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21: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第一篇: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一)明确目标 1.分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学习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进一步认识梵高追求艺术,忘我执著的精神。(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抓住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和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加深对人物的理解。2.请根据课后搜集,介绍梵高的一些事。3.认读生字词。(幻灯上节课题板)(三)重点、难点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请同学们将你拟定的题目写在纸上,老师稍做整理后在投影仪上按段落顺序打出,代替老师逐段讲解,这样既达到分析课文,讲解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达到自主教学的目的。语段习题应侧重以下几段:第4~5自然段,第7~9自然段,第18~19自然段,第20~27自然段。现将老师示例列举如下: 第4~5段拟题:(1)找出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答: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2)第4段中“整整两年的艰苦劳作!成百件的习作!”一句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什么感情? 答:这两句是慨叹,有双重意味,有作者对梵高忘我作画的慨叹,也有梵高对自己两年来作画无数,却无名的慨叹。(3)梵高作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答:“抓住农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种精神”,“对农民生活的概括”画出“米莱的《晚钟》”那样的名作。第7~15段拟题示例:(1)“迈着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答:双重含义,一是因其背着很重的绘画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艰难。二是没有好的绘画立意而心情沉重。(2)“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了梵高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尽善尽美,他执著的追求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3)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梵高,展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用到行动描写,如“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鲁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写,如“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语言描写,但不是主要描写。这些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梵高热爱绘画,如饥似渴,面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作画,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执著追求者,有着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4)文段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勾出来。答:有记叙、描写、议论(5)文段中的描写是作者的构想吗?为什么? 答:这些描写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凭空的虚构和幻想,更不是对生活中某类人的共同点的典型集合。因为,本文是传记,有忠于事实的特点。本文用到了文学化的手法来体现事实的内容,是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的完美结合。其他语段不再一一举例,学生的题目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拟题中的闪光点,将可用之处升华,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拟题达到了对课文的分析,同学们的拟题很认真,有深度,有价值,通过你们自己的思考,发问,求解,我们读懂了这篇文章,学到了文学传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但不脱离实际的写法,也领略了梵高为了艺术忘我投入,不懈追求的风范,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精神收获,可谓受益匪浅。同时,同学们还尝试着自己拟题,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是收获不小。希望这样的学习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出现,让我们大家日有所长,日有所进,像梵高那样,成为有成就的人。扩展:古今中外,凭借非凡毅力,锲而不舍,执著追求而终有成就的人又何止梵高一人,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人和事,以他为榜样,敞励我们自身的进步。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之间资源共享。这一单元我们也多次举行类似的活动,目的也在于让同学们逐渐养成善于搜集、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为将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教师示例: 1.用脚趾写作的作家。爱尔兰作家布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5部小说,3本诗集,从而成为爱尔兰有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谁知道他竟是个从小瘫痪的人,他的作品是用脚趾打字创作出来的。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严重的大脑瘫痪症,5岁时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和四肢都不会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他左脚还能动,便开始教他用左脚写字。一年后,他学会了26个字母,母亲继续教他读书、写字,就这样,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这个身残志坚的孩子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且开始写作、写诗。他写作时坐在一张高椅上,打字机放在地上,他用左脚上纸,下纸,打字和整理稿纸。1954年,布朗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他用所得稿费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继续坚持写作,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语言和他坚强的意志震动了读者和文坛。2.爱迪生研制电灯 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试制电灯时,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试验7000多次,尝试不同的材料,几乎都失败了。第一盏电灯的灯丝是缝纫机线做的。仅仅为了把那短短的细丝放进玻璃泡里,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就整整干了两夜一天,用完了一轴线,失败了无数次,总算成功了。但电灯只亮了45个小时就灭了。爱迪生不断失败,不断寻找合适的材料,最后终于发现了他试验室的一把蒲葵扇,这扇子周边缠绕着细细的竹丝,他就用竹丝作灯丝,果然大放光明。就这样,爱迪生用竹丝作灯泡为人类服务达10年之久。试想,如果爱迪生半途而废,那成功还属于他吗?正是由于他能积极进取,锲而不舍,激发不断进取的雄心,才能不畏困难,到达光辉的顶点。(五)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2.将自己的拟题进行修正补充,整理在作业本上,并附答案。练习答案:

一、文中心理描写多处,如“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温森特想要使这幅画说明的是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这些语句中展现出了梵高对艺术完美执著的追求,画中有他的生命,他全部的乐趣与幸福,他为了绘画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要求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内涵。

二、略。(六)板书设计 梵 高 欧文·斯通

三(28)离开纽恩南

六、参考资料 1.荷兰布拉邦特省有一个小村镇松丹特,镇上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牧师提奥多鲁斯·梵·高,很受人尊敬。温森特·梵·高是牧师的长子,1853年他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作为牧师的父亲是希望他日后选择继承自己事业的,但是事与愿违,温森特·梵·高选择了一条他自己热爱的生活之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为家人所懊丧,为亲戚所失望,为世人所侧目„„但是温森特·梵·高始终矢志不渝,他是那样地热爱他自己选择的一切,他用自己整个的身心去拥抱他的事业和生活,并为之献出一切,包括生命。1890年7月的一天,在一片肥沃的田野上,温森特·梵·高结束了他自己悲惨的一生,时年37岁。一生贫困潦倒的他在草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19世纪末欧洲画坛上一颗最辉煌的巨星就此陨落了。让我们的怀念从温森特·梵·高这个不朽的艺术家短暂的一生留下的足迹开始„„ 2.纽恩南的牧师住宅是一幢粉刷成白色的两层石砌建筑,后面有一座非常大的花园。园中有榆树、树篱和花圃以及一个水池。虽然纽恩南的人口达2600人,但其中新教徒只有100人。提奥多鲁斯的教堂很小,纽恩南比起繁荣的集市小镇埃顿米差了一等。纽恩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房舍聚集点。他希望静下心来单纯从事画画,他没有别的愿望,只想深入到乡村中去,描绘田园生活。就像米莱一样,他希望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描绘他们。他确信,一些人虽然来到了城市并且定居,但是乡村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们对乡间的田野和农民怀着终生不渝的眷恋之情。纽恩南一带有许多织工,送到工厂主那里领取可怜的一点报酬。他早上起得很早,然后就去田野上或者农民和织工的茅屋中呆上整整一天。一天到晚持续不断地观察农民的生活已使他为之深受吸引以至达到忘乎一切的地步。他在寻觅着:“正在逝去的事物中那些永不消逝的东西”。

第二篇:梵高传(节选)-教学教案

一、课文概述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质服务。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7段)这一部分记述了梵高在创作《种土豆的人》时所遇到的外在的不利环境和梵高自身在艺术上的困惑和缺憾。第1段至第3段叙述了梵高在纽恩南处于一种敌对氛围中。当地的神父已经对他下了逐客令,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5、6段介绍了梵高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梵高认识到他的作品没有一件可以真正地表现农民的精神实质。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

第二部分(第8段至第18段)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梵高在11天内的创作活动。第8段介绍了他第一次在德格鲁特家画全家吃土豆情形的状况。第9段至第17段介绍了他第二次作画的状况。这11天里,他一直在作画,也一直在探索追求。“表现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即表现出农民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是他的创作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全神贯注,不顾一切地作画;并一再地推翻自己的作品,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追求。第18段叙述了梵高作画的整体情况,每天都干得很晚并总是进行新的尝试,反映了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三、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四、文中的心理描写

文中有不少心理描写,如第5段是整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梵高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下沉重、迷茫、苦闷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第17段写道“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这里是对他在失败后极端痛苦的心情的真实形象的说明。正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认真才令他如此的痛苦不堪。

五、文中的细节描写

六、理解文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第三篇:梵高传(节选)-教学教案

教学建议

一、课文概述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质服务。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7段)这一部分记述了梵高在创作《种土豆的人》时所遇到的外在的不利环境和梵高自身在艺术上的困惑和缺憾。第1段至第3段叙述了梵高在纽恩南处于一种敌对氛围中。当地的神父已经对他下了逐客令,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5、6段介绍了梵高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梵高认识到他的作品没有一件可以真正地表现农民的精神实质。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

第二部分(第8段至第18段)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梵高在11天内的创作活动。第8段介绍了他第一次在德格鲁特家画全家吃土豆情形的状况。第9段至第17段介绍了他第二次作画的状况。这11天里,他一直在作画,也一直在探索追求。“表现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即表现出农民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是他的创作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全神贯注,不顾一切地作画;并一再地推翻自己的作品,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追求。第18段叙述了梵高作画的整体情况,每天都干得很晚并总是进行新的尝试,反映了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19段至第29段)记述了《种土豆的人》的诞生过程,表现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第19段叙述了梵高极度亢奋的情绪状态。“他兴奋得要发狂”。第20段到第29段具体详细地记叙了梵高是如何创造《种土豆的人》的。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又一次地面对着德格鲁特一家作完了画。但他回到画室后,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它还是缺乏内在的精神,他意识到他又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思索,重新工作,终于找到了作画的真谛: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一意识看起来来得太突然,却是在长期的坚持创造,坚持思索中,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才获得的。在第27段中作者描写了《种土豆的人》的画面内容。那是充满安宁的图画,这就是梵高真正想要的。“捕捉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正是他的艺术追求。因此他在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彻底的安宁,并带着这幅画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由此可以想见这幅画创作的成功对梵高在人生和艺术上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三、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2.侧面描写:要注意韦尔斯神父和德格鲁特一家对待梵高的不同态度,这实际上象征了对前驱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者正是把梵高放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错综的背景下来刻画的。

3.虚实结合:应该说作者刻画的梵高这一形象,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也加入了不少合理的想像。

四、文中的心理描写

文中有不少心理描写,如第5段是整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梵高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下沉重、迷茫、苦闷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第17段写道“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这里是对他在失败后极端痛苦的心情的真实形象的说明。正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认真才令他如此的痛苦不堪。

五、文中的细节描写

文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如第6段,在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后,他“瞟”了一眼日历,这个“瞟”字表现了他的果断,他已决定在作品没有达到令自己满意之前,决不放弃,所以他不再考虑其他东西,而只考虑与他作画有关的事情。第22段的一个细节:他把烟斗中的烟末吸得一点不剩,与前面的“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相照应,由此可见他思索时间之久。第23段,梦高面对自己在纽恩南的最后一幅画还是不满意。在长久的思考后,作者写道“他从沙发上起来,扯下画框上的画布扔到角落里”这一个“扯”字有力而迅速,表现出他已有了新的想法,又一次否定了自己的作品,果断坚定。第28段写道“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一个“笑”字充分反映了他引以为豪的成就感与彻底的满足感。

六、理解文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分析文章前应先对梵高的生平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作为一篇节选的文章,讲课之前还应当适当介绍该节的前后情节,让学生对梵高有较为整体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文兼有小说的特点,因此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运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与前面所学的三篇课文有较大的不同,本文作者运用文学创作的方法,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讲解课文时,应抓住本文的这一特点,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让学生认识、了解梵高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在前几篇传记的学习中,我们强调了传记对史料真实性的要求。而本文却有作者的虚构。因此在讲解时应当注意让学生了解本文是怎样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梵高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画家,师生可以在课外查找一些他的绘画作品,上课时展示给大家,了解梵高的创作风格。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全文围绕着《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梵高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忘我执著的献身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梵高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深刻,而在行文安排上,紧紧围绕作画选材,每一处笔墨都体现梵高的精神,线索明晰,结构紧凑,突出主题。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第四篇:《梵高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1、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的名称和画者知道吗?这幅画给你最初的或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因势利导。

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而且直射,不但照亮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向日葵是一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是“大地的太阳”,而梵高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

2、简介梵高。(画面)

这样一个对生活洋溢着激情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梵高传〉,虽然是传记文学〈梵高传〉的节选,但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一、速读全文,尝试概述文章。(300字左右)

二、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三、画面《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被称为如米勒的《晚钟》一样的经典名作,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这幅画的价值。

四、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梵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的?

六、从本文对梵高创作的描述,你能捕捉到梵高的哪些信息?

七、梵高后来到法国,并在阿尔和奥维尔发病,最后病痛难忍而自杀。去世前一年多,他的病时好时坏,他只有抓住每一次发病前的“平静期”来作画。一年多他画了二百多幅作品。我们来看有关资料

1、住房:七平方米,这个房子只有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窗。而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2、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说:“眼下我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的耻辱,好象有吃喝的权利了。”他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好几天的肚子。

3、自我怀疑是一切还没有成功的艺术家的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4、他写信给弟弟说: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5、他相信福楼拜所说: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梵高去世四十年后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接受,他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而1990年,他的《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圆的中标价创下有史以来绘画拍卖最高纪录。

他的价值,不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也是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八、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许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人的壮举,我想应该是和人的精神世界一样激动人心。

下面是一些关于名人的语句,我们从梵高看出去,看看,那些名人之所以为名人,都有哪些奇异的地方。

1、贝多芬: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2、贝多芬的音乐是用痛苦换来的音乐。

3、米开朗基罗:不朽的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4、托尔斯泰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5、美国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传》:哲学家们尽管在表面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他们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6、杨绛:艺术家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九、请同学补充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50字内概括)

总结:我觉得,从骨子里说,所有的“家”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成功的本质。他们能够不畏惧任何外在、内在的困难,能够在痛苦的黑暗中依旧执著,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未来怀有信念。理想如灯,引领他们走过成功前最黑暗的道路,温暖他们被凄风冷雨侵袭的心灵。我还认为,即使一个平凡者,他们能否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也还是在于他是否能从容迎接明天。

十、毛泽东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单元我们学了传记文学,并简单介绍了传记的写法。昨天曾请同学选择自己或本班同学写一篇《××小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是不是写得到位。

十一、总结(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用自己的言行书写自己的历史)

第五篇:《梵高传》教案

张国生

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采用“图+文”的形式介绍梵高

介绍你认识一个人——荷兰画家梵高(自画像):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全名温森特•梵•高。

梵高19岁照片:他在极其孤独和艰苦的环境中出事绘画,一生创作了约600幅油画和800幅其他画种的画

梵高另一自画像:1890年7月27日开枪自杀,时年(37岁)。

他的叔叔和弟弟都是有名的画商,但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图片),仅得几美元。

1987年3月30日(死后不到100年)凡高的一幅“向日葵”(图片)以3950万美元卖出。这是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向日葵”拍卖现场(图片)。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图片)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1998年11月19日,“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图片)以7150万美元卖出。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图片)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有史以来绘画拍卖的最高纪录。问题: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推崇倍至?他怎样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身前身后,为什么反差竟如此之大?答案请看《梵高传》。《梵高传》封面(图片);英文版《梵高传》(图片)。誉为“传记圣经” 作者:欧文•斯通美国传记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关于《梵高传》:欧文•斯通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相关的人,足迹遍及荷兰、法国、比利时,于1934年写出了《梵高传》,时年26岁。60余年来,此书被译成8O多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中文译本于1982年出版,20年来屡印不衰。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围绕梵高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请欣赏这幅油画吃土豆的人(图片)。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发生在纽恩南。

纽恩南是个什么地方?梵高为什么来到这里?又为什么离去?——请参看课文注释,老师补充原文相关情节:

纽恩南是梵高的父亲供职做律师的小镇。

1883年,梵高经历了工作、生活、爱情和艺术的一次次失败后,在极其贫困的情况下来到父母身边,想在这里休养身心,描绘田园生活。

这个小镇上的人对他背着画架到处写生而不“工作”的生活方式不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甚至认为他道德败坏。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

老姑娘玛戈特爱上了他,二人打算结婚,却遭到双方家庭的激烈反对。玛戈特服毒自杀„„ 弄清以下几个人名地名: 布拉邦特,荷兰南部的一个省 温森特,梵高的名

安德莉阿娜,梵高在纽恩南的房东 波韦尔斯神父,纽恩南的天主教神父 德格鲁特,纽恩南的农民,梵高的朋友 斯蒂恩,格鲁特的女儿,她喜欢梵高

通过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表现了梵高什么精神?——表现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阅读1-6自然段

朗读:已经到了冬季的11月份,这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梵高认为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立即离开了吗?为什么?——答案就在这句话后。没有立即离开,因为他还没有画出米勒的《晚钟》那样的作品。

在村子里那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的包围中,他觉得无法存身。“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是怎么回事?——先看课本注释,再看以下补充情节:

他的母亲摔断了腿,梵高放下自己的绘画,尽心照顾母亲,连医生也认为他是一位合格的护士,于是一度赢得了村民的好感。玛戈特服毒后,村民的偏见又占了上风,且比原来的“浪潮”更高。

“敌对浪潮”在这课文中有几处具体表现,请你把它找出来。1.安德莉阿娜敲开他的门,悲伤地说:“波韦尔斯神父说你必须立即离开这所房子到别处寄宿。” 2.斯蒂恩的母亲说:波韦尔斯神父今天来过了,他说要是我们不让你画,他就给我们钱。„„ 3.斯蒂恩插嘴说道:附近每家他都去过了„„ 波韦尔斯神父为什么这样做?补充原文相关情节: 《梵高传》第四章有这样一段话:“天主教神父决不高兴把看守人住屋中的房间,租给一个既是异教徒又是艺术家的人,然而,既然文森特很安静,很有礼貌,他也找不出理由把他捧走。”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点外,他还栽赃温森特与斯蒂恩有奸情,并“特准”他们结婚。朗读:

他在画室里走了一圈,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整整两年的艰苦劳动!成百件的习作!其中有织工和他们的妻子,有织机,有田间的农民,有牧师住宅花园尽头修整过的树木和那古老教堂的尖顶,有荒原和树木在炎炎烈日照射下的景象和在冬日冷寂的暮色中的又一番风光。“他在画室里走了一圈,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端详”可以改为“看”吗?为什么?——不可。“端详”是“仔细看”,在这里还有“审视”之义。“看”表现不出这些意思。朗读:

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虽然布拉邦特乡村生活的每一方面在这些作品中都有所表现,然而它们是零零碎碎的,没有一幅一件作品是对农民生活的概括,没有一件作品抓住了农民住茅屋和蒸土豆的那种精神,哪一幅是他为布拉邦特的农民画的《晚钟》呢?在没有画出这样的作品之前,他怎能就此离去呢?

梵高端详自己两年来的成百件作品,为什么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虽然表现了布拉邦特乡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却没有一件作品是对农民生活的概括,没有一件作品抓住了农民住茅屋煮土豆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件《晚钟》那样的作品。

《晚钟》是怎样的作品?——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虔诚祈祷的情景。欣赏米勒《晚钟》。阅读其余部分

哪些文字表现了梵高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1.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沉重的步子德格鲁特的小屋走去。

2.他回到画室里又继续画了一个通宵。白天他睡了一觉,醒来之后,由于不满意,竟在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随后又动身前往德格鲁特家里去了。

3.第二天上午,他又把他的画毁掉了。一种一半是怒、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他只剩下10天工夫了,他必须离开纽恩南,这块地方愈来愈叫人忍受不了,但是他一定要走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画出米勒那样的作品。4.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到了。温森特的情绪兴奋到了要发狂的程度„„他失败的次数愈多,就愈兴奋。

5.在画室里,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整个搞错了,它缺少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精神不在上面。啊,他又失败了。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6.不知过了多久。他从沙发上起来,扯下画框上的画布扔到角落里,又放上了一幅新的画布。他把颜料调开,坐下来开始工作。“他一定要在走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画出米勒那样的作品。”具体说明梵高想借作品表现什么。——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梵高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意图何在?——表现梵高对创作精益求精(或追求艺术完美)的态度;表现梵高的艺术主张——作品要含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参考资料:梵高的艺术主张

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作者只用很少的笔墨表现梵高绘画技艺的纯熟,请你把这样的文字找出来。

1.他平日作画时养成的那种不顾一切、全神贯注的作风给他带来了好处,使他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力工作着。对于他在画的东西,他无须思索即可挥洒自如。

2.他匆匆地信手涂抹着,所要描绘的东西不用费心思索便出现在画布上。

梵高的绘画技艺为什么如此纯熟?请从文中找出根据。——这是平日作画时养成的(他平日作画时养成的那种不顾一切、全神贯注的作风给他带来了好处)。因为他已经画了上百幅关于农民、农舍和吃着土豆的家庭的画。老师评:所以,创作《吃土豆的人》决不是只用了12天!

《吃土豆的人》最后的画面是怎样的?含有什么“内在的精神”?——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的颜色。画面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朗读:

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贮藏室的窗子,文森特从椅子上站起身,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这是他自己的《晚钟》啊!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吃土豆的人》完成之后,梵高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这是他自己的《晚钟》啊!

这段有一句景物描写,是哪句?它起什么作用?——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贮藏室的窗子。烘托梵高完成创作之后的喜悦心情。

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即前文“内在的精神”。老师评价:追求“永恒”,又一成功之道。指出倒数第二段的一句议论。——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为什么说“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这幅作品后来成为世界名画而不朽,画中人物当然也随着梵高艺术生命的不朽而不朽。归纳练习

给加绿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翌日(yì)第二天。臆想(yì)主观地想象。

檩梁(lǐn)屋顶上托着椽子的横木。

用一句话概括,梵高怎样创作《吃土豆的人》——梵高用了12天的时间,天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几易其稿和将作品付之以炬,终于凭记忆完成了《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里?——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或: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

这一创作过程说明梵高具有怎样的精神?——具有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还可以有:为艺术勇敢地面对一切;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不顾一切;–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永恒„老师提示:本文并非只为介绍《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而是为了从中表现出梵高那种对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追求、对农民友善而又同情的态度,还有超常的付出„„ 参考资料:梵高评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课外活动:欣赏梵高作品 1.自画像

2.纽恩南的牧师住宅 3.纽恩南的小教堂 4.奥维尔的乡村小路 5.村舍前正在挖地的农妇 6.凡高的卧室 7.海边渔船 8.麦田和婴粟 9.麦田上的乌鸦 10.牧羊人和羊群 11.收获景象 12.四朵向日葵 13.雪中的拾柴者 14.织布工和纺织车 15.种土豆 网上浏览导航

《吃土豆的人》只是梵高的早期作品,本文所写只是他创作初期的情况。他后来怎样了?请课外阅读《梵高传》(打开网页介绍)。

还可以在网上搜索“凡高艺术馆”浏览,你的思想感情一定会为这本书所震撼。可以打开这个网页,介绍和欣赏其中一部分内容,听其中的英文MTV《温森特》,看电影《渴望生活》的剧照„„ 自由论坛

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对梵高的评价,亦可提出问题,例如: 1.梵高的画果真值那么多钱吗?

2.许多人看不出梵高的画多么好,为什么? 3.梵高身前身后反差为什么那么大? 4.梵高最可贵的是什么? 5.你对梵高自杀有什么见解? 张国生2003年元月

附录:梵高写给其胞弟提奥的信:

这个礼拜,我开始画一幅农民晚上围在一起吃一盘土豆的画。我早起晚睡,已不停地画了三天。

我想把我在农舍里画的那幅吃土豆的人的速写作些修改,使它成为一幅真正的画。《吃土豆的人》至少是我试探过的一个题材。我可以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和某些完全错误的地方,但它相当真实,比有些完全没有缺陷的画也许更真实。„„我又在画《吃土豆的人》。我新画了些头部的习作,尤其手部作了很大的改动。尽管现在这幅画只花了比较短的时间,但画头和手的习作却用了整整一个冬天。至于画这画的那几天,十足是一场战斗,不过是一场使我感到极为兴奋的战斗。我试图清楚地表现这些在油灯下吃土豆的人们如何用他们伸进盘子里的那同一只手挖地,以便使画表现出体力劳动以及他们如何诚实地谋生。

„„画面上是一间屋子昏暗的内部,屋里,点着一盏小油灯,肮脏的亚麻桌布、被烟熏黑的墙壁,女人们头上在地里干活时戴的普通的无沿帽,所有这些在油灯下通过眼睛毛看来都变成了很深的灰色。

„„全部头像都画完了,而且还画得非常仔细,但我还是毫不可惜地立即重画。在现在完成的这幅画里,他们的肤色像还带着泥土的、没有削过的新鲜土豆。我根据我对那一场面本身的记忆而画出了这幅画。可我已经把头像画了多少遍了!于是,我又每天晚上跑去现场认真捉摸某些细节。我认为画已经完成了——这总是比较而言,因为实际上我永远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完美无缺。

下载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梵高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梵高传读后感

    篇一:梵高传读后感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人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高中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人肝肠摧断、《永别了武器》之尾声让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读信之状令人垂泪沾......

    《梵高传》读书笔记

    安娜·科尼莉亚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看不到人世间的罪恶,也根本 不理解。她只知道世上存在弱点、诱惑、艰难和痛那么,请问,一个人怎么能认为用他的一生,他只能度过一次的一生,来......

    《梵高传》观后感

    《梵高传》电影观后感 看了《梵高传》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首先,电影中梵高是个很普通的人,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毫无顾忌的去爱那些清贫的人。“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梵高传读后感。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

    《梵高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2、 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3、 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教学手段:多媒体教......

    梵高传读后感推荐(定稿)

    “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

    读《梵高传》心得

    读《凡高传》心得体会 因为从事美术教育,所以非常关注这些艺术家们的生活,在闲暇时,我读了《梵高传》.这本书透露给读者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对于同是热爱绘画的我很容易就产生了......

    梵高传读后感[最终版]

    一个因善良而受苦的天使,一个因色彩而享乐的天才近些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一本书,有些感触。 《渴望生活—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一生写了二十余部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