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课题研究总结
2018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课题研究总结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之间并且还是相互推动的,怎样将三者合力为一呢?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呢?现将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如下。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 “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学校、家庭、家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或者溺爱,或者虐待,或者强制,或者放任,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品德;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落后,有的家庭奉行“金钱或物质刺激”,有的家庭则推行“大棒加蜜糖”等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长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从家乡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如,家乡中还存在“三厅一社一吧”,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抵制“崇洋媚外”的心理;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此外,家长“下岗”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会促使学生意识到竞争的压力而努力学习,同时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有的学生产生轻视自己的父母、轻视工农的思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家乡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建的小区层出不穷,在这些家乡中,真正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建设要求的设施缺乏,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缺少沟通,使“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教育思想得不到统一,相互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家乡教育也由于缺少学校的配合,不能及时而灵活的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成长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出现了真空状态。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协调发展的途径,构建学校、家庭、家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计划、讲针对性、重实效的开展教育活动。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不能单纯的把它归为政府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在教育过程中,三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统一思想,同步教育。为使教育网络切实地运转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此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
其次,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社会风气。
学校要开展“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家访制度,鼓励教师以家访的形式走进家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求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要开展“家长进学校活动”,诚邀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以了解学校,感受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同时,学校要主动与学生所在家乡取得联系,创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第一,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孩子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第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优势。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个基本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第二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1、学生的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2学生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也有退役士兵和社会青年;
3、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德育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单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而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我校正是抓住了这些原因,率先构建起了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更好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下内容就简单地给大家阐述一下我校的德育工作网络。
首先,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肩上的“担子”也是最重的,因此,我校建立了多种德育工作机构和队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
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工作,其余工作则分别由学生科、团委、德育教研室、班主任等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育人局面。第二,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在庄严的环境下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从而使他们受社会以及网络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第三,学校通过举办军训和入学教育,开展国防知识、革命传统、军队优良作风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弘扬我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民族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面对各种困难时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学校还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德育课教学与研究、表彰大会等活动,鼓励学生中的先进份子,树立正气,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其次,学校在与学生家庭方面的沟通工作,主要是通过“家访”。这是我校德育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为什么还会出现像小学生时期的管理模式呢?个中缘由就是因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来是学校的主业,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从来没有脱离家庭与社会而孤立存在的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场所——家庭,在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纽带就是家访。我校领导认为,学校虽是职业学校,但在重视学生的成才的同时,从某种角度上说,中职学生成长中的挫折要多于他的同龄人。在教育中,我们更关注他们的人格培养,不仅重视他们在校的表现,更要追根溯
源地关注他们成长的轨迹。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家访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真心的关爱和他们自身得到的重视,树立自信。家访活动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架起这座桥,学校与家长之间能极大地增进了解,解决日常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依靠和支持学校,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谋划未来。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有部分同学是来自外省的,因此,让老师到每个家庭里面去家访是显得不太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领导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电话家访”这样一个方法,要求每个班主任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期中考试后等等,要给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打去电话,进行一个电话家访,向家长汇报一下其子女在校时的表现,以及向其家长了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家长和老师都对自己的子女和学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家访也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多样的形式才有利于交流。我校特色家长会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一种特殊的“家访”。在学生专业技能、才艺展示中让家长全面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同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这样也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与学校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对家访也比较认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受人重视已经习以为常,混个毕业证的想法也见怪不怪。最初不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还有家访,又不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最怕老师告状,所以强烈反对。但没有想到老师的家访,没有单独批评,还有表扬和鼓励。还有那次才艺展示的家长会,让父母第一次看到了自
己的风采,他们感动得流泪了,自己也第一次相信自己也可以是个有才能的人,家访还使别的好多同学有了较多变化。家庭贫困的某同学,通过家访得到学校的资助,他安心地学习了;那不讲道理,爱顶撞老师的同学,变得对老师恭恭敬敬了;那个不爱劳动的同学,能积极地完成扫除任务了;那个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了;不为别的,只为下次家长会给家长一个惊喜。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降到最低程度,没想到学校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视。他们说,家访很好,使我们这些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和表现。学校管理这样严格,又这样认真负责,真是我们家长的荣幸,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共同商定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对教育孩子树立起了信心,对学校教学情况和各项政策的了解,让我们心中有了较明确的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最后,学校在与社会联系的德育教育方面工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体现。一是聘任法制副校长及召开法纪教育大会,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二是邀请专家来我校做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面对压力时应如果作出正确的心理调适;三是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和职业规划教育;四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公益活动,如参加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广东省教育厅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东休渔放生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惜自然的意识;五是学校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在学生第三年在外顶岗实习的时候,还不忘要求企业在培训学生的工作实操能力以外,更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正是由于学校构建了这一较为健全的德育工作网络,才使我校学生的素质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旷课、缺课的情况越来越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之密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一个“学生听教,学校有序,家长满意,社会好评”的和谐局面,为我校进一步建设成“万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构建这一德育网络,还让我们作为中职德育教育者积累到了更多新的经验。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 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
爱国主义表现。
其次,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再次,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 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
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最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把“掌握一技之长,回报父母社会”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可以实践的内容,尽量克服德育工作的“高”、“大”、“空”、“远”现象,做到“近”、“小”、“实”、“亲”。
以上这些,就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经验,若有可取的地方,不妨大家共同探讨,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出改进,让我们的中职教育事业重塑辉煌,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11--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说起养成教育,孔子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说。养成教育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养成教育。
目前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常遇到与家庭、社会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学校里大张旗鼓搞德育,学生一出校门,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就大打折扣。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
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任务。我个人认为,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探索和思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必然要在教育要求、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
1、继续加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每周一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总结反馈一周内的各类信息,表扬好人好事,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感化学生;
2、制定阶段性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树立德育层次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开展“阳光少年总动员”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每月主题(文明待人、主动学习、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等行为常规和良好品质),围绕这些主题,组织学生针对性地自查自纠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民谣知规范、情景演示强规范”等有计划有组织的养成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行为常规。
二、加强家校联系,有效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学校积极组建家长委员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到家庭。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主题班会和学校管理等活动,发动教师多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家长携手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化教育方式。
三、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寻求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使德育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得情感认同,使学生个性与才华得到较完美的发展。学校书法老师和小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写春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助人的乐趣。又如每逢重阳节,学校就组织学生赴“老年人康乐中心”和敬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包饺子,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们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等。
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2
学校、社会、家庭 “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严务乡中心小学
2012.9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社会一些不健康东西的涌入,特别是享乐、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德育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对中小学德育建设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要认真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坚持德育首位,育人重育心,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德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德育工作的落实,主阵地又是学校这块热土,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为此,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就落在了中小学。要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思想,采取以中小学主要领导挂帅,共青团、少先队为龙头,学校政教和班主任为基础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德育环境建设为契机,狠抓学校德育工作。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四个建设,三个教育活动。
l、德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必须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政治合格,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骨干担任德育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团队干部和政教干部,让其放手、放胆,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及系列活动。
2、德育基地建设。德育基地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要以当地名胜或烈士陵园为学生爱国主义校外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以学校政教、少先队牵头,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通过在烈士纪念碑下,讲革命传统、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认真抓好学校内部德育基地的建设,如学校德育室、队部室、校史陈列室、科技活动室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学校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德育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如团队主题性活动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每日升降旗制度、国旗下讲话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制度、学生违纪管理制度、与社会、家长联系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落实,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德育环境建设。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教育部门要抓,而且全社会都要共同抓。在这方面,必须从优化德育环境入手,坚持落实“三百”方针,组织学生看一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读一百本爱国主义书籍,唱一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德育活动主旋律。首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狠抓校园内部德育环境建设,每天对学校发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宣传,对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评论,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达到督促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利用学校张贴的宣传内容,名人名言、标语口号、名人名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园宣传画以及学校公开栏,黑板报、墙报、壁板、科技成果展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健康、活泼向上。再次是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及净化建设,校园坚持一日三扫,教室窗明几净,校园整洁美丽,处处赏心悦目,陶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尊敬老师,校内校外保持一致,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不打人骂人,关心爱护同学,热爱学校公益事业,爱护学校公物,不攀摘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持校园清洁卫生,校外不毁坏公共设施,不偷盗,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要求中小学生不看黄色淫秽录相和书刊、不赌博、不迷信、不打游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紧密配合,共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
5、狠抓未成年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把它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单一到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优势,挖掘教育内涵,发挥教育功能。同时,各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6、争做“五好小公民”,开展育心教育。五好小公民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育心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对“五好小公民”的评比和对未成年人的育心教育,塑造了学生美的心灵,让学生处处以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美的东西为镜,时时对照自己。“以人为鉴而明荣辱”,使未成年人随时以先进的人物为榜样,以真善美熏陶自己的心灵,主动与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作斗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的侵入,从而修正了自己的言行,促进了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
7、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让学生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评论,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标志性建筑和龙头企业,慰问孤寡老人和军烈属,体味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收集和观看反映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图片、数据、资料,通过算账对比,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看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坚持法制进校园 依法治校
法制进校园,依法治校,这是时代的呼唤。请法制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上法制课,除给学生讲法律基本知识外,要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利用剖析的原理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从案件侦破,案件的性质,治安处罚,刑事责任的承担,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警示学生,防患于未然。更要让中小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法》、《劳动法》、《防震减灾法》、《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要积极建立“警民共建”学校,定期请武警、公安、交警到学校研究工作,请他们为学生讲社会治安、交通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知识,为整顿学校秩序、防止社会干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到监狱进行参观调查,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从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后的悔恨以及渴望重新做人的愿望,倾诉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深深地触动,为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法制教育方面,应不单纯只靠司法部门的配合,而在学校内部同样营造一片法制天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中小学普法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普法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普法与学校“三风”、“三化”相结合,普法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普法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做好宣传工作,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法律知识问答及时事政治问答,组织学生观看警示教育片,在每个教室和德育室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五爱”、“五心”、“十情”、“文明学生标准”等,让学生随时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净化学生的灵魂,让不良行为自然泯灭。
通过法制建设进校园,在学生中普法、让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规范学生的思想、言行,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守法,什么是犯法,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教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份。要充分利用其职能作用,配合学校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
1、抓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年三月和九月,在新学期开始,可邀请当地家长委员会相关人员深入各中小学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讲艰苦奋斗史,并协助学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听老师的话,教育大同学要关心爱护小同学,激励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学雷锋、做好事”,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让学生比行动,比思想,看谁讲文明,看谁讲礼貌,看谁好事做的多,通过评比,有效促进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抓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或名胜古迹进行缅怀先烈、历史考证等活动。请关工委或家长学校领导配合学校为学生讲革命史,讲烈士事迹,讲英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从小立壮志,踏着先烈足迹,去实现先烈未完成的遗愿,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
3、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实行延安精神进校园。延安精神进校园,是强化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倡导艰苦朴素,不侈奢浪费,用延安精神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处处为集体着想,用延安精神磨练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时时牢记阶级苦,不忘革命人。通过对中小学实施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延安精神系列教育,使学生普遍养成艰苦奋斗,爱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不侈著浪费,不攀比,不摆阔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减轻学生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减轻学生负担,不但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其健康成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各种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社会现实的调查和讨论,开展社会评论活动,使学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组织做保证,以德育为首位,以法律为武器,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对中小学生广泛地进行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要真正落实德育教育,使之收到实效,一是社会大环境的根本改变,二是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完善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效合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德育阵地、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方能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才能有效地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五篇: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七叉镇中心学校
2011-2012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社会一些不健康东西的涌入,特别是享乐、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德育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对中小学德育建设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要认真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坚持德育首位,育人重育心,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德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德育工作的落实,主阵地又是学校这块热土,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为此,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就落在了中小学。要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思想,采取以中小学主要领导挂帅,共青团、少先队为龙头,学校政教和班主任为基础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德育环境建设为契机,狠抓学校德育工作。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四个建设,三个教育活动。
l、德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各中小学必须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政治合格,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骨干担任德育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团队干部和政教干部,让其放手、放胆,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及系列活动。
2、德育基地建设。德育基地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中小学要以当地名胜或烈士陵园为学生爱国主义校外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中小学生,以学校政教、共青团、少先队牵头,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通过在烈士纪念碑下,讲革命传统、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认真抓好学校内部德育基地的建设,如学校德育室、队部室、校史陈列室、科技活动室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学校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德育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如团队主题性活动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每日升降旗制度、国旗下讲话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制度、学生违纪管理制度、与社会、家长联系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落实,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德育环境建设。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教育部门要抓,而且全社会都要共同抓。在这方面,必须从优化德育环境入手,坚持落实“三百”方针,组织学生看一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读一百本爱国主义书籍,唱一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德育活动主旋律。首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狠抓校园内部德育环境建设,每天对学校发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宣传,对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评论,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达到督促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利用学校张贴的宣传内容,名人名言、标语口号、名人名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园宣传画以及学校公开栏,黑板报、墙报、壁板、科技成果展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健康、活泼向上。再次是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及净化建设,校园坚持一日三扫,教室窗明几净,校园整洁美丽,处处赏心悦目,陶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尊敬老师,校内校外保持一致,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不打人骂人,关心爱护同学,热爱学校公益事业,爱护学校公物,不攀摘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持校园清洁卫生,校外不毁坏公共设施,不偷盗,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要求中小学生不看黄色淫秽录相和书刊、不赌博、不迷信、不打游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紧密配合,共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
5、狠抓未成年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把它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单一到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小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通过实施“三百”活动,利用德育“七个一”工程,认真开展“五自”活动和“两史一情”教育,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优势,挖掘教育内涵,发挥教育功能。同时,各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6、争做“五好小公民”,开展育心教育。五好小公民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育心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对“五好小公民”的评比和对未成年人的育心教育,塑造了学生美的心灵,让学生处处以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美的东西为镜,时时对照自己。“以人为鉴而明荣辱”,使未成年人随时以先进的人物为榜样,以真善美熏陶自己的心灵,主动与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作斗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的侵入,从而修正了自己的言行,促进了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
7、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各中小学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让学生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评论,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中学可开展班级和个人创星活动,每周评比一次,小学开展评选“文明学生”活动,每周表扬一次,并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同时,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标志性建筑和龙头企业,慰问孤寡老人和军烈属,体味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收集和观看反映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图片、数据、资料,通过算账对比,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看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坚持法制进校园 依法治校
法制进校园,依法治校,这是时代的呼唤。请校外法制课教师定期(每月一次)给学生上法制课,除给学生讲法律基本知识外,要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利用剖析的原理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从案件侦破,案件的性质,治安处罚,刑事责任的承担,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警示学生,防患于未然。更要让中小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法》、《劳动法》、《防震减灾法》、《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要积极建立“警民共建”学校,定期请武警、公安、交警到学校研究工作,请他们为学生讲社会治安、交通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知识,为整顿学校秩序、防止社会干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到监狱进行参观调查,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从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后的悔恨以及渴望重新做人的愿望,倾诉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深深地触动,为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法制教育方面,应不单纯只靠司法部门的配合,而在学校内部同样营造一片法制天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中小学普法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普法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普法与学校“三风”、“三化”相结合,普法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普法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做好宣传工作,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法律知识问答及时事政治问答,组织学生观看警示教育片,在每个教室和德育室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五爱”、“五心”、“十情”、“文明学生标准”等,让学生随时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净化学生的灵魂,让不良行为自然泯灭。通过法制建设进校园,在学生中普法、让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规范学生的思想、言行,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守法,什么是犯法,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教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份。要充分利用其职能作用,配合学校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
1、抓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年三月和九月,在新学期开始,可邀请当地家长委员会相关人员深入各中小学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讲艰苦奋斗史,并协助学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听老师的话,教育大同学要关心爱护小同学,激励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学雷锋、做好事”,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让学生比行动,比思想,看谁讲文明,看谁讲礼貌,看谁好事做的多,通过评比,有效促进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抓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或名胜古迹进行缅怀先烈、历史考证等活动。请关工委或家长学校领导配合学校为学生讲革命史,讲烈士事迹,讲英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从小立壮志,踏着先烈足迹,去实现先烈未完成的遗愿,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
3、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实行延安精神进校园。延安精神进校园,是强化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倡导艰苦朴素,不侈奢浪费,用延安精神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处处为集体着想,用延安精神磨练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时时牢记阶级苦,不忘革命人。通过对中小学实施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延安精神系列教育,使学生普遍养成艰苦奋斗,爱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不侈著浪费,不攀比,不摆阔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减轻学生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减轻学生负担,不但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其健康成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各种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社会现实的调查和讨论,开展社会评论活动,使学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组织做保证,以德育为首位,以法律为武器,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对中小学生广泛地进行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要真正落实德育教育,使之收到实效,一是社会大环境的根本改变,二是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完善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效合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德育阵地、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方能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才能有效地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