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第二篇:赤壁赋知识点
《赤壁赋》知识整理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一、古文化常识:
(一)走进作者:旷世奇才——苏东坡
1、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
2、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3、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宋初四大书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旷世奇才!
(二)课题背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三)关于“赋”
①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②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③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④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屈原为代表)、汉赋(汉代)、骈赋(魏晋以后)、律赋(唐代)、文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等几个发展阶段。
⑤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⑥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⑦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二、珍珠滩:文言知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1、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2、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记住文中至今还常用的四字短语: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三)练一练
1、下列加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rãn xū)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冯虚御风(píng)......B、桂棹(zhào)愀然(qiǎo)舳舻(zhú lú)倚歌而和(hâ).....C、酾酒(shī)横槊(shuò)渔樵(qiáo)山川相缪(miáo)....D、江渚(zhǔ)匏樽(páo)蜉蝣(fú)嫠妇(l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正襟危坐()危楼高百尺()..B、东望武昌()顺流而东()..C、举匏樽以相属()举世无双()..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泣孤舟之嫠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4.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固一世之雄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而今安在哉?()(4)凌万顷之茫然()(5)渺渺兮予怀()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
,羽化而登仙。
⑵ 其声呜呜然,。
。⑶ 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篇:《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2.歌: 扣舷而歌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4.然: 其声呜呜然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而卒莫消长也何为其然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
2.凌万顷之茫然
3、徘徊于斗牛之间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江陵
10、渺沧海之一粟
11、歌窈窕之章
12、哀吾生之须臾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10、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1、固 固一世之雄也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三、成语 1.沧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遗世独立: 4.不绝如缕: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七、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杯盘狼藉:
6、逝者如斯:
7、旌旗蔽空:
8、舳舻相接: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9.渺渺兮予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徘徊hái 枕藉jiâ 幽壑hâ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二、语段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1.对粗体的词意判断正确的是(1)徘徊于斗牛之间(2)相与枕藉乎舟中(3)扣弦而歌之(4)依歌而和之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是(1)何为其然也(2)而今安在哉(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乌台诗案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年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相同,3与4相同 D.1与2 不同,3与4 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是: A.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的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第四篇:前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前赤壁赋》
第一段
一、注音:
1、壬戌 rénxū
2、属客 zhǔ
3、窈窕 yǎo tiǎo
4、少焉 shǎo
5、冯虚御风píng
二、通假字:
1、属客:同“嘱”,劝人饮酒。.
2、冯虚御风:通“凭”,乘。.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既望:过了望日,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朔,农历每月初一)
2、清风徐来:缓缓地。.
3、水波不兴:兴起。.
4、徘徊:停留。..
5、白露横江:笼罩,弥漫。.
6、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7、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8、浩浩乎:助词,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在意义。.
9、而不知其所止:和后面的动词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表示„„的地方。.
四、重点句翻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凭小船儿自由飘荡,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面多么辽阔,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好像离开了人世,无拘无束,飞升变化,登上仙境。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倒装 .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倒装 ..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倒装,“万顷”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代表江面,“茫然”作“万顷”的定语,表示修饰。“之”,助词,起到了帮助定语后置的作用。注:倒装句一般只有四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
第二段
一、注音:
1、饮酒乐甚 lâ
2、扣舷 xián
3、桂棹 zhào
4、溯流光sù
5、倚歌而和之 hâ
6、幽壑hâ
7、嫠妇lí
二、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三、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 .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扣舷:敲。.
2、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4、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五、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唱和。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那声音呜呜的,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扬,如同不断的细丝。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箫声的“悲凉”及感染力,衬托哀怨的心境。
第三段
一、注音:
1、愀然 qiǎo
2、山川相缪 liáo
3、舳舻 zhú lú
4、旌旗 jīng
5、酾酒 shī
6、横槊赋诗 shuò
7、扁舟 piān
8、匏樽páo zūn
9、蜉蝣 fú yóu
10、挟飞仙 xiã
11、骤得zhòu
二、词类活用:
1、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端正。.
2、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破荆州:形容词作动词,攻占。.
5、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6、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7、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三、重点词解释:
1、愀然:忧愁的样子。..
2、正襟危坐:端正。.
3、山川相缪:缭、盘绕。.
4、郁乎苍苍:助词,形容词的词尾。.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6、方其破荆州:当。.
7、酾酒临江:面对。.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却,表示转折。..
9、举匏樽以相属:同“嘱”,劝人饮酒。.
10、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挟飞仙以遨游:偕同,与„„作伴,与„„一起。.
12、知不可乎骤得:表示语气的停顿;立刻,马上。..
13、托遗响于悲风:寄托。.
四、特殊句式:
1、何为(为何)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在安)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5、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
6、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
五、重点句翻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可是如今在哪里呢?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的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第四、五段
一、注音:
1、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éng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zàng
3、洗盏更酌
gēng
4、杯盘狼籍 jí
5、相与枕藉乎舟中jiè
二、词类活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重点词解释: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往;表示转折,却。..
2、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表示假设语气;竟,简直。..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即使。..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听到;看见。..
6、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享用。..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8、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现代文中必须写作“狼藉”)..
9、相与枕藉乎舟中:相当于“于”,介词,在„„。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而又何羡(羡何)乎?
2、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五、重点句翻译: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变;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在船上互相枕着靠着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注:关于“乎”:
1、形容词的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介词,相当于“于”。(相与枕藉乎舟中)
3、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相当于“啊”
(而又何羡乎)
第五篇:文言文知识点
《陋室铭》知识梳理
(九下179-180)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和“铭”文体特点。
二、重点字词:(九下179-180)
三、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三、思想内容: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主旨,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以古代名贤自比,意在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物质方面的确比较简陋,但这里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何陋之有”是说我志趣方面并不鄙陋,而是高雅绝俗。
五、艺术特点:(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托物:陋室;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类比手法。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知识梳理
(七下214)
一、文学常识:宋濂和“序”文体特点。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序,这里是赠序,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
二、重点字词:(七下214-215注释)
四、思想内容: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马生刻苦好学。注意“勤”与“艰”字。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读书难,要借书,抄书;(2)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3)求教难,常遭“叱咄”;(4)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2、作者成人后求学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怕吃苦。为获得知识,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2)学习兴趣浓,以苦为乐。(3)非常虚心,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 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股是说战国时代,苏秦,读书瞌睡时,就用锥子扎大腿。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爱莲说
一、用原文回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体现莲自尊自爱(或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辱)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理解
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为了突出作者独自喜爱莲花,衬托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
直的品德。
3、作者通过衬托,表达了怎样志向?
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直的品德。
4、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爱莲:保持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追求功名富贵。
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不追逐功名富贵、庄重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曹刿论战
一、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2.“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二、阅读理解
1、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2、“何以战?”在文中的作用?引出下文对迎战条件的分析(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表现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衬托出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5、“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一、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二、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6、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对比的手法)
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7、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出师表》要点:
一、第一段:
1、诸葛亮为什么先从“先帝创业未半”写起:a、流露出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b、使刘禅认识到自身任务艰巨
2、形势危急体现在: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今天下三分。C益州疲弊
3、有利条件是:a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就纳谏方面提出建议:开张圣听
5、用“宜”与“不宜”的好处:语气委婉,态度恳切、坦诚
二、第二段:就赏罚方面提出建议:赏罚公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第五段:
1、就用人方面提出建议:亲贤远佞
2、诸葛亮对比先汉后汉的用意:a、意在说明国家的“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能否亲贤远佞。B、希望刘禅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四:第六段:
这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两件事。
五、第七段:
1、“大事”在本文具体指(北伐的目标是,“此臣所以报先帝”的“此”指代的是):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六、作者在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
七、《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
1、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
2、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
三峡 阅读理解:
1、为什么先写夏水?
(1)夏水最能体现三峡水的湍急的特点。
(2)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连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两山夹水为“峡”,夏水的湍急和山的特征是相关的,所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写。
2、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3、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引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凄清、悲伤的气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山:雄奇险峻,夏水:急而大;春冬:清荣峻茂;秋季:静寒悲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参考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问题简答:
1、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4、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试分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是指文段中的六位名人,又指那些承担重任或能够承担重任的人。
8、语段
(一)中说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一个人在犯错之后不断地反省、反思,才能改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考试失利后要总结失分点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才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9、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排比。作用:①列举大量事例,突出艰苦磨难对造就人才的作用;②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修辞1分,作用2分。)
10、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散文、诗词和书画上均有惊人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文眼为“闲”字
2、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①比喻。“积水空明” 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尺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动中有静,动而愈见其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就是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闲人”的含义
“闲人”,一方面指自己被闲置,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复杂的感情:
有被贬谪的的落寞;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安闲自适;有放下的豁达乐观;有自我欣赏。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论语
一、知识点归纳:
1、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为人处世:人不知而不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人生哲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简答:
马说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作者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章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5、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在位的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6、本文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7、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用原文回答
1、表达作者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或者显示作者豁达的襟怀和坚定的信念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思考
1、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诗人长期遭贬的无限辛酸,流露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愤懑和不满。
2、赏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含义丰富。第三句引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悼念之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朋友的不满。
第四句引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3、描述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画面,并揭示这两句的含义(哲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含义(哲理):运用比喻,蕴含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感情: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途升沉的豁达胸怀,处境虽然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愤懑之情和对老朋友的怀念。
4、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这句的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以此结尾,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用原文来回答
1、《破阵子》中写梦中慰劳将士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中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空有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即点睛之句)是:可怜白发生
二、思考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写作者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分别从视觉、听觉,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5、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性格豪放,热爱祖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爱国将士。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用三个意象描绘秋末之景,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游子寂寞愁苦内心。“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优雅恬静的画面,和曲中其它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反衬了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古道西风瘦马”字词描绘荒凉凄冷的画面,再次烘托游子孤苦寂寞的内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夕阳”照应前面的“昏”,直接抒发了游子肝肠寸断的愁苦之情。主旨:表现了游子的孤苦凄凉漂泊之情,表现了思乡之情。《试题研究》61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的修辞“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一方面写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吊古伤今之时的内心的悲愤。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兴时,大兴土木,百姓遭受徭役之苦,王朝灭时,战火不断,百姓遭受兵役之苦。
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
《使至塞上》
1、首联: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轻车前往西北边塞,写出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
2、颔联:借“蓬”“雁”自况,有飘零之感,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3、颈联:“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长河”表现了黄河横贯沙漠之磅礴气势,“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不仅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又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尾联:(1)用典:东汉窦宪在燕然山大败匈奴,刻石勒功。
(2)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5、思想感情:有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对雄奇壮阔的边塞景象的赞美;内心变得豁达。
雁门太守行
1、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敌众我寡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二句借日光显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威武雄壮;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我军将士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紫红的血迹,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援救作铺垫。
3、颈联:写夜袭。“半卷”,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借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烈豪情。夜
4、尾联: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思想感情:表现战士们凛然无畏、奋勇杀敌和誓死报国的英雄情怀。
钱塘湖春行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写出了初春西湖水涨的情景,也写出了水域的阔大,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零零星星的野花开放的情形,“渐欲” 强调了花儿开放的数量不多,表明是早春,可以让人联想到不久后花儿竞相开放的情形;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主旨:通过描写西湖秀美的初春的景色,抒发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的心情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融情于景,表现了 世人开阔的胸襟,激荡的胸怀(立志要统一全国,建功立业)和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奋斗的精神。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又向西方落下来。好像从海里升起来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它那远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表明困难重重。
表现战争的悲壮,战士们的豪情壮志。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这是作者奇特的想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主旨: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试题研究》60页第二题。
次北固山下
一、理解性默写:
1、“次”的意思是停泊。诗歌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问题: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视野十分开阔,且与“悬”字对应。
5、请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画面。
在残夜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6、请任选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对偶、拟人修辞。对仗工整,“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
(2)充满哲理: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3)“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五律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全诗表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充满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首联,借景抒情。点出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杜少府上任地点。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直接劝慰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不必伤感。
颈联,运用对偶、对比修辞,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写人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尾联,再次劝慰友人,表达出豁达豪迈的情怀。
一、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劝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渔家傲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
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运用互文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主旨:思乡忧国,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妙处。
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请分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的表达效果。答:“弄”意即“嬉戏”,描绘了作者在月下翩翩起舞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生活的热爱,为下文写月色作铺垫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答: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