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想北平》第五单元-2课时-13页-5700字
《想北平》教案
老舍
【教材分析】
《想北平》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老舍先生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这篇文中得以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阅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品味文本语言,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 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ppt演示、问题导入、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ppt演示作者故居,北平老照片。问题:看了这些图片,请说说你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1.让我们来看看老舍对上个世纪的北平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吧。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老舍和他的主要作品吧。
老师择要总结: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 《龙须沟》 《茶馆》 等。
2.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作者具体“想”了北平的哪些好处?这些好处曾给予作者怎样美好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对北平有这么多美好的感受,如果把这些感受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
请同学一起回答:爱。2.作者爱北平,想北平,但他在文章结尾说“要落泪了”,“想”北平“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
请同学一起回答:乡愁。
3.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得意时也会有。“乡愁”的内涵也很丰富,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品味其具体内涵。
先找出文中相关“落泪”的语句: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品味其内涵,可用学军、学农感受加以引导。老师总结:老舍的“乡愁”不是由于自我的失意或得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北平的关心和爱护,是由“爱”而“护”的感情,是典型的“舍予”之“爱”,是真爱,是大爱,是“爱”的高层境界。
4.ppt演示交代历史背景,北平危在旦夕,老舍为此落“泪”,这种面对危机的态度是不是太柔弱、太软弱了?如果不是,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泪”,其中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真想念北平呀!(在 北平岌岌可危之时,老舍身在青岛却发出要回北京的呼喊,这不是软弱,而是奋不顾身要捍卫家园的英勇和豪迈。)
教师总结: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对当时家乡的安危充满着担心和焦虑,忧心如焚而欲“落泪”。这“泪”是“为国”而流,不是“为己”而流,饱含着对于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充盈着不计个人得失而要保家卫国的“男儿气”。不是软弱,而是刚烈,是“英雄泪”。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老舍抛妻别子,奔赴国难。5.文章题目是“想北平”,其1—3自然段中所写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所 “想”的北平的具体内容,是不是显得太空洞、太啰嗦了,能不能删减?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分析这个问题,从而理解散文的特点。
老师总结:这是本文的“神” 之所在,后文中所写的北平的具体内容是“形”。“形”的内容和架构(如选取国外的名城与北平比较,美国的水果和北平的水果对比,侧重写北平的安静、自由、自足等)都是由“神” 决定的。“神”渗透于 “形”的各个层面,“形”依附于“神”,表现“神”。“神”完才能“形”备、“气”足,所以必须花一定的篇幅把“我真爱北平”这个“神”说透、说足。
三、布置作业:
1.书面:课本思考与练习第一大题。(请做在作业本上)2.口头:阅读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进一步体悟老舍的“舍予”之爱。
第二课时
一、分析书面作业,请同学朗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这四次出现的“说不出”的异同点。
明确:第一、二次“说不出”,抓住关键句“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作者从深度入手,表明对北平的爱的深沉,言语不足以表达(说不出)内心深沉的爱。
第三次“说不出”,抓住关键句“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作者从广度(时间空间)入手,表明对北平的爱的丰富,言语说不尽(说不出)内心丰富的爱。
第四次“说不出”,抓住关键句“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直觉的爱)作者从难度入手,表明对北平的爱的不可言说,言语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无法言说的爱。【异】(可顺带分析“浸”字、“杜鹃”在文中的作用。)
这四个“说不出”,从各个方面表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爱,是情到深处无法用语言表白的体验,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北平的一切已经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同】
二、“看似平常最奇崛”,老舍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平常之景、寻常之物却表达出了不同寻常的思想、情感,请从文中选出你认为的“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的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先让学生自由地谈,略加引导。然后老师概括总结。1.“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2.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不以北....平人自居、没有对北平的爱是无法产生可笑的情感的。3.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刻骨铭心的爱。
4.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多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各种小生命也能自由安栖的天堂。
5.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并列关系...................的复句,简练准确地指出北平的“好处”。
6.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蔬菜的新鲜饱满和可爱跃然纸上,渗透着老舍对北平生活的热爱。
7.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对比水果的新鲜度,充满自豪感。
三、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1):交代写北平的视角。
第二段(2-3):抒写对北平的特殊的爱(真爱)。第三段(4-7):写北平的特点。第四段(8):直接抒写自己对北平的爱。
四、拓展迁移:
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要求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双是以臬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五、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果脯合nián .pǔ 匀调.tiáo 翩翩.piān 黏. B.扁舟piān 什刹海shà 菜圃亲xǐnɡ ...pǔ 省. C.芍药 sháo 廿七niàn 僻静pì 恣意zì .... D.遒劲qiú 干瘪 biē 愧杀kuì 桑梓....zǐ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主要成就在小说和戏剧创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日出》、《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B.老舍是一位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的北京人,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因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C.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无论写人、记事、绘景、状物,都可以不拘一格,不拘样式来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兼采并用。
D.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土耳其的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名城”。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 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太热闹。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又未 8 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 复杂而 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A.也 一定 实在 虽然 也 既 又 B.更 一定 还 虽然 可是 既 又 C.更 可能 还 即使 可是 也 也 D.也 可能 实在 即使 也 又 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B.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在北京市旧城改造中,建筑布局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延伸。C.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古物多书多。我不好学,也不爱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五、总结全文:
老舍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包含了眼泪和微笑。这种爱是完整的,与生惧来的,说不出的,有孩子般的骄傲与自豪,这些让老舍想北平想得掉眼泪。1936年北平的特殊环境让这份眼泪之中多了惦记、牵挂和担忧。只因爱而痛,关心而乱,再来看标题的“想”。这是“相”和 “心”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及指导训练 2.选做题:
A.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B.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附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复杂有边际 巴黎(情)
我真爱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
是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对比手法 教学反思:
《想北平》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散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结合了三段式的理念把学生的评点作为了其预习作业。但空泛的让学生做评点,我发现学生无从下笔,于是我先就评点对学生做了些补充说明,然后指导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从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对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的设计中我对学生的评点事先做了几个角度的提示,这也是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层次。之后我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点评,甚至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比较有建设性,这对于我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会灵活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便是写作或说话。读书,自然应着重于表达方法或写作方法的研究,因此我把三段式的最后一步即课后作业设计为运用《想北平》中的写作技巧(类比或对比)写一段话来表明对某事物的喜爱之情。既学习了老舍的写作技巧,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总之,“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11 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与文本、与评注本对话,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当然,评点法的运用不在于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要以一定的文学底蕴为基础,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为根本,逐步养成评点的习惯,也就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最后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那份难以言说的感情。我设置了几个精炼的问题然后充分利用学生的评点深究文本并且帮助学生理解,讲解基本明晰具体,学生也易于接受。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所以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似乎不够,应该多给学生思考以提高课堂效果。
二、提问的有效性我通过设置几个细致而有深度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指向性明确,以理解和应用为主,通过启发或讨论得出结论。但可能由于思考时间嫌短,我有时还是自己组织答案。虽然学生思考质量不高,比较费时,可能影响课堂的预设,但还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分解题目从而引导学生但切不可包办。
三、学生活动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回答老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目的明确,形式主要是讨论,时间大约3---5分钟。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深度不够,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形式有待探讨,如何提出有兴趣性的讨论问题也还是我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我想,在每一次“磨课”的过程中,我总会学到很多自己不曾注意的东西,受益匪浅。因此我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更享受这种沉淀的喜悦!
第二篇:《想北平》教案2(范文模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①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体会浓厚的故乡情。②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
③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学会感受美。
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
二、导入:
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板书课题:想北平)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录音(同时更正读音)
2、师点评:饱含真挚的感情,熨帖着我们的心灵
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
四、鉴赏过程
1、(紧接以上点评)例如以前深深感染过我们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篇写了“颇不宁静”的心,一篇写了“清、静、悲凉”的秋。“颇不宁静”、“清、静、悲凉”都是这两篇文章的什么呢?-——文眼。那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 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第三篇:《想北平》教案_2
《想北平》教案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laqu;骆驼祥子&raqu;畅销美国,话剧&laqu;茶馆&raqu;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与作品对话,把握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在欣赏完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的思路
---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
爱到说不出
爱的理由
想得落泪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内容。
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小结
第四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编辑:徐娜 审核:冷光锋 时间;2014年9月18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尝试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并自觉地应用与写作。3.重温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
【课前自学与检测】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茶馆》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3.字音字形
辜负(gu)菜圃(pu)廿七(nian)匀调(tiao)什刹海(shi)愧杀(kui)悠然(you)参差(ci)沉浸(jin)道观(guan)便(pian)宜 粘(nian)合 鲜(xian)嫩 空旷(kuang)便(bian)宜行事 粘贴(zhan)鲜(xian)为人知 粗犷(guang)
【文本探究】
(一)通过问题探究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3段)
1.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既然“真爱北平”可是文中却出现了四次“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4—7段),探究以下问题 1.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北平的特点。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3.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写故宫、长城这些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把笔伸 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 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三)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表达有何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结合本文,重温修辞,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2.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3.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想北平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亵渎(xiâ)空旷(kuàng)殷红(yīn)B、采掇(duō)贻误(yán)挈妇(qiâ)绵亘(gâng)C、菜圃(pǔ)信札(zhá)青冢(zhǒng)惴惴(zhuì)D、纯粹(cuì)果脯(pǔ)干瘪(biě)僻静(p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角度/角逐
积攒/人头攒动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迥然不同 励精图治 针贬时弊 不径而走 淋漓尽致 广袤无垠 熙熙攘攘 矫柔造作 谈笑风生 文过饰非 获益匪浅 纷至沓来 仓惶失措 相形见绌 遐思迩想 理尚往来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城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惊叹不已。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 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② ① ③ ④
D.② ① ④ ③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迁移与拓展】搜集并研读与乡思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第五篇: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叙永职高 任国群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第五单元里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 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
二、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2、读课文后最能让你有感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说为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3、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3段)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三>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一、想什么?
二、怎么想?
三、主旨
8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