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时间:2019-05-13 21: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第1章 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2.1函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1.2.2 映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

(2)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最大(小)值,实际上是函数图象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因而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可得出函数的最值,有利于培养以形识数的解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1.3.1函数的单调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第2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

(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2.2.1对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

§2.2.1对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2.2.2对数函数(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象,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指数函数与指数;

(2)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3幂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后研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

(2)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

第3章 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2.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信息技术, 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 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 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运用函数思想处理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实用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2.1函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1.2.2 映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

(2)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最大(小)值,实际上是函数图象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因而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可得出函数的最值,有利于培养以形识数的解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1.3.1函数的单调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2.1.1指数(第1—2课时)

第1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

(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2.2.1对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1.知识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2.2.1对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2.2.2对数函数(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象,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指数函数与指数;

(2)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3幂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后研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

(2)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

§3.1函数与方程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第2章 函数的应用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2.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信息技术, 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 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 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运用函数思想处理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实用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必修2

第3章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4章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5章

第6章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7章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

(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必修3 算法初步

1、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与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4、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一、课程目标

(2)五种基本算法语句;

(3)算法思想与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1)算法思想的体会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算法表达。

统计

1、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为体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随机抽样的方法;

一、课程目标

(2)样本数据的处理;

(3)用样本估计总体;

(4)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与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

难点:(1)数据的表示、处理与解释、估计;(2)统计思想方法的初步应用。

概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及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课程目标

3、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等,用模拟方法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4、初步学会将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体会随机现象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互斥事件与古典概型;

必修4(2)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

难点:(1)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认识与理解;(2)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

一、课程目标

(2)能进行弧度和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2)会利用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

(3)会画三角函数的图像,并能进行图像的变换,准确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会应用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熟练应用

(5)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三角恒等变换:(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次来推导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并熟练运用

(2)能利用和、差公式推导倍角公式,了解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4.平面向量:(1)了解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即加、减、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理解共线向量的含义

(3)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会进行向量的正交分解,会用坐标表示加、减、数乘运算,理解向量共线条件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会用向量的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力学问题及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1.任意角、弧度:(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

必修5 解三角形

一、课程目标

1、在已知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过程,发现新的三角形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3、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推理运算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

1、解三角形(1)重点:

(a)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度量;(b)测量和计算实际问题。(2)难点:

(a)探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b)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和实际应用。

数列

一、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感受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特征,经历探索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过程,感受倒序求和、错项相减等思想方法。

3、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体会归纳、演绎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运算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a)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b)概念、公式、性质的应用。(2)难点:

(a)探求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b)有关知识的灵活应用;(c)数列建摸。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具体情况,感受不等关系的广泛性,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认识、掌握基本不等式,并会进行简单应用。

5、通过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联系。

6.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

(a)不等式基本性质

(b)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c)简单线性规划及应用;(d)基本不等式 及应用。(2)难点:

(a)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证明;

(b)基本不等式的探索、证明、几何意义;(c)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d)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建模应用。

第三篇: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

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

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是本课的重点;

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技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6.1细胞的增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6.2 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6.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情感态度】: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技能】: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难点: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6.4 细胞的癌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第五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课 题:§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 题:§3.1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交集、并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2)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

课 题: §3.2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全集与补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课题: 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定义;

(2)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能力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情感目标

(1)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案课题: 区间的概念及求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区间”、“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正确求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第31页

函数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解析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作函数图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⑴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⑵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⑶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这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某些性质.第43页

教案课题: 函数的单调性(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能说出单调函数、单调区间这两个概念的大致意思

(2)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用自已的语言表述概念;并能根据函数的图象指出单调性、写出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解决一类具体问题:能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紧迫感 教学重点: 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利用函数单调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案课题: 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教案课题: 指数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作出其图象,(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2.能力目标

(一)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

(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例1(P57):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1,2,3,4,„,x 细胞个数:2,4,8,16,„,y 由上面的对应关系可知,函数关系是Y=2X 我们把这种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上而底数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二、新授内容:

1.指数函数的定义:

教案课题: 对数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二)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

(一)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二)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发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4.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

下载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评价 该教学目标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从教学目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应......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观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不同层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始,抓住......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范文大全

    ~~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自交、杂......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大全)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课题: 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七年级生物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对于一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