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21:2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第一篇:《〈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礼记〉二则》之

《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课文,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

3.联系实际,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教学重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教学难点:

1.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2.学习类比、引用说理。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62课时)

教学要点: 1.预习检测 2.疏通文意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

3、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反复地诵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文常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正义》)。《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给加线红字注音。

嘉肴(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说yuè)学学半(敩xiào)不知其旨(zhǐ)教学相长(zhǎng)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旨(味美)至道(最好)知困(困惑)自反(反思)兑命(通“说”)学学半(同“敩”,教导)教学相长(促进)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 教 和 学 的关系。(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① / ② ③/ ④ ⑤

二、创设情境,文常导入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默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一论点的?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听读、诵读课文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疏通文意 虽(即使)有嘉(好、美)肴,弗食(吃,品尝),不知其旨(甘美)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虽有至(最好)道,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所以)学然后(这样以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思)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也。.译文: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增长,促进)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同“说”)命》曰:“学(同“敩”,教导)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此之谓(说)乎?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63课时)

教学要点: 1.问题探究

2.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二)问题探究 背景资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 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1、练习一 说说这篇短丈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2、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第二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3、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 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并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 “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 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

文章运用类比方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练习三 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中举一例加以分析。“故日”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谈启示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品语言

练习五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参考答案:

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瘸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3、学方法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七、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教学相长 .参考答案:1.虽:即使。食:动词,吃2.善:好,妙(处)3.自强:自我勉励。4.长:增长,促进。

(二)文言词句归类练习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然后)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词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5、文言句式

⑴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⑵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三)理解默写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四)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虽有,弗,不知其 ;虽有,弗,不知。是故学,教。知不足,;知困。故曰: 也。《兑命》曰:“。”其 ?

八、学习评价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篇:《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激情导入:3分钟(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10分钟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4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1分钟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2、教与学多边活动安排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3、重点难点处理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

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4、教学手段的采用

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5、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新屋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虽有嘉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三、说教学方法

1、坚持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要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2、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四、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

五、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六、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虽有嘉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 1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法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3、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2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采用花样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第三环节、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

(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及句子。最后由学生翻译课文。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小结: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 5

《虽有嘉肴》说课稿4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熟读课文,疏通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 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

《虽有嘉肴》说课稿5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

(1)范读:(听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

(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

4、释文意

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

指名试译并恰当点拨

同组互译且参看译文

(这一环节能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白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本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证思路及类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过难,所以提问题的时候没有“论证思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题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虑到难度较大,所以这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为了巩固加深对“类比”的认识,及时做一道练习题:)

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最后教师明确:课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妙拓展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

(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总结:在知识的盛宴中何止“教学相长”这一道美味!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以它营养我们求知若渴的头脑,让它充实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绘我们灿烂无比的人生!

五、说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作结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体现了本文学习主要内容及道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教学时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虽有嘉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

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读文想象画面——凝练概括画面——动情欣赏画面”,充分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学法迁移:

为了进一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CAI: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段话,介绍邹城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虽有嘉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说教学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四、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无风声与伦敦比——无重雾

与热带比——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虽有嘉肴》说课稿9

说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与书信,这篇课文是书信。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儿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我本人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曾深深地为傅雷对儿子那种细腻、深沉的情感所感染,为那种严肃的家风所感动。这两天我又反刍《傅雷家书两则》,觉得编者安排这篇课文可能是希望学生从课文中学会冷静、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中的期望的语言平实,说理娓娓,文采不是很够,故事性也不是很强,初看有些乏味,但这样的文章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的,我觉得如果你是用一种浮躁和追风的态度去读的话,是对傅雷家书的亵渎,当然也是一无所获的!

说教学目标:

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安排了两篇演讲词和两封书信。故知识目标中应明确显示:学习运用书信的写作方法。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和性我决定本节课让学生完成四个目标: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4、感悟傅雷父子情如朋友的关系。

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在尊重文本前提下,结合九年级学生学情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我确定: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为本课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我是按总的来说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方式”来设计导学案的。为了突出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自学,分组讨论法、问题研讨法、点拨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说学法: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说教学流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生自由阅读,思考后交流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三、情感真挚,方式动人

两封信父亲分别带着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方式与儿子进行交流的?

第一封理解与劝慰,用平等的口气给儿子诚恳的忠告。

慈爱与牵挂、劝慰和鼓励

第二封

激动、骄傲、赞赏儿子说的谦卑与理智,同时提出希望。

四、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两封信共同的主旋律是什么?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坚强——胜不骄败不馁——赤子之心

五、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你能真正体会一个父亲的心了吗?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羡慕?抱怨?谈谈我的父亲给我的……

我知道我的父亲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我和父亲有交流吗?我是怎样与父亲交流的?

能否试着写信跟父母交流沟通?

同学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有平坦畅达,也有曲折坎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我们该如何面对?请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个态度),我一句话也没说,随即写了一张便条给她:女儿,对不起,我以后不说你了。后来的几天我一直没管她,不叫她起床,不叫她做作业,除了吃饭,她发现我对她不理不睬,意识到有问题,便忙来给我道歉,告诉我说她错了,要我随时提醒她管她,可当时我仍没有答应,为此她还哭了好久。

2、一次,女儿约好她朋友叫我带他们玩,我几天前就答应了。可那天我带女儿去她外婆家,晚上10点才回来,为此女儿大哭说她对朋友违约了,她说我不讲信誉(确实她催过我好几次,可因为事忙所以…、、、),我劝了很久都没效果,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求助她朋友的妈妈,这才有所好转。

同学们,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我应该怎么做呢

《虽有嘉肴》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虽有嘉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篇:《虽有嘉肴》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一、作品介绍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戴圣 编撰。《礼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

二、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三、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①虽:即使 ②嘉:好,美

③肴:用鱼、肉做的菜 ④嘉肴:美味的菜 ⑤弗:不

⑥食:品尝,吃 ⑦旨:(味道)甘美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①至:达到极点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善:好处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①是:这 ②故:因此 ③是故:所以

④困:不通,理解不了

【译文】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①自反:反省自己 ②反:反省

【译文】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能反省自己;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①自强:自我勉励 ②强:勉励

【译文】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判断句,同时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①故:因此,所以 ②长:促进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曰:“学/学半。” ①兑:yuè,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 傅说(yuè)。②命:是《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③学(第一个):xiào,教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①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②„„之谓:说的就是„„吧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第四篇:《虽有嘉肴》教案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â)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可。)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五篇:《虽有嘉肴》教案

一、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虽: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尚书》的《兑命》篇。学1:xiao “斅” “斆” 教。学2: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本文讲“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知行合一。

四、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引用论证《兑命》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下载《〈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

    《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熟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大全]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 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 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