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课堂的诗情画意
生物课堂的诗情画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昆虫变态发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发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向光性。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的循环。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植物的光周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植物的无性生殖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种间竞争。
第二篇: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赏析
电子工程学院09211065 肖傲
这学期,老师在课堂重点剖析了剪纸动画、偶形动画、三维动画、水墨动画等,其中我唯独钟爱水墨动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国画的原因吧,再加上古代诗词的陶冶,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常常令我着迷。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线条结构惯用的单线平涂,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界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是没有边线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也是一首流水潺潺的抒情诗。水墨的晕染特征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它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创造了“梦幻仙境般”的艺术美学。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摘要:—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漂亮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弹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一、意境的解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摘要: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地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确有其非凡性能和非凡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宏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水墨动画创造意境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画和诗都追求意境,意境和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摘要: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和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和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暖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布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前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和美丽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沉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三、水墨动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摘要: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刘禹锡说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实)和“境”(虚)的两个层面。虚和实,是中国绘画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水墨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自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和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民族音乐的朦胧美
在音乐中,我们经常会心得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沉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
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乐记》中记载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摘要:“音乐达天地之和而和人之气相接”。《山水情》中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和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师和小渔童惜别,倾吐对人生的赞美和祝福,老琴师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鹰、孤雁、江流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的深远,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画面的意境,并在意境中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其中的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四、结语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水墨动画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国动画片当之无愧的精品,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个高峰。曾有国际评论家这样评论说摘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动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中国水墨动画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精神及以特有的哲学思想,使动画本身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
水墨动画的非凡性以及创作本意,决定了意境的创造成了,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故事情节已不再是主旋律,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除了承担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华民族性的艺术语言,平衡了画面的矛盾。尽管如此,面对“西洋卡通”铺天盖地的冲击,水墨动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最终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而静静失去了它的辉煌,它留给观众和创作者深远的思索,我们共同期待经典艺术的回归。
感谢唐老师这学期带领我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作品,您的深入讲解都让我体会到动画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其实它一样可以有深刻的内涵,就像宫崎骏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埃及王子》中那种对沉重历史的诠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而老师您教会我从另一个高度去欣赏一部作品,谢谢唐老师,也希望今后还能在您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课堂喻军
让音乐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我教四年级音乐(下册)歌曲《春晓》
汉川市马鞍乡八一中心小学喻军
教学目标:
1、能用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体验词曲的完美结合,用轻柔质朴、充满激情的声音表达诗的意境。
3、能和谐地唱好二声部,能在优美的和声中按节奏吟诗。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
用声音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具:
电脑课件、电子琴、代表各种景物的彩色头饰、简易打击乐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艺术氛围
1、聆听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春来了》、《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学生随歌曲击拍、跟唱,进入艺术的殿堂。
2、师生谈话交流
师:大家喜欢听刚才播放的两首歌吗?
(学生高兴地回答:“喜欢”。)
师:你们从歌中听出了什么呢?
生:春天来了!
师:大家喜爱春天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爱”。)
师:能给老师说说你们喜爱春天的哪些景物吗?
(学生七嘴八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坚起大拇指赞扬)居然说了这么多春天的景物,有花草、柳树、山水、蝴蝶、小鸟、春风春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景物吧!
【评析:教师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与学生交流对话,营造了愉快和谐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诗情画意
1、赏画。
(点击课件一:播放歌曲《春晓》的伴奏音乐,出示几幅彩色的春景图片,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张放大的图片上)。
师:同学们说的景物,在图片上显得真美!如果能在图上题诗,将会锦上添花,诗和画都会显出高雅的品位。请你们动动脑,打开记忆的大门,想想题什么诗更符合这幅画的意境?
(学生答出《村居》、《绝句》、《春夜喜雨》、《春晓》等诗,教师给予赏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诗句内容、赏析画面,得出结论:《春晓》这首诗最符合这幅画的意境。教师点击课件二:在图上题《春晓》一诗。)
2、吟诗。
(播放歌曲《春晓》的伴奏音乐,教师朗诵作示范,学生闭目静听,体味诗句的音韵美。师生再一起吟诵《春晓》。)
师:我们可以试着按另一种节奏来朗诵。
(点击课件三:展示朗诵节奏如下,学生按规定的速度、节奏吟诵诗句。)
春 眠不觉 晓闻啼鸟,夜 来风雨花落 知多少。
3、咏歌。
师:同学们所说的景物构成了优美的图画,意境悠远的诗句,你们愿意用动听的歌声唱出它们吗?
(学生情绪高涨,齐声说:“愿意”。学生倾听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春晓》)
(点击课件四:展示歌曲旋律,这些旋律分别代表鸟儿、花儿、春风春雨、春姑娘、春妈妈。)
教师弹琴,并演示发声方法和技巧,学生用“呜”模唱。
(比比哪组唱得好,教师把画有春天景物的彩色头饰奖给唱得认真,唱得有感情的学生。)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欣欣然张开眼,让我们像春娃娃那样,用好奇的眼睛去观察,(点击课件一,出示春景图片),春天的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这些景物给人美的享受。
生2:这些景物给了我喜悦的心情。
师:让我们动情地唱出美好的感受,喜悦的心情。
(师生用轻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唱出第一乐段歌词)
师:春姑娘和春妈妈一起来到人间,她们都被这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
(教师引导学生唱好春姑娘、春妈妈的合唱部分,再配上诗句的吟诵,学生分角色或唱或诵。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合唱、朗诵,倾听声部的和谐,体会被陶醉的感觉。)
师:除了按规定的节奏朗诵,在美妙的和声中,你还能用其它节奏朗诵这首诗吗?(学生分小组创作朗诵节奏,推举代表演示创作成果,教师在黑板上记下优秀的创作。)
①——
春 眠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
夜来风雨 花落 知多少。
②春 眠不觉处闻啼 鸟,—夜来风雨 花落 知多少。
③X···XX
春 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 来风 雨知多少。(全班学生一起练习,体会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师:看着如诗的画面,听着动情的吟咏,春姑娘和春妈妈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什么感
情呢?
生1:她们会生发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生2:她们会生发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师:你们说得很具体!我们怎样唱歌曲最后部分,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感情呢?
生1:热情饱满地唱,力度要比第一部分强。
生2:抒情地演唱,结尾一句速度稍慢一些。
(教师激情饱满地范唱最后部分,学生再随琴伴奏来演唱。)
【评析:教师用赏识激励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用赏画、吟诗、咏歌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感观参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用歌声表现诗的意境。】
三、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1、学生用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让学生分小组编创形体动作,分角色演唱。
3、鼓励学生用画画、跳舞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评析:通过演奏乐器、舞蹈、绘画等多种表现歌曲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总评:歌曲《春晓》是根据唐诗《春晓》谱写而成的,曲调流畅、柔美,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给人无穷的想象。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用声音来表达古诗意境,我通过巧设情境,达到诗、歌、画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理念。我用图画再现学生平时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引导他们从画中体验春的美好。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诵、变换节奏朗诵,在诗情画意中抒发自己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然后,用生动、拟人人化的教学语言带学生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唱出小鸟、花儿、春风春雨的心声,吟咏春姑娘和春妈妈的强烈感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完全走进诗境、歌境。最后,我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表现、创造性地表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
我以为教师用儿童化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学得主动,学得愉悦。
(作者单位:汉川市马鞍乡八一中心小学)
第四篇: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0:48:00)董一菲
一次语文课后,一个青年教师问我:“董老师,语文理想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未能当即回答他。一连几天,我循着帕思卡尔那著名的句子“人是一支脆弱但有思想的芦苇”思考着,答案渐渐清晰。现在,我想告诉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一、文学气息
我总是想,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件高尚的事。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这里给学生们撒下精神的种子,希望多年后能绿树成荫,让他们终身受益。记得一次看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专题节目,感触颇深,山大年仅四十岁的校长说,山大培养的人首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的校训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使我坚定超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上,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我努力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书卷味,让课堂充满文化底气,让我的教学语言具有文化的魅力,让自己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有人文气息。而要想把这样的课堂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博览群书,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而在教学中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于是我领着学生“狂补”,背唐诗、宋词,列书单、写日记、办手抄报、办诗社,于是在课堂上渐渐有了美的呼应,甚至有的学生已有了美的创造。每每在课堂上我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同时,学生亦能各抒己见、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和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
二、浪漫情怀
有人说数学是人思维的体操,我想语文就应该是人精神的舞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选材更加广泛、丰富,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处处渗透着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纯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我更是广泛选材,领着学生读屈子,从《离骚》到粽叶飘香的汨罗江上,去追寻屈子浪漫的足迹;带着学生读李白,在浪漫主义的世界里体悟李白的成与败、悲与喜、天与人,一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学生神游在虚幻却又魅力无穷的西行路上,把神通的金猴棒变成手中的笔杆,挥洒属于自己的人生游记。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孩子们自由地采撷着浪漫的花朵,在浪漫中酝酿着浪漫。让浪漫成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胸怀,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
我曾给学生们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浪漫的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们带入纯粹的文学世界,让学生纯洁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文学的怀抱之中,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将浪漫进行到底。
三、诗意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要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可见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他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诗意的美感,应该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利用情感因素,使文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实践中,我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诗歌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启迪学生按美的规律去感受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情理,形成情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让学生诗意地存在在我的诗歌专题教学中得到了实践。
四、缤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雪落黄河静无声”那飘逸的神采,那不着痕迹的融会贯通,那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用蕴含着真味和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境界吗?
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内蕴美。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文学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讲究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产生扣人心弦的教学魅力,激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职业见识,则是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内在条件。有情亦要有理,教学语言虽然不像书面文章那样严整而富于逻辑性,但必须作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必须真实准确,无懈可击;分析判断,必须严格地遵守逻辑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最终消除疑虑,颔首称赞。有理更要有思,教师的语言要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纵横万里,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几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好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卢梭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铺陈,使事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同时还要善于摹形、摹声、摹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跌宕和节奏,有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有时如小桥流水,莺声燕语。就像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们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们个委婉……”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惟其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随着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文起落,之后还余味无穷,期盼着每一节语文课。
五、文化的膜拜
2007年江西的一位考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写道:“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每当我读到这段文字,都会被这位同学对语文的挚爱乃至膜拜深深地打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情感。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还没有这种对语文、对母语的感情。这种遗憾,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可以说语文老师重任在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膜拜,师生应该心怀虔诚与恭敬,在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尊重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堂上,任何对语文的冷漠、轻视、不屑,都是对她的亵渎。我们要带领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次写作,提倡以清新纯净的文字写作,以高雅纯洁的情感入文,远离一切矫情、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发展我们的母语,使它成为更有魅力的文化。
六、智慧与幽默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产物,为了给自己的教学语言添上亮丽的色泽,有时不免“幽”上一“默”,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学习到知识,顿开茅塞。语文课堂上,幽默的笑是绝不能少的,幽默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记得一次在介绍《聊斋志异》时,我说:“蒲松龄的书斋为什么叫‘聊斋’呢?就是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在书房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本书,‘志异’就是记神仙怪异和花仙狐怪的,顺便问一句,你们喜欢他笔下的狐仙吗?”学生大笑。同样,在介绍杜牧的《樊川文集》时,我如是说:“小杜可谓纨绔子弟,他流连于扬州这一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觉得还不尽意,于是在家乡樊水和川水之上盖了一栋别“野”,起名樊川。”我故意利用正反修辞,学生哄堂大笑,并牢牢记住了这一文集得名的原因。充满哲理的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思辨味和笑声,载着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
总之,“至法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青春、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相信在这里每一位教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阅读全文(1659)| 回复(14)|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上一篇:教学实例:“月亮”话题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往事
(三)·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1-16 13:37:00)妮妮(游客)在偶然之间看到你的文章,深受震动,作为语文老师深深惭愧与自责,语文原来如此教、学生原来如此可爱。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0-1 23:17:00)飘雪(游客)高山仰止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景行行止,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1 10:54:00)吴同和
久违了,一菲!读罢《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想起张志公先生“我很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申言;也想到上世纪中后期一些奇怪现象。不少政治挂帅的领导们反对文学教育,挖苦语文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便眉飞色舞,有滋有味的,讲其他文章就没精打采。”这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指责不但使我们为之大汗淋漓,甚至于对文学作品竟有些谈之色变了,仿佛这反而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而我们这些身无长物的教书匠好像也只能靠谈点文学这“劳什子”以自娱娱人似的,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
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解读中外名著,传播画意诗情。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敬爱的吴老师:你好!你的每一个留言都让我有所感悟。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23:28:00)初凤平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好棒!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意盈然,情思美好。怎一个董老师了得啊!敬佩之至!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初老师:感谢你的倾情和鼎力,我会努力为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16:52:00)且行且思(游客)读董老师的文章多了,有这样的感觉:思路开阔,文笔洒脱,但总觉得放得开,收不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文章的基本观点很能给人以启发,但观点之间多有重复交叉。信口胡言,董老师见笑!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思行君:入木三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9 9:18:00)黄亚东
读董老师的关于课堂氛围的精论,感触良多.我热爱文学,我热爱语文教学,我更热爱我的学生,而董老师把三者诗意而精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介于中青年之间的语文老师,看来要学习的,特别是要向董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多得指点啊!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7 12:43:00)吴春来
董老师丹唇一启,我就听到了两个字——诗、情。再转身一瞧,一个化作了月光,一个化作了美人。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春来:董老师芳龄四十四岁,化月光和美人已经无望,我再挣扎一下吧,争取不让你的期待落空,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8:14:00)罗亚妮(游客)仅是想想这样诗意的课堂,就觉得美不可言。而日日沐浴其中的学生,该是多么幸运!亲爱的,做你的学生,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呢。
问董老师好,并在读完这些之后,益发坚信:爱着,努力着,实践着,结果必然美好!
夏安。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亲爱的亚妮:深深的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5:10:00)采唐韵(游客)偶然走进中华语文网,偶然看到董老师的文章,才明白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才明白自己的学习之路很长很长。
董老师,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采唐韵:你是从姜白石的小令里走出吗?幸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8:48:00)mi(游客)我要看书了,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好的宝贝,一言为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2:24:00)春语沙沙
我是西部山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仰慕董老师和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才情,今天终于也忍不住在中华语文网上申请一博客以便学习。虽然第一次斗胆给董老师留言,但是读董老师的博文已多篇。心头的赞叹是必然,但此刻我更想说的是感谢董老师为诸多语文膜拜者造了一片福田。你对文字的痴迷,对学生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在你的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选择了语文教育而遍开幸福之花。学习!再次感谢!虽从未谋面,但你是我的恩师,我是你的粉丝!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沙沙:你好!幸会,读你的留言很感动,其实所有的真诚的祝福与期待都来自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让我们共同成长!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0:54:00)xianren520 感叹,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了。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朋友:你能这样感叹你一定是个智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9:54:00)水孩子(游客)一直以诗意的课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却知道自己还差得太多……在您的课堂里,洋溢着诗意,在您的生活里更洋溢着诗意,而我自己需要丰富和提升的太多……
刚看完《今生今世》,《绝代风流》也即将看完。最近在看《历代词》,觉得那些婉约词很美又抒情,想多记一些。老师最近忙什么?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水孩子:能坚持读书真的很好,你可以尝试着同时读不同种类的书,分开时间段,读经典,读理论,背点诗词什么的,你那么年轻,这是财富,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4:58:00)一生有你(游客)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按照诗人在诗中描述出来的虫子和野花去山林里寻找虫子和野花,结果我还果真发现虫子和野花了!”说完这话后便很兴奋地认为自己成功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诗人要他去找寻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今天读着董师的这篇美文时更让我们感到一种诗意语言的重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真正玩味起来,就能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只有深受着她,我们才能尽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她的张力与弹性,也才能更好地让她实用而高雅,朴实而厚重。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一生有你:你总是有那么多的发现,不一般!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第五篇:诗情画意反思
《诗情画意》教学反思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了古诗的不同的分类:每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各种不相同的,有写人,写景,状物,还有叙事的等等,画写人状物的古诗,把诗中所表现的人物或状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重点描绘,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用深色表现,中景画大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的稍微简略一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学生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展示出《悯农》这首诗,让学生配画,问:你打算怎么组织画面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我请学生充分畅谈后给予归纳;在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所要表现的诗句,可说是丰富多彩,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在上课过程中,我语言精简不够,互动环节不够,板书的不够及时,还应该在上课前,展示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在绘画中,我作业要求不明确,在作品评价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予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意境,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课后通过学生的作品,我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教师为主导,及时引领,适时评价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较难的创作作业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