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
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秋的味道在文中具体指那些味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味道?
2、结合文章说说老五的个性。
答案:
1、炒栗子的香味、水果的香味、牛羊肉的膻味、烤肉的香味,这此味道充满了生活气息,丰富的作者的主题。
2、老五的个性:亲切质朴诚实稳重
阅读理解古诗如何分析意境
1、诗歌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初中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第二篇:秋天的怀念 课内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课内外现代文阅读题训练——《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4、第一自然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5.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6.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
7.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8.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9.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10.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
1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加点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12.第③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13.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为什么“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5.文章第一、三两段反复写到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为什么?
16.第三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画线部分是: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17.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着意写北海的菊花?
疼痛的母爱
①多年来,这件事一直是母亲心里的一个结,这个结是她几十年来对儿女疼痛着的母爱。
②那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考取了北方一所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时,整个山村的人都为我欢欣,公社革委会主任还给我送来一个洗脸盆、一条毛巾,到我家门前燃放了一挂鞭炮。我是全乡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家人都因我而荣耀。就像我家要办喜事一样,亲朋们纷纷上门来道喜,我家很穷,穷得连盐巴都买不上,母亲东拼西凑,想方设法煮了一顿红薯米饭招待乡亲们。
③临上学的头天晚上,母亲想做一顿好吃的为我饯行,便狠心地把家里唯一能供全家油盐零花所需的母鸡杀了。杀鸡的时候,我和父亲还在地里干活,收工回来时,我闻到一股香味,弟弟还没等我进屋便告诉我:‚娘杀了鸡,今晚给你打牙祭(意即吃肉)。‛年幼的妹妹在一旁抢着说:‚娘跟我们说了,这只鸡只让你一个人吃,说你给我们吃,我们也不能要。‛妹妹边说边咽口水。
④我知道我们家已经有大半年没有沾过油荤了,全家从口里节省的钱都让我买了复习资料,上县城考试百多里路程我往返都是步行,上大学的路费还是借的,现在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一点的东西来吃。母亲几天前就打算杀鸡,我不让。那只母鸡每天生一个蛋,母亲要把蛋存起来提到集市上换钱,家里买盐的钱,打煤油点灯的钱,弟弟妹妹上学的钱,送情补礼的钱都得从鸡屁股里抠。母鸡没有了,家里就断了财路。⑤我走进厨房,看见母亲坐在灶膛口一边往灶里加柴,一边抹眼泪,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那张饱经沧桑的脸,脸上深深的皱纹在火光下清晰可见。见我进来,母亲赶忙擦去泪水,笑着说:‚娘是舍不得你走哩。‛ ⑥我涩着嗓子说:‚娘,你不该把鸡杀了,没鸡生蛋,往后家里就吃不上盐,点不上灯了。‛母亲说:‚我儿是全公社的状元,有了出息,明天就要出远门了,你不吃好一点,娘心里难受。‛
⑦吃饭时,母亲把鸡肉盛在一个大钵碗里,端到了我面前,桌子中间供大家吃菜的碗里,只盛了一些汤。母亲说:‚趁热吃吧,看你这样瘦,该补一补身体,读大学还要用功呢。‛我用筷子给低头扒饭的父亲夹了一个鸡腿,父亲把鸡腿退了回来。我又将另一只鸡腿夹给母亲,母亲一躲,鸡腿掉在了地上。母亲赶快把它捡起来,洗净后又放进我的碗里,说:‚这鸡是煮给你吃的,你就只管吃吧,别夹来夹去的。‛ ⑧面对满满一大碗鸡肉,我怎么也动不了筷,chóu chú间,我看见弟弟和妹妹用筷子在盛汤的碗里搅捞,想捞出肉,却空着筷子缩了回去。我把钵碗推到桌子中间,对弟弟妹妹说:‚你俩都来吃。‛弟弟伸出筷子夹了一块鸡肉,小心翼翼地看了母亲一眼,见母亲正用眼瞪他,就赶快把那块肉放回钵碗里。妹妹刚刚伸出的筷子也缩了回去。我心里难受极了,我给弟弟妹妹的碗里都夹去两块鸡肉,他俩都把肉夹回了钵碗里,很懂事地拿起勺子舀汤喝。弟弟边喝汤边说:‚鸡肉塞牙缝,我喜欢喝汤。‛妹妹也跟着说:‚我也喜欢喝汤,不喜欢吃鸡肉。‛
⑨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喝汤,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我对母亲说:‚娘,你就让弟妹一块儿吃吧。我一个人怎么吃得下?‛母亲只好应允道:‚你两个也吃一点吧,往后像你大哥一样考上了大学,我还给你们杀鸡吃。‛
⑩这时,屋外突然刮起了大风,瓦屋顶上滴答滴答地响起了雨点声,我家从自留地收回来还堆在晒坝里的玉米棒眼看就要被大雨淋湿。父母和我赶快丢下碗筷出去抢收玉米,我们正在往筐里装玉米时,弟弟和妹妹也赶来帮忙了。一家人七手八脚刚收完玉米,倾盆大雨就落下来。回到屋里,我们发现那钵鸡肉不见了。地上,钵碗摔成了碎块,一只狗还在舔着残余的汤。
11母亲急得直捶胸,心疼得直流泪,一个劲儿地责怪我不该推来推去,又骂弟弟和妹妹不该出去凑热闹,然后又责骂自己没有将那碗鸡肉放进碗柜里,末了又诅咒天不该下雨,狗太害人。
12我劝母亲别生气,就当是我把鸡肉吃了,可是母亲怎么也想不通,一整晚都在唉声叹气。第二天一早,母亲送我时眼睛还是红肿的,临上车,母亲拉住我的手ɡɡěnɡɡ yè道:‚你走这么远,一点好的也没吃,娘心里好难受,都怪我,呜……‛说着就哭起来。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每个0.5分,共3分)饯行
()
油荤()
chóu chú()
ɡěnɡ yè()..2.怎样理解题目“疼痛的母爱”?(4分)
3.文章第④段如果去掉,上下文依然通顺。有人主张删掉,有人主张保留,你认为呢?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弟弟伸出筷子夹了一块鸡肉,小心翼翼地看了母亲一眼,见母亲正用眼瞪他,就赶快把那块肉放回钵碗里。....
5.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描写一下“我”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5分)娘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秋天的怀念》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A)。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C)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A)。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4、第一自然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突然,猛地
5.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6.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7.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8.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9.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0.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1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加点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母亲忍受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12.第③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13.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14.为什么‚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因为母亲精心照顾我,顾不得培养花了。
15.文章第一、三两段反复写到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为什么? 她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跟能想菊花一样变坚强,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16.第三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画线部分是: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高兴得不知所措。17.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着意写北海的菊花? 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
参考答案: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每个0.5分,共3分)
饯行
(jiàn)
油荤(hǖn)
chóu chú(踌躇)
ɡěnɡ yè(哽咽)2.怎样理解题目“疼痛的母爱”?(4分)
(1)儿子外出求学,母亲竭尽所能为儿子做的好饭却被狗吃掉,母亲感到心疼。(2)母亲爱儿子,但是因家庭贫困,而无法用物质来表达爱,母亲内心感到十分悲苦。(3)儿子感受到了贫穷母亲的厚爱和无奈,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疼痛不已。(有其他符合文意的解答也可。每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3.文章第④段如果去掉,上下文依然通顺。有人主张删掉,有人主张保留,你认为呢?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第4段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删掉。(1分)这样写,突出了母鸡的价值(1分),为下文(鸡肉被狗吃掉,母亲心疼)作了铺垫(1分),更加突出了贫困生活中母亲对“我”深深的爱(1分)。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弟弟伸出筷子夹了一块鸡肉,小心翼翼地看了母亲一眼,见母亲正用眼瞪他,就赶快把那块肉放回钵碗里。....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的样子。(1分)加点词语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面对稀罕的鸡肉,年幼的弟弟垂涎三尺而又不敢贸然去吃,只好用眼神探寻母亲的态度的情景,刻画惟妙惟肖,如见其人。(或:小心翼翼的眼神,本来就不该属于他那个年龄,不该是孩子面对美食应有的之态,读来令人心酸。)
5.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描写一下“我”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5分)娘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写“我”劝娘不必介意,感谢爹娘的辛苦养育,自己感恩在心;也可写儿行千里母担忧,请娘放心;还可写外出继续寒窗苦读,努力打拼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内容符合、感情一致3分,表述得体、流畅2分。共5分。)
第三篇:现代文高三上答案
现代文梳理练习
(五)第五册
《雨巷》
选自《戴望舒诗全编》,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常用象征手法表达朦胧的意境。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雨巷》想象了自己与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细雨迷蒙中相遇后又分离的过程,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 的意境之美感
虚实相生,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创造意境; 富有音乐性(反应在复沓、叠句、重章上。)《雨巷》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创造意境。你认为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雨巷》描绘梅雨时节阴湿、寂寥而又暗香浮动的江南小巷,创造出清新、空灵而凄婉迷茫的意境。诗人用具有特定色、香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暗示内心情绪,把诗人的美好理想和怅惘的心情表现出来。《荷塘月色》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文章描写了“我”借着月光离开家庭夜游荷塘的过程,用工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恬淡优美的荷塘月色图。作者描绘荷塘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含蓄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现实社会与诗意境界、独处与群居、生活束缚与心灵自由的矛盾的复杂感情。在文中的感情可以概括为:摆脱内心烦躁,获得暂时安宁的愉悦
结构上起承转合,首尾呼应。融情于景。
语言风格凝练明净,表现在:比喻、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丰富灵活(试举一句: ;叠词富有音韵美;用词准确生动(举一处:)。《荷塘月色》(表述清楚,注意语言)
1、完成思考练习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妙用通感,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出了若有似无、时断时续的荷花的倾向,有一种悠远柔美的意境。作者借此抒发淡淡的喜悦之情。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沉浸于这朦胧诗意的月光之中,心灵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宽容》序言
选自《宽容》,作者房龙,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
本文采用寓言文体说理。通过守旧老人处死漫游者,表现了:谬误与真理是不可调和的,又揭露了保守势力的顽固、冷酷、凶残和虚伪;通过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杀死漫游者的执行者的展现,说明提高人民群众觉悟和水平的重要;通过写人们觉醒后的忏悔,来揭示呼吁对创新的宽容这一主旨。
艺术手法:象征 《宽容》序言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理解文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三类形象的典型意义。
“无知山谷”是一个封建、保守、陈旧、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所在。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一切僵死的传统、法则、定律所统治的地方。“知识的小溪”象征这里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小溪“缓缓地流着”,就是说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守旧老人”象征旧的社会势力,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村民们”象征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的人。“漫游者”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既定观念、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反叛旧世界,开辟新天地。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的死亡,是一出令人叹息的悲剧。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受到人们爱戴、敬仰和歌颂。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文中最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为什么“不过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你能举出发生在“过去”、“现在”的“这样的事情”吗?
文明和守旧的斗争就像这故事一样时常发生。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也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说“我们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表示这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可能发生。千百年来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真理与谎言、创新与守旧的斗争始终存在,如商鞅因变法而被五马分尸;“六君子”因维新而被斩杀;布鲁诺因否定“地球中心说”而遭火刑;达尔文因否定“创造论”而受嘲笑;马寅初因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而遭到迫害„„ 《激流》总序
选自《巴金全集》。《激流》是巴金所著《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的总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著作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在不停歇的探寻和行进中求获生活的真谛。
艺术手法:象征 《激流》总序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这个短语,联系全文理解它的含义,说说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应当怎么做?
生活的激流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交相涌起,波跌浪涌。人们永远要与生活搏斗,要征服生活。只有“征服”,才能显示出人生的意义。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也可以结合其他作家作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无疑是青年巴金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和生命动力。请结合巴金及其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活中有爱恨、悲欢、苦辣,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起伏、激荡,只有持着信念不断与生活搏斗,征服生活,才能显示出人生的意义。巴金以一个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用《激流三部曲》这样的作品冲破封建束缚,表达自己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社会理想。他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巴金用自己的头脑与笔杆征服生活,向着“唯一的海”奔涌而去。《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
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写3部)等。本文以简约节制的文字表达深沉丰厚的情感内涵。多次对坟墓的描写,体现它的“朴素”,再现了托翁之墓,凸现托翁的伟大精神,表达崇敬之情。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 对比 《世间最美的坟墓》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如果将本文的题目译成“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你认为如何,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墓究竟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意,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好。“美丽”就是好看,漂亮的意思,指的是外表、形式上的。而“美”则宽泛许多,可以指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美好。本文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这种美不是托尔斯泰坟墓外表的美丽,而是托尔斯泰本身朴素中蕴含绚烂,平淡中蕴含醇厚的崇高的人格境界。托尔斯泰墓的美,美在“朴素”,这种朴素正是托尔斯泰人格美的体现,所以不能改。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用了很多表示衬托程度的副词加以强调,如“最美”、“更宏伟”、“更感人”中的“最”、“更”等,但在具体描述时却似乎没有与之呼应的浓墨重彩。你觉得以下的描写是否与作者要表达的强烈情感相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的巨匠之一。这样一个伟人,完全可以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碑、键馆,可是,对于伟大而朴素的托尔斯泰来说,那些却显得俗气。他的墓除了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外,什么都没有。举世英名与最普通坟墓之间,在一般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但瞻仰他的墓,这种反差所激荡起的人们的感情,最终却是一种更深的敬意。《老人与海》
海明威,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写2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老人与海》。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三天三夜(多少时间)的打鱼活动。桑提亚哥在海上几天几乎一无所获,后来终于捕到一条马林鱼,却引来一群鲨鱼围攻,经过几天几夜搏斗,桑提亚哥终于将船划回海岸,但巨大的马林鱼却只剩下一副骨架。课文节选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一段,也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作者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艺术手法:(1)象征(2)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3)叙述风格简约清新 《老人与海》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举一例回答:这篇小说大量描写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它有时表现为心理活动,有时表现为自言自语。试点评它们的作用。例如:“‘鱼啊,我不应该把船划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他说,‘既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我很不好受,鱼啊。’”,这句自言自语,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与老人“同呼吸共命运”。就人物塑造而言,则表现出老人要挑战的,不仅仅是鲨鱼,他需要战胜的还有黑夜、疲劳、孤独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自己信心和勇气的丧失。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小说中的桑提亚哥老人、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都具有较为复杂的象征意义,试作探究,并加以阐发。
坚强自信的桑提亚哥老人,象征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战胜命运的意志与力量;那条美丽硕大的马林鱼,象征人生的伟大理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些邪恶贪婪的鲨鱼,则象征人类所要面临、所要战胜的各种凶险与掠夺;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美丽、宽广,而又深不可测。《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收入鲁迅的文集《坟》。
此文于当代亦有现实意义,请分析:例如: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教育改革必须和社会同步甚至以社会改革为前提。
本文是否符合演讲稿的特点,请分析:演讲稿观点鲜明,感染力强。本文始终围绕“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强调青少年应该要做泥土这一观点展开,集中、鲜明。同时,文章引用生动
事例、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强感染力。例如:„„
《未有天才之前》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作者是如何批判阻碍天才产生的论调和行为的?试以“整理国故”和“恶意的批判”两段为例作具体分析。
作者先提出那种都来“整理国故”的论调,即“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树立起靶子。接着运用比喻类比论证加以否定。一是拿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可以做新马褂,来说明既要整理旧的,也要从事新的学问、新的艺术,然后指出这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这样的环境中是产生不了天才需要的土壤的,更不用说天才。二是举古董商人称赞古董但并不痛骂画家、农夫和工匠忘记祖宗的例子,再次指出人可以喜好与整理旧的东西,但不能因此贬低别的学问和本领。整段文字,破立结合,破中有立,有力地树立起自己的观点。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鲁迅的杂文不仅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而且充满着艺术性和趣味性,读来酣畅淋漓,妙趣横生。以本文为例说说鲁迅杂文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1、引用生动的事例,如本文引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的豪语。
2、具体形象的描摹,如本文描绘“批评家”的“不平”模样等。
3、精当的动词锤炼,如本文“眼光囚在一国里”、“几乎要缩进旧全套里去”等等。
4、生动贴切的比喻,如本文以“乔木”、“好花”比喻天才,“好土”比喻天才生长的环境,以“旧马褂”比喻国故、“新马褂”比喻新学问新艺术,以“嫩苗”比喻年青的作者,以“一碟子绿豆芽”比喻被扼杀的天才。《简笔与繁笔》
作者周先慎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针对当今创作上存在着偏长的趋向和现实,特别强调要提倡简练为文,反对繁冗拖沓的不良文风,有很强的针对性。
艺术手法:篇幅短小,议论集中,行文自由,语言精辟,充满辩证法。
《简笔与繁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本文的第一段分几个层次,它又是怎样领起全文的? 第1段可分六层:第一层为第1句,提出常见的观点。第二层为第2、3句,进行简单的辨析。第三层为第4句,说简笔有优劣之分。第四层为第5—7句,说繁笔的好处。第五层为第8、9句,说大师们善于适时地发挥繁简的妙处。第六层为第10句,总结观点。
以下的部分,紧紧照应首段的层次:第2段,列举善用繁笔的范例;第3、4段,列举善用繁笔的范例,其中区别了繁笔与啰嗦;第5段,引用名言论述怎样才能做到繁简适当;第6段,提出当前创作中欠洗炼的弊端;第7段,提出结论。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参考答案:
1.A(A.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D(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以……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3.B(原文是说“‘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答案
第五篇:浅谈现代文阅读技巧以城市的气味为例
浅谈现代文阅读技巧
¬------以城市的气味为例
我觉得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时候应该先通读几遍文章,大体把握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在阅读同时,有技巧的捕捉有效的答案信息,对一些认为是关键词句用笔划下来,对整体内容含义有了认识,才算是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一般来说,这类文章的主旨多在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语句里,一般只要找到了这些句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文章第一题所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答这类题的基础是对文章的大意把握以后进行分析的.B选项中对香樟树“妩媚艳丽”的特点概括有误,应是端庄典雅、温润大方一类。C项中,“吞咽”所表达的不是“大蜀山的青翠所具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由于空气的清新所给人带来的味觉效果。而对于这类题所剩的正确选项可能对后面的答题有所帮助,这也是一种小技巧。
第二题所考查的是对句子在文中含义理解。做这类题的时候,首先要找到所给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还要注意前后文的一些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会给你一些提示,答案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会在其中。其次再看这个句子中是否用到什么修辞,如果没有就找出一些重点词来分析,如果用到了,首先指出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应用的手法)与其所写事物的特点,并写出其作用然后与文章内容结合进行分析,最后在指出作者在此表现了什么情感,对文章的表达与主旨方面有什么作用。但不要只说一些套话,要对其经行分析。否则即使你答的再多没有踩分点,那么这题的分数也是不会高的。如本句中的“口福的气味” “活泼的小人”,“叽叽喳喳”,很明显的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而它的作用就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再来看这几个词,不要忘记这是来写味蕾的,味蕾像小人一样叽叽喳喳,这样就显得很生动。在进入这条路以后不仅作者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就连味蕾都被那种气味所惊醒,对比之下衬托出气味的一种极强的感染力,加上这本来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物所具有的气味,则又能表现出城市中这样一类气味所具有的强烈的生活气息。答到这里也可以再去分析一下作者的感情,使回答更具书面性。
第三题所考查的是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问的是“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依据作者思路,请作简要概括”。做这一类题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摸清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按题意进行简要概括。标答是.①城市街道香樟树的气味;②城市里来自大自然的气味;③城市里日常生活的气味。其中第一条是最简单的,就在文章前两段,对个别句子进行提炼即可。其次是第三条,答第三条时要注意前后的一些事物所体现的气味,其中有“大龙虾的气味”,“油炸臭干子的气味”,“馄饨挑子的气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对这些再进行概括就不难总结出答案来。第二条是最麻烦的,在文章三四两段,写到了在早晨的大蜀山里的气味,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后面又写道“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这是一处提示性的句子。第四段写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加上后面说“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这又是一处带有提示性的句子。统观这两种气息一处是写山里生物的气息,另一处是写岛上鸟,水的气息。再找它们的共同点,无非就是写城市中大自然的气息。自然而然的就把答案给提取出来了。
最后一题是一阅读延伸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或形式的认识与评价,和对知识的积累以及生活经验或者阅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其重点是读出自己,阐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或评价不要脱离文章,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又要高度符合文本,符合作者。本题所问“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我认为解答阅读延伸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其应由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述,给出自己这样认为的原因,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或者阅历来论述,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回扣题目即可,三个部分组成。答题格式大多是这样的:首先在全面理解文意基础上正确理解句意其次要有观点,并符合文意,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表述观点的语句然后是要能联系现实或生活积累,举例分析,还有就是语言的表达,要使结构完整、语言通畅。尽量把语言写的连贯,使其颇具文学色彩,这样会使你的小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