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3 21:2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第一篇: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看到标题,肯定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

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 …………

种种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新事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有幸先“读”为快的教师,我把自己对这个栏目的解读及操作建议,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

(二)《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环境

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会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例如,当遇到长句子,孩子不能连读或者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示范,帮助孩子修正;阅读中,孩子提出问题,大人可以帮助解释,或告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创建更为广阔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持续阅读。(四)《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兴趣

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因而,《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三、怎样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因此,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示范、引领家庭阅读。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2.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1.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2.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3.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四、结语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孩子由原初的完全不会,到慢慢参与阅读,直至最后完全自主阅读,这个“一起读”的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历时不等,有的孩子很快可以实现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却要经历更长的时间。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人始终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孩子对图书、对语言、对文字产生亲密感,那是迟早的事。这,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第二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解读及操作建议

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解读及操作建议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看到标题,肯定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

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 …………

种种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新事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有幸先“读”为快的教师,我把自己对这个栏目的解读及操作建议,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一)《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整册教材,有八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其中的文章,儿歌童谣类四篇:《谁会飞》《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节童谣》;故事童话类四篇:《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二)《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环境

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会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例如,当遇到长句子,孩子不能连读或者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示范,帮助孩子修正;阅读中,孩子提出问题,大人可以帮助解释,或告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创建更为广阔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持续阅读。

(四)《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兴趣

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

因而,《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三、怎样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因此,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示范、引领家庭阅读。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本教材中的八篇《和大人一起读》的文章,朗读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儿歌,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第二节和第四节,除了个别字有变化,句式完全相同。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利于孩子迁移朗读。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所以,可以由教师按节奏念出,请孩子倾听、跟读等,也可以用对答的形式读。

第二篇《剪窗花》,也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教学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此时,孩子们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可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读一读,也可师生一起拍手读、加上动作读等。

从第三篇《小鸟念书》开始,孩子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已能自主拼读。可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也可以师生、同桌比一比,读一读。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只要是孩子觉得好玩、有趣,愿意参与阅读的,都是值得赞赏的。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

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

2.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

(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

1.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3.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

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四、结语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孩子由原初的完全不会,到慢慢参与阅读,直至最后完全自主阅读,这个“一起读”的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历时不等,有的孩子很快可以实现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却要经历更长的时间。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人始终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孩子对图书、对语言、对文字产生亲密感,那是迟早的事。这,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史斯克兰·吉利兰的小诗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让我们牵起孩子的手,做那个读书给孩子听的“妈妈”。

第三篇:读《差异教学策略》有感

读《差异教学策略》有感

叶澜教授曾在《叶澜自选文集》中指出:“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最近通过阅读华国栋教授主编的《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更增进了我对差异教学的认识。尊重学生差异,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个体,选择合适策略,让课堂真正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舞台。这也正是全纳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奋发上进。

一、关注差异,教学目标重层次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主要的标准就是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然而,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发展差异、学力差异和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即从具体的学情出发,设定体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2《天火之谜》,课文中有这样一处训练点:“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该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会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上文内容,纷纷作了回答,但遗憾的是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声音,思维的深度不够。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显然意识到抓住“冷嘲热讽”来做些文章,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富兰克林敢于实验,终于揭秘,打破长久以来一直不变的观念,其意义是多么的重大。但为什么目标的达成度出现偏颇?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简单的将教学目标一体化。文本中的“一般人”和“有学问的人”本身就体现了差异,教师在此若将目标分层:“一般人会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呢?”“有学问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所以教师在目标设定时,因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以此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二、关注差异,训练过程重时机

全纳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全纳课堂教学,主张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平等、自由、关爱的环境下成长,使所有的儿童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这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里的“最适合他们的教育”,除传统意义上的关注后进生外,自然也包括那些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选择合适的策略来促进全员的发展值得深思。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2《金子》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文章的空白处“„„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引导学生说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彼得留了下来,他的土地会变得怎样呢?接着马上出示填空:“彼得的花圃可真是

,花圃里有的 花的花

的 花,还有

的 „„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引来了许多

,来做客。”学生通过交流后,得出了令教者满意的答案。之后,教师又提出更高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彼得的花园。可这一次,学生的表现没有精彩之处,大多为先前填空的翻版。

在这个案例中,显然教师对学生不够信任,没有给予放胆说话的机会。虽然教师的设计意图考虑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遵循了由易至难,由扶到放的过程。但却忽视了一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就从句式到内容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会从完成填空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认为,这就是想像的最佳答案。或许部分后进生能从中习得些许遣词造句的能力,但对于那些思维开阔,想像力丰富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半饱的。所以,就此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在填空出现的时机上作文章。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教师提出想像说话时,尽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当学生出现妙词佳语,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而当学生出现语塞现象时,教师就可出示黑板填空,给予扶助。

三、关注差异,多元生成重应对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每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来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学习的优劣。这种看似相当公平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间差异的漠视,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感悟,使学生能以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但切忌一味地迎合,无原则的迁就表扬。面对学生错误的解读,教师还是应发挥引领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4《埃及的金字塔》,在教学“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时,一名学生语惊四座:“老师,现在网上公布了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的新观点,说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像课文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教师首先表扬他善于借助多种渠道学习,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随即话锋一转:“是的,关于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科学家们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该学生的质疑,是对教材,对权威的挑战。他提出的“1500人”与“10万人”悬殊是多么巨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埃及劳动人民艰难与苦难的认识,勤劳与智慧的感悟。但教师的应对,即以及时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以具有说服力的言辞引导学生重归文本本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点拨、调控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无例外的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意味差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

第四篇: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有感

我们都忘了,我们也曾是学生

-------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有感

陶庄中心校邱许牡

“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台湾作家几米(幾米)在他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一书中这样提醒我们。

暑假里,阅读了《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一书,给了我许多启发。作者几米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于是,和孩子同样敏感的几米,用一张张图和几句话,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孩子的担忧、恐惧、疑惑、快乐和愿望。当然还有抗议,抗议大人对他们想法的漠视,抗议这个世界对小孩的种种误解。读完本书,我忆起自己也曾是小孩,自己也曾是学生。

我想,会不会有学生说,老师们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下课铃响了,讲台上,老师依然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都再也平静不下来,不耐烦的、窃窃私语的、东张西望的、焦急的„„更有一些学生要求上课老师快点下课。而这时,拖堂的老师都振振有词:“我不是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又不拿加班费,就是直接拖到下节课上课,学生也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坐着听课,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老师这样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

老师应该想到我们也曾是学生,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结果大不一样:“我们每天至少得承受五六节课的轮番‘轰炸’,这短短的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啊!老师一拖就是五六分钟,而且几乎堂堂如此,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又乏又累,又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上?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拖堂,我们还受得了吗?”如果老师能这么想,事情就好解决了;哎呀!都怨自己课堂效率太低,不但让学生跟着受罪,还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常听到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学生怎么还不懂?”其实,主要是教师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学生。假如我们站在学生立场观察自己熟悉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陌生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才会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从而对学生有种由衷的同情和尊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孩子学会学习。同时,老师也可以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老师乐于向学生学习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

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表现得不屑一顾,特别是对老师的批评有口服心不服的情况。其原因,我认为并不是老师的话不对或是学生冥顽不灵,不可救药,而是老师的教导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出发,只是考虑某件事对不对,而没有从学生心理实质出发,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与老师对立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要多想一想我们也曾是学生。

当学生犯了错,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当学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见不到进步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需要老师再一次的鼓励。当学生遇到了挫折而伤心难过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能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给我再一次站起来的力量。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在这基础上我们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在老师的位置上,高高在上.不可侵犯,每天传经解道发号司令: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应该怎样怎样。所以我们老师要试着把自己当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做知心朋友,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又怎么不会变成一种乐趣呢?

第五篇:承诺——读《没有大人的夜晚》有感

承诺——读《没有大人的夜晚》有感

今天我读了《没有大人的夜晚》这本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了我深刻的感受。

本书收集了一百个激动人心的真实故事。有朴实深沉的父爱、永恒无私的母爱、有浓情的关爱、坚定的信念、无价的情谊、还有……最打动我的一篇是《企盼》。

主人公是个盲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想治好最少需要五万。他的父母绝望了,在他六岁那年丢弃了他。幸好被一个好心人收养了。这个叔叔家里很穷,可并没嫌弃他是个瞎子,而是给了他像亲生父母一样的爱。在叔叔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孩子长在成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看这大千世界。叔叔自己省吃简用靠捡拉圾终于攒够五万块。几天后他被推进手术室。在治疗期间叔叔一直陪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给他信心。当纱布缓缓解开,他睁开眼睛时,发现握着他手的叔叔竟是个瞎子!

对于一个天生是瞎子最需要细心呵护,而六岁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来说,心里的伤害是极大的。然而一个与他同样遭受不幸的陌生人却收养这个残疾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又是非常幸运的。一个瞎子,用一双手靠捡拉圾挣出五万块钱是多么的艰难!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叔叔对孩子无私的爱,叔叔自己是残疾人,活着就已经很难,还要养活一个瞎孩子,照料他给他温暖,仅这点就胜过许多健全人了。叔叔肯定也渴望见到光明,挣够钱后不是想着自己手术,而是给了没有血缘关系捡来的孩子。我也感受到了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深厚的真情,感受到善良无私的伟大。

我不禁问自己,我能否象叔叔一样有爱心呢?我会为一个人付出千辛万苦吗?我能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对自己还好吗?老实说我不能肯定。老师家长常常教育我要做个有爱心的人,读了这真实的故事,让我更加深了对爱心的理解,在瞎子叔叔面前我真的感到惭愧,我总是在得到别人的爱,可很少想到如何去爱别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多想想怎样去关爱他人。

754

下载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大人一起读————《剪窗花》教学设计(合集5篇)

    《剪窗花》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剪窗花》是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增“和大人一起读”的第二次阅读内容, 这是一首儿歌,要求学生在大人的帮助下,能正确朗读,感受传统文......

    班长大人

    我们的班长大人除了个子比较长之外没什么特长,平凡得有点老土,老土得有点掉渣(人称“586”)。 每天清晨早自习,他照例用破锣似的嗓子大声喊:“值日生值日!”于是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有感

    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有感 刘秀竹 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是构成语言这座“大厦”的“砖块”,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词汇教学的含义 词汇......

    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徽王杨集小学 王玉章近日,按照镇教管会及本校的教师读书活动,我读了一本叫《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细读后,我感触颇深,如同胜读十年书之感。 感慨之......

    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感

    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感单位:大安山中心校 姓名:杨永君 任教学科:数 学 联系电话:6037379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最近我又详读了张丹教授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读《没有大人的世界里》有感(5篇)

    是啊,没有大人的世界里当然好,不受大人的拘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多好,有自己的游乐园,自己还可以买零食,多好,那多棒,那儿多幸福。再在公园,那全都是孩子,看......

    悼词父亲大人

    悼词各位领导、各位长辈、亲朋好友们:我们慈祥善良的父亲任禹甸大人,因患,经多方治疗无效,不幸于2011年7月8日16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69岁。父亲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

    体彩大人征文

    “体彩达人”征文 我做体彩已有八年了,体彩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任何一样事要做好做精做完美都不会那么容易。彩票点做得好不好,毫无疑问是看销量,销量的好坏就是衡量一个彩票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