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议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现代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人类的健康以及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化学,化学是解决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化学不仅在宏观的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习化学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九年级化学课堂的教学,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建议,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前言: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化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师目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有效教学是指在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以及精力,并且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发展就是指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具有学习的活动化、学习的背景化以及学习的过程化等特点,学习的活动化主要是指师生一起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活动,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1]。学习的背景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用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过程化则是指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和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多样的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
对于课堂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的考核,课堂的有效性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下能否主动的构建知识,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接受知识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有效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滞后。
二、调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就是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主动的探究知识。
(一)转变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课堂主要就是“教”与“学”的转变,将教学的主体由之前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2],并且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填鸭式”转变为“探究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转换以前的教学体制,使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所开展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的学习场所,这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怎么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的境界。
有效课堂的教学讲究的是高效率、高效果,所以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讲课的内容,因为教师的精心备课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讲课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设定合理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教学内容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时刻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将课堂讲学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3]。教师备课的合理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轻松的构建学习知识体系和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中,目标明确的备课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
(二)积极鼓励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使他们在课堂中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堂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可以恰到好处的引领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仅方法要得当,还要有层次,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人而问。提问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学生,掌握教学的规律,将艺术融合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1],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答,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开拓了学习的思路,还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效益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精力的浪费,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高效的课堂实现高效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和讨论组,各抒己见,积极研究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争取学生可以当堂消化所学的知识,减少课后的负担,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发现身边的化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的预习习惯、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习惯、纠错习惯、评价习惯以及课后的复习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结束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最大限度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引与鞭策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炳文.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学周刊》.2012年20期:11-20
[2]张小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1期:2-9
[3]蔡玲燕.浅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0-20
第二篇: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应该说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所代替。同时,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为长期奋战在初三化学课堂上的我更是感到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因此,本人认为如何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才是当前我们这些基层教师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现就本人在化学课堂中的一些有效教学尝试与诸君共享。
一、何谓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总的来说,有效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学习活动化,即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这个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二)学习背景化,即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竞争;
(三)过程交往化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抽象的知识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果通过学生探究讨论往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样费时、费力、费神了不算,最终学生获得的顶多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化学教师一定把握好分寸,在有效的时间内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比如在《水的净化》这个课题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以下一连串的问题:⑴我们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自来水)来自哪里?⑵江、河、湖、海水为什么有出现浑浊的现象?能直接饮用吗?⑶想想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有哪些?⑷得到的自来水是纯净物吗?⑸想得到较纯的水该怎么办?⑹净化水的措施有哪些?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有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及供学生选做的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或实验操作较难控制,或实验对人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等实验,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更切合实际。如活性炭吸附性、水电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既省时又实效。同时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非常熟悉其现象的实验,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为其费时。如:水的沸腾,胆矾研碎等实验对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陌生的问题,一讲就理解,也不必费时。可以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实施其它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有效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他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巩固练习题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题量,二是题型,三是深广度,四是是否体现本节课的精髓。一般来说,题量不能多,2到3题即可;题型多以选择、填空为主,少用综合性强的大题、计算题;难度不能过大,不要在新课时就按中考的难度来,最好要适当,要有一定层次性;题目的选取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内容、重点内容,绝不能为了练习而随意选题。只有选出了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好题目,学生才能真正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
四、要注意分散难点
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符号是初学者的难点。如果堆积到一起,学生就很难全部记住,给学生带来困难,而且会让学生失去信心,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每天让学生记一些化学符号,如用H表示氢,用H2O表示水等等。等学到了那一部分再告诉学生H是氢的元素符号,H2O是水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到时候学生已经全部记住了这些化学符号,学起来就会很轻松,可以事半功倍。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第三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构建生态课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提高教师素养。
关键词:有效教学;生态课堂;教学目标;探讨
教育改革的中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师生发展的主阵地,而效益和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因此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1]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学习速度,学习特定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二是学习的效益,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的收获越多,成效越高;三是学习心理,学习体验轻松、愉悦,身心付出的能量越少,有效性越高。时空为学习成本,是学习的前提,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是有效性的基础;学习效益是产出,学生学得越好、越快、收效越多,是有效性的核心;情感体验是能源,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好学、乐学;会学,是有效性的灵魂。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方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方法的获得、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变化、问题意识的产生、学科素养的提高、意志的锻炼、价值体系的建立及人文精神的养成等。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1 有效教学要构建生态课堂
教育是最终要面对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课堂就是生命养育的摇篮。“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与教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物质及环境看成相互关联的整体,而建立起的和谐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生态系统。生态课堂是基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之上的课堂实践,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教育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生命的天性就是成长发展,发展是生命的权利。“生态课堂”上物质流、能量流、信息自然源流畅,知识流、能力流、价值流富集递增,能够为学生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
生态课堂的内涵:
(1)创设课堂生态。课堂中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态因子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呈多元互动的和谐状态;人与课程、人与活动、人与规则之间保持温馨的动态平衡,营造出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良好课堂环境。
(2)坚持课堂人本。课堂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促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生成,提升学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3)重视潜能开发。即重视个性和生成性,不仅包括主体学习的兴致和特长,也包含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以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理解、互动生成为教学路径,关注学生的人格及差异,因材施教、力求人人发展。
(4)谋求课堂效益。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知识与能力、预设与生成、过程与方法、认知与情感、讲授与探究、接受与发现、继承与创新、智力与非智力等生态关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轻负担、高成效,使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个性发展及加强生命关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增进能力,使
学生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
2.2有效教学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所预期的,经过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准确的教学目标能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细化。“知识和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重视“双基”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是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探索的兴趣,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关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责任感。“„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注意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依据化学课程称准中具体内容标准,所用的行为动词应该层次明确;(3)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情况特征而定;(4)三维目标有轻有重、有显有隐,要深切领悟,目标制订适度,以便课堂中的学生都能达成。
2.3有效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交流园地,是焕发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展现多彩个性的舞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效益、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的变化上。2.3.1激发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兴趣能引起学习者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使其感知清晰、记忆探刻,能启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习兴趣还会使人入迷地钻研科学知识、领会其奥妙。没有兴趣和愿望会使学习者学习被动,效率低下。
兴趣是可以通过下列形式进行培养的:学习内容上从易到难、由浅人深;学习方式上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和独立思考;学习环境上创设有利情境、选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联系实际和本身独特的学科魅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尝试成功,增强学习信心等。
2.3.2发挥主体作用是有效学习的根本
2.3.2.1激发主体活力。学习是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和行为变化的活动,也是学生主动地对外界信息刺激进行选择、编码、储存、检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身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人学习。
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愉悦的课堂,采用灵活、民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主体活力就会迸发出来。
2.3.2.2培养主体活力。一要注重思维训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品质。二要善于质疑、解疑。“疑”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疑、问、思三者的统一是主体活力的重要表现。没有质疑,思维是浅层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要在提出疑点的地方,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的原理,进行分析、概括,解答疑惑。三要高度重视实验,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重要作用。四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阅读、质疑、思考、讨论、反思、查阅工具书等,养
成这些好的习惯对提高教学成效大有裨益。
2.3.3改进学习方式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以接受学习为主,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简单的接收学习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的互助性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个体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往;探究牲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种学习方式都有所长,但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无瑕的。学习时,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习内容、所处的环境条件,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灵活、机智地将学习引向深人。
2.3.4提供发展条件是有效学习的途径
2.3.4.1要给学生一个生态位。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尊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和课程选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智慧启迪、能力发展和创新意识。
2.3.4.2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不同的认识进行辩解,让学生学会多元思考。
2.3.4.3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过程,顺利地建构认知结构,把静态的文本转换成动态的信息,获得新的领悟;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选择对话对象、交流方式,获得新的成效。
2.3.4.4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展现个性特长、展现能力技巧、展现科学素养、展现学业成果,让学生在多种展现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
2.4有效教学要提高教师素养
课堂亦是教师生命价值体现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现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益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得多。因此,有效教学还要提高教师素养。其具体做法如下:
2.4.1教师要加强备课的有效性
(1)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教师要关注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节与节之间的规律顺序,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化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2)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惑,找准“最近发展区”,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3)选择教法,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要能引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发生成问题;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人思考,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化学学习方法。
2.4.2凸显教学的有效性
(1)降低教学能级。把不适合自己学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创设
情境,激活文本,把教材中复杂、深难之处化为简单、易懂的图形、符号,降低活化能。(2)转化教学资源。用足课程资源、用好现实资源,联系学生资源,把课堂变成立体的教学资源。
(3)重组教学内容。为了突显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几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补充。(4)导入精妙,讲解生动、深入浅出,活动落实,流程自然,真实反馈,结尾无穷。把课程的内容结构通过认知过程转变为学生的知能结构。
2.4.3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1)设置有效的问题。设置好“问题链”是课堂中启发、引导、互动、调控的纽带。精心设置问题:第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量,且注意提问的情境、提问的方式和解答问题的方法;第二“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梯度,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全过程;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指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四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并重视选择间题解决的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独创性,是否解决问题。
(2)保持有效的课堂对话。没有师生的有效对话,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在师与生的互动中、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就会产生亮丽的课堂生成,实现“人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及时反馈与调控,提高讲解的针对性与练习的有效性。
2.4.4提高互学的有效性
备课组是教师互助学习的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提高课程执行力的重要组织。面临共同的愿景、相同的教学内容、相似的学生群体,集体研讨指向性更强。此外,备课组能集思广益,为教师个体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样的教法思路,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
集体备课时,有中心发言人,有学情分析,有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意见,各种教学思路进行碰撞和交流,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实效性会更强。备课组中教师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还能减轻工作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将是我们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3:222-223.[2]余文森.三维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7-4-20.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四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阴市祝塘中学李少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它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更有效;要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愉悦、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学好化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1)唤起化学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不仅不要怕学生问,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多问。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阅读教材习惯,要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题的习惯,要尝试交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不仅想“问”,更要多“问”、会 “问”、善“问”。如对一些实验现象疑问:为什么镁在燃烧时会发出白光、冒白烟?为什么牵牛花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为什么明矾在天然水中才会有净水能力......对一些生活中化学现象的疑问:煤气泄漏时人们会闻到臭味,煤气有臭味吗? 白色衣服与易褪色的有色衣服一起洗涤,为什么白色衣服易染上颜色?为什么工业酒精、干燥剂等都不能食用„„如在阅读:“绿色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的研究”时,产生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酒精代替汽油?为什么说酒精是绿色能源? 等等。总之,要利用可能的机会引导学生问问题,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享受课堂;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利用实验探究,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学生对做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要克服惰性思想改变 “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课下背实验”的陋习。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变选做实验为学生的必做实验。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够做而未安排的实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意识和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钠这一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钠的性质。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思考下列问题:①从实验中可获知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②钠表面变暗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产物又是什么? ③钠熔化成小球后.小球为什么在水上任意方向游动?④根据实验现象,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发生的原因。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积极动脑思考,最后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3)构建问题梯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努力使他们积极动脑、动手,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与满足,从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乐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点后,有一道这样的习题:标准状况下,把22.4LHCL气体通入1L水中,设溶液的密度为1g/ml,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道题的确有难度,所以可以把它设计成由浅入深的几个小问题:①求HCL的物质的量②求HCL的质量③求溶液的质量④求溶液的体积⑤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经过构建问题梯度,一步步引导,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解决此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后进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了解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并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会增强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热情和进一步学好化学的信心。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例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时,我先不讲沉淀的转化,而是先问学生:“你有没有生过蛀牙,你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含氟牙膏能防治龋齿所蕴涵的化学原理吗?”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转为沉思;我趁势说:“要想明白其中的奥妙请翻到教材83页.......同学们边看边讨论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弄清楚了龋齿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方法,并能利用书本提供的羟基磷灰石的化学式和前边所学的沉淀的知识,写出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平衡的离子方程式,最后再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含氟牙膏为什么能防治龋齿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要想有个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营口一中 杨凤萍
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通过新课改实践,我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1、走向生活
如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物质并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学生对“保险丝到底是不是金属单质?”、“洗衣粉到底是不是碱?”等发生了争论,课堂气氛顿时沸腾,学生情绪高涨,愉快而迅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化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化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走向平等
如在“化合价”的教学中,和学生做“拼凑” 练习,你出一种元素,我出一种元素,两种元素要能组成化合物,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再分析两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先由生-师,再到师-生,最后到生-生间互拼。通过这种“拼凑”活动,让学生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再结合课本中所列元素及根的化合价,采用歌诀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既体现出以学生为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化学学习环境。
3、走向合作
如教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开始就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然后给出几个反应,让学生小组合作书写化学 2 方程式并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学生们各抒己见,在小组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最后组间交流,归纳得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
这段教学让学生在猜想、思考、交流等多种形式中探索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走向创造生成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进入小结阶段时,一个学生提出“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花那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呢?”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课时详细探究的知识,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老师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尽量简单地介绍了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法。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那些不断出现“生成因素”。
在以后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实现“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