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11.1宇宙和微观世界》师生公用教学案
人教版《11.1宇宙和微观世界》师生公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二)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三)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四)自学指导与思考题
①教师引入: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②:引导学生看书P4—8 ③再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4、液体没有确定的,具有。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学生分组回答预习作业后,思考不懂的问题,并举手说出: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www.xiexiebang.com。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1、2、3、4、5、教师分别解答
(五)教师导学补充讲解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1、宇宙有多大?
(1)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并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③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④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交流资料: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六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等人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3、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二、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www.xiexiebang.com。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四、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六)达标自查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9-99-9A、12nm=1.2×10m B、12nm=1.2×10m C、12nm=12×10m D、12nm=12×10m
4、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能力提高
5、(08资阳)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
6、书上2,3,4,5分小组回答
(七)、学习后评价:
(1)你自己对本节学习后的评价(很好、较好、一般、差)理由:。(2)请记录下这节课你上得最精彩的地方 :
。(3)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请简要列举。有哪些问题容易混淆?
。(4)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www.xiexiebang.com。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 《宇宙和微观世界》教材详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质模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导入
导入一:情境导入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导入二: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高由、流水、树木、花草,这些物质把我们的地球装扮得非常的美丽。浩瀚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体,如:太阳、月亮等,它们都是物质。你想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4页的图11.1-1和图11.1-2
[师]看了这两幅图,同学们能提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师]大家说得好,这节课就让我们由浩瀚的宇宙走进微观世界,共同认识这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体的三态变化
难点:正确理解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4.教材内容详解
知识点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又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银河系异常巨大,一束光以3×108m/s的速度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的时间!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观测到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不过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可见,宇宙世界是广阔无垠、漫无边际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人类对宇宙的探究也是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B.有的物质在运动,有的物质静止不动
C.构成宇宙的物质尚未研究清楚
D.宇宙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解析】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答案】A
例2据天文学家测算,除太阳外,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是4.2光年的比邻星。
(1)比邻星距地球有多少米?(一年按365天计算)
(2)如果宇航员乘坐速度为1000m/s的航天飞机从地球出发,需要多少年才能到达比邻星?
【解析】“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1光年等于光在真空中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本题可分别通过速度公式求出。
【答案】
(1)比邻星距地球的距离为s1=v1t1=3×108m/s×365×24×3600s×4.2=3.973536×103m
(2)宇航员到达比邻星所需的时间为t2=s2/v2=3.973536×10m/1000 m/s=3.973536×10s=1.26×10
年
知识点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探究: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科学探究表明: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通常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帮助我们看到它。用宏观的长度单位记录它很不方便,科学家引入了纳米单位,1纳米(nm)=10-9米,纳米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在国际上备受重视。
例3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保持了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我们把它叫做______,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________观察研究它。
【解析】分子的尺寸非常小,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而且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分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它,这说明分子是确实存在的,从而也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观世界已不再神秘。
【答案】分子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3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一般以三种不同状态存在着,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固态: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
在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而有规则,分子间的间隔很小,粒子间有强大的相互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坐在座位上的人,身子可以来回晃动。固态具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很难被压缩。
在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位置,可以比较自由的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比固体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也比固体的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活动,但又没有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液体不容易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
在气态物质中,分子间的间隔很大,粒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分子在做高速、无规则运动,就像在操场上玩的学生,完全处于自由状态,在四处奔跑,因而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易被压缩,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例4关于物态变化中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主要是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变化
3136
B.由于物态变化中,分子受外界条件影响,其自身体积膨胀或收缩
C.一切物质受热后体积都要变大
D.水结冰后成为固态,分子排列十分紧密,使得冰的体积减小
【解析】同种物质之所以有不同的状态,是由于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了变化,而分子本身大小不会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同样冰受热熔化成水后体积要变小,这是一个特例。.【答案】A
知识点4 原子的结构
分子已经很小了,那么它是否可以再分呢?在19世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组成,叫“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多原子分子”。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气体放电现象发现了电子。1909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又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再次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
例5 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B.分子都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C.只有一个电子在绕原子核运动
D.原子的大小有时会等于同种物质的分子大小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有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有一个原子组成,只有一个原子组成的分子与原子等大,故A、B不正确D正确,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电子的个数与元素的种类有关,故C不正确。
【答案】D
5.易错疑难辨析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是较大的水分子
B.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几埃
C.有些分子用肉眼也能看到
D.只要是微小粒子就是分子
【解析】水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它是有许多水分子组成的。一般分子的大小百亿分之一米,用肉眼无法看到,只能把它放大后才能观察到。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如果能保持原来的性质,这些粒子才是分子,并不是所以微小粒子都是分子。
【答案】B
例6关于物态变化中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受热后体积都要变大
B.主要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了变化
C.水结冰后变成了固体,分子排列十分紧密,使得冰的体积变小
D.由于物态变化中,分子受外界条件影响,其自身体积膨胀或收缩
【解析】同种物质之所以有不同种状态,是由于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了变化,而分子本身大小不会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但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同样冰熔化成水时体积要变小,这是一个特例。
【答案】B
第三篇:过秦论教学案1
《过秦论》
【教、学要求与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知识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
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阅读全文,思考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1、2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1、2段,借助书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务耕织()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尊贤而重()相与为一()窥周室()会盟()天下诸侯已困矣()兼韩、魏„„之众()
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开关延敌()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享()国之日浅()
亡矢遗镞()膏腴之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据肴函之固()外连衡而斗()诸侯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流血漂橹()约从离()衡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追亡()逐北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流血漂橹()九国之师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二、研读分析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语言,铺陈的手法,非凡的气势、叙述了秦国从孝公一代开始强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段话共三句,表达了怎样的三层意思?
2、第2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3、4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3、4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B)
1、解释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数百之众()(2)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动词的使动用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4)形容词的使动
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
3、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才能不及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
1、第3段从哪两个方面详细铺叙秦始皇的功业?
2、第3段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3、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第5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致()万乘之势 才能不及中人()非抗于九国之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5
2、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崤函之固,自若也。
(2)非及向时之士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说明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为天下笑者,何也?()
4、名句名篇默写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2)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分析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2、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主要写法,指出有哪几组对比?
三、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篇:《草原》1教学案
玉门镇学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使用人:审核人:刘进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
《草原》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渲、勒、鄂、涯”,会读会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等词语。(重点)
2、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读一读。知识链接: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
《骆驼祥子》。
课前预习
1、通过查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渲勒鄂涯
2、写一写,测一测:
毯、吟、蹄、跤、涯、貌、拘、羞涩、渲染、勾勒、襟飘带舞 用最漂亮的字体抄写一遍:
------------------------
3、想一想,答一答: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的意思。“千里”指的是()。“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探究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突出了草原的()。
探究三: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与
同学交流。【课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勾勒(lèlēi)渲(xuānxuàn)染
二、它们虽然长得像,但我能正确辨析。
涯()偏()羞()禁()崖()编()差()襟()
教学过程
第五篇: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执笔:李英梅审核: 郭红梅 内容:《夜莺的歌声》课型:讲读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2、3、20 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知识链接: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能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nshymwtg
木 屑拧 开呻吟蘑 菇宛转挺机灵 鬼 子sxm
塞 到 削什么轻 蔑
2、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chãnjìpánwânkǒushàomáifúníngshãnguǐ zi()()()()()()
shāohuǐmùxiâmïgūshēnyínwǎnzhuǎn
()()()()()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垂头丧气:
轻蔑:
凝神:
兴致勃勃:
宛转:
二、合作交流
1、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2、你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要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大
概说清楚。)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部分,现在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夜莺的歌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中你能看
出些什么?
三、课后检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这片杂草丛(cōng cïng)生的空(kōng kîng)地已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2)孩子在削(xuē xiāo)木头。木屑(xiâ xuâ)掉了一地。
(3)军官没来得及抓手枪,就滚到尘埃(āi ái)里了。
2、组词
削()挺()斯()甩()
哨()庭()期()用()
抢()防()汉()惯()
枪()仿()汗()贯()
四、巩固提高:
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眼睛()地回答()地微笑
()的树林()的花园()的歌声()地站着
2、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教(学)后感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执笔:李英梅内容:《夜莺的歌声 课型 讲读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2、3、20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本文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把搭配不当的词改正过来。
发现事物()仰视大地()结束开会()杂草丰富()回答提问()溪水汹涌()改正问题()曲折的公路()
2、比一比,组词语。
惯()飘()睁()漩()
贯()漂()挣()旋()
3、照例:
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天上飘着白云。
1.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辽阔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学习第一部分
(一、)快速默第一部分,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3、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1)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6、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3)体会“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
学习第二部分。
(二、)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三、)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4、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四、课后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密弯弯曲曲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五、巩固提高
1、给加粗的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①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②指深刻;③从外到里距离大;④深厚,密切;⑤距离开始时间久;⑥颜色浓;⑦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3)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她穿。()
(4)这条河水很深。()
(5)他住在深山老林。()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2、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 cong()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 xi()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不是()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教(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