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4 05:4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

第一篇: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效益低下

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输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销脱节,成本上升。

二.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

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对农产品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农业物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损失较大。

三.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农业物流信息滞后主要 一下几个方面:意识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建设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快速传递。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沿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

四.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从所有制角度看除了商业企业,农业供销社之外,农业物流中的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我国农业物流主体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建议

通过市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我的建议是巩固和大力发展农业物流的几个主流发展模式即:

1.批发市场模式 它的特点是迎合农产品地域性,季节性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中心批发市场的物流模式 它的特点是土地流转政策改革的实施,节约了交易成本。

3.农业合作组织模式它的特点是通过行业协会形成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

4.连锁超市模式它的特点是节约终端顾客的交易成本。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1.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建设。

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根据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确定。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与壮大农业物流主体。

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杂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

整体物流效率。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

3.扶持新型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专业化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在农村组建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零售商业集团。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第二篇: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梁永明 刘风芝 罗铭俊 黄晓璐

2012-6-29 10:28:34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于农业受到风险影响程度调查以及 相关数据的统计,加上中国农保现状的剖析,查证保险企业内部对于农业保险的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关于消费者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于农保的法制建设等问题,通过对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的认识,为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保险,农保政策

引言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促使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损害对于中国农业方面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的道路频频受阻,前景亦不容乐观,但是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支柱,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保证民生之根本。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现状的农业保险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农业风险现状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不可比的[1]。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变化莫测,人类在自然的面前给予现在的科学实力来讲还是很渺小的。我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无法提前预知和勘测自然气候的动向,也无法控制灾害。特别是中国地缘辽阔,且各地区间气候千差万别,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中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等特征。据国家部门统计,尤其最近三年,中国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发生明显性的变化,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除了自然性的危害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风险,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2]。一般发生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

二、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1.中国保险企业经营现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

特点: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3]。而且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茫然和不确定,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灾害高发提高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同时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所以企业又无法制定高费率。高风险,低费率是的农保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

2.中国农民投保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国又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上农民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相当大的。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风险意识落后,保险经营主体少,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也不到位,现实的保险需求非常低,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不足的[4]。

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效益没保障。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自1990年以来有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逐渐向商业保险转换,成为了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由原来的政策性,服务型的保险转变成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保险业务。同时,中国是自然灾难高发地段,自然灾害是一种覆盖面大,影响面广,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和测量,发生的概率又特别的大。加上原本是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使中国的农业可保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了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

2.农民支付保险乏力,政府保险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但是,农业保险的收费很高,因为农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民对于高费率着实负担不起。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扶持农民的方式都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款,以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的形式来补助农民,一旦发生农业灾害,政府也只是直接拨款赈济灾民,很少有补贴农业保险这一块。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性支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证。

3.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自1982年起中国的保险业回复运转,作为政策保险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相关另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他们的业务开展起驾保航。因此,农业保险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建设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正常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成为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国农保的正常运转的最大环境因素。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着力提高农保企业的水平。农业保险公司的自身因素,是提高农业保险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程序,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操作的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个自身主动性的作用。除此,还应加大设备的提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农业保险这一方面中所增加的投入和应用的高科技设备,在于农业保险的初期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在全国的范围内加强调查取证,应用访查,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加大财力投入,引进精算师等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统计。于此排清了和划分了一些高风险的农业区进行特殊的监控和保护。降低了预期的误差,减少了支出。同时引进部分的现在高新技术设备,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发生的观察站,在灾害实况的全程观测跟踪,以资料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和预报警装置从而提高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在与监测和划分出的低风险,灾害的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制定一些低档的保险费率来降低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上的的保险率。拓宽公司保险的业务,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2.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农业保险是商业化业务,它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与中国政府提出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性援助的初衷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其实就需要国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对这方面的补贴。对于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要和效力选择向经营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生产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从生产方和消费方的两方面同时对农保实行补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5]。所以,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会增加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稳定带来好处。

3.加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建设法规,应当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农业保险的发展轨道正常化。首先要确立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地位,将他与商业性保险的业务划分开来。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在与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得到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的确立。逐步完成对于农民补贴机制。构建农保的法制建设,从而巩固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兆基,冯子恩,叶柱均,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309.[2]付洪芬.特色农业如何廊对市场风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3]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J].会计论坛,2011,(10):1.[4]何爽,王道龙,李茂松,王春艳.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J].自然灾害学报,2006,(12).[5]陈璐.中国农业保险业务萎缩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第三篇: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中国农业安全现状浅谈

作者:唐海洋 专业:风景园林学院园林 班级:09-3 学号:20092307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实践经验证明,全球化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国家农业产业安全。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是以利润为导、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其结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普遍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普遍性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有可能剥夺千百万人口的生存权与取食,这些被永久性排斥在经济体系以外的人口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产生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研究农业安全危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种子;安全种子安全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10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

一方面是国内的种子企业普遍弱小,另一方面外国的种子企业却纷纷加速在中国种子市场的布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等陆续在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由于种子对当地气候、土壤有一定适应性,外资种业加紧实施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培育蔬菜新品种。

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美国先锋公司在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上的扩张最受瞩目,该公司研发的“先玉335”2006年推广面积仅26万亩,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万亩,几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0%。据业内人士介绍,继“先玉335”后,先锋公司还计划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种,预计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表示,国外品种影响大、推广速度快,现已在我国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基本完成了布局。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已进入我国种业的49家外资企业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国集团正加紧与国内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种方面,一些国外公司在水稻主产区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意图采取迂回战术,涉足我国水稻种子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在国内种子市场的步步扩张,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外资进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行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也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省农业厅的调查,罗定市罗平镇新村就因为种植了高产、优质、抗病、销价高的进口GL-5朝天椒,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辣椒致富村。

但是另一方面,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市场管理科科长李小宁表示,目前,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种子企业的实力与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种子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外国企业全面掌控国内的种子市场不是不可能的。“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李小宁指出,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脖

子”被人家掐住。以阿根廷和巴西为例,近年来,美国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在这两个国家被大量种植,至2002年,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掌控了该地的大豆种子市场。这两个国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并且农民要以更高价格去购买外国的种子。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优良种子正在慢慢敲开中国大门的现状,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表示,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更不应该固步自封,我们应该一边引进一边跟上。袁隆平表示,国外的一些优良种子确实不错,比国内市场种子要好,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关键是要通过引进、合作来实现自主技术的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优秀植物新品种。

“中国的种业也有一些优势。”袁隆平指出,比如,美国去年有500多万亩杂交稻,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20%—25%,这就是中国杂交稻向国际市场迈进的表现,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品种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吸收外国的现金技术,进一步做强做大。

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国内上万家种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如果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将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种子市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有紧迫感,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强做大。

今后我们应该完善相关的发展机制,加强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将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战略高度,并把龙头企业作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据了解,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将种业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培育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之后,粮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视。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实施农业产业化、全球化的战略,并以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种子产品的输出为重点,加速推动农作物种子的生物技术研究,实现种业的全球领先。目前,美国仍非常重视种业的发展,当下全球种业市场约270亿美元,仅美国种业市场就占据了120亿美元。

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公共投资和私人投入科研育种的关系。专家指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国家投入,完善国家投资机制。在公共经费投入方向上,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突出科研院所主体地位;对于应用性研究和竞争性研究,逐步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加快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安全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方面,朱晓峰(2002)提出,中国农业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危及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刘乐山(2002)、朱钟棣(2006)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农业产业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大的打击或者损失过多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者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者全局性的农业产业危机。徐洁香、邢孝兵(2005)认为,农业产业安全表现为农业生产不受外来资本控制和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核心,农民收入安全是农业产业安全的重点。朱丽萌(2007)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指农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但上述概念实际上只考虑了农业的直接生产环节,没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全面考虑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环节的安全。此外,避免出现产业安全危机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目标,但以上学者在对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上并未涉及这个目标。

在农业产业安全的经济学属性方面,刘忠华、崔健(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

提供给企业和本国居民的公共品,产业安全同样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因此,保护产业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责任。纪宝成、刘元春(2006)认为,产业安全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广泛出现的“新型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突出。因此,国家必须将产业安全视为纯公共品,由国家进行统一提供和统筹管理,对有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产业生态有影响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及市场营销行为进行国家干预。李孟刚(2006)指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而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产业安全的基础,因此,农业产业安全也应当属于纯公共品,政府应当承担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首要责任。

朱晓锋(2002)建议通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及建立中国农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来保证国家农业安全。叶堂林(2005)、朱钟棣(2006)认为,应当在WTO框架下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朱丽萌(2007)提出,有效保护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严格保护耕地、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及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等。温铁军(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质是在WTO框架下确保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基础的战略产业的地位,以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这实际上是将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要求内化于国家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 International,2005)提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对农业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以及全球小农造成侵害。许丹松(1999)、吕立才和熊启泉(2007)提出,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应当坚持如下原则: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利用外资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利用外资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及利用外资与实现充分就业相结合。赵慧娥(2005)分析了韩国、印度、泰国、新加坡、日本、巴西等国的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及其绩效,指出中国应当注意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引导外资开发中国落后地区。潘勇辉(2006)认为,建立有效识别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垄断性购并动机的风险预警系统是防止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农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朱万斌.从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审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6

[2] 吴阶平季羡林.农业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9

第四篇: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初探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条块、部门、地区分割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探索了如何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并提出以下对策:(1)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采用派出形式改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2)加大政府农业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3)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管理、科技信息、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四个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4)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保证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5)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化建设,保障农业技术信息的畅通传递;(6)引导农民合作组织的构建,提高农民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完善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体系建设,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体制,推广经费,推广人员

Abstract

Agr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of China is set up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eriod,and contribute to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with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development,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is displayed gradually:Agrculture extension Organization is old;the departments of research、education and extension are grievously disjointed;Sections and regions are divided up;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is not sound;and materils supply is seriously lack;govemment management is not seasoned with the market's demand;extension budget is lack and construction is not reasonable.The quality of basic extension deputy and farmer technology is low, ect.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question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of China,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the world, combin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 mak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in order to excite the enthusiasm and inherent potenti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deputys, farmers to the maximum ext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deputys and farmers, promot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macroscopical administration,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and the supplyof manpow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 resources , information , optimum system, thus raise diffusion of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 shorten the cycle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findings appl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thing that make investigations to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drawback existing to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ystem carries on in-depth analysis,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reform:(1)Set up the centr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gricultural area overall arrangement, adopt and send the form to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organization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mplement the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the job, introduce the competi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2)Strengthen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ggregate investment, improve investment structure, perfect the input mechanism of project funds, form the system of pluralistic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gressively;(3)Adopt “production , teaching, research” and combine the mode closely,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skills training, achievement of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R&D institution transform four platforms,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4)It is multi-form, multi-channel to adopt,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of the extension work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peasa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tural dynamics,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5)Technique extension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ing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urther, ensure the unblocked transmis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information;(6)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peasant's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improve peasants' ability to resist market risk;(7)Perfect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ensu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xtension worker and peasa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Key words:Agriculture extension;Extension system;Extension find;Extension personnel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这即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置身于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993 年 7 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原则、推广体系的职责、推广工作的范围和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一个里程碑。1995 年,农业部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全国土壤肥料总站、全国种子总站合并,建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龙头。2000 年底统计,我国有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 5.1 万个,农技推广人员 38.4 万余人。国家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级为省农技推广中心或分设的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等总站,地(市)级设农技推广中心或分立的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等站。县级主要设农技推广中心。乡镇一级设农技站。全国约 20%的村设有农技服务组织,共有 193 万农民技术员,660 多万个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15 万多个,囊括 500 多万农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2%。这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努力探索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缩短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周期。在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革的对策。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通总结世界上主要的推广体系类型,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经费来源、推广内容、特点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成绩和特点。通过过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探求加快农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途径。

1.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理论基础。

2.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取得的启示,归纳其共有特点和管理经验。

3.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文献,通过认真分析与综合研究进行分类整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以及相关理论均在此基础上提出。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农业推厂体系的特点、现状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横向比较提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

(3)因素分析法:论文写作中,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涉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农民合作组织与法律保障等,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供了

理论依据。

(4)访谈法: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和管理方面的教师进行请教,了解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看法,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以及进行农户访谈,了解其认识、学习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途径和过程。

第二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经验

2.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美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达 7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 80%,位居世界前列。如此之高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完善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密切相关的2.2.1.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体系

1.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指联邦政府农业部下属的合作推广局,其具体职责是就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联络农业部与各州推广机构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部的教育活动并负责管理“斯密一利弗法”。它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在规划、进行和评估推广工作计划时为各州推广站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审批联邦资金资助的合作推广项目等。

2.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指赠地大学校外工作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系统,其具体职能是制定各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选聘县农业技术推广员并安排必要培训以及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

3.县级推广机构

县级推广机构是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派生机构,同时也是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农民发现农场经营的问题并协助解决、说服鼓励农民采用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组织农民以改善其处境、使农民了解影响农民利益的环境变化并协助他们寻找有效的相应措施等等。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县推广办公室和县推广理事会共同承担。县推广理事会是根据州法律授权或赠地大学与各县之间签定的在各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谅解协议而成立的,与州推广站联合指导该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选择项目、安排计划、确定推广预算和帮助实施推广计划等。

2.2.2.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

美国合作推广体制的本质特征是合作,它是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各州农业技术推广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灵魂与核心。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性:首先,按法律规定,各级政府以预算形式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所需经费;其次,由社会上各种基金会和私人企业资助;再次,由农民自愿酬款。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州立大学的推广专家由从事教学科研以及推广单位的专家教授兼任,而县推广站的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统一雇佣和管理,辅助工作人员则由县政府雇佣和管理。除此之外,数以千万计的志愿者和不计报酬的农民也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当中来,从而构成了推广人员的广泛性。(3)推广项目的提出、制定与实施是多方力量合作的结果:各县推广项目由各方人士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根据当地的需要提出,再由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人员合作制订出项目方案。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除科研、教学和推广人员参加外,各级农业局、农协、大众宣传媒介和涉农企业甚至一些农场主也积极参与配合。

2.2.3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建立赠地学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带给人民”,使那些没有机会

进入校门学习的农民也能受教育,并向所有农民提供社会教育和服务。随着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推广内容也不断丰富,并且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世纪之初,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农场的生产问题;到了 20 年代,市场价格和投资的变化使得农村收入有所减少,因而,改善农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则上升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30 年代,响应政府的农业调整法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融入了开发农民经济资源的内容;二战期间,保证和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核心任务。遵循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变化轨迹,从中我们也能概括出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基础,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所涉及的农业生产技术内容显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用资本代替劳动,其核心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用知识代替资源,其核心是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知识代替资源的推动由两条渠道来完成:第一,加速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从利研单位向农场的转移并尽快把它们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第二,向农村妇女提供家动推广服务,优化农民家庭和社区的资源配置,纠正家庭资源误置的现象,在农村生活中贯彻知识替代资源的宗旨。

(2)家政服务

这是针对农村妇女展开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穿 务咨询等来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有关料理家务、饮食营养、服装衣着、环境美化等丈 面的知识,以促进农业家庭的生活条件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1968 年由美国农业 部和各州推广站联合发起的“扩大食品和营养教育计划”旨在通过教育改善低收入家庭的饮食结构。

(3)4-H 俱乐部

所谓4-H是指促进青少年思维观念(Head)、心理素质(Heart)、动手能力(Hand)的良性发展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魄(Health).4-H俱乐部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另外,还包括社区开发战略计划、政府机构工作能力开发、公共设施建设等内容。

2.2 日本双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农协即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4 国外较成功的推广服务体系的共同特点及管理经验

第三章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第五篇: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姚於康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国际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农业技术、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苛刻,农产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业标准化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国内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的基础和关键 1.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市场化基础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前提,是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发展的腾飞之翼,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之源。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形成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改变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就不可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2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和社会化,即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农业标准化就是遵循统一、简化、协调和选优的原则,制订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标准,把农业产业化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指导、规范农业产、加、销等全部活动,使分散的农户生产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促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因此,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协调和纽带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

1.3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如何将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标准化,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从而使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4农业标准化是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国内发达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农民增收中的一个突出难题是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而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规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增加收入。

1.5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农产品质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邵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产品质量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措施,控制农药残留,降低有害物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只有质量高、品牌好,才能赢得市场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保质量、创品牌、树形象;就不可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竞争力优势。1.6农业标准化是规范市场、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技术手段

农产品只有具备相关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标准,才能在检测中有据可循,也就是才能有农业执法的依据,防治假冒的武器,从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地农业,对进口农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他国农产品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只有符合其标准的才能进入其市场,从而有效保护了本国农业。所以,农业标准化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本国、本地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2.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尤其以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最为具体、完善。在这些国家里,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运输储藏、加工整理、包装上市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美国《联邦法规法典》包含的农产品标准(含等级标准)中,仅新鲜水果、蔬菜和其他产品的标准就有160个;水果、蔬菜加工和其他产品(冷藏、罐装等)的等级标准143个;欧盟各国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 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等,并将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其标准覆盖率达98%~1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是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国际权威组织,在其100多个成员国中,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得不到IS09000系列标准认证,就进入不了国际市场。除发达国家外,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认证机构、制度、标准与标志以解决商品出口的“通行证”。

食物法典委员会也是农业标准化方面比较权威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贯彻、实施联合国的食物标准项目,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食物标准,对食物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农业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具体内容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此外,考虑到特殊农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还专门对茶叶和咖啡制订了标准。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有效地促进了各自的农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各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和深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表现为:①发达国家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农产品生产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如何加工处理、包装上市均有严格的标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农业。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凭借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手段,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将其当作保护国内市场的“绿色壁垒”,用标准化手段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口,从而有效地保护本国农业。

2.2 国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2.2.1发展现状中国自199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以来,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目前,国内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置了标准化管理机构,重点开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2.1.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20年来,中国已发布农业国家标准1 000余项,行业标准3 300多项,至2010年4月,国家和行业的农业标准总数达到4 40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700多项,“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7.2×10 4个。各省市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征、农业生产特色和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围绕种植业、畜牧、园艺、林业、水产、水利、农机、农业资源开发等行业;围绕粮油、水产、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审定、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制订了一系列地方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到目前为止,共出台了地方农业标准15 000多项,覆盖各类农产品,贯穿产前、前中、产后的全过程,涉及农业基础管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动植物保护、检疫和检验、农林机械与设备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2.2.1.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农业标准化在整个国家标准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2.2.1.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加强了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由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和省、市、县检测机构组,初步建成了遍布全国的检验检测体系。

2.2.1.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中国先后颁布了《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药、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农业标准工作,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人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2.2.1.5产品质量认证发展迅速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在认真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2.2.2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总的看来,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当前制约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有:①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推广、实施力度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了解,实施标准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②缺乏统一规划。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强,导致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且标准制订周期太长,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标准水平偏低,修订不及时,标龄太长,满足不了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特别是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缺乏公正、客观、科学的依据,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订标准轻实施的现象。④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还是空白,缺少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服务体系、评价体系。⑤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多数还停留在感官评判阶段,认证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到位,执行不严格,农业标准化工作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和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

①着眼于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以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为基础,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按照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所确立的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大宗农产品、出口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产品为单元,以种养殖产地环境、动植物种质资源、农业投入品使用、动植物疫病防控、种养殖措施、采收捕捞、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环节为链条,以服务行政监管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构建高质量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②在机制方面,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作用,将农业标准与行政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将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及协会、企业、技术机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工作体系,通过项目、资金、政策等激励措施,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全面实施标准化,形成上下一体、良性互动的农业标准化格局。③强化农产品安全标准化。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标准化,而且更要注重农产品产后标准化和生产环境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④向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国的更高标准看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农业生产加工运销贸易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快修订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并以此进行差异化竞争,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构建本国的贸易壁垒,从而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⑤围绕农产品质量这一核心,加快制订并完善检验标准、认证标准及管理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中的监督力度。农业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全程生产,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是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手段保证,认证体系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科学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关键所在。

3.2对策建议

3.2.1 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命,只有强化领导,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搞好农业生产的改革,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①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在人力上、资金上予以重视和保证;②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③狠抓落实,健全制度,一级抓一级,形成共识,齐抓共管,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3.2.2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①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④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3.2.3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重标准制订、轻推广实施的倾向,着力抓好农业标准的实施。①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标准化工作,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进各类农业标准的实施;②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以示范基地为主,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③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建立起快捷、实用、有效的技术信息网络,迅速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所需的先进适用技术。3.2.4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充实、完善现有国家级、部级质检机构;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以贴近农业、贴近生产单位、贴近用户为主要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

3.2.5 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①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按照分层次建立、多渠道筹集的原则,建立起各级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②认真落实并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③加强法制化管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清理和修改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④建立标准化工作督查队伍,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标必依,违标必究”。

姚於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农业学报 2010(4)

下载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摘要:电子商务的实现包括了对信息流、商流、资金链和物流的整合运作。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物......

    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以及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商务的物流现状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现状根据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物流企业可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控型物流企业。这类企业是指受中央政......

    乡镇企业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大全五篇]

    1.1乡镇企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我国乡镇企业无形资产少,有型资产多,自身的物流手段工具不完善、不成熟,有开展第三方物流的现实需求。从 生产方面看,乡镇企业在自身的......

    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 口谢楠,严建渊(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1.概述1.1农产品物流定义与主要环节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同的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借鉴2001年8......

    中国烟草物流现状与展望研究及对策[范文模版]

    中国烟草物流现状与展望 摘要:对中国烟草物流现状进行了解、分析,探讨中国烟草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将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 中国烟草;物流;信息化 引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

    口岸外贸出口物流现状与建议对策

    近年来,本口岸对外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2006年本口岸共监管进出口货物吨,其中水路转关货物吨,比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对外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海关的工作要求越......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

    1 中国农业补贴现状 我国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统称为农业补贴政策当中的“四补贴”。在2002年时,国家为了提高粮食质量,保证粮食数量,对农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