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潍坊二中 高中语文组 董艳丽
教学目标:体悟老舍平实的文字中积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选择平凡的素材体现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辅手段:多媒体投影、印发类文
教学过程:
[导语]
师:有这样一个城市,她热闹但动中有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和树,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
众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师: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习《想北平》,你会猜出这是北平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老舍笔下的北平。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北京的文章,你会怎样写?
生:写她的宏伟壮阔,写她作为皇城的豪气,写长城,写故宫。
生:写她的悠久历史,博大的文明,还有名胜古迹。
生:写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众生笑)
师:对饮食情有独鈡。
生:写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师: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师:刚才你们都说,要写她的宏伟,名胜,特色,为什么写这些?这是因为你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今天咱们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北平的?老舍眼中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众生读课文。读完同位之间小声交流。)
师:谁起来说说?
生: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师:很好,这段文字突出了北平的复杂而有边际,有没有细节化的句子,里面沉积了怎样的一种情绪?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它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说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些句子也是为了说明北平的静谧。
生:老舍很喜欢北平,“安适和安睡”说明他有在家的感觉。
师:你们生长在潍坊,经常去白浪河畔吗?有没有在那里一坐一天,只为看蝌蚪,看嫩蜻蜓,而且特别“安适”?
众生笑:没有。
师:一个小时也不曾有吗?
众生笑: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没有老舍这样的童心。(众生笑)
生:还没有爱一个地方到这种程度,即使简单的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幸福,所谓“爱屋及乌”吧!
师:很好,这样平常稚嫩的小事,对老舍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安适,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体验不到这种快乐的。这样的小事入笔,你们觉得起到了怎样 的效果?
生:很细腻的传递了一种感情,更深的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
生:比写大的素材还要真实和生活化,所谓以小见大吧。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北京古老,但又有着童年的一些记忆,老舍小时候,可能经常到古城墙摘酸枣吃。
(众生笑)
师:北平有老舍成长的记忆。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这份宁静快乐。
师:接着说,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生: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师:这是老舍从城市的布局上把北平和巴黎做了比较,北平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北平的美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师:很好,北平还有哪些特点?
生:北平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
生:花多、菜多、果子多。
生:居民的院子里养满了花。
生: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师:很好,你们比较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的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很有生活的气息,很平民化。
师:点出平民化,很好,这是平民眼中的北平。生:“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很细腻,很清新,很有生活的气息。
师: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这样的市井生活的一种源自心底的喜爱。连琐细的生活,都带有了诗的色彩。
生:“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观察很细腻,很幽默,很有乡村的气息,也诉说着作者对北平的喜爱。
生:美国的水果比不上北平的新鲜,北平是都市里的田园。
师:有乡村的气息,说明北平是一个接近自然的城市。还有吗?
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城市。
师:何以见得?
生:他所描写的内容,特别是那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更能体现北平的平民化。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老舍花大量的笔墨写北京的物产,写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生:小事更能体现的他对北平的爱,这样的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体会到快乐,足以看出他与北平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他拟题为“想北平”,而不是“写北平”。
生:写的是平民化的北平,是老舍眼中的北平。
生:只有熟悉北平,热爱北平,才会这样写。
生:越是生活化的描写,越真实和自然,越能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师:太好了,有句话叫:“一枝一叶总关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中的多数时光是在北平度过的,他真正的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深入到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写长城故宫,而不可能像老舍这样写的原因。
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谁起来谈谈?
生:选取平凡的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生: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很深厚的感情,越生活化,越真实。
生:我以前作文,总是关注大的素材,有时没有真情实感,写得很空洞。《想北平》的学习,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小的素材,小的生活的细节,只要有真情实感,也会写出很出精采的文章。
师:谈得太好了。越是平凡的熟悉的生活小事,越是琐细的生活的情节,更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而不一定一落笔就写那些大的东西。这就涉及一个选材的问题,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灵,要善于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有意蕴的素材,来抒写你对人生的感悟。
投影一段文字:
“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很能得到一些印象,得到一些写成很好的旅记的材料。但印象终归是印象,至好不过能表现出我们观察力的精确与敏锐;而不能做到信笔写来,头头是道。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的闻到。
――老舍《景物的描写》
类文阅读
师:越是摹写平凡的生活,越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同学们读下面两篇短文,再体会这种写法。
(印发叶绍钧的《耦与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汤》。)
咸 菜 茨 菇 汤
汪增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藕
与
莼
菜
叶绍钧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写作练习: 师: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学到的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写作方法,以“乡情”为话题,畅谈你所牵挂的故乡的人、景、物。
教 学 反 思
作为老舍先生的写北平的名篇,授课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讲好这篇文章,一节课,少讲,但要讲的有内容,学生有收获,又能很好的诠释老舍作品的精髓,该怎样讲?开始的构思是先讲北平的特点,再诠释如爱母一般的眷恋,最后回到背景,但这样的驾驭文章,虽然完整,但重心未免突出,一节课的时间会排得很满,甚至不够。最后决定从本文的写法入手,体会老舍眼中的平民化的北平的特点,体会老舍怎样用生活化的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来寄托深厚情思的写作方法,“越是平常越奇岖”,通过鉴赏,让学生体悟这份感情,学习这种写法。
在教学的环节上,注重了课文的导入,先说几句从课文摘取的关于北平特点的句子,问学生这是哪一个城市?因为没有学生印象中的北平的特点,他们会猜不出这是北平;然后启发诱导:如果让你们写北平,会怎样写。学生的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众说纷纭,但无外于写北平的大气、名胜古迹这些,教师顺势诱导:这是常人过客眼中的北平,看看老舍是怎样写北平的?这样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披文入情;也让他们初步的感觉到老舍眼中的北平是别有特点,别有视角的,为下文的学习和鉴赏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课文鉴赏的环节上,围绕一个主线:老舍眼中的北平的特点展开。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启发学生一面体会老舍笔下北平的特点,一面品味老舍平实的语言,一面感悟蕴于字句间的感情;重点体悟了两个环节,“积水潭看蝌蚪”和“花多菜多果子多”;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对作者的爱有了一种共鸣后,自然而然的就认同并领会了一种写作的方法:平实的语言,平常的小事,传递着生活最真实的情感。从而在这个环节,就基本达成了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课文鉴赏完后,为加深学生对本文写法的再感知,发给学生两篇同样写法的类文,叶绍钧的《耦与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汤》,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些生活琐细的小事,来怀想故乡的。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加深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写法的印象。
最后,写作练习,以《乡情》为话题800字作文,布置到课后,具体落实这节课所学,习作在下节课交流。
《想北平》授课过程中,我感觉比较轻松愉悦,目标虽然很明确,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领和限制,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课堂气氛很好,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教师启发诱导,收放有度,对有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做了前瞻性引领和探讨,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精髓,课堂目标落实到位。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授课做了极好的铺垫。
在教学的形式上做了一些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从第一段顺讲到最后一段的模式,根据授课的需要,直接鉴赏了老舍笔下的北平,句句平实,字字真情。在这样的铺垫下,第二课时,反过来体味前三段老舍所言“我爱北平,如同爱我的母亲”的深刻内蕴,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老舍用如此平实朴素,如此生活平民化的摹写北平,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母亲,但谁会用华丽高昂的语言赞美母亲呢,越是琐碎平易的事情,越真实也越深情。这样的教学构思和鉴赏过程,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水到渠成,且不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该堂课真正贯彻落实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和“因课施教,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并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管椎之见,不当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正。
第二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 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读多听。
第三篇:10.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师:思乡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余光中的《乡愁》,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名作《想北平》。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通过学案完成了对课文的预习。首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你所了解的老舍。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生: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写于青岛。
生: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生: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师:我们同学的预习工作都做得很充分。我们了解到了老舍的原名及笔名的来历、他的生活经历、代表作、创作风格等重要信息。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作《想北平》。
师:请同学们散读课文1-3节,找一找1-3节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散读课文1-3节。
生:出现最多的词语是“爱、说不出”。(板书:说不出的爱)
师:作者很爱北平,但是这种爱却是说不出的,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课文1—3节的具体内容,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两分钟以后进行交流。
生1:“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老舍写这篇文章,不像是在描写,而像面对自己的母亲倾诉,这种爱是不用说的,是与生俱来的。
师:能提炼一下吗?用更简洁的语言,这是一种_____之爱。生2:天性之爱。
师:很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天生的,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天生,没有任何条件的,无需表白的。而且老舍所生活的年代清王朝统治已经被推翻了,老舍三岁时父亲去世了,他自己曾说“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所以把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其中的分量,超出常人,作者对北平的深情也就不同一般。生:“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对北平的爱是刻骨铭心的,这种爱已经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所有的言语都不能表达出他的心情。
师:那这又是一种______之爱呢? 生:无言的爱吧。
师:同意,情到深处(师生齐声说)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个赤子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板书:赤子)
生1:“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与浓烈。但是这种爱是说不完全的,就像第1节中老舍写到的“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他恐怕自己写不全北平的好,把心中的北平给写坏了。他对北平爱得很深,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恐怕自己写了这个漏了那个。
生2:作者无意写全面完整的一个北平,其实是从作者的感觉角度出发,写他所看见看熟的北平,这样写出来的北平与作者紧密捆绑起来,作者牢牢扣住了“我的北平”,其感情浓郁深厚可见一斑。
师:老舍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说不出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他对北平的爱是_______。
生(集体说):无尽的,是一种无尽之爱。
生:“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爱已经溶入到他的血液中,这是因为他实在太爱北平,爱到骨子里去了,以至于爱得说不出。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爱北平而说不出是因为:
生:这是一种深切之爱。
生:“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老舍说他不是诗人,所以他不能象诗人那样善于言辞,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抒发出他这种浓浓的爱,他的语言很质朴,所以他觉得他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师: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你能解释为什么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吗?
生:音乐图画给人的是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那种美也是很直接的很强烈的。作者想说他对北平的爱也是很强烈、很生动的爱,就像看到了一副名画,听到一首名曲,就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喜爱之情。
师:那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作者爱北平说不出是因为这是一种__________之爱。生1、2、3:强烈、直观、质朴之爱。
师:我能不能这样理解:这种爱意是老舍一提到北平就油然而生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远远先于语言产生的速度,是作者的第一反应? 生们:可以(师生会心地笑)。
生: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独一无二,他爱北平,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如果他看中一个棒棒糖,他就会认为这个棒棒糖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拿其它任何东西他也不会与你交换。在作者心目中,北平就是那颗最好的棒棒糖,纵使真的有城市比北平好,老舍也不会同意的(其余学生笑)。
师:我们同学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同时很贴切。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
生1:蛮不讲理的、无条件的。
师:这种爱是拿什么都不能交换的。生2:不可替代的爱。
生3:纯真的爱、真切的爱。
师:从上文对1—3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对北平的爱是天性之爱、无言之爱、无尽之爱、深切之爱、直观之爱、质朴之爱、纯真之爱、不可替代之爱,是一种情到深处无法用言语表白的体验。因为体会到其中深切的真情而无法用言语来说出,试试用我们学过的诗句进行总结。
学生回忆: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对,反应很快,非常好。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太深,北平的一切都已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所以,难以言说,难以形诸笔墨。
师:老舍对北平爱到深处无法言说,那么纵观全文,老舍究竟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 生集体回答:说出来了。师:那是文章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第4—7节。师:很好,很准确。(板书:说出来的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7节,思考:作者在这一部分“说出了”爱北平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 生:“ 巴黎,据我看„„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段话将巴黎与北平作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师: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吗? 生:可以从这一段话中看出,“既有热闹的地方又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写出北京的整体结构有闹有静,老城墙给老舍以依靠,老舍感觉到很安全很舒适。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给了我一个启发,老舍在北平感觉到安全舒适,这是什么地方才能给的感觉?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们:家。
师:对,课文的题目虽是《想北平》,其实是在(师生齐说)“想家”。师:同学能不能在第4节中再找到一些词句来证实老舍是在“想家”了? 生1:“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作者坐在城墙处感到心中“安适、快乐、无所求、无可怕”,内心很平静安宁、安全温暖,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是只有家才能给予一个人的感觉。
生2:我来补充一点,这句话中提到“积水潭”,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 其余学生(疑惑地摇头):不知道。
生2:课前我们在预习中都了解到老舍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他是投北京的太平湖自杀的,据说,当时太平湖就极有可能是积水潭这个位置。老舍投湖前在湖边坐了一天一夜,因为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玩耍,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所以,老舍面对积水潭,他就像个婴儿,找到了安全感,一种依赖感,最终他把生命也托付在那儿了。
师:很好,我们这位同学很善于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分析归纳。从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北平在老舍的心中是家,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最后的归宿,也是他魂牵梦绕的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作者老舍完全地把北平这个城市当作了自己的“家”,说出来的首先就是对家的思念。让我们带着“想家”的感情来朗读同学们刚刚分析的这两句话。
师生带着感情集体朗读:“巴黎,据我看„„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生:“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北平的布置很匀调,因为它的建筑既不挤,又不僻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北平布置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老舍说出的北平的第2个特点:布置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生1:“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北平的物产丰富。
师:这是老舍说出来的北平的第3个特点。这段中还有哪些描写北平物产特别精彩的句子? 生2: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话通过与美国的橘子进行对比,写出了北平水果的新鲜,也写出了作者很喜爱北平的感情。
师:这句话中让你找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 生2:是“哼”这个字。师:为什么?
生2:这个字让人感觉到老舍对北平水果由衷的喜爱,觉得外来的水果根本就无法与北平当地的物产相比,对北平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字让人想象到老舍的神态,有点蛮横,不讲道理,只钟情北平的一切。
师:我们同学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这也说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一个语气词“哼”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这就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想象作者的心情,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生共读这句话。
教师表扬: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哼”字,读得很有表现力。
生1:“北平是个都城„„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北平的第4个特点:接近自然。生2:采菊东篱下,„„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作者在北平享受到悠闲的乐趣,这也是北平的一个特点:生活悠闲。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舍想念北平,就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在想念自己生活的家乡的点点滴滴,所以作者会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所以这种想念才更真切,回忆北平的事物才会那么细致入微。这是一种平民之爱,爱自己的家乡。(板书:平民)
师:作者在课文第4—7节中说出了他对北平的爱,回忆了他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思考一下:这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北京一样吗?
生齐声说:不一样。
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1:我们知道的北平是故宫、长城、天安门等等,课文中写北平的事物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很细微很平淡的小事。
师:那老舍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2:因为北平是老舍的家乡,一个人写自己的家乡不会写风景名胜,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日常生活的细小的事情。
师:所以让你写上海你会怎样取材?你会怎样写? 生2:第一个就写上海的小笼包(师生笑)。生3:课文第1节老舍说“我的北平”,这是老舍在写属于他的北平。老舍写北平不是为他人写的,他是为他自己写的,他要写出他对北平独特的感情,所以他的北平跟其他人笔下的北平是不同的。
师:那些日常生活细小的事情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作者真正融进了北平的生活,对北平的爱融入到它的血脉肌肤之中。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想念——
学生们:很深切、很真实。
师:善于描写日常平凡的场景是老舍作品的一个风格特色,这在刚才作者介绍中已经有同学提到了。看似回忆细微的日常生活琐事,但是其中始终贯注着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情,这就是散文最主要的特征:
学生们:形散而神不散。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问题:课文题目能不能改成“写北平、爱北平”,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不能改。生1:“想”字好,“想”源于爱,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真心喜爱。比“写”字更直抒胸臆,掺入主观情感,深沉而又真切,同时也表明老舍要与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想念。
生2: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青岛写的,而北平形势危急,空间上有了距离,作者只能用文章表达对北平深沉的想念和真切的爱。
师:那我们可以总结是人在青岛,(学生集体说)心在北平。这是一个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园的热爱。(板书:游子)好,很精炼,还有很重要的理由,再想想。
生3: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之情更为强烈。
生4:呼应课文最后结尾。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这个结尾是很有特色的,很多同学们在预习中都提到了这个结尾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大家来看看这句话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生1:这句话很直白浅显,像是口语,是作者情不自禁的低沉地倾诉、深情地呼唤,震人心弦。
生2:句子很短,但是感情浓烈急切,是内心深处的呼喊,同时结束得干净利落,但给人的感觉意味深长。
生3:以最真挚纯真的眼泪来表达对北平的想念,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北平是对作者影响最深的一个地方,北平的一切事物如同老舍这个人的一部分,北平如同他的心脏一样不可缺失。
师:结尾的这句话形式虽短小,但是感情却浓烈,意味也更深长,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是老舍怀着对北平的热爱、思念、担忧,发出了和着血泪的呼唤。
师:让我们感受老舍这种心情,共同来读课文结尾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
师生深情共读: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附板书:
说不出的 赤子 爱平民 说出来的 游子
第四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编辑:徐娜 审核:冷光锋 时间;2014年9月18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尝试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并自觉地应用与写作。3.重温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
【课前自学与检测】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茶馆》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3.字音字形
辜负(gu)菜圃(pu)廿七(nian)匀调(tiao)什刹海(shi)愧杀(kui)悠然(you)参差(ci)沉浸(jin)道观(guan)便(pian)宜 粘(nian)合 鲜(xian)嫩 空旷(kuang)便(bian)宜行事 粘贴(zhan)鲜(xian)为人知 粗犷(guang)
【文本探究】
(一)通过问题探究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3段)
1.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既然“真爱北平”可是文中却出现了四次“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4—7段),探究以下问题 1.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北平的特点。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3.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写故宫、长城这些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把笔伸 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 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三)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表达有何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结合本文,重温修辞,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2.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3.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想北平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亵渎(xiâ)空旷(kuàng)殷红(yīn)B、采掇(duō)贻误(yán)挈妇(qiâ)绵亘(gâng)C、菜圃(pǔ)信札(zhá)青冢(zhǒng)惴惴(zhuì)D、纯粹(cuì)果脯(pǔ)干瘪(biě)僻静(p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角度/角逐
积攒/人头攒动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迥然不同 励精图治 针贬时弊 不径而走 淋漓尽致 广袤无垠 熙熙攘攘 矫柔造作 谈笑风生 文过饰非 获益匪浅 纷至沓来 仓惶失措 相形见绌 遐思迩想 理尚往来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城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惊叹不已。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 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② ① ③ ④
D.② ① ④ ③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迁移与拓展】搜集并研读与乡思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第五篇: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叙永职高 任国群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第五单元里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 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
二、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2、读课文后最能让你有感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说为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3、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3段)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三>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一、想什么?
二、怎么想?
三、主旨
8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