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2-04-20 03:3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

第一篇: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

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

【摘要】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作为两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它们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文章从学科的学科类别、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异同,并界定了相关的一些概念。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澄清相关学科知识的模糊之处,并有助于这两个学科在未来的定位和发展。

【关键词】哲学;社会;哲学社会学;社会哲学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xx年8月在北京市召开,本文所要讨论的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均在该会议的99场分组会议主题之列,时至今日,国内学界对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仍然不是很清晰,笔者在下文中将尝试从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学科类别、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对与这两门学科相关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辨析。在对哲学社会学(Sociologyofphilosophy)与社会哲学(Socialphilosophy)这两门学科进行多角度的辨析之前,我们先要探讨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合理地界定哲学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按照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说,哲学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是旨在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的“人学”,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的理性把握。[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阶段的人类社会都是以当时当地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围绕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可以形成当时社会包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而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产生了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习俗、思想文化等),它反映、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哲学属于上层建筑。哲学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社会里经济基础的产物,根植于社会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方式。可以说哲学来源于社会,它是人类思维对于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不同的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的哲学,每一个时代也会有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哲学。若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转变,那么属于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哲学也将会随之改变,以反映、服务和反作用于新的经济基础。但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往往不会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刻变化,有时超前于时代,有时又落后于时代;而在社会不稳定的时代里,还会出现不同哲学流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在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调整和稳定后,哲学又总会归于统一,重新适应和反映新确立的'经济基础。总而言之,哲学源于社会,属于社会中的“上层建筑”,但又保持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反作用。目前学界对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表述,由于这两门学科在学科的英文名称上颇为相似,导致了它们甚至在某些场合被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笔者将试着对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开展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学科类别辨析

学科是一种范式(Paradigm),每一门学科的创立都是一次将知识进行条理化梳理的过程。一门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其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xx年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2],我国的学科分为四个层次,即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一般地,一级学科可以简称为“学科”,二级学科可简称为“专业”,三级学科可简称为“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哲学社会学所属的一级学科为社会学,哲学社会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为社会学其他学科,而社会哲学所属的一级学科为哲学,社会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为哲学其他学科。由此可知,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它们在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均有差异。

2.学科概念辨析

概念按逻辑可分为内涵和外延,给概念下定义即说明其内涵。形式逻辑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一定的规则。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属加种差的方式。其具体的步骤就是:首先,找出被定义项的属概念;其次,找出种差;最后,将种差与属概念结合成完整的定义。[3]下面笔者就以该方法来对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概念进行定义。通过属加种差的方式来对“哲学社会学”概念做出界定,第一步即找到其属概念,哲学社会学的中心词为社会学,那么“社会学的一条分支学科”便是哲学社会学的属概念。第二步是找到哲学社会学的种差,也就是要找到一条处于哲学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社会学分支。哲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来源为哲学活动。通过结合种差与属的概念,可将哲学社会学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哲学社会学是将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研究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学科,同时也研究社会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它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下面笔者继续使用属加种差的方式来对“社会哲学”概念做出界定,第一步即找到社会哲学的属概念,社会哲学的中心词为哲学,哲学应为社会哲学的属概念。第二步是找到社会哲学的种差,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来源为社会。通过结合种差与属的概念,可将社会哲学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社会哲学是一门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将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3.理论基础辨析

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都有着相对独立的理论基础。社会学自19世纪上半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时便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认为是一门与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的有实证主义传统的学科。一般认为,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4]哲学通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进入了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之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学的分支也愈发庞杂,例如有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也有针对社会学自身的理论、方法、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哲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是哲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问题,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科学中与哲学、社会学有关的学科,其核心学科是社会学。哲学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对其产生影响的学科有社会学理论内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的、基本的问题的学科,它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其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它通常使用的是系统化的方法,并辅以理性论证作为基础。“社会哲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提出的,他用“社会哲学”表述人类社会的一般理论。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StuartMill)在他的著作《论自由》(OnLiberty,最早被译为《群己权界论》)中阐述了社会可以合法给予个人的权利的性质与范围,一般认为是密尔创建了现代社会哲学。笔者以为,社会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人文学科中同哲学、社会学有关的学科,其核心学科是哲学,固然它与很多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作为哲学这个学科的分支之一,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来自哲学。

4.研究对象辨析

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在使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属加种差的方式对二者下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在属概念上的区别。由于哲学社会学是将哲学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去研究,所以哲学社会学的的研究对象为哲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由于社会哲学是将社会作为对象进行的哲学反思,所以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在研究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之时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即将社会科学哲学与社会哲学混为一谈,要知道社会科学哲学同样是一门哲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社会科学,与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大差异。

5.研究方法辨析

研究方法指的是在研究中发现的新现象或提出的新理论,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与办法。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在研究方法上面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是这两门学科的学科交叉路径不同,从而导致了它们是不同的一级学科(前者为社会学,后者为哲学)下面的分支学科,换句话说,虽然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均为社会学与哲学交叉融合所形成的学科,但由于学科交叉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这两门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例如结构功能论理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等)对哲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而社会哲学则是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例如通过思辨或哲学实验等方式来研究社会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分支学科,二者在学科类别、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仅为笔者在相关领域做的一点初步研究,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这两门学科目前在我国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随着对这两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们在学科领域方面的界限会越来越清楚、明显。与此同时,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会得到加强,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彼此之间并非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它们之间一方的发展可作为另外一方发展的基础,并促进另一方的发展,我们在承认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区别与界限的同时,决不能否认这两门学科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有区别就把这两门学科割裂开来,也不能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便将二者等同起来,混为一谈。相关的研究还有待于学术共同体中的专家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论证,以帮助我国在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学科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汪信砚.什么是哲学?———从人文学科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xx(11):2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54—20xx)[S].北京:国家标准出版社,20xx.[3]雍奇.逻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60.[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2.

第二篇: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学基本书目

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学基本书目

一、方法论著作。

1、(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求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二、历史学著作。

1、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韩民青:《文化的历程》(一、二、三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7、(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 译,三联书店1997年。

8、邹铁军 主编:《自由的历史建构》,人民出版社1994年。

9、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章开沅

罗富惠 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英)哈耶克等编:《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

19、凌志军:《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1、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威尔伯·施拉姆: 《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 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2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25、(法)皮埃尔·阿尔贝:《世界新闻简史》,新华出版社1985年。

26、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8、(美)埃德温·埃墨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

29、王芝琛、刘自立编:《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30、(英)阿·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1、(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三、哲学、美学著作。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2、(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何怀宏:《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

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台湾学生书局。

9、张再林:《中西哲学比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1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1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6、(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8、(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9、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朱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3、弓肇祥:《真理理论——对西方真理理论历史地批评地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4、(德)费希特:《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5、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7、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彭漪涟:《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法)罗素:《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30、(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吴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瞿铁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英)大卫·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四、文化学著作。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吴予敏:《无形的网络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6、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7、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9、马廉颇:《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于文绣:《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岱年、汤一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史蒂夫·莫滕森:《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戴侃、辛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潘亚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0、(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21、(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3、(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8、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

29、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30、庄锡昌:《二十世纪美国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31、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2、卞谦:《理性与狂迷:二十世纪德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3、丁建弘:《普鲁士的精神与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马勇:《中国近代文化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5、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36、钱乘旦、陈晓津:《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五、政治学著作。

1、(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春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英)约翰·基恩:《媒介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7、(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9、(法)托克威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英)约翰·弥尔顿:《为英国人民声辩》,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美)里夫斯:《美国民主的再考察》,吴延佳、方小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7、(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英)约翰·邓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20、(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英)贾斯廷·罗森伯格:《质疑全球化理论》,洪霞、赵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英)阿龙:《约翰·洛克》,陈恢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0、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成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3、(美)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曹沛林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4、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六、社会学著作。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思想进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0、(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4、(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全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与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王东进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7、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宗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美)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4)1998年版 20、(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26、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30、(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七、新闻学、传播学著作

1、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2、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吴予敏:《无形的网络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5、(荷兰)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7、(美)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8、(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藜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9、(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媒介与战争》,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1、(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14、(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体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版。

17、(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8、(加)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英)泰玛·利贝斯、(美)伊莱休·卡茨:《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刘自雄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20、(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刘利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2、(美)约塞夫·塔洛:《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洪兵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4、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传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5、(美)T·巴顿·卡特等:《大众传播法概要》,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9、(美)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30、(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1、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2、(法)洛特菲·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33、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版。

34、(美)爱德华·赫尔曼等:《全球媒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7、(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年版。38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9、(美)迈克尔·舒德森:《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何颖怡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40、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42、(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43、(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4、(美)唐·R·彭伯:《大众传播法》,张金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

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

会科学研究

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好范文版权所有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

向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提出挑战

在经济学领域,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

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物质的),信息或知识只被

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经济增长更直接地

取决于知识的投资,知识创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次,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实践证明价值规律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信息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有所区别,它使商品的质发生了某种改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还有分

享的含义。那么,信息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当度量信息产品的价值时,知识和创新在信

息产品价值的构成上占有多大的比重,怎样测定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需要进一

步探讨。此外,经济稀缺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也受到挑战。

在哲学领域,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时空

观,同时赋予哲学一些基本概念——“实在”等以新的内涵。如“虚拟实在”也是“实

在”,在信息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个意义上,它是实在的,同时它不仅超

越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还向传统认识论中的二元对立模式,特别是认识和实践的对立提出挑战,提倡智慧型思维,创造了新的思

维方式。

在社会学领域,对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用

传统的社会学观点和概念难以解释或不能涵盖。如社区概念、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社会

分层理论等等,都面临着挑战。

在法学领域,将改变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即习惯于对与错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同时,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法律制度是按照地理界

限划分,以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界是法律规范有效的界限,如民商法、刑法、知

识产权法等都有着明确的地域概念。而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网络形成了新的时

空,这对传统上习惯以地缘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新闻学领域,冲击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传播理论中,职业传播者、媒

介和受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从网络传媒来看,这三个要素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是

不仅改变了职业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二是

大众媒介与网络融合形成新的媒体,网络上各种新闻组或信息站点也成为一种新的媒体

;三是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或交流者,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

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大众传播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的性质、过

程和影响,特别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面对网络传媒的迅

速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或重构。

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发展将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引起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的变化;同时,对一系列在信息时代产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需要

作出预测,进行理论概括,这是目前面临的理论问题。

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大量新课题

代表着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伴随着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

题,引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哲学工作者在探讨:的出现,对人们的观

念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观念迎接信息社会;它给予社会生产

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那些变化,并对已经发生、可能发生的社会变化进行探讨

;研究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文明的转型。

经济学工作者在研究:宏观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内容和运行规律,知识产

第四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分析

任何一个人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体的人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人作为价值客体,他的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社会的奉献。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个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成为自我奋斗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社会又会给奋斗者以回报,满足他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个人和社会在索取-奋斗、贡献-回报的循环中,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的途径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新的实践形式层出不穷。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既可以通过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更换社会角色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十节课的时间,对于学习哲学来说真是太少太少了,也许我们才刚刚入门,也许我们还没有入门。不过经过十节课的耳濡目染,我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也许老师看了会觉得肤浅,觉得我什么都不懂,可是哲学这东西没有对错,只有心中所想,脑中所思,所思所想即是哲学。

西方先贤所探求的哲学我还不能理解多深,可我知道哲学绝不是空想,虽然哲学有理想主义,可理想主义也不是空想主义。哲学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道路,它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比如说一个农民,他可能弄不清哲学是怎么一回事,但他知道种子种下可以种出庄稼,这也是哲学。哲学是一种道理,它代表了世界的一种客观规律,哲学是无处不在的,你看不到它,可它实实在在的就在那里,和我们所见所闻融为一体。

哲学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哲学无用。是的,哲学不能带给我们现实中的利益和享受,甚至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切都会变得清晰明了。尽管有的时候会变得和眼前所见不同,甚至背道而驰,但那真真正正就是真理所在。哲学,教会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去看清这个世界。

老师说,哲学使人变得聪明,而我所见的哲学家都傻了,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学说被处以极刑,布鲁诺提出日心说被烧死,亚里士多德叛师为世道不容,尼采把自己折磨得发狂。这些傻子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世人眼中他们是傻子,可在他们眼中,却是世人愚昧无知。于是他们决定用鲜血来唤醒世人,生命只有一次,可他们情愿为此放弃生命,这就是他们作为哲学家的伟大。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英名?是哲学,使他们变得伟大。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理想国,每个人愿意自己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愿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这不仅仅存在于童年的幻想,而是深深埋藏在每个人心中,只是被岁月堆积的尘土所掩盖,于是渐渐变得模糊。大多数人曾试图去改变这一切,而当发现自己无力去改变后就顺其自然,渐渐放下了自己的理想,顺从了现实的洪流,成为了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现实是不会尽善尽美的,它总会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抛弃你,而哲学永远不会抛弃你,在你最苦难的时候,哲学总能助你一臂之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少名人不堪屈辱而死,而留下来的那些人,往往是懂得一定哲学道理的人,他们把心态放得平和,看透了现实的本质,慢慢的等,黑暗过后总有黎明出现,在苦难中他们的精神不曾被磨灭,而是愈加明亮,他们在苦难中得到快乐,这是常人所不能的。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其实人生如梦,一个人赤条条来到这世上,几十年过去又终将赤条条归去,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带不走。那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何在呢?依我来看,重在过程,每一个人生来就是一个悲剧,哪怕你有再多钱,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该离开的时候谁也躲不掉。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多的过程,看更多的风景,就是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美,我们却无法领悟所有。我们很快就消散,而世界是永恒,就像庄周不知道是他在梦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他一样,我不知道是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在享受着我们。每一天发生在世界上的都是一幕幕无休止的闹剧,这个世界永远都这么热闹,永不散场。而我们领悟不到这个世界的所有,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于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哭着嫉妒变成笑着羡慕,是哲学让我的心变得优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路,也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与人类似,却又与众不同。尽管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大家所过的生活其实并无区别,可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一样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该活出自我。

我不知道把我的经历写在书里刻在石头上是否有人会去看,看了之后或喜或悲,然而这一切都与我毫无关系,那是他们的事,尽管那是我留下的痕迹,但我并不认为那是我生命的延续。我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笔墨汁,写下了一个故事,在时光的冲刷下终将湮没。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让我们无奈,我从不解释任何事,因为我觉得解释是没有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而朋友不需要你的解释。纠结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人要活得洒脱。

人生本就是一座巨大的竞技场,而想要从这座竞技场中脱颖而出并且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坚实的意志去奋斗,那么无疑是在痴人说梦,如果不知道到生活的本质,不在得到该往哪里去奋斗,就应该在对的时间,把属于自己的本职做好,做的完美,做得出色,生活也会因此而精彩。

哲学就像呼吸一样,陪一个人走过漫漫人生路。一个人学会思考开始,就迈入了哲学的殿堂,到思维终止结束。尽管我现在还在哲学的殿堂里蹒跚学步,尽管我对于西方先哲的思想和著作高山仰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了解一点哲学,无论对错,它与我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交集,这种交集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深。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我们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我看来,尽管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尽管它是我们的圣经,但它终究不是我们自己的哲学。我们需要建立自己良好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无论是否对别人产生影响,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照搬前人的思想,因为假若不会独立思考,那么我们与野兽无异。而事实上,尽管哲学不是共同的,可哲学是共通的,生活的环境给我们的善恶美丑约定了一个标准,大多数人都会遵守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体系,所以我们的观念总是惊人的类似。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有相同的观念,可那并不代表我们的哲学理念是相同的。

在深夜写论文,我深深的体会到码字的辛苦,也终于了解到为什么说哲学是一个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平静自己的内心,来思考过往的经历,反思自己做过的事,让思维驰骋,让理性的灵感汹涌而来。

曾经的我经常狂躁不安,我以为一切事都要做得尽善尽美,我为自己做错的事后悔不已,我为别人做错的事大发雷霆,我关心别人的时候总是渴求回报,我觉得回报与付出不符就会觉得莫名的委屈,而现在我发现这一切都错了,我并没有看清这些事情背后的本质所在,我只是在纠结一城一地的得失,现实的尘土掩盖了我的心灵,使我不能释然面对,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我需要一些改变。

总有些现实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用微笑遮蔽伤口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有看清本质的人才永远不会受伤。在夜晚向白天道别,你将没有弱点。

哲学并不是让人压抑自己的感情,相反,一个有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活的洒脱,放弃该放弃的,抓住不该放弃的,人这一辈子,该为自己活。打着伞的时候你永远会觉得在下雨,抛开伞你才会看到其实是阳光明媚。

用自己的哲学去感悟自己的人生,我明白我要走的路,我会坚定不移的沿着我自己的路走下去,这就是我的道,我的哲学。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探求,何为存在的意义。

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的教诲,这也许将影响我的一生,是哲学让我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今后将走的路。

参考文献:无

题目:哲学与人生

姓名:王艺霖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摘要:

哲学即为我们生存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活,怎么活,这一切都能在哲学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解释。生活中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事情,哲学为我们抛开迷雾,寻找是者,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让思绪飞,用哲学的眼光思考,也许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关键词:

人生 哲学 道路

下载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分析(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与哲学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期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各种举措,给学生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当今学校教育中......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青春里的爱情 痴情的人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他有什么理由不被我打动呢?但坚持不懈的温柔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坚持不懈或者温柔的人,仅此而已。 牵我双......

    哲学与智慧

    静的哲学·静的智慧 姓名:陈衍春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

    哲学与政法学院

    哲学与政法学院在云师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有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四大专业,随着云师大的不断发展,哲学与政法学院也逐渐壮大起来,而哲学与政法学院的团委领导下的学生会......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

    哲学与人生

    从哲学到人生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宇宙是否有尽头?时......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从哲学看苦乐人生 姓名:侯刚 学号:20134615 13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摘要: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

    哲学与人生

    浅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个学期通过哲学与人生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对“哲学”这个以前看似很遥远并且从未涉足的领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于各个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有了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