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结构现状:
1、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减缓,但基础作用依然很重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资料,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40506.9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3%,46.3%,43.4%。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我国农业产值结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60361.0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30611.1亿元,占总产值的50.71%,林业为2359.4亿元,占总产值的3.90%,牧业产值为19468.4亿元,占总产值的32.25%,渔业产值为5626.4亿元,占总产值的9.32%。
3、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有限。农作物南方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经济作物南方主要是油菜、烟草、甘蔗,北方主要为大豆、甜菜。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4、各地区农业结构普遍趋同,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结构中长期普遍存在,而且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土地束缚了大量劳动力。其产生与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结构调整难度不可低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其成效有目共睹: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作物、园艺产品面积增加,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布局、产业分工的格局已见雏形。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尽管结构调整成绩喜人,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结构调整还存在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仍然步履艰难。
6、农业结构地域布局受自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双重制约。自然条件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地域布局影响较大,如气候条件(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季风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量)地形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农业布局存在地域在多样性)。国家对农业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如种植补贴和养殖补贴对我国农业结构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小,且市场价格不稳定.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低;二是饲料作物比重小.在我国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的种植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还认识不到饲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推广饲料作物的生产很困难,这给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障碍;三是养殖业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比重小.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而我国只有30%,水产品的比重也只有10%。
2、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予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3、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低附加值产品比例高,农产品质量不高,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在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就占了总出口的80%,深加工产品仅占20%,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4:1.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却为l:3.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不仅制约了增值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
4、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6、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对一般性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使得农产品的消费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市场.2010年提高到1:3.23,农民收入过低导致农民购买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造成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7、城市化进程缓慢。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和产业转移,造成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具体如下:注重市场导向,拓宽流通渠道 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销地批发市场;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要规范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销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方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等方式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市场;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
加强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要通过各产业产品的订购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应在规划、指导、扶持和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准确定位,即应从管制变成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农业结构调整应加大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商品质量,以此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商品增值能力。同时要实施科技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科技攻关,以市站所和县(市)、区农业中心为龙头,积极同科研部门及龙头企业合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总之,要推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加快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倡导,加强管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涵盖4个方面:即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信息链管理和物流链管理。要通过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并加强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农科水平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应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重点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妇女培训”,从本地区农业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实用性。要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乡镇企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耍来源,一是乡镇企业,据有关统计,目前给农民提供了将近1.36亿个就业岗位;二是进城打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给城市造成了就业压力.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农民就业面狭小,无法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而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降低农户发展家庭非农产业经营的“门槛”,重点要发展为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如农村金融业、交通业、商贸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卫生和文化业、饮食业等.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面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篇: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地理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结构现状:
1、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减缓,但基础作用依然很重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资料,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40506.9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3%,46.3%,43.4%。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我国农业产值结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60361.0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30611.1亿元,占总产值的50.71%,林业为2359.4亿元,占总产值的3.90%,牧业产值为19468.4亿元,占总产值的32.25%,渔业产值为5626.4亿元,占总产值的9.32%。
3、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有限。农作物南方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经济作物南方主要是油菜、烟草、甘蔗,北方主要为大豆、甜菜。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4、各地区农业结构普遍趋同,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结构中长期普遍存在,而且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土地束缚了大量劳动力。其产生与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结构调整难度不可低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其成效有目共睹: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作物、园艺产品面积增加,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布局、产业分工的格局已见雏形。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尽管结构调整成绩喜人,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结构调整还存在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仍然步履艰难。
6、农业结构地域布局受自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双重制约。自然条件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地域布局影响较大,如气候条件(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季风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量)地形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农业布局存在地域在多样性)。国家对农业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如种植补贴和养殖补贴对我国农业结构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小,且市场价格不稳定.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低;二是饲料作物比重小.在我国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的种植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还认识不到饲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推广饲料作物的生产很困难,这给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障碍;三是养殖业
比重小.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而我国只有30%,水产品的比重也只有10%。
2、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予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3、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低附加值产品比例高,农产品质量不高,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在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就占了总出口的80%,深加工产品仅占20%,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4:1.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却为l:3.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不仅制约了增值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
4、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6、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对一般性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使得农产品的消费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市场.2010年提高到1:3.23,农民收入过低导致农民购买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造成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7、城市化进程缓慢。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和产业转移,造成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具体如下:
1注重市场导向,拓宽流通渠道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销地批发市场;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要规范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销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方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等方式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市场;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
2加强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要通过各产业产品的订购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应在规划、指导、扶持和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准确定位,即应从管制变成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农业结构调整应加大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商品质量,以此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商品增值能力。同时要实施科技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科技攻关,以市站所和县(市)、区农业中心为龙头,积极同科研部门及龙头企业合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总之,要推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4加快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倡导,加强管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涵盖4个方面:即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信息链管理和物流链管理。要通过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并加强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农科水平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应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重点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妇女培训”,从本地区农业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
实用性。要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乡镇企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耍来源,一是乡镇企业,据有关统计,目前给农民提供了将近
1.36亿个就业岗位;二是进城打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给城市造成了就业压力.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农民就业面狭小,无法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而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降低农户发展家庭非农产业经营的“门槛”,重点要发展为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如农村金融业、交通业、商贸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卫生和文化业、饮食业等.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面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篇: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补贴现状
我国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统称为农业补贴政策当中的“四补贴”。在2002年时,国家为了提高粮食质量,保证粮食数量,对农民推荐使用优质的种子而给予的良种补贴。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良种补贴224亿元。粮食直补是在2004年时,国家为了增加从事粮食生产农民的收入将原来的粮食风险基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151亿元。在2004年时,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进行农机具的购置而安排的农机具购置补贴。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215亿元。在2006年时,根据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价格变化情况,国家对我国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给予农资综合补贴。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资综合补贴1078亿元。同时,当前的农业补贴还包括畜牧良种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退牧还草补贴等。中国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
2.1补贴目标不明确
农业补贴政策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多次出现,其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鼓励农民多产粮、多调粮和产好粮的重要举措,有关农业的政策是否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强农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现代农业框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从这些政策当中可以看出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目标是增产增收,但短期目标或者更为详细的目标内容则没有政策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农业补贴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够细致。
2.2补贴结构不合理
流通环节补贴较多,生产环节补贴较少。由于我国的农业补贴对象大多为国有粮食企业,而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农业补贴属于流通环节,缺少对位于生产环节农民的农业补贴。有限的资金流向于流通环节的各个部分当中,尚可保证流动环节基本保持平衡。但与此同时,没有足够丰富的资金支持农业科研方面的发展,其推广方面的补贴资金较少,导致生产环节补贴较少。
2.3补贴法律制度不完善
农业补贴是对农业的有效支持和保障,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政策。为了使农业补贴系统更加完善和有效,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然而,我国的农业补贴一般是根据相关政策所衍生出的附加政策,每年情况均有变动。农业补贴对象缺乏明确规定,没有完整的体系加以整理和归纳。补贴数额更是随意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省之间的经济差异和自然差异。农业补贴政策虽出自于中央一号文件,但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可见,财政部门对农业补贴缺乏规划性和长远性。
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对策
3.1明确农业补贴政策目标
首先,明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中央文件对总体政策目标进行规范和明确,保证农业补贴目标的清晰性。其次,中央在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根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目标细致化,而不是笼统地给出政策框架指出农业补贴的相关内容。
3.2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应适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我国农业需补贴的领域较多,一是优化“绿箱”结构,加大一般服务支持力度,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增加农业科技及教育投入,注重农产品检验检疫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助推农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利用“黄箱”空间。健全灵敏高效的价格支持体系,除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外,对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需尽快建立目标或参考价格制度,指导农业生产。
3.3加强农业补贴资金监管
农业补贴的巨额资金,其核算发放,涉及财政、农业、外贸、民政和银行等多个部门机构。须依据法律形式,界定职责分工,协调配合。改革条块分割的资金管理模式,考虑适当简化程序,降低运行成本。
3.4加强与农业补贴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贫困救援及农业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建设。与此同时,应借鉴发达农业国家的先进农业政策,站在长远角度对农业补贴的额度及范围进行综合考察,具有发展眼光地去看待农业补贴问题,而不是局限于短期农业政策。
第四篇: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作者:唐海洋 专业:风景园林学院园林 班级:09-3 学号:20092307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实践经验证明,全球化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国家农业产业安全。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是以利润为导、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其结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普遍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普遍性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有可能剥夺千百万人口的生存权与取食,这些被永久性排斥在经济体系以外的人口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产生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研究农业安全危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种子;安全种子安全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10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
一方面是国内的种子企业普遍弱小,另一方面外国的种子企业却纷纷加速在中国种子市场的布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等陆续在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由于种子对当地气候、土壤有一定适应性,外资种业加紧实施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培育蔬菜新品种。
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美国先锋公司在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上的扩张最受瞩目,该公司研发的“先玉335”2006年推广面积仅26万亩,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万亩,几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0%。据业内人士介绍,继“先玉335”后,先锋公司还计划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种,预计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表示,国外品种影响大、推广速度快,现已在我国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基本完成了布局。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已进入我国种业的49家外资企业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国集团正加紧与国内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种方面,一些国外公司在水稻主产区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意图采取迂回战术,涉足我国水稻种子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在国内种子市场的步步扩张,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外资进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行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也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省农业厅的调查,罗定市罗平镇新村就因为种植了高产、优质、抗病、销价高的进口GL-5朝天椒,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辣椒致富村。
但是另一方面,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市场管理科科长李小宁表示,目前,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种子企业的实力与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种子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外国企业全面掌控国内的种子市场不是不可能的。“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李小宁指出,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脖
子”被人家掐住。以阿根廷和巴西为例,近年来,美国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在这两个国家被大量种植,至2002年,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掌控了该地的大豆种子市场。这两个国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并且农民要以更高价格去购买外国的种子。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优良种子正在慢慢敲开中国大门的现状,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表示,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更不应该固步自封,我们应该一边引进一边跟上。袁隆平表示,国外的一些优良种子确实不错,比国内市场种子要好,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关键是要通过引进、合作来实现自主技术的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优秀植物新品种。
“中国的种业也有一些优势。”袁隆平指出,比如,美国去年有500多万亩杂交稻,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20%—25%,这就是中国杂交稻向国际市场迈进的表现,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品种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吸收外国的现金技术,进一步做强做大。
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国内上万家种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如果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将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种子市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有紧迫感,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强做大。
今后我们应该完善相关的发展机制,加强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将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战略高度,并把龙头企业作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据了解,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将种业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培育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之后,粮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视。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实施农业产业化、全球化的战略,并以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种子产品的输出为重点,加速推动农作物种子的生物技术研究,实现种业的全球领先。目前,美国仍非常重视种业的发展,当下全球种业市场约270亿美元,仅美国种业市场就占据了120亿美元。
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公共投资和私人投入科研育种的关系。专家指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国家投入,完善国家投资机制。在公共经费投入方向上,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突出科研院所主体地位;对于应用性研究和竞争性研究,逐步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加快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安全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方面,朱晓峰(2002)提出,中国农业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危及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刘乐山(2002)、朱钟棣(2006)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农业产业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大的打击或者损失过多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者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者全局性的农业产业危机。徐洁香、邢孝兵(2005)认为,农业产业安全表现为农业生产不受外来资本控制和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核心,农民收入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重点。朱丽萌(2007)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农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但上述概念实际上只考虑了农业的直接生产环节,没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全面考虑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环节的安全。此外,避免出现产业安全危机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目标,但以上学者在对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上并未涉及这个目标。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经济学属性方面,刘忠华、崔健(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
提供给企业和本国居民的公共品,产业安全同样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因此,保护产业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责任。纪宝成、刘元春(2006)认为,产业安全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广泛出现的“新型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突出。因此,国家必须将产业安全视为纯公共品,由国家进行统一提供和统筹管理,对有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产业生态有影响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及市场营销行为进行国家干预。李孟刚(2006)指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而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产业安全的基础,因此,农业产业安全也应当属于纯公共品,政府应当承担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首要责任。
朱晓锋(2002)建议通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及建立中国农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来保证国家农业安全。叶堂林(2005)、朱钟棣(2006)认为,应当在WTO框架下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朱丽萌(2007)提出,有效保护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严格保护耕地、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及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等。温铁军(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质是在WTO框架下确保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基础的战略产业的地位,以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这实际上是将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要求内化于国家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 International,2005)提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对农业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以及全球小农造成侵害。许丹松(1999)、吕立才和熊启泉(2007)提出,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应当坚持如下原则: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利用外资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利用外资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及利用外资与实现充分就业相结合。赵慧娥(2005)分析了韩国、印度、泰国、新加坡、日本、巴西等国的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及其绩效,指出中国应当注意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引导外资开发中国落后地区。潘勇辉(2006)认为,建立有效识别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垄断性购并动机的风险预警系统是防止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农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朱万斌.从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审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6
[2] 吴阶平季羡林.农业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9
第五篇: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作者:牟方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运营过程中仍然严重存在大量问题。文章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