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内容提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电教媒体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声、形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设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使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简洁、明快,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改变,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
主题词:电教媒体 语文教学 结合
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电教媒体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声、形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设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使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简洁、明快,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改变,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小学生最初是对学习过程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电教媒体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北京版五册(上)《美丽的星空》一课,我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中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太阳系各大星球依次出现,又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对比说明太阳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伴随着音乐转动着的九大行星再次呈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九大行星的名字,由来,各个行星的环境气候温度等。如此导入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感受宇宙的宏大浩瀚,体会到太空的美丽壮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突出重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赵州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D制图软件为学生画了一幅中国典型石拱桥的结构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等重点。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
如教古诗《登鹳雀楼》,开始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并问:“如果你也来到这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太阳就要躲到山的下面的时候,黄河就要进入大海的时候,这都是一幅幅很美的景象啊!”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这两幅画面,边展开丰富的想象,问:“如果我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要怎么做?”几乎是所有人一起说“那就要在上一层楼,站的高看的才远。”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反复吟诵这优美的诗文。同学们仿佛置身在鹳雀楼当中,爬上一层楼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再上一层可能还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学生既体会到了诗文的语言美,又感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景色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律·长征》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如:翻越五岭、乌蒙山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走进长征,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时学生再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长征就不难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堂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地突破了课文中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难度。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启迪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儿童的模仿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段。如果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利用它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4 启迪学生“说话”的思维空间。
如《回声》是一个童话故事,小青蛙在桥洞里叫结果总有另一只小青蛙在学它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声音是抽象的,对于许多儿童来说,认识上是有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声波运动轨迹”的动画镜头,把抽象的声波放到电脑屏幕上来。孩子们的脑海中也迅速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既然心中有所想,口中就有话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说明三维动画的运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想象是创造之母”。多媒体运用的好处,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我在教《故乡是北京》的时候,学生单单看课文的内容,可能很难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于是我先找到这首歌曲的MV,把录像放给孩子们看。既有歌声还有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我还给学生一个较为简单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添加一些内容,完成一个完整意境的创设,并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更有帮助。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环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同时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想像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我还教学生利用网络下载优秀作文或作文课件,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如在作文课上,我投影漫画《丢失的井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根据第一幅漫画和第三幅漫画,把第二幅漫画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描写清楚。然后在根据这个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下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5 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授《四季的脚步》一课,每学习一个季节之前和之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效果。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还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挥了独特而又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所以我所说的革命并不是革掉旧的完全使用好的,而是把传统的优点和现代的优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双倍的效果和力量!
第二篇:“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张国生
(一)关于“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改革语文教学大有作用。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9年多。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至少有两大功绩。一是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联系学生生活为思想核心,以“一体两翼”的模式为主要特征。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就有话可说,成绩就好,能力也强。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昧”。
可惜,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一节中说:
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但是,张孝纯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张孝纯先生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大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并不是徒托空言,并不是只提出了一种理论,一种原则,而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其具体实施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所谓“一体”就是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其实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关于“体”和“翼”的关系,孝纯先生说:“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这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贡献──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活动课)这个并非“狭的笼”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书、大课堂中去。
第二大功绩是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绩。成绩表现在: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83、87、90级实验班均被评为市级先进班级体。
2.学生智力发展好。1984年,上海教育学院的谢淑贞教授来我校主持过一次“发散性思维测验”,按100分计算,实验班平均比平行班高22.87分。
3.历次中考,实验班最差成绩也保持在全市普通学校第一名。4.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比较宽阔,内容比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比较强。还获得过“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和“全国创造杯活动奖”。
5.实验班学生学习比较有后劲,成材率高。1987年,市教委石长珩副主任指示邢台一中,对我们第一届“大语文教育”实验班考入该校的12名学生作了一个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俟后继续追踪调查,三年后的升大学率远高于一般。现在,这届学生中有5位博士或博士后,他们是:
郑华阁,清华大学学士、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博士,现在美国工作。
刘志杰,大连理工大学学士,中科院物理所硕士,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
杜新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天津大学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
张凌云,南开大学学士、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王志杰,重庆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重庆大学团委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学联副主席。
这样的成材率,在重点学校,特别是名校也许并不算突出,但我们邢台八中是非重点学校,这些学生入读我们实验班时,都是未被重点学校录取的。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也有两点遗憾:1.从结构体系上说,构建得过于庞大,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与应试教育的一些龃龉,在当时难以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是曲高和寡。2.从实际操作上说,把大量时间用在与考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上,对应试研究不够,应试能力的训练也不够,所以,尽管十年辛苦不寻常,这辛苦却没有在应试上充分显示出来。好比一位十项全能运动员,只和短跑运动员比赛100米,并以此衡量其运动水平,总要吃许多亏。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实验继续进行。这9年多以来,“大语文教育”有以下发展变化:
一、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法。人困难的在于否定自己。通过几年的反思,包括痛苦的反思,我们认识到,过去,“大语文教育”思想确实需要简化和修改。例如:
结构有不够严谨之处。1992年,北师大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先生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是并列关系而应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根据他的建议,我们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结构体系构建得过于庞大,规划过于死板和具体。“大语文教育”把课堂教学分为“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又各有一套原则和方法,各部分又以单元教学的形式结构在一起……确实是庞大和复杂了一些,也死板了一些。越庞大复杂和死板,就越难以施行。不如只规定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由实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灵活掌握和创造,从而实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有的内容并非必需。如字法、词法、句法、篇法等“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字法教学对打牢字的功底大有作用,但操作确实很困难:毕竟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考高考都不考,师生积极性不高;对老师要求太高,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掌握这些知识;不符合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修辞,加强语感培养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好割爱。一些必要的知识可在教学中适当联系,部分学生若对其系统知识有兴趣,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难以大面积推广。除了四部“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等内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之外,再例如“优化语文教育环境”的工作(见我们的论文《谈优化语文教育环境》),那么多困难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远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实现。
那么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提倡最基本的一条就可以了──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有了这一条,其教学模式自然会是由“三个课堂”或“一体两翼”组成,也自然会利用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与资源,并且自然会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原有的各项内容也就囊括和溶化其中了。有了这一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措施也必然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把“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199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尝试。主要作法是:
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课本是“三百千”,还有《急就篇》、《开蒙训要》等。二是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分开进行,先求识,后求写。三是写字训练与书法训练结合进行,而且有一套成功的训练方法。以上做法,使我国传统教育的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比现在高得多,“三百千”读完,就可以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并懂得一些初步的知识和义理,于是就可以较早地阅读浅近读物和进入写作训练,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现在的作法与之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差距:①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要求做到“四会”,大大降低了识字效率。据统计,小学一年级全年才学423个字。小学六年,大纲规定才学2500字,太慢了!而过去,读完“三百千”,识2000多字,一般只需一年。虽然那时的蒙童不学现在的数学、自然等科,但总的说来,效率仍比现在要高得多。②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低。现在的教材虽然有通俗易学的特点,但“人手口,马牛羊”绝对无法与“人之初,性本善”比知识与思想的含量。③书法训练不受重视,因此许多学生迹等涂鸦。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的作法是:
(1)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通用课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并在统考中考出好成绩。否则,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估方法面前,识字再多再快,成绩也得不到社会和同行承认。
(2)自选、自编补充教材。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③常用独体字。这种字是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能由一知十,应首先学好。由于这种字一般都是象形字,学习它们,我们采用形象教学法──与象形图画结合,以易于理解和记忆。④分类常用字,如人身类,服饰类,食物类,树木类,花草类……也可以部首和读音分类。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应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读。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读物应是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
(4)在生活中识字。例如,看电视,电视的字幕;逛大街,街上的广告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其他各科,亦可当做语文课堂。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深圳的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展示在深圳电视台作识字表演的照片)
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
这一点也是建立在按“大纲”要求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再大力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中心的课外活动,以扩展学生视野,开阔其知识面。课外读物应是中外名著和报刊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那一部分,其中,诗词和韵语读物应占相当比重。这也是借鉴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传统教育中,诗词韵语读物的比重比现在明显为大,适合儿童阅读的《千家诗》流行极广,其他蒙学读物也多用韵语写成。为什么?张志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①容易念,容易背,琅琅上口,适合儿童爱好。②音调铿锵押韵,读起来给人以很大的快感,又启发想象,开拓胸襟,促进求知欲望。③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相比之下,读文的收获要打很大的折扣。”为此,我们选编了“小学生诵读诗词”,采用下述方法提供给学生阅读:配合生活;配合时令;配合语文教学;配合思想教育。现在,教育部制订了“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更为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提供了方便。
不但要大量读,还要大量背。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曾出现偏颇。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问题是其内容。我们让学生背诵的内容应是经过历史检验和筛选的优秀诗文,应是知识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这些只有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做到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从这个角度说,不理解而死记硬背,也并非没有道理。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就像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左”的教育,传统文化没学多少,后来认识到这一缺陷,赶紧弥补,虽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但总是忘性大,记性小,事倍功半,因而思想干瘪,语言无味。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先师孝纯先生,三岁时接受传统教育,五岁已背过“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绝句,13岁背完四书和《诗经》……这些东西由于是少年时背过的,印象极深,到老不忘,说话作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背诵、积累。
三、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的制高点.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这个问题一会在第二部分详细谈,这里暂且不说。
四、“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新教学大纲写入了与“大语文教育”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观点。可以说,“大语文教育”一个轴心,四个结合的思想,在新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中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写入了“联系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其次是写上了“重视创设语文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第三,新大纲把“课外活动”作为一个单项来写,还规定了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初中不少于80万字,高中不少于300万字,并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篇目。第四,新大纲还增加了关于积累的内容。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初高中各70篇。还有其他接近“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例如:提高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兵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以及自改作文,口语交际等等。
2.与大纲的变化相适应,课本也发生了变化──离学生生活越来越近,增加了活动课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内容。按照这样的课本教学,不知不觉中就搞了“大语文”。3.考试的“指挥棒”也转了向,转得利于“大语文教育”了。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与我们的一贯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现在各地的考试都重视比较阅读的内容,刚出现时大家认为很新颖。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经常比较阅读,我们的“参读文章”就分为对比型、类比型等六种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比较阅读。现在的各种考题中,也加入了积累、书法等内容,甚至还有加分内容,这也是我们十几年以前就经常做的。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学语文》早在90年代初,就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主编唐晓云先生对我说,这说明他们的刊物是赞同“大语文教育”思想的。《语文世界》每期的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可见也是“大语文”的倡导者。至于各种报刊书籍、各种学术会议上有关“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训练题,则是数不胜数。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把“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专门作为一节来阐述。刘国正先生在他的多篇文章和多次讲学中都宣传和赞扬这种思想。顾黄初先生撰文认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张孝纯先生在世时,各地就有一百多位教师或整体或部分地参与我们的实验;到今天,这个数字已无法统计。四川石柱县的谭小林老师是较早从事“大语文”的,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先生在整个诸城地区推广“大语文教育”,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其气魄令人赞叹。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自治区的“大语文教育”研讨会,推广这种思想,还印发了一本关于“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案集。广西并非发达地区,却也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河南新乡的姚竹青老师写了一本《姚竹青教学法》,许多做法与“大语文教育”相似,经顾黄初先生推荐与张孝纯先生联系后,他将此书改名为《大语文教学法》。各地还有一些实验无“大语文教育”之名而有“大语文教育”之实,如无锡一中的孙宏杰,江苏兴化一中的柳印生,湖北宜昌的余蕾等。对“大语文教育”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现在,我们可以这样预言:“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大语文教育”必将大行于世,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二)关于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我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不但自费购置了电脑,而且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中型图书馆。更大的投入是时间上:上班时间主要是在电脑前打教案和制作课件,下班后不知在电脑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休息日还经常去电脑城选购软件。至今我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电脑中级考试,而且制作了四十多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下面谈谈电脑辅助教学的作用。
1.电脑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趣,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多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我们借助电脑,还可把知识信息变成变成图片、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课文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印象。古筝音乐也让学生赏心悦耳(据说连奶牛听音乐都多产奶,何况学生)。由于感染力很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的成功而又不露痕迹。《沁园春 雪》一课,我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及歌曲,同步配以几十幅精美的雪景图片,分别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等意境,词的文字则在一旁从下向上滚动,让学生欣赏,其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课,节录同名电视剧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海燕》一课,投影乌云笼罩下的大海的图片,再配以雷鸣闪电的动画、音乐和海燕鸣叫的效果,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高傲地飞翔“的形象十分鲜明突出。《天净沙 秋思》,为了让学生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一边阅读理解,一边放映“枯藤老树昏鸦图”、“小桥流水人家图”、“西风古道瘦马图”,再配上西风的效果和凄婉的音乐,不用说学生,连老师自己都想掉泪……。这样上课,无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相比,传统语文教学单纯使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就太单调、太枯燥乏味、太缺乏吸引力了!
2.电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过去,板书要占用相当时间,因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现在,大量的文字可以用电脑在瞬间显示出来,实在是快捷方便。过去,黑板上只能用粉笔涂抹。现在,文字、图片、影视资料都可在屏幕上展示,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并茂。我讲《藤野先生》一课,使用了十五幅图片、三篇参读文章、两个表格、两个习作片段,还有大量板书,若在过去,不但须占用大量时间,还不容易展示。现在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不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显示效果要好得多。3.电脑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变得轻而易举,写教案也变得容易。打开“科利华”、“翰林汇”等教学光盘,其中不仅有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背景、作者介绍、课文评点、教案设计、练习测试等,而且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诸如有关作者的传记、照片,关于作品的评介与争鸣,包括各个时期的历史图片等等,实在比教师掌握的多出不知多少倍,写教案和编写练习题取你所需即可。互联网上,各种资料更是应有尽有。例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需要几张岳阳楼、醉翁亭的图片,上网一搜索,立刻呈现在面前。
4.电脑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近四年,我教了三届初三毕业班,中考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后两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明显超过当地的省一级学校。2001年中考,我教的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4.9%,平均96.6分,明显超过了当地的两所省一级中学。可以说,电脑使“大语文教育”能经得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考验。
5.更根本的是,电脑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在现代社会,如果不懂电脑,则是现代文盲,根本无法参与国际性的竞争。据说“入世”之后,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世界各地特别是港、台的高中级人才将大量涌入大陆,大陆的大量企业将面临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受冲击最的大的是农民。由于国外优质而便宜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本国质次价高的农产品将严重过剩,农民将大量失业,纷纷涌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失业队伍并降低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有人估计将有1.7亿人失业)。其他行业也会有这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电脑,不会利用网络,也将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所以我们用电脑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就是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文凭,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6.电脑辅助教学还可以使教师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 首先是做“现代人”的自豪。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被“文革”耽误了青春,被称为“人才断层”,大部分人没有取得大学文凭,现代人所需的电脑、外语等能力更不具备,时时有一种落伍之感。但现在掌握了这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但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还找到了一点做现代人的感觉。
其次是坐拥“书城”的富足。为做课件,陆续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动画、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属于个人的中型图书馆。几年来我已不再订阅报刊,因为想看的网上一般都有。也极少再跑图书馆,因为电脑和光盘中的藏书已远远超过学校图书馆,还远比去图书馆方便迅捷,而且可以下载。例如一张名为《论语》的光盘,不但有各个版本的《论语》的原文和注释,而且有所有的与孔子和儒家思想有关的研究资料,包括历代儒家著名学者的介绍及其著作。《全唐诗》、《二十五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大部头的著作也仅一两张光盘。我买了一套《家庭藏书》,共十张光盘,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军事、法律、生活等各科名著和不太名的著,全部囊括其中。我说的“书城”,不仅是文字著作,还有图片、音乐、动画、视频资料……现在,我有一万首以上的乐曲,包括全套的贝多芬、全套的莫扎特、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也包括全套的邓丽君。一套《锦绣中华》,包括了中华名山、中华名宫、中华名园、中华名居、中华贤哲,中华巾帼……。看着这些属于自己的资料,就好象把一座图书馆搬到了自己家里,有一种富足感、优越感。
总之,电脑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制高点。杜甫《望岳》一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占领了语文教学的这个制高点,就大大开阔了教学艺术境界。
第三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它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清历史,完全依靠教师叙述,是很难完成的,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也不足。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必修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以声音、视频、图形、语言等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上网收集历史信息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获取、识别、处理、创造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还要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
第四篇: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中学历史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流。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人类社会以来的一切,包括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这对初中生而言是比较遥远的过去,太过抽象;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他们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更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往历史教师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使用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图表等。这些直观教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然而这些直观教具大多数为静止教具,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正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一缺陷。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可以先放映一段《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炮火纷飞的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技术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港全军覆灭等一些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渲染课堂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极大的的影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能被调动起来,从而达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感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内容时,放映关于慈禧太后的电影片断。当镜头中出现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奋起狙击侵略军,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中出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中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沉默不语。当镜头中出现逃跑途中的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时,同学们的情绪已经完全被感染了。课后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近代史真让人感到愤慨……恨不得走进画面把慈禧太后斩首,再与将士们一起抗击敌人。”还有的学生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突出重点,难点。而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与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可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长征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这样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视频录像,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大大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量,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深得师生们的欢迎,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使得课堂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对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实践中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必定要运用现代教育策略来设计开发。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方法既有客观规律可循,又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围绕着教学来进行。精选适合制作课件的教学(教材)内容,就成为首要任务。根据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的“目标――手段详细计划”模式,选取教材(或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为主要内容,兼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这样设计开发出来的课件,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和教学步骤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选取了高一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节,根据本节的目标和重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和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方法,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并在教学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确定了课件的制作内容之后,如何选择和应用各种媒体素材,组织编排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则是课件设计开发的关键所在。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它所涉及的微观领域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它所研究的许多理论既抽象又难懂,单凭教师的语言和文字表述很难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表像,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往往从直观开始,首先充分感受事物,在感受事物的同时还要能动地作用于事物,把握事物所蕴含的本质。现代教学策略也告诉我们,运用“声像呈示”方式是“教师运用视觉和听觉媒体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习知识的行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延伸,使原来难以感觉到,甚至不可能感觉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直观、形象地再现,扩展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觉广度和深度。”它还可以“改变知识和技能抽象、概括的层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据此,我们设计课件时,主要选择和应用声像视频媒体素材,并辅以适当的文字表述。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视、听等五种感官进行的。而这五种感官感知信息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两者之和达到94%;同时,对人类记忆的研究也表明,视、听觉并用时记忆的效果最佳。因此,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使之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建立在大脑皮层功能相互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多元效应,充分发挥学生右脑半球的优势,启发形象思维,发掘出学习的潜力。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个课件中,针对本节是研究原子的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特点,我们设计制作了五组相关的动画,利用模拟仿真、生动有趣的动画素材,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原来教学上的难点得以突破,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优势所在。
一个教学课件的优劣,除了要注意上述两点,即目标内容和媒体素材的选择外,其包含的知识是否足够丰富,各部分模块(知识内容)的跳转是否灵活自由,使用者在调用时是否简单易行,能否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合出不同的呈现顺序等,都是课件设计和开发中所需考虑的问题。课堂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认为,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交流的实现,是课堂教学取得较高成效的保证。因此,我们在课件设计时十分注意采用情景创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猎奇心理等多种方式引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课件加入丰富的知识内容,除要阐明的化学原理规律外,还提供大量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素材内容,如化学发展史、环保、国情、安全、化工生产等知识,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德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策略,在现代认识学习理论指导下,设计开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极大地帮助了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既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处理数据和信息“容量大、快速、准确”三大优势,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体现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化学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心理产生正面的效应,这些优点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电子课件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课件,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任何时候,人的要素都是第一位的,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