校校长、教师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者,组成各部门通力协作的课题组。从组织上有力地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组成员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5月 第3期
[3]周国韬.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保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国韬,盖笑松.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