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莲花的魅力教案
《综合活动:莲文化的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学生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学会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4、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辅助手段
1、请全班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莲花的资料,注重搜集“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以语文活动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
2、观赏莲花,细心观察,画一画你眼中的莲花,写一写你心中的莲花。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课前播放《蓝莲花》歌曲)
同学们,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他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杨万里就曾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赞美她的娇艳,李白更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她的高洁„„今天伴着《蓝莲花》美丽的歌声,我们又将走进了莲的世界,共同去探寻莲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们掌声请出这一环节的主持人:牛婕
赵瑞甫
活动一:大家来赏荷(主持人:牛婕
赵瑞甫)赵瑞甫:
首先请大家来赏荷
牛婕:
亭亭玉立的荷花,飘飘荡荡的荷叶,丝丝缕缕的清香,组成了一支清新的夏日乐章。身置其境,看薰风翻背,赏黛玉交映,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现在就让我们从莲花的观赏价值入手,从莲花之美着眼,认识莲、欣赏莲,进一步去感受莲文化的多姿多彩!
赵瑞甫:活动二:莲花知识知多少 一.莲的基本知识(播放课件)
1.莲的历史
牛婕: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你知道它在地球上已存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吗?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它以其独特的
习性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了。荷花属睡莲科,莲属。赵瑞甫:2.你知道荷花的别称有哪些?
一、正名:荷花、莲花
二、别名:荷华,芙蕖,芙蓉,夫容,朱华,泽芝,水芝,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水芙蕖,水华、芰荷,水云、水旦,六月春,静客、净友,玉环,草芙蓉,水芙蓉,菡萏等。
牛婕:3.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有哪些?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赵瑞甫:4.许多名山大川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一些吗?
黄山莲花峰:在安徽省歙县境内,庐山莲花峰:在江西九江市南
华山莲花峰: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为华山的中峰
衡山莲花峰:湖南衡山之峰,形似荷花,故名
五夷山莲花峰:位于福建崇安境内,上有莲花洞
老师:莲真是一个热闹的大家族,走进莲的家族,是不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呀 那么,与莲有关的民俗,你知道多少呢?让我们掌声请出下一环节的主持人:
二.莲与民俗
(主持人:杨臻
李世凯)
1.莲与佛教的关系
杨臻:请看大屏幕回答问题: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作什么?佛经里常把寺庙称作什么?把和尚穿的袈裟又称作什么?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什么?
——莲界
莲舍
莲服
莲花合掌 李世凯:2.你知道关于莲的传说故事吗? 杨臻:3.莲花节是在什么时候?
农历六月廿四日
李世凯:请看大屏幕回答问题:4.你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见到过莲花灯?
《宝莲灯》 杨臻:“莲”姻是怎么一回事? 李世凯:“采莲”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老师:是啊,莲花是民俗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她也同样和文学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甚盛,称它为“花之君子”。荷莲之美,在于它有着朴实无华的风姿,有着不染污泥的风骨,有着顺乎自然的独特美态。因此,不论它是花是叶,是香是色,都吸引着不少文人的目光。让我们掌声请出下“莲与文学”一环节的主持人:周云
李俊豪 三.莲与文学
周云:1.请朗诵描绘莲的诗歌
李俊豪:2.说说与莲有关的谜语、谚语、歇后语 周云:与莲有关的画作
四.莲与生活
李俊豪:莲点缀了我们的眼睛,装饰了我们的作品,她也同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莲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呢? 周云:你知道荷叶的食用价值吗?
李俊豪:与莲有关的美食有哪些呢?(至少三种)
五.莲的品质:
老师: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从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字的人们赞美?
看大屏幕
老师:可以说,莲浑身上下都是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莲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仍有不解之谜等待着大家去发现。让我们掌声请出下“探荷花之谜”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常笑
刘俊杰
活动三:探荷花之谜(常笑
刘俊杰)
常笑:1.荷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防水,而且荷叶并不沾染污秽。大家知道是荷叶如何做到防水与自洁的吗?
——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个微小的蜡质突起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荷叶防水并且不沾染污秽的现象。
刘俊杰:2.大家一定听说过“藕断丝连”这个词,其中也包含了一个莲的小秘密,你知道这个秘密吗?
——莲藕内的运输组织是螺旋状的,和弹簧非常相似。当莲藕折断时,那些导管并没有真正折断,而是像弹簧一样被拉长,形成了许多丝状的物质,出现了“藕断丝连”现象。常笑:3.曾经有一条新闻,从古代墓穴中发掘出的古代莲子在千年之后“复活”了,哪位同学又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莲子的果皮极为坚硬,而且构造独特,空气和水份都无法自由出入果实,甚至连微生物都无法侵害。所以莲子的寿命极长,千年古莲的发芽也就是这个原因。
老师: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采莲女的歌声了,但是当你读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时候,难道不觉得那歌声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个世纪,还在你耳边萦绕吗?接下来我们进行咏莲歌曲演唱会,再次感受莲的魅力!
结束语:莲花在淤泥里孕育,在阳光里生长,在高温里盛开,在清风里结实。莲之魂,飘在诗歌里,行在书画里,定格在照片里,它属于水,它属于阳光,它属于爱它的人,它更属于神秘的宇宙……让我们用我们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让莲文化魅力永存!
第二篇:《莲花》范文
安妮宝贝-《莲花》(2006-05-04 22:43:01)
转载
杂谈
拿到《莲花》就迫不及待的在电车上开始了我的阅读
喜欢假日,可以慵懒的恢复以前的阅读状态
没有停顿,一气呵成然后可以安静的入睡,很晚醒来
可能是老了,再也不能恢复到最初的一觉午饭,憾 ▼ 标签:分类: MSN搬家
又花了半个晚上,回味了最初接触的安妮 安妮plot的根基没有丝毫改变――
依旧是棉布衬衫,发旧的牛仔裤,光脚穿球鞋
麻花辫子,浓妆,香烟,咖啡
一个人的精彩,两个人的悲哀
爱„„离别„„背叛„„死亡
鬼使神差,《莲花》中的安妮长大了
笔下的人物(早先多是女子)依然是
一个循规蹈矩的优秀俊美、平凡庸碌
一个出离世俗的才华横溢、浪荡不羁
永远是前者保护、挂念者后者
而后者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
墨脱-隐蔽在高山之中的村庄
传说中莲花隐藏的圣地
突然强烈的吸引着我吸引着一个世俗的灵魂内河说:“人的野心才是一种幻觉。我对支配人世的权力没有兴趣。我是一个走钢索的人,路途与别人不同。他们可以走平地,我却喜欢危险的高处。站在那根钢索上眺望远方,手里捏着一根平衡杆,进进退退,保持平衡,在悬空的钢索上摸索前行。跌下去会死。走过去是虚无。命中注定要漂泊一生,一直徘徊在世间的边缘。但这是我在支撑所在。”
善生说:“它流浪久了,宁可在野地里食不果腹,住无定所。它对人的感情,不足以令它愿意放弃这种生活方式。即使怜悯它,不能帮助它。爱它,不能改变它。我无法占有它。那么即使某天它死在野地里,我将会因为自己的懂得,不会觉得有任何难过。就在这一个瞬间,我说服了自己。于是我决定离开。”庆昭说:“生命就是这样充满幻觉,始终有希望。也始终无望。我突然想到,我与善生、内河,不过是路途上注定的失败者,但是我们却必须拼尽全力,走过此道。生与死在此地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人生灯油将尽,而黑色无垠”
安妮笔下总是会有一个充满灵性的野性灵魂出现――
她出离这个社会所有的常规法则
不经意的天赋、才华、美丽
但从不是走常人该走的路途
她叛逆、漂泊、放荡、孤寂、冷漠
世界里只有一个人,只有自己
她追求爱,但从未真正得到
因为发现其实那种爱
只不过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或者说她更爱自由与随意的自己
从而开始恨,开始逃避„„
因为自己的世俗,循规蹈矩
始终会被这种不安分的灵魂所吸引
进而羡慕
希望现实中自己也可以学会放弃
学会走钢索,进行自己的不归路
但是就是那么的不舍得
摇摆„„犹豫„„甚至忧郁,害怕
其实,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
“死其实一直跟随在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左侧
明确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却可能会觉得自己变得更为轻盈
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不重要”
“有些回忆要竭力记得
有些回忆要快速遗忘
我们最后所得的全部还给了时间”
喜欢安妮的离经叛道-生活小资版 胜过余华残酷的现实-生活农村版
其实这两种风格并不矛盾
只是看书的人对社会的期许不同罢了
第三篇:李莲花《搭石》教案
《搭石》教案
一、引人入胜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及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找搭石
1、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你找得真准。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4、挽是个什么动作呢?你能示范一下吗?(卷起来的意思。)
5、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挽裤
6、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便、麻烦、辛苦)
7、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8、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搭石
1、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都被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情景一: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正音(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生读xínɡ)师:还有一个音,读作什么?你能组个词吗?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请把“一行人”这个词齐读三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请全体男生读一遍。(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咱们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3、欣赏画面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1)走搭石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结合课文来说一说。
(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搭石上。)师:搭石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4、天光人影共徘徊——“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生:查了。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谁还能再给我们画一画这幅景?(生
1、生2描绘画面)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现在身临其境吧?全班一齐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3、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谦让之美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4、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尊老敬老之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读fúfúfú)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人对它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敬老)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6、师: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写一写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请多生交流)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四篇:魅力中国画教案
中国现代绘画
——魅力中国画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画的类型,知道其中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好在哪里。[能力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领会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意蕴。[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教学的难点: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区分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提出讨论的问题,提供图片资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分组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在课前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课前熟悉课本、上网查找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以上作品,你们认为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在中国现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绘画之魅力中国画这一课。讲:现代中国画,也就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激烈变化,为了使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艺术传统的中国画紧跟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界的有识之士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即: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二)新课讲授:
1.传统型中国画(重点)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革新,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
问:什么是传统型中国画?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师: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下面我们以齐白石作品为例来了解一下传统型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及绘画特点。
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这一课内容,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先请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讲:《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还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在该图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出山泉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绘画技法。(引导)探究活动:创作思路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分组讨论,老师指导)
讲:创作思路:采用的命题绘画,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进行创作。而他这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表现形式:水墨画。画中的墨色来看。画的最上端(最远处)的两点远山墨色较浅,因为那是远山,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比远山近的就是一片山石,也就是引出一股山泉的山涧了。较上面(较远处)的山石墨色较深,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与上面(远处)山石相对的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甚至到画的尾部山石的色彩已经淡如水了。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六只的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了。
构图: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激荡不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很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声是很自然的自上而下流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不受之而不行。就像“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欲罢不能。泉水里的蝌蚪也因此有了生气活力,它们随着那泉水而来,谁能拒绝呢?
欣赏:《记写雁荡山花》(潘天寿)、《峨眉龙门峡纪游》(黄宾虹)、《墨虾》《蜻蜓点水》(齐白石)
问:传统型中国画得特点是什么??(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入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在表现上:传统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
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
2、融合型中国画
我们刚讲了传统型中国画,与之对比,看到“融合”二字,又是发生在现代时期,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也就意味着不再传统,我们先来看一下“融合型中国画”的定义是什么?
问:什么是融合型中国画?它的代表人物都有那几个画家?(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讲: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欣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提示创作年代是在1940年)
讲: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探究活动: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讲: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采用传统的勾勒着色法,部分人物略使明暗,以显示其体积,这种把中国水墨画法与素描画法相结合起来的实验,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
欣赏:(课件展示《流民图》)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
讲: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表现技巧。
探究活动:这幅《流民图》与上一幅《愚公移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提示: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讲:技法:《流民图》采用的是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而《愚公移山》采用的是线描—明暗(中西结合)。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问:融合型中国画与传统型中国画的异同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 融合型中国画,在表现和意境上与传统型中国画一致的基础上,融合了西画对光影、虚实、体积的运用。
课堂拓展: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泰戈尔像》,李可染《江南春雨图》、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3, 小结:
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 黄宾虹 潘天寿
融合型中国画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九、课后小论文
结合这节课所学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画,深入研究,写一篇小论文。
第五篇:魅力南阳教案
市情教育--魅力南阳
郭庄回中 张大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南阳市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南阳市的社会发展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懂礼貌、身心健康的少年。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家乡南阳的风土人情、特色小吃。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建设家乡。
教学准备:南阳市基本市情、相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吗,知道南阳有几个省市?有那些美景美食?
生略作回答。
师:本节课老师就来带领大家了解一些关于南阳市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南阳(出示南阳地图)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全市辖10县2区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90万。
南阳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是:卧龙区,宛城区,邓州市,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
三、结合课件介绍南阳市历史、文化、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邓艾
世界文化名人、科圣张衡
世界医史伟人、医圣张仲景
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商圣范蠡
奠定秦国统一中国基础的名相百里奚
中国汉史专家范晔
中国南北朝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者庾信
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人岑参
中国科举制度的创始人左雄
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彭雪枫
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化贡献最突出的哲学家冯友兰
中国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
美国华人评选的“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二月河
中国拍摄“蘑菇云”的第一人陈书元
世界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第一人王永民
中国最新型飞机首席试飞员、“试飞英雄” 黄炳新
全国最大的沼气发酵池主持设计者司尚锁
“中国吉尼斯记忆擂主” 关牧林
中国“月季大王” 李文鲜
四、基础设施建设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 个县市区;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南阳飞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
五、介绍南阳的旅游资源和部分南阳之最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 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南阳之最:
世界第九大奇迹、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群
中国“玉雕之乡” ——镇平县 中国“地毯之乡”——镇平县 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南阳独玉
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 中国最早的古长城——楚长城
中华科圣张衡的长眠之地——张衡墓园 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 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
六、观看视频:魅力南阳我的家,体会本地风土民情
七、作业
1、课后继续搜集家乡南阳的相关资料,比比谁了解得多,为召开家乡故事会作准备。
板书设计:
魅力南阳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刻苦学习建设家乡 教后反思:
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能够很快的进入状态,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刻苦学习的教育,立志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