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6:5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

第一篇: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

课题: 《 蜀道难》教学案(新授课)

精神。

四、教学流程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主备人段海洋一 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周 第课时 编号时间备课组长签字段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2、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重点)2.鉴赏、研讨重点语句。(难点)

三、使用说明及自学指导:

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诵读把握

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文。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然后按诗意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逐步研读的方式。

二、以比较分析、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感知本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分析、研究,达到对本诗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按照发布研究指令→学生尝试研究实践→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一)自主学习内容

课前要求

阅读准备

1.背景资料(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以雄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它突破了梁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2)李白生平及其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上升气魄。他勇敢地用他的诗篇反抗权贵、鞭挞庸俗,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李白顽强的斗争意志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虽然他在有些作品中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政治、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古乐府健爽、真挚、明朗的特色,又能融合他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情奔放,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他有着泉涌般的创造力。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4)理清全文脉络。2.检查预习作业。

(1)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2)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3)《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教师给出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

(2)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3)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明确:复备区复备人: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复备内容 容,教师板书明确: 一叹蜀道之难1.叹高蜀道的来历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二叹蜀道之难2.叹险蜀道上环境凄清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蜀道上山水险恶三叹蜀道之难3.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早还家<告诫友人> 惨象环生

(五)知识拓展

(六)当堂检测见 课件

(七)课后小结

(八)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艺术风格方面的短评。

五、课后反思:

第二篇:兵车行教案1

《兵车行》教案 黄冈中学 郭建设

【导读目标】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补充】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中国文学史》,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 书出版社1519页)教学步骤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 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语气: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前四句用平调读,最后两句,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前两句是诗意转换处,读得平缓些,声稍低,“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 1 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语,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当一气读出,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因“行人”的怨愤在其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 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 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 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

比较李白与杜甫诗的风格

【说明】读诗也要学习领略诗人的风格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如:李白《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比较: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

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自己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 2 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第三篇:过秦论教学案1

《过秦论》

【教、学要求与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知识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

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阅读全文,思考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1、2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1、2段,借助书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务耕织()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尊贤而重()相与为一()窥周室()会盟()天下诸侯已困矣()兼韩、魏„„之众()

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开关延敌()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享()国之日浅()

亡矢遗镞()膏腴之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据肴函之固()外连衡而斗()诸侯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流血漂橹()约从离()衡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追亡()逐北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流血漂橹()九国之师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二、研读分析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语言,铺陈的手法,非凡的气势、叙述了秦国从孝公一代开始强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段话共三句,表达了怎样的三层意思?

2、第2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3、4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3、4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B)

1、解释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数百之众()(2)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动词的使动用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4)形容词的使动

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

3、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才能不及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

1、第3段从哪两个方面详细铺叙秦始皇的功业?

2、第3段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3、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第5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致()万乘之势 才能不及中人()非抗于九国之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5

2、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崤函之固,自若也。

(2)非及向时之士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说明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为天下笑者,何也?()

4、名句名篇默写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2)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分析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2、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主要写法,指出有哪几组对比?

三、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篇:《草原》1教学案

玉门镇学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使用人:审核人:刘进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

《草原》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渲、勒、鄂、涯”,会读会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等词语。(重点)

2、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读一读。知识链接: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

《骆驼祥子》。

课前预习

1、通过查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渲勒鄂涯

2、写一写,测一测:

毯、吟、蹄、跤、涯、貌、拘、羞涩、渲染、勾勒、襟飘带舞 用最漂亮的字体抄写一遍:

------------------------

3、想一想,答一答: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的意思。“千里”指的是()。“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探究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突出了草原的()。

探究三: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与

同学交流。【课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勾勒(lèlēi)渲(xuānxuàn)染

二、它们虽然长得像,但我能正确辨析。

涯()偏()羞()禁()崖()编()差()襟()

教学过程

第五篇: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执笔:李英梅审核: 郭红梅 内容:《夜莺的歌声》课型:讲读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2、3、20 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知识链接: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能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nshymwtg

木 屑拧 开呻吟蘑 菇宛转挺机灵 鬼 子sxm

塞 到 削什么轻 蔑

2、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chãnjìpánwânkǒushàomáifúníngshãnguǐ zi()()()()()()

shāohuǐmùxiâmïgūshēnyínwǎnzhuǎn

()()()()()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垂头丧气:

轻蔑:

凝神:

兴致勃勃:

宛转:

二、合作交流

1、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2、你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要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大

概说清楚。)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部分,现在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夜莺的歌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中你能看

出些什么?

三、课后检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这片杂草丛(cōng cïng)生的空(kōng kîng)地已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2)孩子在削(xuē xiāo)木头。木屑(xiâ xuâ)掉了一地。

(3)军官没来得及抓手枪,就滚到尘埃(āi ái)里了。

2、组词

削()挺()斯()甩()

哨()庭()期()用()

抢()防()汉()惯()

枪()仿()汗()贯()

四、巩固提高:

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眼睛()地回答()地微笑

()的树林()的花园()的歌声()地站着

2、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教(学)后感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执笔:李英梅内容:《夜莺的歌声 课型 讲读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2、3、20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本文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把搭配不当的词改正过来。

发现事物()仰视大地()结束开会()杂草丰富()回答提问()溪水汹涌()改正问题()曲折的公路()

2、比一比,组词语。

惯()飘()睁()漩()

贯()漂()挣()旋()

3、照例:

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天上飘着白云。

1.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辽阔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学习第一部分

(一、)快速默第一部分,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3、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1)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6、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3)体会“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

学习第二部分。

(二、)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三、)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4、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四、课后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密弯弯曲曲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五、巩固提高

1、给加粗的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①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②指深刻;③从外到里距离大;④深厚,密切;⑤距离开始时间久;⑥颜色浓;⑦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3)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她穿。()

(4)这条河水很深。()

(5)他住在深山老林。()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2、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 cong()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 xi()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不是()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教(学)后感:

下载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行1教学案

    科目: 语文编写人: 审核人:姓名:年级 班组长:九、送行(第一课时)教·学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

    圆教学案1

    优思数学-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专题网站WWW.YOUSEE123.COM 《圆》教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弦,弧,半圆,优弧,劣弧,同心圆,等圆,等弧等与圆有关的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兵车行导学案[小编整理]

    《兵车行》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思路层次;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

    七年级作文教学案1

    姜堰市地方课程·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参考教学案七年级下(一)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设计人: 唐余富 一、学情分析(教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基本懂得了平时习......

    两只鸟蛋教学案1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鸟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教师激情讲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无论是陆地、海洋、高山、密林,到处都......

    《兵车行》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以目击者的身份,纯用客观叙述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揭露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诗的开头写......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高二语文组:孙槐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3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认识诗中所反映的......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