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
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
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2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1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2.2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3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2.4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2.5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2.6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3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相关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3.1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
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3.2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3.3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3.4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娣.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突出矛盾及解决途径[J].江淮论坛,2005,(6).[2]张祖荣.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3]李萌.农业保险处境尴尬[J].中国社会导刊,2005,(11)。
作者简介:武晨(1983-),女,山东德州人,中国海洋大学2009级在职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篇: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保 险 学 课 程 论 文
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摘要: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使农民自身面临很大的风险。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种风险工具。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几十年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和供给都很萎靡,发展现状很不尽人意。农业保险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险种单
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重要性;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其中保证粮食供给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 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只能依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性补助,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大部分农民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提高被保险人责任意识, 目前各农业险种都把保险金额规定在保险标的价值的60%~ 80%, 甚至更低。但保险金额和赔付金额太低, 保障作用就不够明显, 致使很多农户不愿意投保。这些都使得灾后的补偿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影响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农业险种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 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 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三)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 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五)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
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对农业保险公司来说, 第一, 应拓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 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 提供相应的保障, 使农户感到参加农业保险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利用再保险避免巨灾发生时给保险人带来的高额赔偿风险, 解决高赔付率问题。第二, 要加强管理, 减少逆选择。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制来区别保险标的不同风险水平, 收取相应的风险费率。还可以在条款中设计无赔款优待等技术手段减少逆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教育和宣传, 制定配套农业政策, 鼓励广大低风险农户参保, 尽量增加风险单位以分摊风险损失, 形成规模效益。第三, 应区别不同地区有选择的逐步发展。可以先在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农业保险, 并重点对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和养殖业承保, 积累经验和完善管理体制后再逐步扩大承保领域。总之,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 制定措施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利影响, 充分开放农业保险领域,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控制市场失灵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不同于纯商业保险行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要继续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贴额度,对粮食、油料、肉、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宜给予100%的补贴;对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保费补贴。三要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年亏损的经营主体——保险公司,视亏损程度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四是扩大以险养险的范围,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
(三)完善再保险机制,分散巨额风险
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赔付较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保险主体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很难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扩大风险分散面;另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抵御大灾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预防在巨灾发生时能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赈款发放到每一位保户手中;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增强保险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保险意识
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应加强宣传, 使人们从多方面认识到减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目前, 大灾后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主要来自赔付, 层次还比较浅。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农业人口对保险职能的认识, 使其深刻体会到, 保险是稳定生活、恢复生产、保障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进而自觉地参加保险。今后的保险宣传应采取普及教育、利用典型案例, 突出宣传农业灾害保险在抗灾、救灾与恢复生产、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 提高减灾的效果。
(五)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六)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筹资设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大, 区域性强, 一旦发生灾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标的同时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十分重要。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这也是农业保
险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 做农业再保险业务比较困难, 购买商业再保险成本较高, 这也是各地在保险试点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家提出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这是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最佳途径。除建立国内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外, 各保险主体也要积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 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扩散。
结语:农业保险是农民抵御风险的强有力的屏障。想要更好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繁荣发展,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进步。参考文献:
1.魏林华,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上官小放,唐志道.对完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理论前沿,2008年第一期
3.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浙江金融.2007年12期。4.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7 年9期 5.李军军.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分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6.段果.浅谈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众商务.2009年2月
7.张国海.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冷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月
第四篇: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梁永明 刘风芝 罗铭俊 黄晓璐
2012-6-29 10:28:34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于农业受到风险影响程度调查以及 相关数据的统计,加上中国农保现状的剖析,查证保险企业内部对于农业保险的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关于消费者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于农保的法制建设等问题,通过对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的认识,为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保险,农保政策
引言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促使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损害对于中国农业方面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的道路频频受阻,前景亦不容乐观,但是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支柱,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保证民生之根本。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现状的农业保险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农业风险现状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不可比的[1]。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变化莫测,人类在自然的面前给予现在的科学实力来讲还是很渺小的。我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无法提前预知和勘测自然气候的动向,也无法控制灾害。特别是中国地缘辽阔,且各地区间气候千差万别,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中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等特征。据国家部门统计,尤其最近三年,中国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发生明显性的变化,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除了自然性的危害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风险,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2]。一般发生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
二、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1.中国保险企业经营现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
特点: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3]。而且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茫然和不确定,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灾害高发提高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同时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所以企业又无法制定高费率。高风险,低费率是的农保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
2.中国农民投保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国又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上农民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相当大的。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风险意识落后,保险经营主体少,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也不到位,现实的保险需求非常低,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不足的[4]。
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效益没保障。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自1990年以来有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逐渐向商业保险转换,成为了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由原来的政策性,服务型的保险转变成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保险业务。同时,中国是自然灾难高发地段,自然灾害是一种覆盖面大,影响面广,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和测量,发生的概率又特别的大。加上原本是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使中国的农业可保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了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
2.农民支付保险乏力,政府保险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但是,农业保险的收费很高,因为农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民对于高费率着实负担不起。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扶持农民的方式都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款,以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的形式来补助农民,一旦发生农业灾害,政府也只是直接拨款赈济灾民,很少有补贴农业保险这一块。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性支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证。
3.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自1982年起中国的保险业回复运转,作为政策保险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相关另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他们的业务开展起驾保航。因此,农业保险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建设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正常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成为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国农保的正常运转的最大环境因素。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着力提高农保企业的水平。农业保险公司的自身因素,是提高农业保险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程序,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操作的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个自身主动性的作用。除此,还应加大设备的提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农业保险这一方面中所增加的投入和应用的高科技设备,在于农业保险的初期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在全国的范围内加强调查取证,应用访查,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加大财力投入,引进精算师等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统计。于此排清了和划分了一些高风险的农业区进行特殊的监控和保护。降低了预期的误差,减少了支出。同时引进部分的现在高新技术设备,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发生的观察站,在灾害实况的全程观测跟踪,以资料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和预报警装置从而提高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在与监测和划分出的低风险,灾害的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制定一些低档的保险费率来降低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上的的保险率。拓宽公司保险的业务,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2.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农业保险是商业化业务,它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与中国政府提出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性援助的初衷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其实就需要国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对这方面的补贴。对于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要和效力选择向经营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生产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从生产方和消费方的两方面同时对农保实行补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5]。所以,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会增加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稳定带来好处。
3.加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建设法规,应当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农业保险的发展轨道正常化。首先要确立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地位,将他与商业性保险的业务划分开来。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在与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得到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的确立。逐步完成对于农民补贴机制。构建农保的法制建设,从而巩固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兆基,冯子恩,叶柱均,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309.[2]付洪芬.特色农业如何廊对市场风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3]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J].会计论坛,2011,(10):1.[4]何爽,王道龙,李茂松,王春艳.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J].自然灾害学报,2006,(12).[5]陈璐.中国农业保险业务萎缩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第五篇: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现代农业正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也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入世后,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必然也要不断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整体发展中。“打铁还得自己硬”,我国农业要提升综合生产力,才能拥有国际化的一片蓝海。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20世纪7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很小,而且发展缓慢。以农业为开端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的农业贸易也获得了很大的增长。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出现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相对集中容易贸易摩擦,给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无论是农产品出口还是农产品进口,一般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发展迅速,出口额居前列的仍是山东、广东、辽宁等省。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民营企业成为农产品出口新增长点。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农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追求产量的增加,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大气、土壤和灌溉水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并且引起了土地产出物的污染,用这样的土地产出物作饲料又会造成畜禽产品的连锁污染,致使水果、蔬菜产品、畜禽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另外,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国际竞争力低。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出口龙头企业少。目前,我国农业经营特点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缺乏经济组织活动。而大多自发或政府机构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呈现出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整体素质低且又高度分散经营,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形成严重制约。如在组织大宗出口农产品生产时,面对较高的技术标准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我国农户根本无法与外国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信息反应灵敏的农场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进行竞争。
3、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不少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对农业宏观管理中,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法律及有限度的行政手段,而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在微观管理中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管理,而我国普遍存在粗放现象。作为农产品出口主力的外贸企业,因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落后而市场开拓能力差,国际营销水平难以提高。
4、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检测标准与国外不能实现“对接”,表现为标准少、标准旧、标准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更少,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这些严于我国标准的部分所限制的,恰恰是我国输出的大宗农产品和食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
四、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
通过回顾历史以及分析未来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1.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无论是多边方面,还是双边方面,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将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业发展也越来也融入国际市场。
2.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逆差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从长期来看,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而且逆差额还会呈现扩大趋势。
3.农业对外开放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已同世界多个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走出去”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农业国际化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4.农产品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在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贸易条件下,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不仅总量将呈现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也将得到不断优化,五、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先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推动企业以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5.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当政府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驱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拥有了长效的资金支撑时,那么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现代化梦想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