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的故事教案和学案(定稿)
《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一)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教学难点:
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媒体准备: 投影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预习要求:
(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4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
(三)检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bō•bo)
值更(gēng)
梆(bāng)子
万籁(lài)俱寂 嗥(háo)
如诟(gòu)如詈(lì)
跳踉(liáng)
窗棂(líng)鼐(nài)
殚(dān)智竭力
赫(hè)然
缓颊(jiá)膺(yīng)惩
猱(náo)升
夤(yín)夜
2.词语解释。
【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乱不堪】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势必】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息。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开释】释放(被拘禁的人)。
【高枕而眠】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形容麻痹大意,盲目乐观。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也作“高枕无忧”。
【光临寒舍】谦敬之辞,用于称他人到自己家里时。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寒舍,谦辞,称自己的住所。
(四)学生交流评注,教师作出评价和示范。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所写的评价要求不能过高。)教师示范:
(1)故事的结局是“一夜功夫”瘦猫把四只小猫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破窗入户是母爱力量的驱使,“叼离书房”同样是母爱力量的推动。母爱的天性使这只瘦猫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2)瘦猫给“出生不久”、“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四只小猫喂奶,使作者联想到“妇人生产”,视之为“喜事临门”,顿时“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进而对这只瘦猫予以了由衷而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赞颂中点明了题旨。作品这种由“抑”到“扬”的情感描写。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重要词语最多。
学生复述,明确:(投影或板书。复述时应找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 ——终于“按捺不住”;(憎恨)
——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
——过后“准备高枕而眠”,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关键情节:“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于动物生命珍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四、五自然段。2.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第二课时
(一)细读最后两段
1.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在第一层面上,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在第二层面上,“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的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
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和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以前后桌5~6人为一组,交流所写的结尾。与原文比较,说说哪一种写法更好。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对于全文来说,原文结尾其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于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然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却不幽默了,不轻松了,而是来一笔沉重的忏悔。
从文章的情绪来看,这里是一笔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种对比。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情绪显得更加深邃,结构显得更加丰富。对于生命的珍惜是无声的,情感的伤害是隐性的,有了错误是不可弥补的。缺乏文明修养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没有感觉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觉十分细腻的人,对于生活真谛才有这样精致的体验。
(二)细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在接近口语的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
教师示范: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1)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划线的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司法意味,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一方面,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就为了猫给人带来一点不便,号称文明人的知识分子居然容忍这样的事在眼前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严厉的批判,而是一种快乐的批判,是在会心而笑的过程完成的批判。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对你的批判,也能让你笑着、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的幽默是一种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洗炼和谐趣的表达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三)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以”猫的故事”和”我”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附】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作者感情变化→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反思:
《猫的故事》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梁实秋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意思。
3、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复述故事内容,初步感悟课文主旨。(重点、难点)
一、导入新课:(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参看练习册P68相关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
,现代
家
家
家。散文代表作有
,还译有
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
2、快速阅读课文,并为课文标注段号。
3、通读全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饽饽()值更()
梆子()
嗥叫()跳踉()()窗棂()
鼎鼐()圆箍()
赫然()缓颊()膺惩()
酣睡()
窥视()如垢如詈()()殚智竭力()万籁俱寂()猱()升
夤(yín)夜
4、解释词语: 如怨如诉
万籁俱寂
如诟如詈
凌乱不堪
足智多谋 左道旁门
殚智竭力 自告奋勇
故妄从之 奄奄一息
高枕而眠 初释重负
无以复加 一之已甚岂可在乎
三、合作交流: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要求:阅读全篇,整体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重要词语最多。)
2、再次朗读全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
3、读完课文,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学会与动物和睦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
一、导入新课 :
二、复习检测: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的故事。表达了―――――――――。
三、合作探究:
1.细读最后两段,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2、精读课文,思考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思考:(1)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比喻恰当吗?有趣吗?
(2)“执法如山”“宽假”“从轻发落”“开释”“膺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把这些词用在一只猫的身上合适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交流展示:(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份自信,展示你的个性特点)
五、盘点收获:(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谈)
六、拓展延伸:
1.利用课下时间查找有关赞美母亲或者生命的文章。
2、积累赞美生命的优美语句:
第二篇:《猫的故事》学案参考
《猫的故事》学案参考
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本课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反复阅读,理清层次,复述故事,把握主旨。
4、学习提炼信息。自读课文,划出文中 “我”对猫的感情变化的语句和词语。
5、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6、理解作者对“动物”母爱的歌颂,对生命的思考。
7、拓展阅读,了解各种动物间感人的母爱故事。
8、作业:基础知识检测落实。课外练笔,发挥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
1、学习提炼信息。自读课文,划出文中 “我”对猫的感情变化的语句和词语。
2、理解作者对“动物”母爱的歌颂,对生命的思考。
1、走近作者:
梁实秋,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浙江杭州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3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并先后编辑多种刊物。1949年去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还译有《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本文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
2、学法指导:
㈠ 如何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词义基本有两种:一种词典义,词典义包括两种:一种是词语的本义,另一种是词语在文中的转义,这是进一步的揣摩、认识其具体含义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语境义,即词语在语境中特定的、单一的含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理解了这一词语再次语境下的含义,才能理解句意,进而理解全篇内容。
㈡ 写作借鉴:欲扬先抑的手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人或物本来是歌颂、赞扬的对象,作者为了造成行文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常先写他不好的一面,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其闪光或美好之处,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二、动笔写一写
1、识记作者:
梁实秋著名 家、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本文选自《 》。
2、标注段号,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划出生字新词,并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饽饽 值更 梆子 万籁俱寂 嗥叫
如诟如詈 跳踉 窗棂 按捺不住 鼎鼐
殚智竭力 姑妄从之 缓颊 猱升 夤夜
膺惩 窥视 酣睡
3、摘出本文中的四字词语:
4、下列句子如何读,如何理解:
⑴如是者/数日
⑵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⑶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⑷不稍宽假
⑸稍予膺惩
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
⑺天地之大德/曰生
第三篇:猫的故事导学案
猫的故事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自主学习
1、看题注,识记作者: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
、家、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本文选自《
》。
2、标注段号,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划标注读不准或者不理解的字音字义。(自己动手查字典,小组内交流解决生字词。)
3、下列句子如何理解?小组内讨论后总结。⑴如是者数日。⑵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⑶除了调和(tiáo hé)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⑷不稍宽假。
⑸稍予膺惩。
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
⑺天地之大德/曰(yuē)生。
4、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用
的手法,逐步展示了猫伟大的母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感动。本文以
为线索,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
()发展: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
()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对猫。
()结局:猫一家。
5、小组内阅读,小组推荐同学复述故事。点拨:复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②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和神韵;③语言简洁,恰当的引用原文,突出作品情节的主要线索;④语句通顺,用词恰当。
二、合作交流展示
1、课文中 “我”对猫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这种写作方法是什么?
三 达标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
值更()
梆()子
万籁()俱寂
嗥()
如诟()如詈()
跳踉()
鼐()
夤()夜
2、词语解释。
如如诉:
凌乱不堪:
高枕而眠:
3、联系上下文,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如是者数日。
(2)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2、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一、朗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2、细读最后两段,说说文章最后的动人之处?
3、先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从轻发落予以开释、稍予膺惩。
2、再体会“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一比喻句。
二 达标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①如诟如詈
()()②调和鼎鼐
()③奄奄一息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4分)
①如怨如诉: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3、联系上下文,翻译文言句子。
(1)如是者数日。
(2)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3、⑴如是者数日/象这样许多天。
⑵一之已甚/岂可再乎?/一次已经很厉害了,怎么可以来第二次呢?
⑶除了调和(tiáo hé)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除了做菜烧饭之外,还了解不少技艺⑷不稍宽假 /一点不会宽恕
⑸稍予膺惩 /稍微给一点惩罚 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 /终于深夜又来到我家
⑺天地之大德/曰(yuē)生/天地之间最大的功德是给予生命
4、欲扬先抑;我对猫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1)开端:猫来我家给我的干扰。
(2-5)发展: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惩罚。(6)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对猫感叹赞美。
(7)结局:猫一家悄然离
2、(1)关键词句:“搅得一家不安”,“有些不耐烦”,“按捺不住”,“为她缓颊”,“准备高枕而眠”,“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2)末段蕴涵的思想感情:对猫的敏感的赞叹,对猫的母爱的赞美,对猫的命运的同情,对自己曾经给予猫的恶意的忏悔,对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反省,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如:①“嗥的一声猫叫起来”之“嗥”,写出猫叫之突然,反衬“万籁俱寂”,使“搅得一家不安”的看法易为读者接受。②“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中的“唏哩哗喇”,使野狗的“惊动”有了依据,对猫之亡命的描写声形俱备,人类“稍予膺惩”却令猫如临灭顶之灾的对比得以提示。③“哗啷哗啷”。与“唏哩哗喇”音近,但声音更为浊重,表明罐头被猫“拖着”亡命之后的变化。④“格登格登”,把罐头由瓦垅落到瓦沟的声音准确表达出来。“哗啷哗啷”“格登格登”也表明夜的寂静,使“我打了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的心灵触动易为读者接受。⑤“哗啷一声”之“哗啷”。不似“哗啷哗啷”的持续和拖拉,把铁罐从高处坠地的声音准确地表达出来。⑥“噗的一声”之“噗”。⑦“呼噜呼噜”。„„
二、合作探究
1、“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终于“按捺不住”;(憎恨)。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但是“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声响,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美)。猫的秘密被我发现„„一夜的工夫„„离了书房。(愧疚)。
2、欲扬先抑。
【达标测评】
1、饽饽(bō·bo)
值更(gēng)
梆(bāng)子
万籁(lài)俱寂
嗥(háo)
如诟(gîu)如詈(lì)
跳踉(liáng)
鼐(nài)
夤(yín)夜
2、【如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凌乱不堪】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高枕而眠】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形容麻痹大意,盲目乐观。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也作“高枕无忧”。第二课时【温故知新】
1、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终于“按捺不住”;(憎恨)。
2、“出生不久”、“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四只小猫。母爱的天性使这只瘦猫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在第一层面上,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在第二层面上,“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的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和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略。
1、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法律的味道。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感觉很滑稽。这种在词语适用对象上,语义出现错位,即可使语言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的特点。作者以此来充分显示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也反映出人类的自私与残忍。
2、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但是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不相及的两种情形,意境截然不同。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同时反映出人类对动物的冷漠与残忍。
3、(1)象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2)(划开窗纸这样的事)一次已经过分了,怎么还可以再来呢?
1、① gîu lì
② nài ③ yǎn2、①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达标测评】
1、(1)象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2)(划开窗纸这样的事)一次已经过分了,怎么还可以再来呢?
2、如:①“嗥的一声猫叫起来”之“嗥”,写出猫叫之突然,反衬“万籁俱寂”,使“搅得一家不安”的看法易为读者接受。②“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中的“唏哩哗喇”,使野狗的“惊动”有了依据,对猫之亡命的描写声形俱备,人类“稍予膺惩”却令猫如临灭顶之灾的对比得以提示。③“哗啷哗啷”。与“唏哩哗喇”音近,但声音更为浊重,表明罐头被猫“拖着”亡命之后的变化。④“格登格登”,把罐头由瓦垅落到瓦沟的声音准确表达出来。“哗啷哗啷”“格登格登”也表明夜的寂静,使“我打了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的心灵触动易为读者接受。⑤“哗啷一声”之“哗啷”。不似“哗啷哗啷”的持续和拖拉,把铁罐从高处坠地的声音准确地表达出来。⑥“噗的一声”之“噗”。⑦“呼噜呼噜”。„„
3、(1)关键词句:“搅得一家不安”,“有些不耐烦”,“按捺不住”,“为她缓颊”,“准备高枕而眠”,“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2)末段蕴涵的思想感情:对猫的敏感的赞叹,对猫的母爱的赞美,对猫的命运的同情,对自己曾经给予猫的恶意的忏悔,对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反省,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略。
第四篇:《猫的故事》教案
《猫的故事》教案
南阳黄台岗中学
张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读准生僻字如“如诟如詈”等的字音,基本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对母爱的歌颂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怜悯;
4、能品味大词小用、以乐写悲等手法的妙处,并尝试使用大词小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目标3、4。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礼赞”,意思是什么呢?是对生命进行充满敬意的赞美歌颂。今天我们预习第一篇——《猫的故事》,看看作者梁实秋先生为什么要礼赞猫。(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
挑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等该生读完,挑同学指出、纠正他读错的地方,接着老师再挑出同学们没有发现的错误,让大家在文中注音,然后齐读该段。依次读完全文。
三、简介作者
(板书作者)先让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
四、出示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故事。
2、猫进入我家书房一共几次?每次我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请用文中词句回答。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仅仅是在表达对母爱的歌颂赞美吗?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以上预习题在白板上打出,让大家抄到课文空白处,然后带着问题再自读课文,将答案先用蓝笔写到作业本上。课堂上没有完成,带回家作为当晚的家庭作业,下一节带到课堂上展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正课(出示白板)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要给我们讲述猫的故事,这只猫要给我们演绎一个怎么样惊心动魄又让人爱恨交织的故事呢?(板书课题、作者)
二、交流展示
(白板上出示预习题)逐一挑学生发言,展示预习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评、点拨、明确和总结,并同步板书,同学们用红笔在作业本上修正答案。参考答案如下:
(一)、读一读,讲故事: 一只母猫,为了给小猫喂奶,冒着生命危险一连几天在夜里进入我家书房。
(二)、找一找,悟感情:
五次。体现感情的原句分别是:(1)无原句;(2)有些不耐烦;(3)按捺不住;(3)为她缓颊;(4)我打了个冷战,难道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她这样的地念念不忘?→下了决心„„要用重典→吓我一大跳„„如今喜事临门„„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用自己话概括依次是(1)容忍;(2)烦躁;(3)生气;(4)同情;(5)惊惧、疑惑→愤怒→惊喜→感动→遗憾
明线:猫进出我家书房;暗线:“我”对猫的感情变化。作用:贯穿全文。
(三)、品一品,赏语言:
(1)全文用“她”指代猫,体现人猫平等的理念;
(2)第六段由猫生孩子联想到妇人生孩子,应该优待,体现大德曰生思想;
(3)第二、三段对厨师捉猫、惩猫的描写,大词小用,既取得幽默风趣的效果,又委婉讽刺批判了厨师做法的残忍,暗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同情怜悯;
(4)第三段,“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用一个貌似不和谐的比喻,实则以乐写悲,以新婚夫妇的非常甜蜜非常快乐反衬猫处境的非常狼狈非常可悲,突出作者对猫的同情怜悯。
三、回顾总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与老师一起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感情和写作特色。
四、迁移练笔
猫的一家离开了,它们的命运会怎样呢?请你以梁实秋“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悲悯情怀为她们一家续写故事。
五、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梁实秋
明线:猫进出我家书房
暗线: “我”对猫的感情变化
中心:
天地之大德曰生
对母爱的歌颂赞美
对生命的怜悯尊重
特点:
文白结合
大词小用
以乐写悲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猫教案学案
三年级语文猫教案学案
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猫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尽职”“屏息凝视”“枝折花落”等词语。2.利用工具书,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读通课文并理解其大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教学方法设计谈话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二、突出自主,用多种形式感悟第四自然段
三、小结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赏析词句,品味涵泳
四、总结:
五、课外延伸师生互动,赏析第二、三自然段1.请学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想想猫的古怪还表现在哪里?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1)交流猫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板书:高兴)A.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与同桌协作做动作,深化对“蹭”的感受,体悟“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B.通过对“踩印”的理解,体会老舍先生“我家小猫脚爪印,各个梅开淡墨痕”的爱猫情结。c.通过想象“丰富多腔”所包含的多个生活细节,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关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丰富多腔”的背后是丰富的生活内容,接近生活就会使眼前的情境画面般地丰富起来,这个情境不仅使学生们理解“丰富多腔”,还使他们知道了老舍先生多么热爱生活,从而把“热爱生活”的观念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们)(2)交流猫不高兴时的感受(板书:不高兴)(3)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欢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还喜爱猫既讲它“什么都怕”又“勇猛”的性格。(板书:怕
勇猛)接读课文体验读 板书设计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喜爱课后反思由于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