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文化
桃文化
东海边湿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桃这一词条的释文主要有俩条:
1、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有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的水果。
2、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典的缺点是语言干瘪,挂一漏万,其实“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十分独特的。桃树、桃花和其果实桃(子)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是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桃这一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桃本身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说:
夸父与日追逐,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这是桃树的起源神话。夸父又和蚩尤有关系。《大荒东经》又说;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蚩尤是东夷部落首领,东夷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在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临海地区。远古的神话似乎在告诉我们,桃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的居住范围。
桃树、桃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异的东西,“新桃换旧符”的民俗至今尚存,说明桃木在中国人心是神木,可以驱邪避灾。一种小 乔木枝条居然有神性,这在树木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是一奇。
再说桃的果实,俗称桃子。
《史记 ·穆天子传》中,记载穆天子会西王母,西王母飨周穆王的就是桃子。据此,桃子至迟在西汉已成为高档水果,且仅供皇家享用,况不易得。
同样是《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方士为汉武帝取来的海外仙果就是桃子。桃子在这里好象不仅仅是一种味美、可口的水果。简直就是一种仙果。
这些历史的记忆对后世的影响,就成了《西游记》中的神话,弱智的玉皇大帝干了一件让猴子看管蟠桃园的蠢举。但是这里的桃子却是不折不扣的仙桃,吃了有与天地同寿的功效。不过蟠桃果期太长,动不动要上千年,天生只给神仙吃,下愚凡夫也就别惦记了。
在传统文化中,桃花占据了桃的大部分意象。
桃花其实并不美,与别的花比,桃花太小,如果和茶花、牡丹等比,简直不成比例。但桃花以多胜,一树的桃花多到数不清,这在水陆草木中也不多见。成片的桃树,那就更壮观了。何况桃树爱成株,所谓独木不成林,独桃也给人凄凉的感觉,于心不忍。而一片望不到边的桃林开起花来,足以动人心魄。桃花本来色薄,但亿万朵桃花创造的一个粉红色世界,反而震慑人心。
虽然桃花因多而美,本来也很平常;但她不仅占人和还占尽天时,想不出名都难。
桃花开在春风里,而且是早春。所以桃花是报春花,春天又是恋 爱的季节,桃花自然又成了爱情花。民间说人脸带桃花,实际上是说这个人正在谈恋爱。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既写桃花岛,又写绝情谷,还杜撰了个情花;老先生不懂爱情是显而易见的了,所以后来就“笑书神侠倚碧鸳”,怪谁哪?
历代文人更是对桃花一往情深,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人神往不已。唐朝李贺的诗“况是青春日将落,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出,红雨就成了桃花的别名。
人面桃花的故事已经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爱情了,而是慎思追远的哲理,居然上下求索起来了。
桃熟时,满树硕果累累。所谓花繁子多,正中中国人心坎,所以桃花还有生殖崇拜的原始意味,桃花源自然成了好去处啦。
桃熟后,果形饱满,一层淡淡的红晕透将出来,煞是好看,所以戏曲中专门有一角“闺门旦”专化这种桃花妆。
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卫生水平上去了,家里又装上了防盗门窗,神木当户当然用不着了。桃树枝只剩下了做燃料的价值,不必说了。
桃子自然身价百倍,神气十足。
而桃花也有了卖点,桃花节应运而生,而且让举办者赚得盆满钵满。
桃花节的盛况可以读清末民初海上文人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中“水蜜桃”一条:
“„„黄泥墙桃园,„„断桥三尺,流水半湾,„„内皆桃林,花红若晓霞,游人如织,„„逮至结实,既熟,„„任客人入购并任 于树头采食之。„„”。
综上所述,桃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桃树枝、桃花、桃子的混合意象。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是有所转变的,从早期的神木、仙果、爱情花,蜕变到现在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水果。但桃花作为报春花、爱情花的意象并无多少改变。
其实上文只是对二千五百年前的一首上古情诗的简陋阐述。诗三百第六曰: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之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之归,宜其家人。
桃之怡然,其美可及乎!
第二篇:关于《桃姐》
关于桃姐
刚刚看了由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电影《桃姐》,有点感触却又很难说清楚。
想起看这部片子,开始主要是由于他的网络上较好的评价,斩获了不少奖项。可看了一点点却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整部影片剧情 对白 情节波澜不惊。似乎,实在是很难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重口味的观影需求。可不服输的我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全部。而随着晦涩的开头的层层铺开,影片似乎渐渐地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像中国茶一样,刚开始苦涩难咽,慢慢地去品的话,就会发现一丝清甜顺着舌尖蔓延开来了。而影片的那一丝清甜的线索,我想应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一分温情吧。
很喜欢刘德华的表演,叶德娴也把一个六十年佣仆的形象表现的到位精细。整部片叙述了一位淳朴,勤劳又有着自己品位,爱干净的的家族四代老佣人桃姐晚年生活的故事,刘德华饰演的罗杰与老仆人桃姐之间,与其说是主仆关系,倒不如说是亲近的母子关系。辛劳了一辈子的桃姐,可以说代表了那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维诺老实,穿着传统的青布长袍,双手拘谨的不知该放哪里是好,像鲁迅笔下的阿长。他们的话不多,似乎只有“谢谢”“行,”“嗯”“破费了”不管别人怎样对他,他却总是捧着一颗真心,真诚地对待别人。当然,真心换来了真心的回报。身患中风的桃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有懂事的罗杰陪伴。虽无子女,我想桃姐也会为罗杰的一句“干妈”欣慰了。不得不说,成熟的华仔,笑起来快有皱纹的华仔,说着很港台的国语的华仔,在表现罗杰这一角色时,更有味道;叶德娴,更没的说,把一个母性,沧桑,又患有疾病的老仆形象表现的甚是到位,据说两位也凭此剧获得了金马奖金像奖的影帝影后,当之无愧。当然,我并不是冲着这两位巨星才去看的,很讨厌国人老是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看电影就是看明星,明星扎堆的片就是大片,影视公司也抓住了国人这一心理特点,拿明星大做噱头,这都是国内电影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当然,中国是不缺少优秀演员的。很长时间没看中国电影了,不是不想看或是不支持,而是国产影片实在受到禁锢太多,缺乏一种属于自己的性格。
鼓起勇气看《桃姐》,还是有所值的,淡淡的人性的温存像幽幽山谷里的溪流水,在心中划过一道道涟漪,是小感动而非欧美大片里的大震撼,但,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委婉与内敛吧。当然,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在如此商业化的今天,还能静下心来,拍出这样安静,平和的电影,实在不易。同等类型片还有《海洋天堂》《山楂树之恋》等,很适合那些寻求安静的朋友的口味。不过如果看惯了欧美系的刺激,波澜壮阔,恐怕很难接受接近两个小时的灰色调的桃姐,当然了,冲着看华仔去的除外。
第三篇:桃与桃花、桃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集邮百科·
桃与桃花、桃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汪国俊
2013-7《桃花》邮票的发行,为观赏和理解桃与桃花的生长、繁育及其存在的实用意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有助于促进桃文化和桃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套邮票有12枚,分别是(12-1)白碧桃、(12-2)单粉、(12-3)品霞、(12-4)紫叶桃、(12-5)瑕玉寿星、(12-6)碧桃、(12-7)五宝桃、(12-8)照手红、(12-9)绿萼垂枝、(12-10)二色桃、(12-11)菊花桃(12-12)绯桃等。
桃,果木名。学名Prunus persica。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叶阔披针形,具锯齿,叶基有蜜腺。花单生,淡红、深红或白色。核果近球形,表面有毛茸,肉厚汁多。多用嫁接繁殖。原产我国,以华北、华东、西北各地栽培最多。“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肥城佛桃”、“深州蜜桃”等均为著名品种。果实除供生食外,可制成桃脯、罐头等。花色艳丽,可供观赏。(《辞海》1979年版,第1300页)
观赏桃花分华东、西北两大花系,分别是山桃花系和真桃花系。山桃花系是桃与杏或者是桃与山桃杂交的结果;真桃花系是纯种的桃。
观赏桃花的两种花系,按花型分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和菊花型。桃花通常是单生,直径2.5-3.5cm;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多数,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花期3-4月。桃花的花型甚多,其中:
小花白碧桃:开白色小花,花瓣椭圆形,花萼花较少,花枝多褐色,带有绿斑。
大花白碧桃:开较大的白花,圆形花瓣,密生细毛,花枝绿色
(见邮票12-1)。
五色碧桃,又称“撒金碧桃”:大部分花为白色或微带红丝,间有一枝或数枝花为粉红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与粉红色各半。长圆形花瓣,花枝红褐色。
千瓣桃红:花为粉红色,多为三轮花瓣,花丝粉红。有些花则略近红色,花丝红色,花枝袍红。红碧桃:开粉红色花,近于重瓣,花桃红褐色。
绛桃:花深红色,萼筒紫褐色,深皱有毛。花枝绿褐色(见邮票12-12绯桃)。
绿花桃:花瓣浅绿色,倒卵形,花枝绿色带红褐色斑点,花期较迟,大多在4月中旬开花。
垂枝碧桃:枝下垂,花重瓣,花色有深红、洒金、淡红、纯白多种。
此外还有寿星桃(见邮票12-5瑕玉寿星)、紫叶桃(见邮票12-5)等,前者开白花大花,花期较晚,树形矮小,叶片较大;后者主要特征是叶片带紫色。
桃花的栽培:主要采取移栽和定植,一般在早春或秋冬落叶后进行,种在排水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穴内当施基肥(人粪尿、堆肥、饼肥、骨粉等),促使花芽分化。幼龄苗木可行裸根移植;大苗及大树,尤其是较名贵的品种,最好带土团移植,或至少根部浸蘸泥浆,然后移栽,以保证成活。整形以自然开心形为主,修剪可较梅略重,既行疏剪,又加短截,对树冠内的纤细枝,交叉枝和病虫枝,都加以剪除,多于花前进行,盆栽者则可延至花后进行。一般每年冬季施基肥一次,花前和6月前后各追肥一次,以促开花和花芽形成。此外,平时应适当中耕、除草。病虫害主要有桃蚜、桃粉蚜、桃浮尘子、梨小食心虫、桃缩叶病、桃褐腐病等,当及时防治。
桃花的繁殖:以嫁接为主,多用切接或盾形芽接。或用湿砂秋后层积种子,至来年早春取出播种即可。播种时,通常行距40~50厘米,株距10~20厘米,沟深约5厘米,每处一粒。春播时如芽已萌发,用土覆好幼芽。芽接多在7~8月进行。芽接成活率很高,多在95%以上;当年多不萌发,来春检查一次,成活者去砧芽使桃花接穗抽发,未活者可即补行切接繁殖。切接在春季芽已开始萌动时进行,选去春生长充实的桃花枝条,截成6~7厘米长枝段,要带2节芽(1节亦可),切口长2~3厘米,砧木以一、二年生苗为好。约在砧木离地5厘米处截顶,然后切接。接后即须培土,略盖过接穗顶端即可。切接成活率,一般可达90%或更高。
桃花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千金药方》记载:“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名医别录》载:“桃化味苦、平、主除水气、利大小便,下三虫”。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谈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还是花苞时,采桃花250克、白芷3克,用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30天,每日早晚各饮15-30毫升,同时将酒倒少许在手掌中,两掌搓至手心发热,来回揉擦面部,对黄褐斑、黑斑、面色晦暗等面部色素性疾病
有较好效果。桃花的美容作用,主要是源于花中含有山奈酚、香豆精、三叶豆甙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使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防止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从而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对防治皮肤干燥、粗糙及皱纹等有效,还可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皮肤病、脂溢性皮炎、化脓性皮炎、坏血病等,对皮肤大有裨益。利用桃花美容就是将新鲜的桃花捣烂取汁涂于脸部,轻轻按摩片刻,也可用阴干的桃花粉末,用蜂蜜调匀涂敷脸部,然后洗净。鲜花中的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活力,达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光洁、富有弹性的美容效果。
桃花的象征意义:长期以来,桃花都与“爱情”相联系,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自己的爱情。
桃花富有诗意: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又在《下邽庄南桃花》云:“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彭蠡湖晚归》云:“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李白在《山中问答》叙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云:“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苹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晏殊:《燕归梁》“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当代毛泽东也著有《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晓莺。”
桃花的诗意,值得鉴赏品味。(原载《越乡集邮》总第139期“集邮百科”专栏)
第四篇:桃山谢氏祠堂与明清揭阳祠堂文化
桃山谢氏祠堂与明清揭阳祠堂文化
谢若秋
揭阳桃山谢氏祠堂有谢氏家庙、东社祖祠和吴公祠等,均为明清时期潮汕传统的祠堂建筑。桃山谢氏家庙(即桃山谢氏宗祠)位于炮台镇桃山村,面积9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的灰石木结构祠堂。这座谢氏宗祠在明清期间经历了从祖祠到家庙的沿革。据载,元代末年,祖居玉滘翔龙的谢宗文(谢翱四世孙,桃山谢氏一世祖)与庶母石氏逃至桃山村避难。谢宗文后来考中秀才,收回祖业,遂于桃山村建造宅舍,开设私塾,教育乡邻子弟,开基创业(清版《揭阳县志》有传)。据说,谢宗文在桃山村尚未营建祠堂(其祖屋中后来设有专祀石氏祖婆的“婆厅”,在今旧潘界内)。谢宗文之子谢廉静增创祖业,家产殷实,晚年开始“建祠堂以尊祖先”,但未就而卒(享年69岁)。谢廉静之子谢玉山(文林郎,其长子谢恭仕福建寿宁县知县)业增百顷,继承父志,约公元1451年主持建成二进“四点金”的桃山谢氏祠堂(永思堂),特祀梅叟公(谢宗文之号)为不迁之祖,这就是桃山谢氏的祖祠。清朝康熙庚子(1720)谢学圣(桃山谢氏十二世祖,仕山西交城县知县)中试解元,其宗师俞鸿图得知谢氏自开基桃山以来有多人出仕知州、知县等官职,乃官宦人家,遂建议谢学圣将祖祠营建成家庙以光前裕后。于是谢学圣恭请俞鸿图为祠堂题写门匾“谢氏家庙”,康熙辛丑年(1721)率族众对桃山谢氏祖祠重修并拓建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大型院落的谢氏家庙。其间,明正德十二年(1517)桃山举人谢天经(桃山谢氏五世祖,朝列大夫,其子谢廷统仕潼川知州)为激励家乡子弟好学上进,于祠堂前左侧驿道上建造“跃禹门坊”,此坊与后来清朝乾隆十九年建于家庙右前侧的“升平人瑞坊”(俗称“百岁坊”)并列,同为谢氏家庙两个前侧翼形胜,分别象征耕读文化和耆寿文化,与家庙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谢氏家庙还有一道独特人文的景观——其祭厅正龛上首自建成后就供奉着一位特殊女性的神主,这位女性就是桃山谢氏一世祖谢宗文的庶母石氏祖婆。在封建时代庙祭文化中,嫡庶尊卑分明,有严格的“庶妾不庙祀”规定,潮汕民间就有“赤脚孬入祠”的说法(“赤脚”即男主人正妻之外的侧室或婢妾,属庶系)。石氏祖婆是谢宗文庶母,当初逃难时弃亲女而保四阅月嫡男谢宗文,辛苦鞠养,又倾力收复祖业,没有石氏祖婆就没有桃山谢族,石氏祖婆义薄云天。因此,明朝中期桃山谢氏祖祠建成后,在宗庙祭祀上打破了传统宗法观念,率其他族姓之先,将石氏祖婆神主从祖屋“婆厅”移至祖祠(永思堂)正龛上位,奉祀为开基祖(婆)。这在古代潮汕地区乃至古代中国社会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举措无疑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大胆挑战,也可见桃山谢氏对这位祖婆的敬重。据说,明代中期以后,潮汕地区有极少数的祠堂也先后出现“阿婆入祠”合祀的现象。如桃山谢氏邻村西淇村的陈氏宗祠,也先后有二位有功于族的阿婆入祠奉祀。这种新的庙祭方式的出现是古代揭阳乃至中国祠堂文化的新变化和独特现象,从中也许可管窥出其时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渐渐地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和演革主要受到国家政令制度的影响制约。据载,先秦时期庙祭祖先已有严格的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则祭于寝(《礼记·王制》)。那时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宇,只能在家中正屋(“寝”)祭祀祖先。东汉时期,平民祭祖已成为普遍的礼俗。其时祭拜祖先的专用建筑叫“祠”,乃建于祖先墓地旁边的小屋(即墓祠),后来民间祭祖的建筑取名“祠堂”即缘于此。在潮汕地区,唐代已有祠堂出现,宋元以后,建造祠堂追祀先祖的官宦人家越来越多,庶民祭祖仍“于寝之北为龛”,即在自家正屋北部设龛奉祭祖先。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强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祠堂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潮汕地区也不例外。嘉靖年间(1522-1566)“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以“化民成俗”,这是中国古代民间祭祖礼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于是,潮汕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的现象(清乾隆《潮州府志》),清版《揭阳县志》亦载:“旧志云:士族重丧祭,营宫室先立祠堂、祭田以供祀事。”可见其时揭阳民间极为重视祠堂建设。不少官宦人家的祠堂或为祖祠拓建、或为新建,多为规模宏大的家庙建制,成为所在地区最漂亮、最重要的建筑。揭阳地区这类家庙为数不少,除桃山谢氏家庙外,就其邻乡近里而言,就有东岭村的“陆氏家庙”(南宋名相陆秀夫裔孙于嘉靖十年建造)、南潮村的“吴氏家庙”(为潮州前七贤之一北宋吴复古故居,其裔孙将其故居改为“祖祠”,明代中期拓建为“家庙”)、仙桥古溪的“陈氏家庙”(嘉靖年间建古溪陈氏祖祠,后于雍正年间购得今址拓建为三进二天井的“家庙”)、渔湖潮尾袁的“袁氏家庙”(明清之际将建于宋末的袁氏祖祠“积庆堂”拓建而成为“家庙”)等。
在明朝“联宗立庙”等政令影响下,潮汕各地族姓的联宗活动也推动了当地祠堂的建设。明朝中期,揭阳玉滘翔龙和桃山谢氏考稽两族源流一脉,均为宋末咨议参军、著名爱国诗人谢翱裔孙,于是,嘉靖六年(1527)桃山谢玉川(谢翱第八世裔孙,桃山谢氏五世祖,仕四川梁山县知县)和玉滘翔龙谢雪梅(谢翱第八世裔孙)等倡议联宗并捐建翔龙谢氏永思祠堂。翔龙谢氏永思堂为揭阳谢氏宗祠,奉祀谢翱为揭阳谢氏开基祖。康熙九年(1670)清朝颁布的《上谕十六条》,进一步确定了宗族的功能。雍正年间又颁布《圣谕广训》,突出了宗族自身的建设。于是有上述康熙辛丑年(1721)桃山谢氏祠堂拓建为谢氏家庙、玉滘揭阳谢氏宗祠于乾隆和光绪年间先后重修等举措,重在敦亲睦族。其时,宗族内一支系分衍超过五代可自立房派,建置小宗祠。如光绪年间(约1896年)桃山谢氏八世祖谢和毅所属三个房派裔孙在桃山岭仔(今新明社区)营建二进“四点金”的“东社祖祠”(光裕堂),奉祀谢和毅为共祖。该祠堂是古代桃山谢氏祠堂中至今保存较好的小宗祠。
桃山谢氏至今还在村中保存着一座名为“吴公祠”的特殊的祠堂。该祠堂位于桃山谢氏家庙西南侧原桃山墟市中,为二进“下山虎”院落。它是一座清代乾隆元年(1736)揭阳桃山和玉滘翔龙谢氏为感谢潮阳知县吴廷翰依法判还谢氏入揭始祖谢翱等祖墓而为其建造的生祠。在清代,这两地谢氏依时祭拜,共同演绎着一个广为传颂的感恩故事。据清版《揭阳县志》和孙淑彦《揭阳历代县长考论》记载,在明清时期,县治榕城先后出现约十所生祠,如“冯侯祠”、“潘李祠”等,主要是民间百姓为纪念和褒扬政绩佳彰或官德清廉的邑令而设。目前,除桃山村外,尚未发现古代揭阳其他乡村族姓有营建生祠的相关记载。据说,吴公祠可能是潮汕地区至今唯一尚存的古代生祠建筑。立生祠始见于汉代,是祠堂“报本崇德”文化的衍化。立生祠为古代揭阳祠堂文化增添了人文新气象,又给其时我国封建社会吏治建设注入了一股源于民间的正能量。
可以说,桃山谢氏祠堂的建置和沿革是明清时期揭阳祠堂文化的一个缩影。
第五篇:2011桃幼工作总结
桃园镇中心幼儿园2011工作总结
一、队伍建设
1.如皋市优课评比蔡越兰二等奖。
2.1人参加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6人参加了南通市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1人参加如皋市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暑期校本研修及考核。3.我园全体教师参加了育婴师培训,18人参加国家职称电脑培训,多人已考核合格。
3.如皋市幼儿成长档案交流评比活动,吴淑云及蔡越兰制作的电子成长档案分获一、二等奖。
4.“三八”妇女节,由教市育局、市体育局、市妇联举办的幼儿教师健美操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教育质量
1.大(3)班的吴慧欣小朋友参加如皋市幼儿讲故事比赛,获得了二等奖。2.开展了以“我爱大自然 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活动,精选出的130多幅作品参加“童画之星”全国幼儿创意美术大赛,评选出特金奖作品一幅,金奖作品五幅。
3.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又回归文艺汇演的形式,结合建党90周年,我园排练了大型舞蹈《长长的红绸带》,在中心初中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获得极高的评价。
三、特色建设
1.我园今年下半年申报了如皋市早期阅读特色项目建设,我们通过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利用三维空间,营造浓郁的早期阅读氛围,通过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的研究,提升教师、家长指导阅读活动的水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目前我园已于12月5日接受了如皋市特色项目建设验收组的验收,我园特色建设资料及特色活动展示得到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2.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我园开展了羽球特色运动,通过教师、幼儿自制羽毛球吊饰,搜集并让幼儿了解羽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编排羽毛球体操,晨间活动、户外活动幼儿进行垫球、羽球对打,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幼儿对羽毛球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展了运动能力。
四、教育科研
1.今年我园承办了如皋市级音乐课题研讨活动 2.如皋市级社会、音乐课题于12月底结题
3.南通市级重点课题《提高农村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探索与研究》顺利结题,获得了南通市课题评比二等奖。
4.2011年1月丁兰园长及吴淑云副园长共同撰写的此课题研究报告发表于《幼儿教学研究》。
五、抓安全保健,创建平安校园
1.今年进行了园内排水设施的改造、屋面维修
2.每学期与教职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每月全面检查安全并书面报告中心初中,每周一次安全检查,定期不定期检查卫生。
3.在食堂管理方面,我们调整烹饪队伍,从社会上重新聘请厨师,原厨房两位年龄偏大的幼师充实到保育岗位,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日常规范操作要求,始终把幼儿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
4.结合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日、禁毒教育日等,请法制副校长利用家长学校、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全园师生员工及家长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及安全演练活动。
5.认真做好创建工作,措施到位,工作有力,资料齐全,在省安全工作检查、市平安校园创建等工作中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6.下半年我园集中做好幼儿接送管理,要求家长凭接送卡准时接送幼儿,园长每天亲自带班到大门口清查有无不符合规定的家长接送车辆,发现之后要求家长及时整改,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