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9: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 郑纯才

一、课题的提出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课堂学习的相互评价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的假设与依据

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信息的过程。在这21世纪,人们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生活中,这项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深化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擅长人际关系技巧的学生喜欢和年龄相仿或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由于具有影响同伴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工作、集体攻关和合作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同时一些缺乏自信或低自尊的学生,通过那些乐于社会交往学生的帮助,双方共同营造“同伴支持网络”,从而成就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他们自身亦提升自尊,发展友谊,促进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总结性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了课堂评价的“主宰”。反观现代学生的情绪特点,他们的情绪易兴奋强烈,而且极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当他们处在热情洋溢的时候,如果受到教师不当评价的挫折,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的。引导学生到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例如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她是刚转学来的,基础差,在课堂上学习觉得很吃力,但我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常常为她创造机会,将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她,让她在班级同学面前有所表现,有时我甚至在课前先为她开个小灶,课堂上把我刚刚向她解释的道理通过她自己的语言在班上再复述一遍。本人发现这的确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首先,就她本人的知识学习而言,基本能掌握大纲的要求;其次,通过她来评价其他学生,而且是使用她自身的儿童语言,对她的同学来说,更易于接受;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对她自身而言,大大提高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更是显而易见地好。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互相评价,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

四、研究的内容

1、要让学生对互相评价产生兴趣。

2、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合作评价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

(三)研究的具体步骤

1、要让学生对互相评价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进行试验前,本人先抽出一些时间来考虑目前的硬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了书籍、磁带、学习栏、光荣树等;软环境包括了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的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本人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做好环境创设的准备工作之后,本人就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评价的改革试验。从教师方面来讲,本人逐步改掉以前较为模式化的“复习—新课—练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同时串联各课的对话,引入游戏,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本人并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本人用一周的时间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评价,此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从容自然。接着再用三周的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问题就浮现出来,有表现过多、过分积极的;也有因害羞、内向而渐渐趋于沉默的,这一阶段的问题需要我们把握好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语句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这对他们树立评价的信心大有裨益。接下来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这种评价推广到整个小组,即八个四人小组之间的交流。本人发现这个程度的交流难度竟是出乎意料的小。原来,小组活动他们常有,包括交作业、卫生劳动等,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本人把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

2、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合作评价。

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

本人在试验前就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总之,本人主张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班级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学风。此外,要特别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语式,内容要简洁,原因要准确清晰,解决办法要能有说服力等等。我相信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好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互相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显著的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加强,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从前。此外,通过互相评价,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第二篇:《学生好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学生好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

承担单位:五龙桥小学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距离县城约24公里。服务区域覆盖前尖岩村、清水村、双桥村、建兴村。学生居住范围广,所服务区域交通不太便利,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有的学生有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家长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持久性。同样一个习惯可能在学校就保持的好,在家中又变了样;还可能一段 时间保持的好,过些日子又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希望通过研究,能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好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理论意义:

在理论上,将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好习惯教育的理论和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 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2.国外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基础及依据: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的“好习惯培养计划”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经进行过多项相关研究。主要成果 :出版专著《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出版专著《儿童的想像与幻想》及《打开想像力之门》。

我们研究课题学习的主要依据《少年儿童研究》、《小学生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体育卫生管理》、《辅导员》、《小学德育活动》。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开展了系列的主题教育,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礼仪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好习惯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以开展文明班评比为主线来强化德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以完善,逐步走出一条以好习惯教育夯实学校德育的有效之路。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培养研究与实践”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并用于自己学习和生活实践。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通过研究,让小学生知道应该养成哪些良好行为习惯。

(2)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该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水平。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把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文明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对学生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加强安全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 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人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六、研究对象

五龙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文献资料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和具体的方法、途径。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4)行动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 的发展。

八、阶段性研究结果

1、升华了学校对养成教育的实践和认识。

通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广大学生家长,对养成教育以及学校对养成教育的组织、实施、意义、价值、方法、途径等均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

2、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组织,实施的主阵地,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养成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主要通过八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以环境塑造为熏陶;以各种制度为约束;以日常管理为监管;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会表现为映射;以评优树先为激励,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目的

3、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践,班主任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活动,逐渐建立了威严,树立了威信,及时给孩子们以指导和帮助。班级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风貌,班级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养成教育日渐深入,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4、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加课题实验工作,我们发现教师的习惯改变了。教师“身正为范”的思想占据了主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能够做到用 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认真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参加集体活动、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情待人等良好的品质习惯,提高了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成功者的心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现在: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文明礼仪程度提高,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甚至向来校的陌生人问好;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热心帮助同学等。

6、增强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由于我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把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使养成教育开展成为推动其他工作的突破口,收到较好的效果。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垫江县教学示范学校”、“垫江县学校工作先进单位”、“垫江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九、课题研究的影响与效果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进而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我们在成立课题组的时候,对课题组成员就进行了认真的挑选,课题组成员的现任职务和任教科目的丰富性,为全体教师的有效 参与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实施保证。每学期,教导处组织各科教师制定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并按照既定计划组织教材培训,通过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时刻接受到美的熏陶,让美占据学生的心灵。学校还成立了考核小组,对各科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量化。除此之外,我们安排了12个礼仪教育单元,内容包括:1.上下课应注意的礼仪、2.仪表礼仪、3.尊敬老师的礼仪、4.同学之间的礼仪、5.升旗礼仪、6.校内公共场所的礼仪、7.家庭礼仪、8.文明行路、9.礼尚往来、10.涉外礼仪等,并且有专人上课,这也强化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教育。

2、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我们每年都在学生中开展多次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汇演”、“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展”、“第七、八届艺术节展演”,连续六届“校园集体舞、广播体操比赛”,每年的“拔河比赛”、“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的“阳光运动周暨秋季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陶冶了学生良好品行。

(2)在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我们每年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月、环保主题教育月、诚信主题教育月、安全主题教育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月、行为规范主题教育月、科普主题教育月、法制主题教育月等8个主题教育,每一个主题教育,我们都通过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开展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讲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良好的品德占据学生的心灵,让优秀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渐养成。

(3)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到清水村养蚕实验基地体验劳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增加,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4)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板报、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5)利用主题队会强化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学习活动的创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3、以环境塑造为熏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学校实施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墙壁文化建设;学校将校内外墙壁6000余平方墙壁进行了粉刷。校门两侧大墙书写了“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让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宣传标语,在教学楼前排平房后墙上绘制了17幅传统美德故事壁画,确立了“明礼诚信、敏而好学”的校园文化主题。新建了大型影壁墙;制作了大型宣传喷绘。新安装了内容丰富的宣传、阅报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无声的熏陶中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以各种制度为约束,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除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之外,还积极落实县教体局制定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二十条》等规定;另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五龙桥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5、以日常管理为监管,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作用,成立大队委、学生检查组、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定期对大队部、各中队的小干部、值周班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管理。做到日检查,周统计,月累计、学期总结。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学校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6、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7、以社会表现为映射,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并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同学听,同学们在一个个反面案例中懂得美与丑,对与错。

8、以评优树先为激励,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做的好的同学,树为榜样,并 给予口头表扬、发放红、黄菜单、班级加分和物质奖励,开展争当“星级少年”,争创“星级文明班级”。通过这个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整个班级共同进步,争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表现在: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文明礼仪程度提高,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甚至向来校的陌生人问好;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热心帮助同学等。

(二)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举行的重要研讨活动

1、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班主任教师到外地学习养成教育经验及菜单式即时性评价操作办法。

2、课题组组长参加重庆市中小学德育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研修班。

3、学习《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帮助孩子迈向成功》、《小学生样该养成的108个好习惯》、《现代教育科学》等专著、理论杂志。

4、参加省市县组织的课题研究学习活动。

5、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课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遇到的问题。

十、问题与讨论

1、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靠一两年就能做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具有反复训练性,首先要学校、教师不厌其烦,把教育活动做足做细,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全校的力量加倍关注和努力。

2、学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尽量利用学生在校、在家的一切时间,家校结合,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接受养成教育。

3、养成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形式有机结合,根据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养成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养成教育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与思路

1、继续深化研究,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和评价办法,针对新形势下 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2、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

3、进一步做好养成教育工作,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改变学校教育“分数第一”的思想观念,注重“成人”教育。

4、着重抓好养成教育的科研工作,以科研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班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专著《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走进学习时代》丛书。专著《儿童的想像与幻想》及《打开想像力之门》。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帮助孩子迈向成功》、《小学生样该养成的108个好习惯》、《现代教育科学》等专著、理论杂志。

研究的主要依据《少年儿童研究》、《小学生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体育卫生管理》、《辅导员》、《小学德育活动》。

第三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

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10月—12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2013年1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月—6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7、8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篇: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教育学院09教育学(1)班 组员:范燕燕 方亚莲 喻巧 罗文琴

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前言]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内化过程,学习评价应该体现这个系统的连续性活动。我们从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出发,形成一种体现“学习为本”的有效学习机制、建立良好的学习动力循环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它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理念。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教育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体现了从甄别性学生评价向发展性学生评价转变的评价改革方向。“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在教育性学生评价与选拔性学生评价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学生评价模式。倡导发展性学生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要求构建一整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主题]

一、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在选拔性学生评价和教育性学生评价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模式。确立以发展性学生评价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主导思想,从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几个方面把握发展性学生评价,并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在评价功能上,以发展性评价为基本价值取向。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目标、导向、和激励。

2、在评价对象上,从关注结果性评价转向关注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3、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丰富考试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对学

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避免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4、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组织形式也很重要。评价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只有民主互动的评价组织形式才能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观认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评价的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的过程。

传统教育评价主要依据分数把学生划分为优生和差生。这种单一的评价学生的方法,会导致优生片面发展,“差生”畸型发展,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教育者应当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教育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但他创办了世界最著名的微软公司;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不可教的学生,但他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鲁迅年青时学医,却没有成为著名医生,而成为一代文豪巨匠。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聪明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时机会有不同。

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多种评价主体的力量,加强学生自评与互评,让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都积极参加到评价活动中,使学生评价成为一个民主参与、多边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针对传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等弊端并力图改变这些弊端提出的评价理念和体系。虽已为众人所赞同,但其具体实施策略、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仍在探讨和形成之中。

首先,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评价,不能只热衷于“发展”而忘了“评价”。目前有些部门学校出现了只顾“发展”,忘了“评价”,只追寻“评价”的形式,忘记了评价的本质,“为评价而评价”,费尽心思地追寻“发展”,结果反而得不到发展。一方面,过分注重评价的“生活化”,追求评价形式的“华丽”,反而忽略了评价本身的存在。另一方面,曲解了评价的“罗森塔尔效应”,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评价的无原则性实质是评价的消解。评价没有起到激励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相反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评价”不应处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之外。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而不仅是结果性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中评价和学生发展是互动、共融的关系:评价是手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是目的,发展的理念引领着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目标相对脱节,评价这项整体工程在实际操作中被割裂成学业与综合素质两项,这就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缺少了载体。

再次,发展性学生评价不应将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割裂开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各有优缺点。量化评价重精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结果往往用数字化的信息表示,便于甄别、选拔。质性评价强调用观察、访问、探究等方式,用描述性的文字代替数字化的信息,更人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在对量化评价的批判反思中形成的,但它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抛弃和否定,而是有机地包含了量化评价。然而,有些学校只重质的评价,耻谈或惧谈量的评价,还有些学校为了应付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大趋势,对于质的评价只是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最后,发展性学生评价不应只强调“多元”的叠加而忽视“一元”的整合。“多元”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在充分考虑“多元”的同时还应重视“一元”的选择和整合。一般来说, 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纸笔测验和现代的描述性评语、档案袋评价、口试等多种方式。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盲目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够锦上添花,而且极有可能是“锦上添乱”。评价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成员以及学生本身,他们对评价目的的理解、对评价标准的把握、对评价方法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评价主体不是参加的人员越多越好,而是应有选择性、有代表性地参加。而且,“ 这种评价主体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现象最容易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各有理’的现象,产生评价中的相对主义”。

三、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促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顺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评价,推行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考作为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因此,要推行发展性学生评价,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1.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提出

文献提出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 它需要的是综合性全面发展人才。而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知识型人才, 缺乏灵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课程改革中,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而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忽视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方法单调, 对质性评价不够重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方法

发展性学生评价在方法上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 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 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档案袋,档案袋评价是在反思传统教育评价过分追求“ 客观性 ”和“量化” 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真实性评价方式,能够显示学生在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能力、努力程度、成就、成长和发展。其内容选择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决定, 但学生要负主要的责任,因为担任一个主要决策者, 学生就获得了一个自己判断自己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发展档案袋评定是一种贯通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是内容涵盖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状况的一种档案袋评定。

3.用发展性学生评价观指导高考制度改革

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需要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性学生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在逐步进行改革, 但仍存在许多弊端,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 不利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这种重高考成绩, 不重平时表现;统一录取标准, 忽视学生个性和学校差异的高考制度, 推广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素质教育就难以实现。

(1)要综合运用质性与量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我国当前运用量化的标准化客观性考试, 虽然有助于分数的可比性和公平性, 但由于它不能全面考察考生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必须与质性的评价方法相结合, 以考察考生的全面素质。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中,几乎所有的大学对所要录取的学生进行考核都是基于单一考试方式。而全国统一考试与各高校单独考核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主要考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可以仍采用标准化考试试题;第二次高校自行组织单独考试,主要考测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所需的基本素质,综合使用体现自己专业特色的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3)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应克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片面性,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录取标准体制。有作者以美国为例,讲述了美国教育的评价不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实际才能等。很多高校录取新生时将入学成绩、平时成绩、社会服务表现及活动能力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评。考试成绩只是学校录取学生的众多条件之一。

四、发展性学生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实施趋向。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学生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 ,这种以选拔方式为主的评价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经验,但也被实践中一些问题所困扰 ,其中学生评价问题 ,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1、传统评价及其弊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选拔性学生评价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取向 , 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社会化。这种评价注重了社会需要的满足 , 却忽略了学生发展和生活的多样需求,难以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指标的片面性,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 , 尤其注重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 , 对学业成绩的评价 ,又只能给出学生按成绩优劣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而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时考试结果的反馈不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创新精神更是缺乏重视。评价内容的标准性,传统评价过于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差异性。《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标准化是指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评价主体的一元性,学生评价是一项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由于教师水平和能力的限制 ,导致其往往用划一的外在标准衡量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个体,不利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促进其个性发展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及特征。学生评价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 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 ,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 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在评价上的相互配合 , 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活动 , 实现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将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也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差异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策略。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同学等多种主体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 ,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新课程下的中小学评价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要凸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要脱离以往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定位和定式,改变对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把学生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这既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结]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有效地应用这种评价模式不但能检查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具有的多元性、过程性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本质特征。在应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中应注意避免将发展性学生评价与传统量化评价相对应和过分夸大发展性学生评价功能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怡青.面向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学生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2002(3).[2]杨慧.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5).[3]杜彦武,孙兆进.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点思考[J].[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EB/ OL ].www.caedu.en/ ReadNews.asp ? NewsId =268 , 200410.[5]刘志军.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J ].学科教育,2003(1).[6]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7]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8] 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 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 J].教育理论 与实践, 2004,(3).[9] 韩立福.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自我发展模式[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10]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Z].2002.[11]金娣 ,王刚.教育测量与评价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3.[1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 ].中国教育报 , 200427(2).

第五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师为本。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培养我国科技后备人才的关键。我校将以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开拓进取,争取在此课题研究中多出成果,并借此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教师阶伍和学校工作向纵深发展。

下载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学生课堂互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刘红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

    城郊小学低段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实践研究

    城郊小学低段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外来人员的家庭,由于这些外来人员社会地位不高,为了生存多忙......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子课题(2014、11)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学习一直比较薄弱。原以为这样的课堂会很枯燥乏味,还好老师们课前一定有过很充分的准备,课堂......

    小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中期报告

    小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中期报告 课题组成员:刘辉实验班级:四年级 一、我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

    互动课堂实践研究

    互动课堂实践研究——《葡萄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葡萄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本单元课文由两首古诗和三......

    学生课堂评价标准

    课堂学生评价标准 一、评价类别: 个人评价、集体评价 二、评价主体: 以任课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共评。 三、评价范围: 课堂表现、课后表现、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 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