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六册 第七单元备课
第六册 第七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安排了《恐龙》、《槐乡五月》、《海底世界》和《日月潭的传说》四篇课文,一个练习七。《恐龙》是一偏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外型、类型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恐龙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生态的关切之情。《槐乡五月》则是作者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海底世界》介绍了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日月潭的传说》讲了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以及日月潭的由来。这四篇课文语言优美,并且配有精美插图,阅读教学时要图文对照,感受领悟作者描写大自然的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者能叙述每一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教学理念: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课文内涵。同时让学生能够有所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学会简单运用。
3、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 内容,品味课文内涵。
4、学会书写钢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学习读读背背,增加词语积累。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学会简单运用。
3、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品味课文内涵。
2、口语交际。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生字卡 课时安排:
20、恐龙....................................2课时
21、槐乡五月…………………………………………2课时
22、海底世界…………………………………………2课时
23、日月潭的传说……………………………………2课时 实践活动
(七)………………………………………1课时 练习七…………………………………………………3课时
第二篇: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点金术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
教学重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教学难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幸福就在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幸福的名言。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9 点金术
2、齐读课题。
3、谈话:“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会点金术?他是怎么会的?会了点金术之后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术:【释义】 ①技艺;本领:技术|医术|学术|不学无术。②方法;策略;手段:战术|权术。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一类生词:希腊、触摸、扫兴、亲吻、贪得无厌、饥肠辘辘、疾步如飞 二类词语:祈祷、赏赐、惩罚、玫瑰、愚蠢
2、理解词语。
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疾步如飞:疾步:快步。走得很快像飞一样。祈祷:也作“祷告”。指向上帝呼求、感谢、赞美等 惩罚 :处罚。
愚蠢 :愚笨,愚昧无知。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回答学前的提问,并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古代希腊 :
历史上指爱琴海区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公元前3000年代后,爱琴文明繁荣。后因北方落后部落侵入,爱琴文明衰落。前11世纪进入荷马时代。前8世纪起,希腊各地先后建立数以百计的奴隶制城邦。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希腊城邦进入繁荣阶段,经济贸易兴盛,文化成就卓越。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走向衰落。前4世纪希腊半岛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前2世纪归罗马统治。
三、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贪、疾”字。(4)学生书写。
本课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有:腊、扫、肠、吻、触。注意“触”字左右一样宽。“厌”和“疾”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病字头的两点要写的小一些 “贪”上下结构,人字要写得开阔。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提出学习目标:在体会麦得斯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读后,说说你对麦得斯的了解。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突出“最喜欢金子”能想一想他是怎样喜欢金子的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 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
神灵赐给麦得斯点金术后,发生了些什么事?
2、发生这些事情之后,麦得斯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
3、小组交流,体会麦得斯心理变化的过程。
4、朗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麦得斯心情的变化。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6、指名朗读课文2—8自然段,体会麦得斯的心情变化?为什么?
7、教师小结:
麦得斯的心情从欣喜万分一直跌落到情绪的低谷,甚至为自己得到点金术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在他获得了金钱的同时,不但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权利,还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那有那么多的金子有
什么用呢?你想对麦得斯说些什么呢?
(1)听到这话,麦得斯心花怒放,他对自己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2)(看到床、衣服变成金子后)麦得斯很高兴。(3)这使他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
(4)现在,麦得斯开始闷闷不乐了。因为,金子既不能吃,也不能喝。
(5)“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他痛苦地对神灵说,“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麦得斯得到了什么教训?你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复述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全文。七色花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速度。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天真善良。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找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教学重点:读懂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找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愿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
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如果给你一朵有魔力的花朵,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你最想让它帮你实现什么愿望?
2、师述:正如同学们所说得那样,美好的愿望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20七色花,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珍妮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去同她分享吧。
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卡达耶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发表第一首诗《秋》时,年仅14岁。1915至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写了不少报道士兵生活的通讯和特写。1922年移居莫斯科,从此正式开始创作活动。主要作品:《黑海波涛》四部曲(《白色的孤帆》《草原上的田庄》《冬天的风》《为了苏维埃政权》),中篇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团的儿子》(1945)获斯大林奖金。此外,还发表中篇小说《圣井》(1967)等。1974年起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
2、全班交流。学习质疑解难。
3、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在学习课文时找答案。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书写“降”字。(4)学生书写。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找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回顾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1)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2)讨论交流。
师问:这时,珍妮的心情怎样?
2、学习课文6—22自然段。
(1)讨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些什么?(2)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拓展学习。
1、师述:这朵神奇的七色花,让珍妮实现了不少愿望。可是,让珍妮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是哪一片花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
小珍妮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也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地幸福和快乐。
黑眼睛的大红鱼。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好世界的向往。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了解海洋鱼类的生活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大家知道在大海里什么动物最凶猛吗?
2、教师小结:对了,是大鲨鱼,但是有一群小鱼不怕它们,还把大鲨鱼吓跑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3、板书课题:21黑眼睛的大红鱼
4、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2)说说生词的意思。(3)指名说课文大意。
4、质疑问难,交流体会。
5、教师将问题归类,提炼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读一读。
3、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4、看图认识虎头鲨。
5、失去了同伴的小黑,感到怎么样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7、指导感情朗读2—3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指导学生书写。
3、教师巡视。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新课。
1、师述:失去了同伴的小黑又孤寂,又害怕,又难过,它到了哪里呢?
2、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3、说说小黑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奇妙的生物。在文中勾画出来。
4、海底世界多么奇妙啊,谁来读读这段?
5、小黑又碰见了很多小红鱼,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好主意?
6、他的办法有作用吗?
7、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三、拓展训练。
1、师述:小黑和他的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后来的 故事。
3、分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学生评议,6、教师小结
7、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21、黑眼睛的大红鱼 海底:看到许多奇妙的生物 想出一个好办法:变成一条大红鱼
团结就是力量
智慧就是力量
古诗诵读 牧 童
教学目标: 1 认识“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和体会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结合图画和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和体会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古诗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2、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3、齐读课题。
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4、读词语巩固读音:
横野 晚风 黄昏蓑衣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5、教师讲解: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6、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诗意描述:
诗句
(一)“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诗句
(二)“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诗句
(三)“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诗句
(四)“不脱蓑衣卧月明”连所以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牧 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语 文 乐 园
(七)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2、体会诗句中赞颂的精神。
3、抄写、背诵有关团结合作的名言谚语。
4、朗读诗歌,懂得思考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难点:朗读诗歌,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教学时数:两课
一、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目的:帮助学生积累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
3、思考:这些词有什么共同之处。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请同学说一两个。“倏地、转眼间、须臾”
(二)认一认,读一读。
目的:自读自悟,感受名言警句的含义。并正确抄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自由朗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
2、讨论:诗句含义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全班交流。
4、老师点评。
5、学生朗读背诵
(三)写一写,背一背。
目的:在阅读中理解小诗的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1、同学自读自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背诵。
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
5、指导抄写名言。
(四)读一读。
1、自由朗读小诗,边读边想:你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思考令梦想成真”?为什么“思考令梦想成真”?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小诗,读出自己地感受。
4、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读一读,想一想。
教师介绍: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1、自由读相声片段,说说:这段相声讲了什么意思?
2、全班交流:带点词语是什么意思?
3、你读后,有什么发现。
4、交流自己的发现。
5、交流学习方法。
6、拓展训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7、教师总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知道这一点,对我们正确阅读、写作大有好处。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第三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和〈〈水〉〉等4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
单元中的〈〈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望月〉〉是篇散文,课文写了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灰椋鸟〉〉这篇课文是篇记事写景散文,课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重点在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水〉〉则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通过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舀子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教学理念: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变知识的传播者为更好地收集多渠道的信息,调整、评价、激发的组织者。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5、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教学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2课时
望月„„„„„„„„„„„„„„„„„„„„„2课时
灰椋鸟„„„„„„„„„„„„„„„„„„„„2课时
水„„„„„„„„„„„„„„„„„„„„„„2课时
练习七„„„„„„„„„„„„„„„„„„„„2课时
习作七„„„„„„„„„„„„„„„„„„„„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学和做(2)„„„„„„„„„„1课时
第四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十册 第三单元备课
第十册 第三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精读与略读》。另外有阅读《上下五千年》、《习作3》、《练习3》。
《海伦.凯勒《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二泉映月》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课文的丰富内涵。《郑和远航》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理念:
读是阅读课文的主旋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真正领悟人物的心声。教学中也可配合电教音乐手段,指导学生用心地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地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韵律美。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26个,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资料 课时安排: 《海伦.凯勒》………………………………2课时 《二泉映月》…………………………………2课时 《郑和远航》…………………………………2课时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2课时 《精读与略读》………………………………1课时 《我读书
我快乐》…………………………1课时
板、《习作3》…………………………………… 2课时
《练习3》…………………………………… 2课时
第五篇: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二
一、请你帮助小蚂蚁找到它们的家。(10分)
踪 镇 摔 耸 纵 搜 属 臭 趁 洒
平舌音 翘舌音
二、我能把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并组词。(12分)
止()郎()分()
相()求()员()
三、哪条小章鱼后面的词语完全正确?把它圈上,并改正错字。(4分)
壮胆 防止 观赏 迷路 慌无人烟()
既将 构思 出售 激流 一模一样()
游览 假日 反应 芬芳 清晰可辩()
晚霞 犹豫 费用 摔倒 五官端正()
四、请你把词语补充完整。(12分)
栩栩()()翩翩()()面面()()彬彬()()
我还能写几个这样的词语
滔滔()()息息()()头头()()恋恋()()
五、神奇的信字。(4分)
忠诚的遵守叫()诚实地守信叫()
坚定地相信叫()正确而不怀疑叫()
六、你能照样子写吗?(12分)
束 面 朵 份 身 片
一(身)羽毛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晚霞
一()鲜花 一()红旗
一()礼物 一()浪花
七、句子链接(6分)
1、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用仔细说一句话:
2、加标点。
那少年诚恳地对我说 夫人 您买一个吧
3、看图写一句话。要用上!呀。
八、日积月累(10分)
1、学习本单元,我积累的四字词语
2、本单元课文中我喜欢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