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

时间:2019-05-14 09: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

第一篇: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

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

“我保证不去碰老婆,这辈子只与你一个人。每星期必须与你发生4次关系。”这是衢州一名官员周某最近写给情人的“承诺书”。如此肉麻的“承诺书”,周某前后竟然写了超过30份。年已55岁的周大官人,让人现在感觉应该是体格健壮,情趣盎然,其行为和言语,生猛又直白,也直教人感叹,如今官场真多“情种”。

面对官员种种婚外情,有人甚至去怀疑,其中或许真有“爱情”在吧?对此,我还是想这样提醒,官员这种“情话”,更多会是“谎话”。不信,就再来举个例子。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曾给情人写承诺书,内容是“今天开始一个月之内与张风云离婚。离婚后与苏春媛结婚。特此承诺。”甚至,当时这位大厅长还找来其他官员做证人。结果,他为了甩掉这个“情人”包袱,后来竟然动用警力将其非法拘禁。

最糟糕的,也就是因为做了官员情人,最后丢了身家性命。这种情况,绝对不是少数。不信,你翻开网页,就能找到太多关于“官员雇凶杀害情妇”的报道。想当初,对你情话绵绵,哪知道,后来会对你横下杀手。所以,面对官员对情人深情表白,“为你写诗为你签字,为你做不可能的事”,那些情人还是醒醒吧,官员口中说得“不可能的事”,往往就是很危险的事,甚至,危险的指向就是情人。

说了那么多,也就是想说,现在一些官员看似“情种”,其实就是孬种。试想,既伤原配又伤情人,真的是在哪一边都没有担当。更何况,这样指摘,也仅仅是置于私人语境来说的。置于公义公德,作为手持公权力的官员,管不住自己裤腰带,本身也不容于党纪国法。事实上,随着反腐败深入开展,最近被揭开贪腐面目的大量官员,也多被定性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往往都是“与多名女姓保持并发生不正当关系”,最终也遭受惩罚。

从家庭伦理到婚姻爱情,原本都应该充满真实与真情。现在一些官员谎话连篇,将欺骗隐瞒手段也带入其中,结果是害人害己。这些年,一再发生贪官遭到妻子举报的现象,本身也说明,官员人格扭曲的危害性,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自己家庭也无法幸免。透过官员写给情人的“承诺书”,看到太多官员从“情种”变成孬种,这也清晰证明这些官员的婚外情,也就是在利用权力“玩女人”,也就色心驱动下的“婚外性”,官员“情种”多变成孬种,这恰是当前权力品格、权力伦理极其低下的一种表现,恰是官场谎言介入生活的体现,这种没有起码担当缺乏人格的官员,当然只会道德败坏,贪污腐败,令人不齿。

摘自《湘声报》

第二篇:美国官员为何从不搞自我批评

美国官员为何从不搞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有个英文翻译叫着“Self-criticism”,但美国人、英国人和印度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其实只有中国人知道,因为它是《毛主席语录》英译本中特有的。从美国两百多年前建国算起,至今我们无法找到一位总统做过任何“自我批评”,相反,他们总是反对自我批评,抗拒自我批评,比如,尼克松对水门事件到死也不自我批评,克林顿对于绯闻事件始终说“没发生过性关系”,可见他们没有中国人的道德觉悟。不过,美国人很纳闷为何中国人喜欢自我批评,问:“你作为一个官员知道自己有那么多毛病和问题,为何不向选民道歉下台?”按美国人的思路,既然你已经明知自己不合格,为何要厚着脸皮继续霸占官位呢?你说气人不?

美国人还真的挺喜欢中国一个典故,那就是“毛遂自荐”。民主选举就是一种法治社会中特有的自荐体制,每个人都有自荐的权力,但只有那些有自信有抱负的人会出来竞选,如果你不是这种人,一出来就“我有许多错误,党性不足,原则性不强,对人民不够关心。。”这一套屁话说出来,你这还算自荐吗?民主制度不是让人人认错,而是让官员人人自危自觉,让人人都敢于面对选民展示自己最好的能力,并承诺用这些最好的能力去为大家服务。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体制,让人发挥

出自己最大的优势,同时压制人的最大劣势,一旦成为一种制度,必将让整个社会受益。

你也许说“美国人太不谦虚了”,的确美国人没有中国人的假谦虚,自由社会要的是优胜劣汰的领导力量,而不是官官相护,更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选民都瞪大眼睛看着,你的反对派也瞪大眼睛找茬,根本容不下任何假谦虚。但是,美国人也真的有自我反省的时候,比如许多人都定期到教堂去反思自己,向上帝祷告求取宽恕,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但他们绝不会向自己上级领导祷告求取宽容,因为上司和自己仅仅是职务不同,但都是人民的公仆,大家都具有平等的人格。

西方人思想体制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形而上”,另一个叫“形而下”;“形而上”这个东西就是“什么是绝对真理、正义、道德?”,当然这绝对不是什么领导旨意、更不是宇宙真理,而是人们心中的那个终极信仰,也就是上帝。“形而下”就是“什么是相对正确、有效、合法?”,你要用科学思维在有限时空中合法合理的去提高工作效果。这两个东西不要混淆,你把领导当成上帝就会发生太多像中国的那种问题;你在上帝面前不必说假话,但在领导面前你不说假话就会丢官,你越自我批评就越意味着你说更多的假话。美国人面对领导不必自我批评,甚至可以和领导打官司,因为你必须为你的人格负责,你只服从法律而不是领导的意志,在现实工作首先是尊重法律,尊重规则,尊重人权,努力争取最好的工作效果。这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工。

中国人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两者充满了混淆;中国人的自我批评仅仅是应对上级的东西,而对于下级和平民完全是另个面孔。即使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搞泛道德化,喜欢把实际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用“大道德”掩盖起来,动不动就是“有没有王法?”“你的政治立场?”“你的思想觉悟?”,气势汹汹,但空空洞洞。中国人不但喜欢把真实生活问题上纲上线,抢占道德制高点,而且把领导当成上帝,假惺惺的把成绩也让给领导,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官官相护的风气,以此保住官位。一旦这种风气形成,法律面前就无法人人平等,社会就失去法治精神,人的自由意志就无法公平实现,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和滥权。可喜的是,美国人拒绝自我批评恰恰能够避免了这种社会弊病。

中国人长期自我批评活动变成了一种公事公办,官员慢慢把它变成了官场套话,而他们心中却形成了一种逆反态度,越自我批评就越自我嘲讽,这种自虐行为让他们对领导怀恨在心,把恨发泄在下级和百姓身上,而最高领导人也会被下级的自我批评所麻醉,以为大家真的服服帖帖了,天下其实并不太平。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就有例子。明朝是一个打屁股的朝代。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明朝皇帝那样热衷于打臣子的屁股。朱元璋出身贫农,早年要过饭、放过牛、撞过钟,受尽了欺辱和虐待,由此心灵也扭曲变态,总怕别人瞧不起他。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为了让那些权贵适时“体验”民间疾苦,朱元璋早把“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抛到九霄云外,对出身高贵的士大夫的恶意侮辱,往往从最见不得人的私处(屁股)开始。朱元璋运用廷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威吓镇压,折辱士气,剥丧廉耻。”看到士大夫们在血肉淋漓之中,一个个俯首帖耳,如犬马牛羊,他这才满足。草莽皇帝式的报复狂、虐待狂,在朱元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淋漓发挥。但也有不少士大夫文人硬着头皮主动找打,这则是明朝廷杖蔚然成风的另一重要原因。主动找打是傻子都不去愿意做的事情,但挨打之后能够被人“顶礼膜拜”,能够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能够得到贤良的美名和热烈的追捧,甚至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青史,在这种“屁股效应”的巨大诱惑下,那些善于投机取巧、乐衷沽名钓誉的知识分子,也只好让自己的屁股受些委屈了。

我们的官员必须是敢于自我推荐的能人,他们不怕承担责任,更不怕为自己的失职丢官,只要合理合法为人民做好事,心中无愧,干吗老在领导面前自我批评?

第三篇:官员为何总能随意修改档案

官员为何总能随意修改档案

作者:樊大彧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公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则是近年来吏治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

此次“亮剑”想要成功,就必须改变档案造假成本畸低的现状。对造假者,不能因其数量多就搞法不责众,不能因为情节轻就搞下不为例。对于那些缺乏诚信的干部,轻者应终止其政治前途,重者应开除公职,违法犯罪者则要依法严惩。

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组织部门正式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据了解,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据新华社)

干部人事档案记载着干部的年龄、学历、工龄等基本信息,档案内容还包括介绍其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的文件材料。有关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干部升迁路上的“身份证”。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假证”泛滥,官场上则是干部的假“身份证”横行,档案造假在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几近是“公开的秘密”。各地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屡屡曝光,群众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官员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公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则是近年来吏治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以发生在山西的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为例,对当地而言,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种腐败的实质就是靠关系、靠金钱、靠美色当官,还有就是靠身份造假当官。金道铭、杜善学、申维辰等山西的大老虎们,依靠权钱交易混得风生水起,而在当地官场中更有众多中低级官员,通过档案造假来谋取官位。如,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的王红英,多次伪造虚假年龄、虚假身份、虚假任职经历,并以这种手段从一名普通公务人员一路升迁上来。

当然,档案造假这种吏治腐败,绝不是存在于一省一地,而是各地普遍存在,其中的“极品”,当属河北“骗官书记”王亚丽。“一身是假”的王亚丽,档案中只有性别是真的。她本是普通农村女子,但在“贵人”们的帮助下,过关斩将一步步升至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高位。这位曾经的“最年轻市政协常委”,最终因职务侵占和行贿犯罪被判刑十四年。这起登峰造极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造假分子“洗白”档案的目的,先是骗官,然后是捞取金钱、个人待遇等各种好处。

档案管理松懈,是干部人事档案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在许多基层部门,送点礼、吃顿饭就可疏通关键环节,轻松完成档案造假。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档案管理虽然只是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但长此以往将其视为儿戏,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大量能力不足、条件不够的干部,通过造假抢到“位子”、争到“帽子”,当无德无能者成为主流时,贤良者势必遭到冷落进而流失。此时干部选拔制度将进一步失效,官场生态也会不断恶化。

此次组织部门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是中央澄清吏治工作的一部分,此前吏治风暴已集中在裸官治理、违规破格提拔、违规入编、吃空饷等领域展开。此次“亮剑”想要成功,就必须改变档案造假成本畸低的现状。对造假者,不能因其数量多就搞法不责众,不能因为情节轻就搞下不为例。对于那些缺乏诚信的干部,轻者应终止其政治前途,重者应开除公职,违法犯罪者则要依法严惩。

第四篇:清朝官员送礼为何送如意

清朝官员送礼为何送如意

如意又被称为“握君”或“执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作祥瑞祈福的重要器物。由于其美好的寓意,后来逐渐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清朝时期尤为盛行。如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如意就有近3000 件,而且几乎全部是清朝时期的精品。

皇家珍藏的如意精品

“如意”一词源于印度梵语中的“阿娜律”, 是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在器型上,它与民间的一种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用具相仿。最初如意的头部呈现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后来,随着玉如意的出现,人们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使玉如意成为了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的如意器物。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它的头部所呈现出的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原来的直状改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且华丽。而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又以清朝时期居多,明朝虽有但却并不常见。

而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近3000件如意珍宝中,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所雕琢而成的。虽然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当年清朝宫廷所珍藏的如意制品却远不止这个数目。毫不夸张地说,在宫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皇宫的宝座旁,还是寝宫的案头桌几上,还是后宫嫔妃的手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如意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与帝王后妃们手中所把玩的珍奇。

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宫廷画作中,也随处可见“如意”的身影。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与《乾隆雪景行乐图》中,就有它们的出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绘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只见一位秀美端庄的妃子,手持竹雕灵芝如意,观赏着满园盛开的美景。《乾隆雪景行乐图》则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观赏雪景时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正兴致盎然地观看皇子们玩耍,而他的手中就握有一柄精美的玉如意,寓意着全家幸福如意。

不同图案所代表的吉祥寓意

清廷中所珍藏的如意,虽然材质样式各异,种类也纷杂繁多,但是大部分的如意都是以灵芝、莲花、云头、葵瓣为造型。其中,又以灵芝造型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草,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许仙,不惜以身犯险去盗取仙草的故事。这仙草便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灵芝也就成了长寿祥瑞的仙草,而把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则更好地体现了它所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造型外,许多如意的身上还雕刻有许多带有美好祝福的图案。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近3000 件如意珍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如意。那么,这些图案又被寄予了怎样的吉祥寓意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子、佛手、石榴都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多福、多寿、多子”。所以,它们常会被运用到如意的纹饰雕琢之中。如有的如意在三块翠瓦之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与石榴纹,并且在中间书写了一个“寿”字。而如意的周身则嵌满了红嫩鲜透的蜜桃,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吉祥的寓意,有的如意上还会出现柿子的饰纹,因为“柿”的谐音等同于“事”,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

有的如意头部还雕琢了一对可爱的鹌鹑与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而“鹌”与“安”谐音,取其“岁岁平安如意”的美好祝愿。有的如意头部雕着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与“福”谐音,这柄如意被叫做五福捧寿如意。

有时,一柄如意不足以表达美好祝愿,于是,便出现了九件一套的如意。如有套红木嵌翠三镶如意,共九柄,为一整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取其寓意为:天长地久,久久长寿。

宫廷必备的节日礼物

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如意,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王公大臣与各地官员都要向朝廷进贡如意,以示国家的安康富强、万事如意。另外,作为吉祥物的如意,在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帝后生日等重要时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品之一。

如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集体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六十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 克。其中,有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与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而在这些翠瓦上分别雕刻着象驮宝瓶、龙纹与松枝,象征着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恭祝乾隆长寿吉祥。

在皇家内部,每逢生日也要互赠如意。如皇帝生日,家人要向他赠送如意;而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祖制进献如意。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向她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而王公大臣不甘落后,也纷纷进献。其中,有位官员竟进献了一套八十一柄的如意,取其长久之意,以此恭祝慈禧太后长寿无疆。根据清宫内部的档案记载,在慈禧太后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1000 柄之多。

除了作为进献的礼物之外,如意还是帝王赏赐外国使者与下属的上等礼品。由宫廷制作的如意,除了一部分为宫廷内部需要外,还有一部分是分赏给臣子与外国使臣的,主要是用来笼络人心,以示皇帝的恩宠。当时,如果哪位大臣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会被视为一件非常荣耀的大事。

第五篇:学生清明扫墓为何变春游

学生清明扫墓为何变春游

近日,网上流传着上海某校学生扫墓时的一组照片,照片上学生成群结对地嬉笑打闹,有的吃着零食,有的爬上艺术铜像留影,地上是触目惊心的各种颜色的包装纸。在烈士陵园里,学生留下的不是对革命烈士的敬仰,而是一地的纸屑。五讲四美哪去了,爱国主义情操哪去了。这哪是祭扫活动,倒是像游乐园的春游。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何老师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的是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吗?

从三月底到四月初,各中小学纷纷组织祭扫活动。回想学生时代,我们徒步走到烈士园,只带着亲手做的小白花,静听先烈英勇事迹,顶着大太阳在墓碑前严肃默哀五分钟。而现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已忘了中国的苦难历史,他们只记得教科书上那句“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却不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一边是年轻人“支持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呼声,一边是青少年对日韩偶像的狂热崇拜。试问有多少学生仔细看过抗日题材的影片,真正了解抗日历史。他们只关心明星在哪开演唱会,又演了什么电视剧。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是教育者的失职。对烈士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样的素质教育也是失败的。老师不会把英雄事迹里的公而忘私的思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当作教育的重点,因为老师自己都无法深刻体会。这种流于表层的教育怎能培养出下一代的爱国情操。

这种现象并不能让教育者担起全责,这是全社会的责任。现在生活幸福,成人的物质观直接根植到孩子的观念里,大部分孩子没有吃过苦,受不了挫折和打击。家长应该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体验苦难,才能更好地读懂历史和尊重烈士,具备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品质。

日本公然篡改历史教科书,扭曲事实,这种做法无非就是为了蒙蔽青少年,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如果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忘记了曾经的国难,没有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尊重先烈的道德观念,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悲哀的。这种形式主义的祭扫活动,不要也罢。当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仰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成功的,这比抵制日货更重要。

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

今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那些为建设新中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们的墓碑前,表达我们对先烈们的祝福和敬意。

活动开始后,我们先围绕墓碑走一圈,在墓碑的后面,刻着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使我顿时感到气氛很庄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祖国的大地。我思绪万千,我既没有烈士们的勇敢,也没有烈士们的精神。如果我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怎对得起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呢?

随后,三位大姐姐为我们讲述了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三位烈士的事迹。然后,我们把小白花放在胸前,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同时,一曲哀乐悠然响起,柳枝不再摇晃、小鸟不再歌唱、河水不再流动,他们似乎都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声音。此时的我,也没有了往日的高兴,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现在就在战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牺牲过程。先烈们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把祖国建设好。可是他们还没有完成心愿就永远地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不过请你们放心,你们没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

默哀毕后,我们将一朵朵小白花小心翼翼地放在烈士碑前,你们的肉体虽然走了,但是你们的精神不会走,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它将永垂不朽!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和追思的季节,清明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崇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双休日,兄弟姊妹们相约一起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每年的清明扫墓,是一年当中兄弟姊妹们相聚最齐的时候。和许多祭祀扫墓的家庭一样,大家分头购买食品、水果、鲜花、花篮,以及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等等。公墓区车水马龙,老老少少,人群熙攘,个个都是手提肩扛。墓地的坟头也是摆的满满当当,十分丰盛。一般都是先贡上水果、饭菜等美味佳肴,然后是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焚纸、放炮等。由于我们的亲人离开人世都已十年之久,所以扫墓没有太多的沉重与压抑,尽管我们非常怀念我们的亲人。不光我们家轻松扫墓,又说又笑,其他上坟的家庭亦是如此。甚至有的在墓地猜拳,意味与故人同饮,还有的带着孩子在墓地吹起了黑管,大概是在给故人们汇报吧。上完坟要么风卷残云,把祭祀食品饱餐一空,要么举家去酒店热闹一番。

在今天,上坟祭扫已经不止是缅怀故人,而更成为一项放松心情、踏青赏春的郊游活动,其中很难看到唐代杜牧笔下纷纷细雨中、愁绪满怀、“欲断魂”的行人了。这并不是说,坟前的鞭炮声和欢笑声荡去了曾经失去亲人时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是谁都不愿停留在不能自拔的悲痛之中。这种轻松也并非现代人的创举,宋代就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诗句了,也全然没有半点哀思。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表征物候很重要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色已浓,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很接近,而寒食节正是晋文公为纪念介自推下令设定的禁火扫墓的日子,古人又常把寒食节的祭扫活动延续到清明,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一个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翠的时节,古人又有清明踏青一说。所以,清明轻松扫墓,同时夹杂着踏青春游也就无可厚非了。

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清睦族及行尽孝道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对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更是朔古至今,绵绵不断。媒体曾称公祭轩辕黄帝为天下第一祭,其宏伟庄严可见一斑。不仅帝王祭始祖,百姓也要祭祀先人。清明扫墓,即成了表达对祖先缅怀之情的一种传统风俗。在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虽历经朝代的更替,战乱兴衰,却一直保存下来,从未受到根本的破坏,足以窥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到了近现代,清明节又成了缅怀革命志士、追思革命先烈的节日。每年的清明节,各地的相关单位和组织都会举行“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这样一项神圣庄严的活动,烈士陵园成了党、团员及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清明,我们去悼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这不仅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我们。在这个充满了诱惑、欲望、利益和期待的时代,历史会给予我们清醒和睿智,前辈会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却他们的在天之灵。如果忘却,就是一种悲哀。同时,也不该忘记那些在无妄之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因为这样的记忆有助于我们保持永久的清醒。

下载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官员“情种”为何多会变孬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