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粤剧文化推广
佛山粤剧文化推广
(the culture of FuoShan GuangDong opera generalizes)
VI设计策划案
NO.071020
一、分析粤剧
1.历史的悠久。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大众看粤剧的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人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人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粤剧的清唱形式是粤曲,特别喜唱以广东音乐填词的小曲。民间业余自发的粤曲演唱会称“私伙局”,以其自备乐器,自由组合,自娱自乐而得名。这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2.当前状况。
准确把握粤剧现状,是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途径。粤剧现状是什么呢?那就是—— “四忧”。
“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从业人员不少,艺术队伍超出“常规”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又是“编、导、演、音、美”的人才全面匮乏。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
“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其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
“三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古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后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忧”——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粤剧、粤曲作品多见其旧,少见其新。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修养不高,是现在粤剧被人冷落的根本原因。
3.该如何改善。
粤剧的盛衰史,主要的教训是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为什么要继续推广、弘扬佛山粤剧文化呢?时代的变迁,更要使我们的传统特色文化好好继承并发展。
弘扬粤剧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媒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做好传播和普及工作,使她从弱势文化变成强势文化,或者说使她从弱势地位变成强势地位。粤剧是一种很具传统的历史性文化,积淀很深,但在创新上不够。其本身是一种地方性或区域性文化,在今天开放的、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突破局限,更重特色。
近些年来,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情况正在不断好转,一大批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卓著的成果。但还是停留在著作和研究层面居多,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传播和普及明显不够,还没有形成大气候,变成广大老百姓的东西。
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从少年时期起就缺乏粤剧文化的教育,对粤剧文化有一种生疏感,需要对他们加强熏陶;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吸引了大量新移民入粤,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新的岭南人对粤剧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这部分人多是中青年知识阶层,需要让他们进一步增进认同感。
1.粤剧应进入中小学课程。要使青少年更好的接纳这传统文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表现手法,以现在卡通的形式融入课堂中,从视觉冲击角度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其内容。卡通的表现形式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其特色。
编剧要有接班人,演员要有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建立和健全粤剧学校的制度,有条件的,要把粤剧学校升格为本科及研究生院,要把粤剧、粤曲推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提倡学习粤剧粤曲的兴趣和风气。这是培养编剧、演员和观众接班人的第一步,要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粤剧、粤曲是求变的地方剧种,为了让它向多元化发展,应该多实践,让孩子和年轻人有广泛接触粤剧的机会,使之养成欣赏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粤剧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粤剧无论是受众还是专业演员都缺乏新鲜的血液。这门艺术放任自流发展,必有一天会走到终点或者仅仅作为文化遗产存在。对此随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对话。发现少年当中居然有不知粤曲为何物的,听过或者唱过的也是极少数。
在课堂上必须要打破粤曲惯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就需要化繁为简,有一套系统的讲授教案,要走出去,引进来,把人家好的经验借过来,要让粤曲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听众是粤曲的生命,粤曲就必须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去年金秋,我市选派的4名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姑娘,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登台,参加广州市举办的少儿粤剧粤曲大赛,并出人意料地捧回了几个大奖。随后,这几个小女孩又以长袍花脸的形式相继在我市各大型活动场所和电视屏幕亮相,一时间声名鹊起。这时,人们猛然发现,原来传统独特却又渐受冷落的粤韵曲调,还能以微弱的脉动敲动我们的耳膜。
2.当前粤剧相关素材的陈旧。粤曲、编剧、演员的更新都停滞不前。编曲、编剧等可引入到音乐系学生的课题之一,同时达到从青年一代推广的目的。
粤剧相关推广的海报等水平鱼龙混杂。若有相当水平的推广手法,并将陈旧的表现方式灵活结合现代的媒体去加以表现,相信本来具有相当特色的粤剧可以演变得更具特色。
二、VI 设计内容
企业(品牌)形象全称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包括理信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ur Identity)、听觉识别HI(Hear Identity)四个部分。其中视觉识别VI是CIS的中心部分,所以普遍意义上的CI指的就是视觉识别VI。VI是指企业识别(或品牌识别)的视觉化。通过企业或品牌的统一化、标准化、美观化的对内对外展示,传递企业或品牌个性(或独特的品牌文化)。(1)、基本系统设计 A、基本要素(8)
A-
1、LOGO设计
A-
2、标准色和辅助色设计 A-
3、简称中、英文标准字设计
A-
4、LOGO与简称中、英文标准子组合规范设计 A-
5、LOGO、中英文简称标准字与背景色彩的关系设计 A-
6、辅助图形
A-
7、LOGO、中英文标准字与误用范例 A-
8、制定印刷字体(2)、应用系统设计
A、事务用品(29)
1、事务用品 A-1名片 A-2信纸 A-2-1便笺纸 A-2-2传真纸 A-2-3信笺 A-3信封 A-4明信片
2、办公用品 A-2-1纸杯 A-2-2纸垫 A-2-3烟灰缸 A-2-4笔插 A-2-5纪念笔 A-2-6笔记本 A-2-7名片夹 B、广告用品 B-1海报系列 B-2台式月历卡 B-3挂旗 B-4吊旗 B-5桌旗 C.运输工具 C-1车体(中巴)C-2车体(大巴)D、包装 D-1包装纸 D-2不干胶贴纸 E、生活用品
1、拖鞋
E-1-1中老年 E-1-2青少年 E-1-3幼年
2、手袜
E-2手袜一对
3、T-Shirt E-3-1中老年 E-3-2青少年 E-3-3幼年
第二篇:弘扬粤剧文化
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 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
黎淑贤 高二1班 18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由原来的一种戏剧,一种富贵人家的娱乐消遣,通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渐渐地,它上升为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潜藏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广东人和粤语存在的地方生根发芽。
对广东来说,粤剧极具地方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对中国来说,粤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粤剧是粤族同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在异国他乡,喜欢粤剧的人们也习惯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乡音乡情,寄寓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依恋。随着广东华侨的增多,粤剧文化已广传海外,具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不少著名的剧团演员远赴海外演出,深得民心。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乐韵悠扬的粤剧似乎与时代的步伐错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纵使粤剧本身的内涵能反映时代精神,人们都已经不能停下急促的脚步去欣赏,更莫说是研究了。两者渐行渐远,不得不令老一辈担心粤剧的未来,将要何去何从,毕竟挑起这文化担子不能仅靠个体„„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低位越来越重要,而国家政策也支持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面对时代发展得大潮流,要做到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粤剧的发展与衰落这对矛盾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
对80后、90后而言,他们不喜欢粤剧,或许并不讨厌,只是对传统粤剧“冗长又程式化”的表演麻木,让喜欢新鲜、喜欢刺激的青少年对粤剧望而却步。甚至,粤剧被标签化,因为粤剧是许多老人的精神寄托,只有老人才喜欢。粤剧相比其他的时代文化,粤剧需要一定得创新,一招一式都是老前辈所定下来的板式,也未必为现代人所认同的;但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而言,篡改未必能接受。因此,粤剧大可以分为两派——其一为创新派,要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保留必须的唱功和表演技巧,但要再其中渗透现代气息,如表演形式的创新,与杂耍想结合;表演道具的创新等等。另一派就是传统派,老一辈的板式弥足珍贵,我们便提倡学习。但是戏行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学其者生,似其者死。曾经以为前辈指点,挑一位功底深厚的前辈进行模仿,忌翻唱,而钻研的是方法。言则要求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演的创新。走两个不同的风格,满足更大的需要。
对于粤剧文化,要把粤剧商品化经营,把一部分的剧团独立,改由原来的政府支持为民营,自负盈亏,一改坐等收成的作风,经过“鲶鱼效应”磨练,剧团会更加努力地自寻出路,也有利于推动“送戏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粤剧的改良,其市场价值越来越大,可成为促进经济的文化商业路线。在时代文化的激流当中,要在社会有一席之地,首要之事是要有独立的品牌,打响头炮,就像现在的喜羊羊系列,由动画到玩偶,市场率商品率越高,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地位也就举足轻重。剧团大可以通过泥塑、玩偶、抱枕等实物在市场上伴随相对应的专业性营销,出品DVD等视像产品,价廉而物美,何愁无客?
保障粤剧文化不没落便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粤剧的发展,像是香港便有的“粤剧文化节”,又因为名家老倌云集,不时还有座谈会、茶话会之类的活动。曾经有老师戏言,要在应试教育机制之下力保粤剧文化的一点血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列为高考会考的各种得分项目„„虽是戏言,也不无道理,但又太理想化。但是,不少的地方教育都支持“粤剧进高校”,就像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里面都设有宣传粤剧文化的部门,而不少的幼儿园和小学在剧团精挑两位老师,在校内作为兴趣班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渐渐培养起来,对粤剧的爱意也渐浓。在地方上,政府也应该支持私伙局、乐社的运作,提供机会给业余歌手表演发挥,就像之前南沙区政府开展首次“粤剧文化节暨歌唱比赛”,既满足歌唱者的表演,以歌会友,又满足了观众的欲望,值得提倡。
粤剧是一种沉淀,不管是像那些璀璨一时而又相继去世老倌任剑辉、薛觉先等,还是高龄高寿的红线女、罗家宝、白雪仙等老前辈,他们所留下的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一种难以超越之高度,“学其者生,似其者死”。而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满腔热忱确是除却表演技巧和了得之唱功以外而升华的民族精神,需要后生继承和弘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传统的粤剧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非政府、粤剧前辈等这些个体去张罗宣传,更需要的是群众自觉真心去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至于泯灭。
于是,我们以悠悠脚步,品茗赏曲,重燃一份粤剧的热忱,重拾一份粤剧的厚爱,重温一段粤剧的飞梭,重赏一份粤剧的高雅„„
第三篇:佛山文化调查报告
佛山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的佛山。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家乡之文化熏陶、塑造了我们每个佛山人,于是,在这大一的寒假期间,我通过上网调查、走访村里的爷爷奶奶等途径进行了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调查
我的家乡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家乡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
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而不得不提的就是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大良野鸡卷、大良蹦沙、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蚕蛹、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等许多小吃。且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等等,皆名闻遐迩,令人食指大动。
家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家乡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近年来,家乡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
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和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十二五”建设新时期,家乡始终坚持产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把产业兴市、人才优先作为立市之本,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人才集聚高地;始终把民生事业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追求,发扬“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新时期佛山人精神,以“四化融合,智慧佛山”为主线,用信息化全面融合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使家乡成为宜居宜商宜发展的智慧城市和幸福城市;始终把教育置于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大局中去谋划,置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指向上去发展,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教育向更深内涵、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争当全国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家乡建设为教育名城和我省“南方教育高地”中的高地,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家乡五区都在倾力打造自己的新城,市委市政府也推出了“强
中心”战略和城市升级行动计划,城市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家乡的经济规模达6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1500元,财政总收入1111亿元。这三个数字,全国地级市中没有几个可以和佛山比肩。
通过调查分析,我的家乡是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的地方,不但旅
游资源丰富,美食种类也繁多。虽说家乡的经济发展是成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其只是赢在规模和速度,而在高速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经济规模背后,是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质量和效益差强人意。家乡给中国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模仿经济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上,而原创性贡献不是很多。尽管家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高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但有影响的发明创造依然少而又少。它时刻提醒我们:家乡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乐观。家乡从“肥大”走向“强大”,经验
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激情。经验来自过去,激情开创未来。我坚信,无论任何时候,家乡都必须有一颗年轻的心。我心飞翔,海阔天空。
第四篇:关于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剧的调查报告
年龄:______职业:_________用时: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给分,共四小题,每小题8分)
()1.粤剧形成时间正确的是:A.元朝B.唐朝C.明朝D.宋朝
()2.不属于粤剧乐器的是:A.风琴B.高胡C.小提琴D.三弦
()3.不属于粤剧流派的是:A.梅派B.廖派C.白派D.薛派
()4.不属于粤剧基本功的是:A.唱B.切C.做D.念
二、双向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选项8分,答对一个给一半分,对两个给满分)
()1.下列四人中为粤剧艺术家的是:A.薛觉先B.梅兰芳C.周信芳D.马师曾
()2.您知道的粤剧曲目有:A.《帝女花》B.《昭君出塞》 C.《霸王别姬》D.《穆桂英挂帅》
三、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
1.请写出粤剧中原有的10种行当中的2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化妆颜色中红、白、蓝、黑的含义a.红________________
b.蓝________________
c.白________________
d.黒________________
3.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这些属于粤剧中的_________类别
4.“女:合欢与君醉梦乡 男:碰杯共到夜台上 女:百花冠替代殓装 男:驸马珈坟墓收藏
女:相拥抱 男:相偎傍 合:双枝有树透露帝女香”出自于《___________》
四、简答题(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共1题,每小题20分)
您觉得粤剧将来的发展是乐观还是不乐观?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能对观点说出理由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感谢您的配合以及为粤剧所做出的贡献!
答案:
一1.C2.A3.A4.B二1.AD2.AB三1.花面、正生(中年男角)、正旦(青衣)、正丑(男女导角)、元外(大花面反派)、小生,小武、二帮花旦、老旦、手下、龙套之类2.血性忠勇。狂妄凶猛。奸恶阴险。刚耿忠直
3.说唱4..帝女花
第五篇:粤剧欣赏教案
科目:音乐
年级:八年级
任课老师:张青梅 一. 课题:欣赏粤剧《荔枝颂》
课时节数:1课时
二.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戏剧之一----粤剧
2.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会作曲家是茹赫然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三. 教学重点:粤剧的发展过程和粤剧的价值
四. 教学难点:由于平常接触的比较少,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 教学内容:
⑴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的特点,行当。⑵岭南瑰宝---粤剧
粤剧的特点,发展历程,地位。
六. 教材分析:《荔枝颂》是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的得意作品,从作品的词曲着手赏析粤剧独特的岭南风味(包括语言、唱腔、伴奏乐器);简单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教学设计
㈠ 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戏剧有哪些?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京剧、越剧,豫剧、川剧、评剧、粤剧等等。还有我们广东这一带接触比较少的昆曲、黄梅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等。老师提问:那这些戏剧的起源地在哪里呢? 教师提示性地总结:
北京----京剧
天津----京剧
评剧
山西----上党梆子 河南----豫剧
河北----河北梆子
陕西----秦腔 江苏----昆曲
安徽----黄梅戏
徽剧
岭南----粤剧 在这么多剧种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要数京剧和粤剧了。要知道京剧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京剧是北方的,那被誉为岭南瑰宝的就是粤剧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京剧和粤剧,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欣赏粤剧。㈡教学过程
教学器材:多媒体播放器 ⒈观看一段京剧视频---《贵妃醉酒》
注意观看服饰、头饰、脸谱、唱词
老师总结:首先,大家来认识京剧。京剧至今将近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吸取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看似好像很深奥的艺术,让这些行外人很难理解。有一首通俗的歌曲恰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京剧。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歌声一起走进京剧的世界里。
(听<说唱脸谱>音频)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出词曲歌词,对照着去欣赏,更能让学生认识京剧。
欣赏完京剧后,下面让我们换一换口味,从遥远的北方回到南方来,看看这段视频是属于什么戏种? ⒉观看一段粤剧视频《白蛇传》
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比较京剧和粤剧,你更喜欢哪一种?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们讨论。
老师:下面我们来认识粤剧,然后再回答刚刚的问题。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基本上可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即落乡班)两大派系。流行于广东,台湾,港澳等地区。粤剧是融汇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戈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梆子戏。在粤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21---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特点:以清唱为主,7—10人的民间艺术团。
第二阶段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师娘”指的是失明的女艺人,俗称“盲妹”,自弹自唱的形式活跃于民间。
第三阶段1918---1945年的“女伶”时期。姿容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盲妹,他们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经常自发聚会演唱,演奏乐曲,形成“私伙局”。
请看课本的第四页,这首有名的《荔枝颂》是由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演唱的。
⒊红线女:她音质优美,音色清脆秀丽,歌音韵味很浓,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红腔”。从艺60多年,至今仍屹立不倒,因为她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曲、歌剧、话剧甚至电影等歌唱技巧,加以融合。
由她所演唱的《昭君初赛》《荔枝颂》更是获得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有名的粤曲《荔枝颂》。⒋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比较京剧和粤剧,你更喜欢哪一种?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老师总结:京剧是国粹,艺术博大精深,唱念做打,样样精湛。行当齐全,表演丰富,唱腔多彩。铜锤花脸、老旦用真嗓,小生、青衣用假嗓,老生以真嗓为主,真假嗓结合,高音时辅以假嗓腔。京剧的唱和念以北京话为主,念白有京白和韵白,唱腔中也有一些用湖广音唱的上口音。
粤剧的花旦唱腔也很优美,采用假嗓演唱,可以一听。老生大嗓门的唱腔,这与北方剧种高昂的老生唱腔一律采用假嗓来唱,是形成多么鲜明的反差。粤剧的大锣声像破锣声,很强调伴奏的烘托效果。由于海外的广东人较多,粤剧在海外影响较深。粤剧的唱和念都用广州话。伴奏主要乐器:
京剧伴奏最主要的乐器是京胡; 粤剧伴奏最主要的乐器是高胡。㈢课堂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的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戏剧种类有二百多种,可想而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多么地绚丽多彩,文化遗产多么地珍贵。同学们应该把知识面扩大,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认识和珍惜中国的民间艺术。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