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2.2.4一元二次不等式
【授课班级】10级微机化工班 【授 课 人】相福香
【授课时间】2011年1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3.情感目标:
渗透抽象与具体、特殊与一般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二、教学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介绍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然后由对特殊形式的讨论推广到一般的情形,从而总结出用配方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是将一元二次不等
(1)(x2)24
(2)(x1)29 例9 解下列不等式:
(1)x22x30(2)2x25x30 4.反馈演练,巩固新知 练习1 解下列不等式:
(1)(x1)264
(2)(x2)2100 练习2 解下列不等式:
(1)x23x20
(2)3x2x20 5.课堂小结
(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6.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课本习题 第8题和第9题 作业: 课本练习2-5 第3题和第5题
第二篇:优质课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从而 熟悉掌握看图象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2、能力目标:通过图像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三、教学难点:“三个二次”的关系,从图像上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在植树节,班上组织学生去城市绿化带植树,这个绿化带是长比宽多6米的矩形。假设树苗株距已经给定,提供的树苗恰好能栽满面积为40平方米的空地,那么矩形带长为多少时,树苗会不够栽?
这个问题两天前在微信群里就让学生讨论思考,学生们已经建立好了数学模型,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设绿化带长为x m,则依题意有x(x6)40
整理为
定义:一般地,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
200)式。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或者axbxc0(0),其中a0。
(二)复习旧知,确立思想 例:请同学们解下面的方程和不等式。1.2x60 2.2x60 3.2x60
为完成本题,首先将学生们每五人分为一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展示结果。结果如下图(教师随后展示的标准图):
师生一起归纳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①2x-6=0的解恰是函数y=2x-6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3 ②2x-6>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6的图象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x|x3 ③2x-6<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6的图象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x|x3
“三个一次”的一般结论:
若ax+b=0(a>0)的解为x0,则函数y=ax+b的图象与x轴交点为(x0,0)①ax+b>0(a>0)的解集正是函数y=ax+b的图象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x|xx0
②ax+b<0(a>0)的解集正是函数y=ax+b的图象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x|xx0
(三)依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师:我们一起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x2x60吧!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二次函数yx2x6的图像然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标准图,如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对图像上纵坐标y=0、y>0、y<0所对应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并派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①方程x2x60的解是x12或x2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x/x2或x3;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零的解集就是x轴上方二次函数图像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x/2x3.一元二次不等式小于零的解集就是x轴下方二次函数图像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此时,学生已经揭示“三个二次”之间的紧密关系,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师:我们能不能进一步将特殊、具体的结论转化成一般结论呢?也就是如果把yx2x6变为, 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将Δ>0、Δ=0、Δ<0三种情况下相应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吗?现在我们进行抢答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一、二、三!开始!
通过三轮抢答以及老师的引导完成了表格,从而揭示了“三个二次”的一般关系,同时也再一次强化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注:表中
.(五)例题讲解,形成结论 例题:解下列不等式
21、-3x6x22、3、解:
1、因为二次项系数为-3<0,将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1,得
3x25x20的解为方程
所以3x25x20的解集为,1即原不等式解集为,1
2323
22、由于22-413-80,故方程x2x30没有实数根本,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23、因为二次项系数4>0,44410.方程4x24x10的解为x1x211,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2
(六)运用新知,强化练习
2x1、6x400(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自我解惑刚刚遗留的数学实际问题,长为多少时,树苗不够栽?)
22、x3x100
22x4x20
3、(七)反思小结,提高认识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 → 二算Δ → 三求根 → 四写解集
(八)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章节2.3 书写:练习2.3A 组 1(1)(2)(4)2 思考:寻找不等式的生活运用
第三篇:一元二次不等式习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基础的练习题一、十字相乘法练习:
1、x2+5x+6=
2、x2-5x+6=
3、x2+7x+12=
4、x2-7x+6=
5、x2-x-12=
6、x2+x-12=
7、x2+7x+12=
8、x2-8x+12=
9、x2-4x-12=10、3x+5x-12=11、3x+16x-12=12、3x2-37x+12=13、2x2+15x+7=14、2x2-7x-15=15、2x2+11x+12=16、2x2+2x-12= 22
练习:
1、解下列不等式:
(1)3x2-7x>10;(2)-2x26x50;
(3)x24x50 ;(4)10x233x200;
(5)-x24x40;(6)x2(2m1)x+m2+m<0;
(7)(x5)(3x)0;(8)(5-x)(3-x)<0;
x--4(9)(5+2x)(3-x)<0;(100;x+3
2x(11)0;4x2、(1)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ax3a20
(2)解关于x的不等式x(1a)xa0.3、(1)若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3 (2)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2>0的解集为{x|-2 A.a<0;B.-20a<0;C.-20a0;........D.-20 (3)对任意实数x,不等式x2+x+k>0恒成立,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用一个程序框图把求解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上网问题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收费方式,抽象出不等关系;利用计算机将数学知识用程序表示出来;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找到数学知识规率,从而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数形结合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通过让学生阅读第84页的上网问题,得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即 x25x0 [探索研究] 首先考察不等式x5x0与二次函数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5x0的 关系。 容易知道,方程x5x0有两个实根:x10,x25 由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知x10,x25是二次函数222yx25x的两个零点。通过学生画出的二次函数yx25x的图象,观察而知,当x0,x5时,函数图象位于x轴上方,此时y0,即x5x0; 2当0x5时,函数图象位于x轴下方,此时y0,即x5x0。 22所以,一元二次不等式x5x0的解集是x0x5 从而解决了以上的上网问题。 [总结归纳]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或 2ax2bxc0(a0)的解集:可分0,0,0三种情况来讨论。 引导学生将第86页的表格填充完整。 [例题分析]: 一.分析、讲解例2和例3,练习:第89页1.(1)、(3)、(5);2.(1)、(3)二.分析、讲解例1和例4 练习:第90页(A组)第5题,(B组)第4题。[知识拓展]: 下面利用计算器,用一个程序框图把求解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表示出来: 下面是具有一般形式axbxc0(a0)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2ax2bxc0(a0)的求根程序: input “a,b,c=”;a,b,c d=b*b-4*a*c p=-b/(2*a)q=sqr(abs(d))/(2*a)if d<0 then print “the result is R” else x1=p-q x2=p+q if x1=x2 then print “the result is {x/x<> “;p,”}” else print “the result is {x/x> “;x2, “or x<”;x1,”}” endif endif end 练习:(B组)第3题。[新知小结]: 1.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用一个程序框图把求解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表示出来: [课后作业]:习题3.2(A组)第1、2、6题;(B组)第1、2题。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一教学重点: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模型。 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3.分式不等式与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如何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把它们转化与其等价的两个或多个不等式(组)(由表示成的各因式的符号所有可能的组合决定),于是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各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并集。同时注意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有如下几种:(1)f(x)>0f(x).g(x)>0且g(x)0; g(x)f(x)<0f(x).g(x)<0且g(x)0。g(x)f(x)0f(x).g(x)0且g(x)0; g(x)f(x)0f(x).g(x)0且g(x)0。g(x)(2)(3)(4)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一般有两种思想,即转化法和数轴标根法,其中转化法就是应用实数乘法的运算性质,把高次不等式转化为低次不等式组。数轴标根法的基本思路是:整理(分解)——标根——画线——选解。 二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2.分式不等式与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在转化为一次或二次不等式组时,每一步变形,都应该是不等式的等价变形。在等价变形时,要注意什么时候取并集。带等号的分式不等式,要注意分母不能为零。由于各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本组各个不等式解集的交集,计算较烦,且容易出错,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另外,再取交集,并集时,可以借助数轴的直观效果,这样可以避免出错。 教学过程 上一小节中,我们讨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本小节我们将一起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例1:m为何值时,方程x(m3)xm0有实数解? 解:方程x(m3)xm0有实数解,等价于: 2(m3)24m0; 即:m10m90。 这是关于m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按求解程序,可得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为m|m1,或m9。2所以,当m1,或m9时,原方程有实数解。例2:解下列不等式。 x15x10(2)3 x3x1x10可转化成不等式(x+1)解:(1)按商的符号法则,不等式(x-3)0但x3.x3(1)解这个不等式,可得x1,或x>3,即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或x>3 5x15x13可改写成30 x1x12(x1)0; 即:x1(2)不等式可将这个不等式转化成2(x1)(x1)0; 解得:1x1.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x1。 在前面,我们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bxc的图像,研究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下面我们再探究一些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例3:解不等式:(x1)(x2)(x3)0 解:这是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还是利用对函数图像的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设 f(x)=(x1)(x2)(x3)。 (1)显然,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有三个;它们的坐标依次是(1,0);(2,0);(3,0)。(2)函数yf(x)的图像把x轴分成了四个不相交的区间,它们依次为:(-,1);(1,0);(2,3);(3,+ )。 (3)当x>3时,f(x)>0,又函数yf(x)的图像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并且f(x)的符号每顺次经过x轴的一个交点就会发生一次变化,由此可知yf(x)的函数值的符号如图3-12所示: 变化规律很明显,从右到左每个区间符号正负相间。 通过分析知道不等式(x1)(x2)(x3)0的解集为(1,2)(3,+).如果把函数f(x)图像与x轴交点(1,0);(2,0);(3,0)。形象地看成针眼,函数f(x)的图像看成“线“,那么上述这种求解不等式(x1)(x2)(x3)0的方法,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穿针引线法’.课堂小结: 1.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题,要注意其实际意义。2.求解一般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特殊的高次不等式即右边化为0,左边可分解一次或二次的因式的形式不等式,一般用区间法解,注意:(1)左边各因式中x的系数化为“+”,若有因式为二次的(不能分解了)二次项系数也化为“+”,再按我们总结的规律做;(2)注意边界点(数轴上表示是“。”还是“.”).3.分式不等式,切记去分母,一律移项通分化为 f(x)f(x)>0(或<0的形式,转化为g(x)g(x)f(x).g(x)>0;且g(x)0;(或f(x).g(x)<0;且g(x)0,即转化为一次。二次或特殊高次不等式。) 布置作业: 习题3——2A组。8,B组,2.第四篇: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
第五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