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

时间:2019-05-14 09:0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扩大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范围,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水平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XX县进一步加强了对妇女参政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上加大了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力度,有力地提高了妇女参政比例,扩大了妇女参政渠道,提升了妇女参政水平。然而,从妇女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和妇女参政的数量、质量来看,妇女参政尚处于不稳定和波浪型状态。

一、妇女参政现状

1、妇女参与行政管理方面。XX县现有副处级女领导3人,占副处级以上领导总数的10.7%。目前,XX人大、政协领导班子中还没有女领导。正科级女干部17名,占正科级领导干部的8.7%,其中领导岗位女干部8名,非领导职务女干部9名(退二线6名)。副科级女干部40名,占副科级领导干部的10.4%。近几年来,退二线及调离的正副科级的女领导21名,新提拔的17名。XX县16个乡镇,现有11个乡镇配备女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68.7%。可见现

19—1 任女领导干部存在“三多三少”,即年纪大的多,年纪轻的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因此,女干部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2、农村妇女参与村务民主管理方面。XX县共有290个村居,在2004年采取设立“村主任助理”的措施后,村居中妇女担任两委的有245个,比例上升为84%,但担任主干较少,村(居)支书7人,村(居)主任9人,真正发挥作用不大,不利于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和权益维护,不利于村级事务管理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3、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及决策方面。《XX县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关于扩大妇女民主参与的渠道,要求人大、政协女代表、女委员分别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数的25%、20%以上。XX市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本届比例分别为24%、26%。XX县本届县级人大女代表42名,占代表总数的22.3%,比上届提高0.4%;本届政协女委员22名,占委员总数的15.9%,比上届降低5.7%,出现暂时下降。妇女参政也存在质量问题,即女代表、女委员表达妇女心声、关心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的不多。

二、影响女性参政的因素

1、女性的自身因素

首先,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是影响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

19—2 她们不单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而且在单位还要做一个好干部、好职工,会出现家庭与工作难以两全。其次,女干部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政策水平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此外,如妇女素质较低,妇女自身努力不够,女性自卑心理等因素也影响了妇女参政热情以及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意识。

2、社会的外部因素

其一,几千年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封建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即“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歧视,仍未完全消除。其二,缺乏法律、政策的有效保护,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妇女参政的因素。制度性的性别不平等仍存在,最明显的是国务院规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这个退休制度是50年以前确定的,对公务员等广大脑力劳动者显然是不合理的。客观上并没有支持宪法中所赋予的男女平等权利。退休问题尚且如此,女性参政的阻力就可以想象了。其三,缺少强有力的制约、监督机构,妇女参政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别是政府部门女领导干部的配备率较低,许多地方让为数极少的妇女参与领导班子,仅仅是为了性别的点缀,并没有认识到女性参政是我国国情、政治以及国际地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单位和部门在班子配备时只注意配置女干部的最低指标,而不重视最高

19—3 指标。

三、对策与建议

妇女参政需要妇女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妇女自身参政的热情、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实行政策倾斜,构筑有利于妇女参政的政治平台,优化妇女参政的良好组织环境。

1、制定必要的指标,保证妇女参政比例逐年提高。可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一些刚性的干部配备指标,如保证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委员候选人中都有1—2名女性参加,确保妇女参政达到《妇女发展纲要》所要求的目标。

2、完善妇女人才统计制度,摸清妇女人才队伍状况。利用各类人才数据库,增加妇女人才学历、年龄、职称等具体统计数据,用系统的制度摸清全县妇女人才队伍的状况,促进妇女人才资源开发。

3、建立组织部门与妇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部门与妇联的沟通协调,研究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换届等问题,建立女后备干部人才库。将女干部的培养选择列入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定期考核。

4、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干部,对女干部能够委以重任的,不放在一般性的岗位上;能够担任正职的,不放在副职岗位上;能够

19—4 破格任用的,不搞按部就班。为女干部走向领导岗位提供更多的支持。

5、换岗锻炼,不断增长女领导干部的见识和才干。我们要将党政机关中素质较好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女干部下派基层,同时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女干部选到机关任职。这样,女干部的换岗锻炼,既扩大了女干部的视野,又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有效地促进女干部的快速成长。

6、人大、政协要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调研和检查监督力度。一是鼓励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为妇女说话。二是建议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做为每年述职报告中的一项内容,并请人大、政协予以监督。

19—5

第二篇:促进妇女发展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发展 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36 作者:黄晴宜

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是我国政府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10周年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1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回顾10年来我国男女平等的发展进程,思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于促进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男女平等的内涵是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因此,男女平等必然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保证男女两性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权利、机会和资源,平等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就是要促进男女两性平等相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

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妇女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结合国情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推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妇女发展纲要。这一切都为推进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其次,广大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越平等、关系越协调,共同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也就越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具体体现。男女平等的程度和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0年前,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高妇女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确定了目标。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只有促进性别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0年来,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主办国,我国政府真诚恪守《北京行动纲领》的宗旨和精神,高度重视妇女发展,以行动履行承诺,为推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展示了我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妇女的发展。如何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促进两性的平等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党和政府历来把妇女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正如刚刚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所反映的,我国妇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进一步健全。10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精神转化为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妇女发展、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工作业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与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构筑了以各级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主体、以党领导下的妇联组织为骨干、以各类民间妇女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组织机构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制定、实施、监测评估妇女发展纲要为核心的工作业务体系。不断加大对妇女事业的投入,优化妇女发展的资源配置,为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机制保障。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日益优化。10年来,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切实把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落实;各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专门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表署名文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实践并纳入行动议程,保障妇女权益、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初步形成了尊重和保护妇女、关心和支持妇女工作的良好局面。

妇联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妇联组织在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妇联在与政府部门密切联系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在城镇深入开展“巾帼建功”和“巾帼文明岗”创建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妇女的创业和再就业;在农村广泛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在全国城乡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建立平等、文明、和睦和稳定的家庭关系,努力营造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家庭环境;积极拓展“母亲水窖”、“春蕾计划”、“安康行动”、“母亲健康快车”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展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等,有力地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

妇女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和实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领域中的各项权益得到进一步落实。

——妇女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得到保障。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帮助妇女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04年底,全国城乡女性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全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者占城镇单位就业者总数的38.1%。近年来,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妇女也成为计算机、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政府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增加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重点扫除青壮年女性文盲,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2004年,男女童入学率基本持平,普通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45.8%和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中国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0年,比1990年增加1.5年。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进一步增强。我国重视发挥妇女在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的目标与比例,加强对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省(部)级以上女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9.9%。同时,国家重视在新形势下促进妇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管理,基层妇女的参政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女性居委会委员和村委会委员比例分别为55.8%和15.1%。

——妇女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明显改善。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妇幼保健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妇女保健服务网络。到2004年底,已建成覆盖城乡的2997个妇幼保健机构。2000—2005年国家先后投资6亿元,在贫困县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孕产妇死亡率由61.9/10万降至48.3/10万。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权利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开展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流动妇女的卫生保健服务得到加强,妇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老年妇女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重视。

——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进一步受到法律的保护。婚姻法和相关法律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强调夫妻地位平等和婚姻家庭权利、义务平等;注重保护女孩和老年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我国注重保护和改善妇女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与人居环境,积极创造有利于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歧视及贬抑。

促进妇女发展,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造福于人类、造福于亿万妇女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充满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的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男女两性和不同女性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并未完全消除,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妇女、针对妇女的暴力、贬损妇女形象等侵犯妇女权益的现象。这表明,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发展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依然任重道远。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全面推进男女平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人民展示了光明幸福的美好前景,也为实现男女平等指明了方向。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政府的支持。党的坚强领导、政府的有力支持是促进妇女发展、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要把妇女儿童事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把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及管理好、发展好妇女事业的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使妇女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工作;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计划和项目制定、执行和监测评估的全过程,保证男女两性能平等参与和分享资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妇女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是促进妇女发展、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协调、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类经济组织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承担起实现性别公正与平等的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平等、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男女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男性与女性一道,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进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在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男女两性的共同主体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促进妇女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其目标是要实现男女共同发展,社会和谐进步。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僵化的、不平等的性别角色分工对男女两性的束缚和制约,创造和谐、互动、协商、平等的两性关系,并在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进程中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须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承担着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妇联组织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时代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妇女群众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的本领,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化、群众性、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确保妇联工作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妇女意愿、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

(作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第三篇:农村妇女干部参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农村妇女干部参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推动男女平等的实现,促进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举措。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必

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妇女进一步解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村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并始终推进着女性参政的进程,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了对农村妇女参政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妇女参政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妇女的政治权利,从制度上加大了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力度。这些使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善,妇女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得到了增强。培养选拔一大批农村优秀妇女干部参政,不仅对提高妇女政治地位,促进妇女事业发展,而且对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村妇女参政的重要意义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发展水平,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抓好妇女参政这项工作,就是抓妇女权益的维护,就是促进女性的发展,就是抓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而妇女又占农村人口的一半,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村级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和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力军。而这个庞大的群体恰恰又是女性参政比例最低的,与中国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创建是格格不入的。农村妇女群体是中华民族最基础、人数最多的女性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妇女人群。政治上的参与权,是妇女最大的政治权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更多的妇女输送到决策层中去,使她们有一席之位参与决策,从而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具体讲,要从以下几点提高认识:

第一,妇女参政能够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为村委会建设带来不同的经验和视角,使村民自治更能体现不同人群的利益。实践证明,没有广大妇女参与的村民自治是不完善的村民自治,没有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参与和支持,村民自治不可能健康持久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妇女参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村级事务管理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第二,妇女参政有利于维护妇女群体的利益。妇女参政可以丰富村委会关注的事务,一些与妇女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能够摆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加以解决,使妇女利益得到维护,进而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第三,妇女参政有利于妇女个人的发展。参政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妇女可以通过参与选举,丰富自己的参政经验,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妇女参政,见识增多了,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妇女参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妇女参政的政策法规。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1999年,民政部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当选比例下降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200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比例。”以及“扩大妇女民主参与的渠道,提高妇女民主参与的水平”等目标,并制定了策略措施。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保证妇女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占有适当名额。这些都对农村妇女参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农村妇女干部,我们发现,她们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基层情况,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是,却又普遍呈现以下不足:

1、妇女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仅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妇女干部整体活力不够,思想陈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理论水平低,政策理解能力和办事能力不强等缺点。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对国家法律、政策知之甚少的现象,在群众中就难免出现政策宣传能力弱,以至被群众看不起、威信低,自己工作也没信心。

2、妇女干部比例偏低,分布不平衡。农村干部基本上以男同志为主,村两委中妇女比例极低。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构建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笔记认为,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首要的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和言论如片片雪花,覆天盖地,将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民办教育方兴未艾,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景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基础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良好,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和大部分乡村,基础教育非常差,有的地方甚至差到了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任务,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还有少数中小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即使有的孩子随父母打工进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也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也在头隙中求生存。从而导致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名校更难,而一些好学校集中了更多家境好的孩子,这就是教育不公。读书难,难读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我们都深知,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宪法和法律也明确每个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要确保教育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升和改善教育品质,让好的教育为大多数人所享有。

实现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是关键。一项调查显示,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都只获得其中的23%。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但作为非国贫、非省贫的丘陵教育,所得到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教育投入是一项打基础,添后劲的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子孙万代,造福千秋伟业的工程。基础教育,政府投入是主体,各级政府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实现教育公平,强化制度建设是保障。从现实条件来讲,教育公平受到诸多限制。我们不能无视现实,追求绝对的平等。但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强化制度建设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要认真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着力解决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不公平待遇,实现教育共享。

实现教育公平,形成利益平衡机制是根本。教育平等,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分配义务教育资源才能治本,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分配机制,让那些长期处于缺钱少粮的学校首先得到实现,通过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利益平衡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政策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人的教育公平。

第五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分别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

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充分认识民主与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标?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主与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只有以人为本,发展民主与法治,依法保护人民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国家中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社会调控和管理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特权,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通过分析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特征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民主与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主与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妥善解决;当社会主体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根据法律规定自行调节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端,从而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总之,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法治,才能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才能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第二,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奠定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

第三,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第五,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就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人民法院在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较好的完成了维护稳定、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的司法工作任务。

1、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审查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案件质量;坚持“严打”方针,重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积极参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严惩诈骗等经济犯罪;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继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妇女参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

    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为了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医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

    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工作计划

    教委根据区委构建和谐社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紧紧围绕“率先基......

    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方案

    教委根据区委构建和谐社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紧紧围绕“率先基......

    关爱妇女生殖健康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爱妇女生殖健康共同构建和谐社会——长沙市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普查试点淳口镇分析报告2005年6月,长沙市委常委会议作出决策,在宁乡县沙田乡和浏阳市淳口镇两地开展农村妇女生......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