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研究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研究
● STEM教育与机器人教育
1.STEM教育
STEM教育理念是当前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这一理念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与运用。在STEM教育中,科学素养是重点,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基础的;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则是在实际的社会分工中普遍体现的,它以明显的应用特点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和思路;数学素养是STEM教育的基础,技术深入、工程论证、科学推理和建模都需要数学作为基础。[1]
2.简易机器人教育
作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简易机器人制作”课程的开设成为当前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有些高中甚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机器人课程,让机器人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一活动的综合性以及知识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STEM与机器人教育的整合
STEM教育建立在集成其他学科知识,并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它把这一整体的最佳结合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正体现了当前机器人教育的诉求。
STEM理念下的机器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创造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图1)。而这种价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中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具备创新性。
●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需要放在“活动”的结构中来实施课程。而依据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机器人教学则很少考虑“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提出了STEM取向的课程架构,以工程问题解决为主轴,再辅以技术(设计)、数学与科学相关知识,发展专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整合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工程的兴趣。它利用工程设计的方法把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集合成具体的项目,通过解决核心问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以及工程设计的过程,给学生呈现的课程任务是一个需要执行产生最终产品的一项或多项任务,产品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模型或者一个成型的设备,而项目活动的高潮则是一个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的产品展示以及具体的活动过程介绍。[2]
基于这一理念,结合简易机器人教学的实际需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系统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在创设的情境中明确目标,通过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实现系统问题的解决,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后,在认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获得成长的预期,同时目标的设计也要能体现学生对STEM理念学习的强调。例如,在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感应接力的实际应用中,关于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程序编写过程中涉及的分支结构均属于知识范畴,且前者属于感知科学范畴,后者属于编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设计过程将通过“机器人接力赛”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 “机器人接力赛”教学案例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硬件采用Lego mindstorms NXT教育机器人套件以及配套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学生在学习本项目前已经对乐高构建有了一定的经验,熟悉了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并有了使用传感器的经验。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48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3名学生,4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
1.活动主题:机器人接力赛
2.活动目标(如右上表)
3.活动设计
“机器人接力赛”的任务将由4台机器完成,学生自主设计不同角色的机器人,共同完成机器人接力,场地如图3所示,1号机器人从起点出发,到达2号接力点时,1号机器人停止,2号机器人前进,依次类推,最后4号机器人在终点处投放物体。
机器人活动的项目设计作用在于从活动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机器人教学活动如何建构。总体而言,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和活动流程设计两部分: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对任务、规则、分工以及工具等的设计;活动流程则是对具体活动完成序列的规定,该序列有助于活动实施过程的有序组织。
4.活动实施
(1)情境设计(10分钟)。研究阶段实际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界定。教师在该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运动途中的巡线问题以及接力过程的感应,给出模拟流水接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学生通过《机器人接力赛任务说明》以及实体场地获得对该任务的深入理解,以团队讨论的方式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如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基本的使用方法等。
(2)活动计划(10分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规划,包括明确定义问题、对问题解决进行任务的拆解和分工、时间规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是由小组合作转变为团队合作,不同小组之间要讨论不同角色的机器人结构特点以及感应前一个或后一个机器人的方式。
(3)结构设计与调试(60分钟)。按照任务要求搭建机器人并编写程序代码,其中包括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以及传感器的应用。将载入程序的机器人放入实体场地进行调试,对方案中结构搭建或程序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实时修正。
(4)比赛总结(10分钟)。即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和项目管理过程的报告及讲演,以团队为单位演示机器人在实体场地中完成接力任务的全过程,并对团队合作过程进行口头报告。
机器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机器人教育中体现STEM理念也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在具体的课程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值得广大机器人教育者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松彦.STEM教育视野下的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实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4).[2]李杨.STEM教育视野下的科学课程构建[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3]吴秀凤,陈奕贤.STEM理念下中小学Arduino机器人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5(5).[4]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4(9).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5年度重点课题“简易机器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15-R-4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篇:成才理念下中职体育教学研究
成才理念下中职体育教学研究
摘 要:从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能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在体育课中展现专业风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方面对中职体育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中职体育;专业特点;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46-01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为社会输出了众多的技能型人才,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职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也要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心智。因此,中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观念中,体育课大多是学生娱乐、打闹的课堂,学生、教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体育课上学生吃零食、聊天、打闹等现象普遍存在,违背了体育课的开设初衷,因此学生与教师应该转变对体育课的态度。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专业课一样,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要重视体育课,改变体育课上散漫的不良表现,重视自身的锻炼,正确认识体育在自己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要将体育课当成展现自我风采的课堂,发扬体育竞技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中职学校的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项目要包含健身、养生以及娱乐、竞技等相关内容,要体现出中职学校的专业性。在坚持基础、传统项目的同时,根据当代年轻一代的发展特点,也要适当增加新兴的体育项目。教学的方式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体育项目选择权,让学生在选择基础性项目之后可以选择新兴的体育项目。其中,新兴的体育项目要符合学生今后的职业特点。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要适应中职教育专业的多样性,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学校的体育器材、地势情况开展多样的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教学(如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游泳课、足球课、骑行课等)。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地运动起来。中职教育的基础教育相对欠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论能力较差的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关键。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让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有质的改变。首先,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上,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其次,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室内课、室外课,自主练习环节、竞技比赛环节、团队合作环节等都要包括在内。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加以说明,也要对动作要领加以演示,并给予学生实践、运动的时间,进而充实课堂内容。
四、体能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在体育课中展现专业风采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是忙碌的一线,对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中职体育具有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使命。如“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鼓励学生选择游泳项目,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中职教育的大多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快的反应、身体协调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锻炼,如健美操课、篮球课等,在运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学生的专业要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鼓励学生将自身专业的知识带入体育课中,如设计体育器材的设计,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体育器材,提高学生动手的动力。体育活动在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本身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技术进步重要基础,因此,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创新。如可在体育课上开展篮球、拔河等比赛,由学生自己组织并自行探索有效的竞技方式等;或者由学生自己设计游戏环节、制定游戏规则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他们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从不同专业的同学身上学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促进身心健康。
六、结束语
总之,中职教育注重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的实用性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在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形式下,中专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也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挑战。中职体育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活动、课外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中职教育要以体育教学为引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秋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2]黄海滨.中职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3]江坚楷,林凯明.素质教育层面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具体包括端正生物实验课态度,增强实验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的描述、生命规律的探索和生命本质的揭示,都是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新教材在实验部分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更多更新了。如旧教材只提到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新教材补充了《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并且增加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其他实验。实验内容的增多和更新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增强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对生物学微观水平的学习。另外实验的性质也由原来的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旧教材安排的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则更多的是探究实验,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等,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教材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培养。这些正是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吻合的。但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普遍存在学生态度不端正、实验习惯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了以下实验教学策略。
一、端正实验课的态度,增强实验意识
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况且高考实验题与教材中的实验相差甚远,以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实验讲到了,平时实验多做少做无所谓,甚至是做不做都没有关系,导致了实验开出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讲,更是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老师怎么讲自己就怎么做,实验过程中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实验成败的原因,更不会去积极探究实验中的新问题。故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因此,实验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端正态度。只有转变对实验的看法才有可能改善实验教学。首先从教师来讲,应当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领会其实质,明确在新课程下,光凭讲是无法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实验课抓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引导学生态度的转变,使学生明白并感悟到实验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这一问题,我就在高中生物开课之初,给同学们指出并分析生物实验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学仪器与相关试剂的使用,以及生物学材料的处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大学的深造、科研的进行打基础。另一方面高考实验题的设计与考察看似陌生和复杂其实都源于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不仅从高考升学的角度意识到实验的重要,同时也从个人的能力培养上加强认识,使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应该想到,做实验是在学习真本领。并且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实,如讲到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时,介绍科学家怎样发现细胞以及如何确立细胞学说;“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揭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的。真正做到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用心挖掘,合理设计,广泛的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长此以往,慢慢渗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直以来,由于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忽视,导致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未能养成。例如实验前不知检查仪器,用完仪器不知道归位,实验结束不知道整理实验台,用过的实验材料随意丢弃等等。不仅如此,同学们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都很缺乏。例如不会正确量取液体,胶头滴管混用;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要么不会对光,要么不知道用“压片夹”,甚至有的连显微镜基本结构都认不清;实验做好后,不会观察;有了实验结果也不会进行合理分析等等诸多问题。缘于上述原因,导致了试剂的污染浪费,仪器的损坏,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以及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现象,我的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内容,就是学习《实验室守则》,告诉同学们进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前要仔细检查仪器,用完仪器要归位,实验结束要整理实验台;务必提前预习实验,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来做实验,实验后做好总结与反思。随后就学习常用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能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比如显微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应当旋转转换器,不要旋转物镜镜头,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物镜镜头的脱落以及对焦不准,显微镜无法使用。胶头滴管不能混用,从哪个试剂瓶中取的一定要放回原处,如若不注意则会引起试剂的污染,整瓶试剂报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从一开始就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打造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都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时一般由教师按照操作要求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照着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是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实验安排的最大缺陷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理念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敢于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0.3g/ml蔗糖溶液改成0.1g/ml或0.5g/ml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
0.3g/ml)来替代?”
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们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探究结果,有些就能对实验的某些内容进行改进。例如学生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通过探究,发现采用10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层析后色素带分层比较清晰(教材中用到5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该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教材上说用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滤液细线细而齐整。部分学生的探究结论被教师介绍给大多数学生,不仅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是一种激励,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且学生还能够从中体会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注重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未来。相对应而言,小学的教育需要有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和谐的管理办法,才会形成教育内部的和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人文主义教学下的小学教育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以人文本”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部分,教育者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管理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是以师生为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需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领导要理解和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和自主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作为教师,则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长。二是综合管理。在社会上的每一个团体都需要用制度来约束,教学团体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学校及班级的管理,不可生硬而强制,需要采用双休的管理方式,即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刚性管理是以工作为中心、强制性的需要学生和教学遵守的教学制度,是硬性的规定,强调规章制度管理的模式,具有不可逆性。而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的,以激励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本教学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中我们需要柔性管理,需要校长、教师运用品格、情感等因素,与学校职工、学生平等地交往,以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信赖、认可自己。
二、教学理念下小学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精心设计,明确教育目标。设定目标对于管理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应该从学校和班级以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目标制订计划和制度、标准等,建立以中心班子成员为核心的决策层、指导层以及具体的操作层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在对此管理教学的执行中要使学校及师生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而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环节都应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尽可能地将学校的前景意愿、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意愿形成“共同愿景”,发挥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的和谐高效。二是率先垂范,发挥教师影响。在学校,教师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所以应以自身的具体行为为学生作表率,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积极发挥个人影响力,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和谐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中汲取养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学校工作,并结合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反馈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来解决问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提高管理的艺术。在管理中,教师要严明自身的管理思路,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指出,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化解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校制度的解读,教师要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教学开始的基础,但是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校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此来提高自己对班级的管理行为。最后,积极对学生表扬鼓励,通过写表扬簿、光荣榜等,激励班级的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垂范,在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受到熏陶,学会自律,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三是平等民主,正确处理班级事务。
平等民主是人本管理的基石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中,不论是校长处理学校事务,还是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都应秉持民主平等的理念。具体到教育管理中,无论是从教师评优、福利分配、晋职到班干评选、三好学生评定等都应采用公正民主的做法。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人差异和能力有所不同,其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强调公正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其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鼓励和肯定。班级事务处理中多听取学生意见,保证各项事务处理得公正,以理服人,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四是投入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工作是爱的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在管理中融入爱与责任,体现“人文关怀”。
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可多使用“你的看法如何”“我们一起做”“谢谢你”“我也有错误”等充满人情味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理解的认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其心理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班级内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班级氛围,使学生信赖教师。总之,小学教育管理中应积极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兴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谈.读写算,2015,(01):106.
[2]陈小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读写算,2007,(10):26.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濮阳县实验小学
李笑利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一直到六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和精读课文开始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我们周围的学校,约有38.6%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有15.4%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没什么区别,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略读课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以至于规定的一个课时的教学根本完成不了该课的教学;又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48.4%的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们认为这样的略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略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按辔徐行地精读
由于教师们对于“略读教学”的理解还不透彻,不知应怎样引领阅读,不知应从何教起,加上公开观摩活动、教学评优活动、互听 互评研讨活动中都很少能听到有关略读课文的教学,所以许多一线教 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 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面面俱到,篇章结构精雕细琢,按辔 徐行地精品细读。误区二:走马观花地泛读
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即把“粗知大 意”曲解成“不求甚解。”所以,在教学思想上产生“略读课文教学 只要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的误区;不敢引导学 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往往是走马观 花的泛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蜓点水,学生对 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学生略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误区三:按图索骥地问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 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 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但是,有不少教师对 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 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逐一回答,学 生亦步亦趋地问读,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按图索骥中白白地浪 费。
误区四:信马由缰地自读
许多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 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许 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有的教师 带着学生策马文本匆匆一读,有的教师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 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 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 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又缺乏略 读方面实际操作方法的理论参考。因此,略读课教学法的研究势在必 行。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了略读教学的课题研究。首先我 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法的类型,课堂结构模式及策 略。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
三、实施方案与做法。
(一)起始阶段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学习新课标,了解教育形势。
3、确立研究课题。
4、制定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计划;
2、集中分散学习,课堂探究;
3、课型展示,存入档案盒。
(三)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库,展示档案盒。
中期成果:课型展示,撰写论文。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 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标》和《教参》,弄清了略读 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 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 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 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全盘按辔徐行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 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 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 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重点感
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 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 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力点,抓 住主问题,做以“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 “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 “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教师应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应该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 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 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 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 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 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 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 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 中有“启”“悱”中有“发”。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 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提高略读课 文的教学效率,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 教学进行了尝试。
常规模式: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辅导反馈;变式:
(一)强调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 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二)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
(1)先导感知课文——抓课前,学生自主预习
(2)精导理解课文——抓课堂,学生自主感悟
(3)后导拓展文本——抓课后,学生自主运用
(三)审视“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提高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反思 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学生不会利用参考书,也不会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以外的问题,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认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构建“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这些学困生对教师而言是遗憾的,因为这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于是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对那些懒惰的学困生,教师还要运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课 堂。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略读教学课堂。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 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 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年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仍然很难取舍,经常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还有的小学高年级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学会略读。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年级”,指义务教学阶段小学五、六年级。“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 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