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区间-高冰
《2.2区间》公开课教学反思
晋江华侨职校
高冰
一、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备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试讲:上这个公开课前我进行了两次试讲,细心关注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及时对课件和教案进行修改,使得这堂课更加容易让学生掌握。
3.课堂活动:提前准备打印好课堂小练习,增加学生们对区间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用区间表示数集。
二、课上需要严谨的结构和轻松的氛围
1、良好的教学导入将是高效课堂的引擎。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学生的心。我采用了动车案例来引入,学生们还是挺感兴趣的。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来引出新课,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2、精彩的学习过程就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不断地创设小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创造多次机会让学生到黑板前做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要适量:
这次数学课我的内容有点偏多,今后我将安排更恰当的内容来上,当然也可以留一些小难题让学生思考,因为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
四、语言要生动
数学课一向有些枯燥,于是在语言上不能太过平缓,注意要有抑扬顿挫,采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来讲解,可以穿插一些小幽默、小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这堂课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学进去。
第二篇:《冷冷的冰》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慢慢地变冷,我们的主题活动已进入了《冬天来了》。冬天谩天的雪花,到处白茫茫的一片美景是幼儿所向往的,尤其是玩雪、打雪仗等更是如今的孩子最爱。记得当前几天的那场大雪,纷纷飘扬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是欣喜的目光,发出的是兴奋的欢叫。
但由于现在的气候原因,并不是每年的冬季都能看到这样的雪景;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怕受伤、怕冻坏、怕生病,也使孩子们享受不到玩雪的乐趣。而在《冷冷的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给了幼儿与雪、与冰的亲密接触。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冰块放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时,我看到有的孩子大胆地伸出手,来来回回地摸了又摸,嘴里还一直嘀咕着:“怎么这么硬呀?”;有的孩子胆怯地用一个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没伸出手,而是振振有辞地说:“我爸爸、妈妈说了夏天才可以玩冰,冬天不能玩冰的!”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安排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印象中再普通不过的冰,在幼儿的眼中,成了陌生的“玩具”,成了不可触摸的“禁地”,也成了无法想象的“危险品”。我想这都是大人过度保护的结果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鼓励不敢与冰块亲密接触的幼儿,抛开顾虑,开开心心地做游戏,让他们在玩乐中进一步了解了冰、认识了冰、喜欢了冰,也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孩子走进了有趣的冰的世界!
第三篇:《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一、注意将课后思考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本课课后思考题有两个: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做的?
2、朗读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火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刚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反复读年轻队员想的哪句话,通过与其他队员的对比,体会他的不甘心、不放弃。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评与提示:你说清楚了制作冰透镜的材料和工具;你把制作过程中得四个动词说的很准确;你还关注到了动作背后的细节„„体会这一段话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明白这段简单的话写清了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这样一处理,也就解决了语文天地的第三题。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年轻队员怎样用冰取火。这样三个环节处理下来,不但把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和语文天地的第三题解决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也处理了。
课后的第二个问题是:朗读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火的作用。我在刚开课就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第三自然段中火的作用,在结束全文教学时又把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一起对比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险队员们重获新生的喜悦。
二、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播放了一段南极的视频,让生进一步体会火的重要。在极力渲染火的重要之后,让学生换角色感受当时没有火时的心情,通过想象,品读,深切地感受找不到打火器时,一筹莫展、绝望的心情。学生们都读出了当时的沉重心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
其次,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境,突破难点。在教学怎样做冰透镜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在读文上,抓住了一系列的动作词,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去体会,通过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想象体会探险队员的顽强意志,学生都能有所体会。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读课文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怎样用冰取火这个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四篇: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篇一: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
其中,学生们对于冰在融化水的过程中,温度的转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表现出层次的不同:学困生学生对此是无知的,并且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猜测(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以前常见的学生的状态,对相关知识表现为空白)。有的说,100 度,有的说一千度,这都是瞎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根据的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比如预测冰融化过程中,水的温度可能上升到 10 度(实验室空气的温度)。在此,学困生得以学习了科学学科分析、预测的皮毛。两个班教下来,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冰融化期间的温度会保持在 0 度左右,这从他们在做实验过程中老是抱怨为什么温度总是 0 度可以看出,所以这节课的前面部分非常有意思。
后一部分就是热闹了,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对此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加点热水、微波炉加热、加点热油、在太阳下晒等),这个部分就是学困生也感觉有话可说,挺积极的,而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出来吹风,加盐也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这些学生的经验相对就丰富多了)。于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学生们为了加快速度,都不遵循规则,但是里面表现出的团结、协助还是让我非常地感动。就连学困生也是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有位学生把冰块捂在水中,一个小组都把手放在一起,还有学生把冰块放在衣服里或者用嘴拼命的吹气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虽然最终学生多数都不会记录时间,但是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做好科学探究的同时,对>科学课业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更有着团结合作的精彩表现,这些已经足够。
篇二: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觉到冰融化时要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这节课在难度上应该说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对于冰融化时温度的转变还是不能有本质的了解。
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把从家中带来冰块,统一放在班级的窗外(背阴面),上课时取出实验。学生带来的冰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在实验中就出现了问题。把冰块放在杯子内,温度计插入其中,等温度计内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1)全班分成的四个小组(两个班),几乎测出来的温度都在0摄氏度以下,理论上说应该是0摄氏度啊。课后上肉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了实验的误差。应该把冰块完全捣碎,用上碎冰就不会出现误差了。
(2)冰水混合物,学生测完后也在0摄氏度以下,还有的组在0摄氏度以上。正常下(没有外界温度的影响)也应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然后温度再逐渐上升。这也许和当天的气温有关,所以我只能告诉学生冰水混合物是0摄氏度。从这课中我明白了,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也是需要认真去思考的。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学生“吃好”、“吃饱”。
篇三: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课初的猜测中,很多学生认为冰在10 ℃ 左右才会融化,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跟实验室的温度差不多时才会融化,无一人猜测在0 ℃时就会融化。因此,在后面的实测中,学生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总是 0 ℃时,感到非常奇怪。这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将会使人他们印象深刻。
但由于 三月春寒,这几天又是连续的雨天,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间需1个小时多,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虽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
1、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 ℃,换句话说,冰 0 ℃时就会融化。
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
在 对于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放在热水中、在太阳下晒等),也有极少数同学根据上节课的发现,提出加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砸碎的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用吹风的方法。在实验时,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虽然在比赛前,学生们知道为了比赛的公平,只能改变一个因素,但在实际比赛中,很少有组遵守比赛规则,但他们的合作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有的学生把冰块放到衣服里,捂在手心里或吹热气,这让我非常感动。
第五篇:《用冰取火》的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本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此,我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看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你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是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接着,揭示课题,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火作用大的段落,再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我穷追不舍问学生:“火的作用如此的大,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望,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