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现状论文
中国农业现状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农业现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农业现状论文1【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給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很缓慢,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很难的问题。农民现在大多把自己的土地荒废了,而进城务工,特别是一些80,90后,现在社会上的“新生代农民,”他们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这样更加重了现在农业发展很慢,农民增收很难,为了大力发展农业国家也有很多的扶持的政策。现在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最根本上解决而不是查漏补缺。
【关键词】 扶持、增收、发展
【Abstract】:China is the world's major agricultural country, is also a relatively backward agricultural country.In recent years, lagging
behind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caused the country's active concern to farmers in the policy, capital and technology have put more support.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still very slow,especially in increasing income of peasants has been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There are now a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They do not return
to rural life, so more emphasis was now very slo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armers income is difficult, in order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here are a lot of support for national policy.To solve this problem now
from the most fundamental solution rather than the leak filled.【Key words】:Help Income Developing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大家都知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大家的感受很深,我们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这一直是我们发展全局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2)从生产过程看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3)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未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制度变革
以诱导创新理论和未来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价格及市场变化的特点为依据,我国的农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将朝着下列方向发展。
(1)现代超级品种的选育、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及信息科学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此,政府需要组织国内高层次的科学家进行攻关,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与制度,为有突破性成果的产生提供一切所必须的条件。
(2)节水农业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我国由于众多的人口基数,农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前景也将更为严峻,政府必须把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立相应的制度,发展相应的技术。
(3)“知识”型技术。富有现代特色的“知识”型技术(如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与扩散将与现代化农业相伴随,在保证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合理配制和使用,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4)农业技术的创新方向将向质量型与安全型转移。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由数量型向质量与安全型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传统的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食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科技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西方国家为了迎接这场由市场需求变化而带来的科研投资方向、政策以及技术创新方向的变革,已制定出一系列科技政策,把能否产生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新技术作为能否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一项首要内容。
(5)新技术的产生与扩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毕竟有限,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国家建立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保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鼓励农业科技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包括加大廉价生产机器、优良品种等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派出高级技术指导人员,开设培训班等),制定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优惠政策,这些对农业的进步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学通报》20xx年20期
【2】《现代农业科技》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高旺盛、瞿振元《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农业现状论文21、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1.1农业传感器技术。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策略提出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4、结语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王汝伟.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农业,20xx,(01):134.[2]陈威,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xx,(22):196-205.[3]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xx,(08):35-37.
第二篇: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作者:唐海洋 专业:风景园林学院园林 班级:09-3 学号:20092307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实践经验证明,全球化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国家农业产业安全。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是以利润为导、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其结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普遍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普遍性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有可能剥夺千百万人口的生存权与取食,这些被永久性排斥在经济体系以外的人口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产生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研究农业安全危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种子;安全种子安全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10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
一方面是国内的种子企业普遍弱小,另一方面外国的种子企业却纷纷加速在中国种子市场的布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等陆续在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由于种子对当地气候、土壤有一定适应性,外资种业加紧实施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培育蔬菜新品种。
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美国先锋公司在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上的扩张最受瞩目,该公司研发的“先玉335”2006年推广面积仅26万亩,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万亩,几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0%。据业内人士介绍,继“先玉335”后,先锋公司还计划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种,预计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表示,国外品种影响大、推广速度快,现已在我国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基本完成了布局。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已进入我国种业的49家外资企业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国集团正加紧与国内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种方面,一些国外公司在水稻主产区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意图采取迂回战术,涉足我国水稻种子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在国内种子市场的步步扩张,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外资进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行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也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省农业厅的调查,罗定市罗平镇新村就因为种植了高产、优质、抗病、销价高的进口GL-5朝天椒,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辣椒致富村。
但是另一方面,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市场管理科科长李小宁表示,目前,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种子企业的实力与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种子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外国企业全面掌控国内的种子市场不是不可能的。“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李小宁指出,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脖
子”被人家掐住。以阿根廷和巴西为例,近年来,美国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在这两个国家被大量种植,至2002年,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掌控了该地的大豆种子市场。这两个国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并且农民要以更高价格去购买外国的种子。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优良种子正在慢慢敲开中国大门的现状,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表示,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更不应该固步自封,我们应该一边引进一边跟上。袁隆平表示,国外的一些优良种子确实不错,比国内市场种子要好,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关键是要通过引进、合作来实现自主技术的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优秀植物新品种。
“中国的种业也有一些优势。”袁隆平指出,比如,美国去年有500多万亩杂交稻,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20%—25%,这就是中国杂交稻向国际市场迈进的表现,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品种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吸收外国的现金技术,进一步做强做大。
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国内上万家种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如果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将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种子市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有紧迫感,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强做大。
今后我们应该完善相关的发展机制,加强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将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战略高度,并把龙头企业作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据了解,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将种业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培育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之后,粮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视。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实施农业产业化、全球化的战略,并以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种子产品的输出为重点,加速推动农作物种子的生物技术研究,实现种业的全球领先。目前,美国仍非常重视种业的发展,当下全球种业市场约270亿美元,仅美国种业市场就占据了120亿美元。
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公共投资和私人投入科研育种的关系。专家指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国家投入,完善国家投资机制。在公共经费投入方向上,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突出科研院所主体地位;对于应用性研究和竞争性研究,逐步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加快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安全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方面,朱晓峰(2002)提出,中国农业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危及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刘乐山(2002)、朱钟棣(2006)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农业产业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大的打击或者损失过多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者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者全局性的农业产业危机。徐洁香、邢孝兵(2005)认为,农业产业安全表现为农业生产不受外来资本控制和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核心,农民收入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重点。朱丽萌(2007)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农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但上述概念实际上只考虑了农业的直接生产环节,没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全面考虑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环节的安全。此外,避免出现产业安全危机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目标,但以上学者在对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上并未涉及这个目标。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经济学属性方面,刘忠华、崔健(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
提供给企业和本国居民的公共品,产业安全同样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因此,保护产业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责任。纪宝成、刘元春(2006)认为,产业安全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广泛出现的“新型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突出。因此,国家必须将产业安全视为纯公共品,由国家进行统一提供和统筹管理,对有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产业生态有影响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及市场营销行为进行国家干预。李孟刚(2006)指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而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产业安全的基础,因此,农业产业安全也应当属于纯公共品,政府应当承担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首要责任。
朱晓锋(2002)建议通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及建立中国农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来保证国家农业安全。叶堂林(2005)、朱钟棣(2006)认为,应当在WTO框架下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朱丽萌(2007)提出,有效保护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严格保护耕地、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及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等。温铁军(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质是在WTO框架下确保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基础的战略产业的地位,以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这实际上是将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要求内化于国家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 International,2005)提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对农业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以及全球小农造成侵害。许丹松(1999)、吕立才和熊启泉(2007)提出,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应当坚持如下原则: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利用外资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利用外资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及利用外资与实现充分就业相结合。赵慧娥(2005)分析了韩国、印度、泰国、新加坡、日本、巴西等国的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及其绩效,指出中国应当注意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引导外资开发中国落后地区。潘勇辉(2006)认为,建立有效识别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垄断性购并动机的风险预警系统是防止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农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朱万斌.从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审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6
[2] 吴阶平季羡林.农业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9
第三篇:中国农业简介论文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 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重点研究的领域。要真正认识世界现代农业, 把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国际比较,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比较方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劣, 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才能谈得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本文综述了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制约因素,并为中国农业发展之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世界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是21 世纪中国农业战略性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中国农业推向国际舞台, 在理论上需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中国农业国际化比较优势, 这有助于明确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发展任务和要求, 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农业现代化
[2]国家的农业差距, 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真正认识世界现代农业, 把握中国现代农
业发展水平, 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国际比较,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比较方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劣, 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才能谈得
[3]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此文介绍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的影响。
1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演绎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辉煌历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成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发展农业
1.1 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类对近代农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可持续发展性的认识,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以智能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作物育种和生物工程这两个方面:
1941年美国育种家布劳尔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墨西哥进行小麦育种,经长期研究,选育出矮秆、高产、耐肥、抗锈病、抗倒伏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使墨西哥小麦由原来的亩产50kg提高到250kg,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1960年在福特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利用台湾的三个矮秆、早熟、高产品系与印度、斯里兰卡的高秆品种杂交,并从这些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国际水稻—8号(IR-8)水稻新品种,并首先在东南亚地区推广。近年来远缘杂交、转基因工程正成为新的育种手段在各国被普遍重视。
1953年4月25日,华生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宣布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在此推动下形成了细胞生物学,开辟了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农药也方兴未艾,为替代化学农药创造了条件。
1.2 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农业已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激素,专家认为,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可供观光的农场完全是自然景色,空气新鲜,布局艺术,游人除观景赏奇外,还能尽情品尝各种奇瓜异果。这是一种以农业
[3]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
此外,从世界农业发展态势看,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区位、交通、土地制度、人口与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所采取的政策举措会因国情的不同而有差异,还将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但总的来说,现代农业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向信息化、农业生态化、海洋开发等方向发展 [6]2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国人吃饱和吃好的根本保障,是保证中国乃至世界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是21 世纪中国农业战略性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农业也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等发展阶段,遗憾的是由于19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致使我国当今才迈进现代农业阶段。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7] 展,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中国成功的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2.1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
中国耕地资源的后备潜力巨大。现有耕地3500万公顷,其中1470万公顷可开垦为耕地,如果以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计算,可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加上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用地稳定在13亿亩是有保障的。
中国现有耕地的单产潜力巨大。我国粮食单产早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但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然具有巨大潜力,专家认为,我国有2/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造能使单产
[8]大幅度提高,今后五十年只要单产年均递增1%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
科技投入尚有巨大潜力。目前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较低,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到能获得平均利润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有了坚实基础。
食品多样化生产有广阔天地。中国有675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200万公顷近海养殖水域,3.9亿公顷草场,发展水产、畜禽大有余地,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本粮油资源,实现食品多样化替代粮食消费有广阔选择空间。
节约粮食更有巨大潜力。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加工方面现代化手段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粮食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如能在上述环节上将粮食损失减至合理范围,就能相当于增加2000万吨粮食供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解决中国农业滞后问题。中国粮食自给本身就是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不会给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农业作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贡献。
2.2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大量使用商品能源的不可获得性。农业主要生产资料(化肥、农用电、农机、燃料及农药)所耗商品能源居高不下,平均年增长率10%以上。农用燃油供应长期严重不足。由于磷、钾、硫等矿产资源缺乏,品位低,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化肥,所需外汇25~30亿美元。
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水资源贫缺是中国的一大缺陷,尤其是南北降水量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两个特点,使得占粮食播种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东北、西北和华北)水资源占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容易造成涝灾。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灌溉成不断上升。特别是连续3年干旱,目前我国已步入水资源危机阶段。
高投入和集约化经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投入和集约化对环境的直接污染是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大型集约化养殖场排放到农田的厩肥,由于作物不能够全部吸收及未能分解而残留的农药和硝酸盐进入土壤和地下水。我国农药1991年已达2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并且高毒和高残留农药仍占一定比重。化肥全国1991年平均施用量已达293kg/hm2(有效成分),远远超过美国1989年100 kg/hm2(有效成分)的水平。
土地多方面的制约作用。由于城市的扩展和工业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可利用的2.7亿hm2草原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平均产值15元,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土地流失仍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另外由于户均经营规模太小(0.5 hm2),致使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农业生产因此长期“居低不下”,产品成本过高,市场竞争空间较小。
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将近1亿,严重障碍农业的发展。
农民收入减缓农业资金投入极低。中国农业一直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50~70年代,每年剪刀差为200~400亿,80年代以后为600~1300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400美元,应该对农业进行补贴,但由于受城市价格补贴、工业亏损及高额行政事业费用,我国短期内难以对农业进行有效的补贴。由于粮食价格连年下迭,农民收入呈负增长,农民本身对农业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农业基础建设难以实施。
由此可见,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目前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可以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农业的成功之路并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在解决水资源不足方面,可学习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实施有力的资金支持,并重视农业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经营方式上,还可借鉴日本的兼业经营形式和农协的经营形势。
参考文献:
[1] 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2]杨万江.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1,01:12-18.[3]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导师:张丽君.中央民族大学,2012.[4]农科.世界农业新趋向[J].北京农业,2011,04:42.[5]张海晏.世界农业变局下的中国农业发展问题[J].农业经济,1997,12:13-15.[6].世界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日本农协[J].中国老区建设,2009,02:18-19.[7]农科.世界农业新趋向[J].北京农业,2011,04:42.[8]谭晶,张佳莉.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J].学术交流,1999,04:15-17.[9].让中国了解世界农业 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J].世界农业,2002,01:1.[10]林哲浩,李永奎.跨世纪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2:74-77.[11]鲁德银,雷海章.世界农业的主流政策与中国农业政策的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02,04:46-50+88.[12]余友泰.从世界农业发展看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J].农机化研究,1996,01:1-6.[13]任天志.世界农业思潮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自然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02:66-69.[14]孙可庸.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走世界农业发展共同的路——再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J].广西社会科学,1996,05:2-9.[15]刘明国.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国新时期的农业制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2010:5.
第四篇: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班级:姓名:学号:
摘 要:农业对中国文明的重要性及影响,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发展,走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未来趋势
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长久不灭?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评论这些解答,只想指出:农业正是形成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这一现象的物质基础。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 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就难以为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发达的农业,它在农艺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它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而且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外国人叹为奇迹。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固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由此可见农业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二、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作物种类有一定增加,北方旱作粟、黍常见,南方水稻籼、粳并存,大麻、苎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葫芦、白菜、芹菜、蚕豆、西瓜、甜瓜等也已开始栽培。因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由以前游移和季节性的野营生活逐渐转入定居生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渐居主要地位,从而实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半割的、似丝的茧壳”。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又发现一批丝织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养蚕缎丝,纺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
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篇: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
课程论文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课程名称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中国农业发展史
唐军 中药15-1 20152273 农学院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武晓玲
2016年11月20日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1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2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2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3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3
六、民国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4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历史和发展路径。水利是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水利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不少灾害,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进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的标志之一。本文将就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 农田水利 历史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我国最原始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最初的农业收成与否全权决定天气。但在农业出现初期远古人民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从考古证据来看,最原始的农田多分布于临近水源的地方。但这种选择却不得不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人们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治水方法和经验,最原始的治水活动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史书记载夏禹“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这是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记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云:“禹疏九河”,可以看出,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导法,这在当时应该是特别前卫的方法了。随着大禹治理洪水成功,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催化了奴隶社会的成型。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战局主导地位,因此农田水利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在华北平原上率先出现了农田沟洫系统,这种集疏导和灌溉于一体的系统很快普及开来,并在商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时至周朝,沟洫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周礼》记载:“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滁,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这便是由沟洫系统发展而来在西周时灌排兼备的农田系统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的出现,标志着农田水利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兴起,同样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史记》记载,秦国接受郑国兴修水利工程的建议,“凿径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成,溉泽农田万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农田水利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相继引几条江河之水用以灌溉田地,修建大量沟渠助力农业发展,如元鼎六年修筑的六辅渠、太始元年修建的白渠等。时有民谣曰:“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足以说明沟渠修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创造性的采用井渠施工法更是能够看出当时农田水利技术的水平之高。时河东、河内等地更是曾发起过数万人共同修渠的大规模工程,足见人们对于引水灌溉的认知之高。
东汉时期,虽然没有发起什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从《后汉书》记载:“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可看出,当时对前代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有过大幅度的修整和维护,农田水利的发展并没有任何的滞后。北方灌溉渠系的发展和南方陂塘水利的兴起把中国农田水利的进程带上了一个高峰。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东汉以后三足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在征伐之际大兴屯田,并且大力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时常出现的洪涝灾害也进一步促进的排涝工程的发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排水工程。
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水田得到普遍开发,更有万顷赤山塘的出现。西汉至三国期间出现的水利机械如翻车、渴乌、水排的出现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新建了一些灌溉工程,甚至出现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的做法。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在西北和华北一带则修建了引黄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更是号称灌溉面积万余顷。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历经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速度受到抑制。唐朝一统后,终于恢复到昔日的发展速度,农田水利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唐代将水利工程重点放在都城周围,黄河及其较大支流径河、渭河、北洛河,长安附近的沫、镐、涝诸水,都进行了水利开发,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灌溉工程。例如引泾河水的郑白渠和引渭河水的六门堰便是横贯京兆府的两大水利工程。
这一时期,江浙等地的塘堰发展尤为迅速,如唐代浙江的广德湖,小江湖等动辄灌溉田地万顷以上,兴建的陂塘更是多不胜数。而沿海地区则出现了一种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这种工程形式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实在是奇思妙想。这一时期灌溉机械的使用和普及也有较大的成效,各类水利器械流行起来。
唐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水利工程新修不多,旧工程又逐渐减少,整体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到了宋朝,这种现象终于得到缓解。宋朝时期黄河流域兴起了一股引黄放淤、改碱治田的风潮。宋代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引山洪淤灌,淤出良田1.8万多顷。诸多瘠土因此化为良田。淤田的兴起甚至催生出“都大提举淤田司”这样的官职。《梦澳笔谈》中曾指出:“深、冀、沧、壕间,惟在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肯定了淤田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北宋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农田水利发展缓慢,金时期关于农田水利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元代多是修缮旧的水利工程,极少兴修新的工程。明清时期,始于南宋和元代的垸田制得到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荆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最为集中,大垸纵横十多里地,小垸也能达到百余亩上下。圩垸制度的盛行打造出了不少良田,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因此得到发展,相传建于北宋末年的桑园围,就是面积达15万亩的大围。清乾隆时期,为加强边疆防务,在新疆大兴屯田,后伊犁河北岸开渠引水灌田数万亩,再之后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又得到不少历代皇帝的重视因此得以大力发展,可谓边疆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期。
清初由于对于农业的重视,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都得到大力发展。据《西宁府新志》记载,乾隆年间西宁县湟水两岸就有引水渠道一百三十六条,其中短者数里,长者达三、四十里,纵横交错,可灌田二十八万余亩。在劳苦人民的努力之下,不少不毛之地变为良田,有些甚至成为富饶的粮食产区。清代虽为修筑太多大型水利工程,却修筑了诸多的小型水利工程,福泽一方。
六、民国时期农田水利发展
民国时期统一了水利,提高了水利机构地位。并对农田水利的发展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因地制宜,开辟多渠道筹款,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调配,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修筑沟渠、涵洞、渡槽等水利工程数不胜数。山东还修建了王家梨行、齐河红庙、青城齐东马闸、蒲台王旺庄等四个虹吸淤田工程,使用抽水机从黄河中抽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8万亩。全国各地将钻井也列为农田水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委员会的动员下,各省开始修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成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如飞,农田水利的飞速发展不容置疑。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竣工不仅福泽良田无数,更为我国能源和洪涝灾害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曲折不断,但终归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天。农田水利的发展几乎代表了整个农业史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无疑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研究农田水利的发展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王质彬.《农业考古》,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样室,1985年02期.汪家伦.《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1月1日,1~50.《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