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 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 例如:(师生共议)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2.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试题研究》
第二篇:《虽有嘉肴》教案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â)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可。)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三篇:《虽有嘉肴》教案
一、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虽: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尚书》的《兑命》篇。学1:xiao “斅” “斆” 教。学2: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本文讲“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知行合一。
四、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引用论证《兑命》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第四篇: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并能应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中心“教学相长”。
教学难点: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想考大家一个文学常识,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什么呢?好,说得非常好,那么五经又分别指什么呢?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节选自《礼记》中《学记》的一部分。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
2、能够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感悟文章主题,并能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自主学习
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按照注释标注字音后初读课文
3、听录音,纠正字音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分配小组任务
2、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提升
弗食佳肴 弗学至道
实践
学 教
教学相长
六、检测反馈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和“弗学至道,不知其善”作比,从而引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告诉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把教和学付诸实践,还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结束语
《学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谓玉者,乃国之重器也。你们都是一块好玉,希望你们可以结合所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虽: 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尚书》的《兑命》篇。学1:xiao “斅” “斆” 教。学2: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本文讲“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知行合一。
四、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引用论证《兑命》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