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梵高教案
西方美术史
荷兰绘画大师
——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梵高
华德学院 艺术与传媒分院
邵玥
《荷兰绘画大师—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梵高》
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1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艺专业、广电专业、动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对荷兰绘画大师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及艺术流派。【教学目标】
1、了解并感受梵高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
2、通过梵高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提高欣赏的能力。
3、学习梵高对绘画的热情和执着,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的热情和兴
趣。
【教学重点】
1、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步骤】
1、引入:27岁之前的梵高。(1分钟)
2、展开:梵高与印象派、后印象派;(1分钟)
梵高生命中重要的三个人;(5分钟)
梵高的绘画特;(1分钟)
3、总结:梵高的艺术精神。(1分钟)
1886年,一个年轻人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这里,他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并从好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画作中得到了启发......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印象派的手法根本就不够他玩的。于是,她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一条无比艰辛的艺术创新之路。通过这条路,他终于成为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师。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梵高
一、梵高与印象派、后印象派
关于文森特凡高,首先我想先聊聊他究竟应该被分到那个“派”。艺术家的分派,并不像黑社会电影中向关二哥磕个头,然后再在身上纹两条带鱼就算入了帮派了。而是要从他作品的风格中分析他比较偏向那个派......照这种说法,那梵高早期的作品的确是受了印象派影响。在遇到印象派之前,梵高的画给人一种非常凄惨的感觉,而在收到印象派影响后,从画面上很容易看出来,梵高的画面一下子“亮”了起来,而且鲜艳明亮也成为了他以后画中的标志而被人熟知。可以说,印象派在梵高的艺术生涯中打开了一只手电筒,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然而,凡高的代表作却又和印象派风格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唱反调。于是,专家学者们又把他和后来一样画风有所转变的塞尚、罗德烈克等人划分为后印象派。
但我个人认为之中划分是不合理的,因为印象派的创始人莫奈、雷诺阿最后也和印象派“say goodbye”了,照这种理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分个苹果派菠萝派之类的呢?所以,专家们把艺术家们分成各个门派,从我作为教师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为了上课方便总结归纳,考试好出题!其实,又有哪个画家的画风是一沉不变的呢?
如果硬要分派,我觉得梵高应该是:癫狂派。艺术家都是疯狂的,然而和毕加索、马蒂斯这种故意作怪的画家不同,梵高的怪是他的血液和骨髓里面的。因为,他是个精神病,如假包换的精神病.......二、梵高生命中重要的三个人
要了解这个“神经病”,有三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今天大家所认识的梵高,三个人,缺一不可。
重要人物一:提奥梵高
文森特梵高的弟弟,也是他一生的知己,并且终其一生,在精神上、经济上鼎力支持梵高的梦想。年轻时期的梵高,做过很多职业:画廊销售、传教士、外语教师(他会英、法、德三种语言),但似乎哪样都做不长,1880年,27岁的梵高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并从此以画为生!你一定听说过梵高的一生过的很凄惨,其实,真的很凄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再穷也不会穷到连饭都吃不饱。反过来,太有钱的也一定弄不出好作品,一定要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他对创作的饥渴。当然,这个说法有些片面,但是梵高确实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没有饿死,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全靠他的弟弟提奥无条件的支持。而他的创作热情则来源于对艺术单处的梦想“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画,并能通过我的画感受我的内心”。
1、梵高绘画特点:A.厚重的笔触;B.明亮的色彩
然而,“绿色—红色”、“蓝色—黄色”在色彩中被称为对比色,也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颜色,一般人都是不敢随便用的。但是梵高却能很好的驾驭这些强烈的颜色,这就是他色彩表现特别明亮的原因。
2、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有一个被奉为业界楷模的男神:梵高最崇拜的是画家米勒,多次临摹他的画。
B.有一个被称“muse”女神的女子:据记载梵高似乎没什么muse(几次恋爱都是单相思),他也不需要女神给他带来灵感,因为,他有一个别的画家没有的东西:精神病。
C.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梵高虽然生性怪癖,不懂人性事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他还是有朋友的,他的这位朋友,也是另一位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
重要人物二:高更
高更在当时的法国画坛也算得上一号猛人,他独树一帜的画风和标新立异的题材,曾多次震动画坛。他也是唯一一个被梵高欣赏的“后印象派”。
1888年2月,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并打算在这实现他另一个梦想:建立一间艺术工作室,并使它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的聚集地。于是,在当地租了一间两层楼的小屋,并把它漆成了他最爱的亮黄色,还给他去名字叫黄色小屋。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要邀请艺术家入驻了,梵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更,而高更也答应了他的邀请(前提是提奥帮他还债!),得知高更要来的梵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创作一幅画,为了就是向高更展示他在黄色小屋中的成果。这一时段是梵高创作高峰,而且,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很多名画。《向日葵》就是这个时间创作得,梵高用他惯用的厚重的笔触,在他最爱的黄色背景上画上了黄色的向日葵,花瓣都是一笔一笔勾勒出来的,相当的仔细。这幅画的点睛之笔,是瓶身上的这个蓝色签名,当时没有人会把签名放在画面中,但是梵高这样做了,而且给人的感觉还非常的和谐.......这幅画可以算得上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了,至少梵高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当高更来到黄色小屋的时候,站在这幅画面前久久不愿离去,盛赞这幅画。
中国有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更和梵高都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牛人,不光牛,而且还怪!正因为如此,他俩才能走到一起。而且,平心而论,能被梵高坎上的人,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好鸟!自从高更搬进了黄色小屋,两个人除了喝酒泡妞以外,高更和梵高就像一对结婚20年的夫妻,不停的闹别扭。在绘画方面,两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高更认为绘画应该只画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梵高则认为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不光如此,梵高还总爱在高更画画的时候站在他后面挑毛病,谁也不愿意全情投入的时候背后总有个指点江山的人吧,于是,高更终于抗不住了,他给梵高的弟弟提奥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概是这样:我再也受不了你这个精神病哥哥了,老子不玩儿了,爱咋样咋样!
在高更明确表达去意之后,在1889年12月23日夜里,发生了那件艺术史上超级有名的:自残事件!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关于这个割耳事件,有好几种说法,至今没有个定论。大多数人认为,那天晚上,高更在路上走着走着,梵高突然从后面冲上来,在高更的面前“咔嚓”一声割掉了自己的耳朵。然后也不去看医生,任凭血哗啦哗啦的流,自己还蹦蹦跳跳的回家睡觉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相信当时的高更一定是满脑袋的问号????不过我还是要由衷的感叹一句:梵先生的命真是硬丫!还有一种说法,梵高的这只耳朵是高更割的,但是梵高为了保护小伙伴,一直对外称是自己割掉得。具体梵高是怎么变成“一只耳”的,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了。不管怎样,高更得离开给梵高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梵高彻底疯了......梵高为什么会疯,其实我觉得我是可以理解的:关于“黄色小屋”得梦想,就好像我开了个微博,并且希望把这个微博大造成粉丝数超过微博女王的新女王。然而战战兢兢的干了好几个月,却发现连个“僵尸粉”都没有。这时,唯一的“互粉”也取消了关注,于是,彻底疯了.......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梵高这个时期的作品,画面中的树木、天空、道路和山脉似乎都发疯似的扭曲变形,好像要被一个巨大的漩涡吸进去一样。疾病一点点摧毁梵高的同时,也将他骨子里的才华一点点逼出来。梵高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又一次发病,竟然吞了一瓶他最爱的黄色颜料,如果你问我黄色颜料有没有毒,我会肯定地告诉你:有毒!但是,命硬的梵高又被抢救回来了!
1890年,在弟弟提奥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梵高的病情逐渐稳定了,并在这时创作了这幅杰作《麦田下的乌鸦》,梵高还是管用的蓝色和黄色,画面中的那条路似乎是条死路,左右两条小径形成一个展来怀抱的形状。麦田上的乌鸦飞向远方,似乎正在预示着梵高心中的病魔正在离他远去,但是!乌鸦也可能是:正在向他飞来!
1890年7月27日,梵高用手枪对准自己的胸口嘣的一枪,然而,命很硬的梵高没有马上挂掉,他甚至还自己走回了公寓。在痛苦的挣扎了两天后,37岁的梵高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中。6个月后,弟弟提奥也离开了人世,就葬在了梵高的旁边。然而,梵高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第三个重要的人物没有出场!
重要人物三:乔安娜
提奥的太太,梵高的弟媳,乔安娜梵高。没有乔安娜,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梵高。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大舅子近2000幅遗作(生前就卖出去一幅,剩下的都在家里堆着呢)。到这个时候,可贵不是梵高的画有多位大,而是乔安娜知道梵高的画有多位大,她没有像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将这些销路不好的成斤论两的卖给废品收购站,而是将这些作品整理好,并不遗余力地去宣传它们,不出10年,她就让梵高的画轰动了整个画坛,而且当时的市面上就已经出现了梵高的假画了。
梵高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弟弟提奥让梵高不会饿死;高更让梵高打了鸡血;乔安娜则让他的作品发扬光大。
说到这里,我又要由衷的感叹一句:早干嘛去了!
今天,梵高的作品早已传遍了世界,人们排着对看他的画,他的梦想终于成真了,“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画,并能通过我的画感受我的内心”。
三、总结:
回头再看看梵高短短37年生命,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有一种魔力,让人看过后会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高更在离开黄色小屋14年后,在他的笔记里写道:“我至今满脑袋都是向日葵”
第二篇:梵高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16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
2、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3、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
2、学习如何欣赏评述凡.高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
2、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播放视频《拍卖行拍卖油画作品》,同学们,视频中拍卖行中以如此高的价格拍卖了这幅作品,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1英镑=9.9691人民币元,1美元=6.2965人民币元)
生答:想知道。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2页,一起读一读课题,他就是视频中拍卖行拍卖作品的画家凡.高。(同时板书:第16课画家凡.高)。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凡.高的一生都经历过哪些事情吗?
生:想了解
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32页中的“凡.高的一生”里面的相关的文字,通过阅读你们能了解画家的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关键词:国籍、家庭、曾经做过的职业、受何画派影响、绘画风格等)分组进行抢答(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对凡高能有所了解和认识)
师:针对这不足200字的文字资料,你还有哪些问题吗?
生自由回答(教师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把握时间的分配)。
二、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不足200字的文字资料了解了画家凡.高的一生,你们想不想认识和了解他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回答:想认识。
分组欣赏:(以小组形式)
课件分别出示凡.高作品
(1)《自画像》两幅(其中第一幅为1887年,第二幅为 1889年为割耳后自画像,此两幅受印象派影响很大),老师介绍这两幅自画像的创作背景。
(a)、从笔触、色彩、人物神态等方面对比两幅自画像,谈谈你的感受。
(2)、人物画《唐基老爹》 《吃马铃薯的人》 《嘉塞医生的画像》
(a)、作品画的是什么?
(b)、从人物形态、笔触、色彩、创作背景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本上文字的提示)
(3)、风景画《星月夜》 《阿尔附近的吊桥》
(a)、画面内容、用色、笔触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b)、作品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也可以尝试用画笔表现你心中的夜空。
(4)、静物画《向日葵》
(a)、观察作品色彩与笔触,你有哪些体会?
(b)、你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以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教师在小组汇报后,对作品分别进行总结。
4、汇报交流: 1)、自画像凡•高的自画像,凡•高遗留下40余幅自画像,书上的两张自画像分别是1887年和1889年的作品。在这两张作品中,响亮的色彩是画家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后表现出来的特点。凡•高曾经这样写道:“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非常多样的自画像,绘画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类似性,不如更深入地挖掘相似处。”我们不难发现,凡•高不断追求着表现方法上的自我超越。第二幅自画像是1889年,发生割耳事件后凡•高的写照。那时的凡•高开始精神恍惚出现幻觉,邻居视他为危险的疯子,把他告到市政府,要求市长把他监禁起来。之后,凡•高被监禁在医院中,同年5月,凡•高被送入阿尔附近的精神病疗养院。在此时期,凡•高画了两百多幅作品。
2)、《吃马铃薯的人》以农夫的一家为对象。这个时期,凡、高虽然深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但是他摒弃了那些华丽的盛装,而是力求表现农民艰苦的现实生活。他在这幅画中选用了比较灰暗的色调,以此来表现农民家境的寒苦。他以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挂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脸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
《唐基老爹》描绘的是巴黎画材商店的老板。画面中唐基那双蓝色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在面部及灰色胡子间显得格外突出。凡•高在此画中还精心描绘了背景中的日本浮世绘图案,体现了东方艺术 对凡•高的吸引。这幅作品色彩华丽、对比鲜明,与《吃马铃薯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也标志着凡•高阿尔时代的开始。
《嘉塞医生的画像》(也译作《0D歇医生的画像》)是凡•高1890年6月完成的作品。嘉塞医生是一个医学博士,对于艺术极其热爱,他为治疗凡•高的病花了不少心血。他非常欣赏凡•高的画,因此经常鼓励他,希望凡•高赶快摆脱病魔。然而,凡•高始终不能相信嘉塞医生。我们看凡•高给嘉塞医生的肖像涂上了令人恐怖的青色背景,人物看起来像是一个疲惫的病人,并且表情忧郁,沉思着靠在桌子上。凡•高说:这次我画了嘉塞医生的肖像,在这里我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表情„„纵观这一页,主要向师生展示了凡•高的一生,即他绘画的不同时期,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他身边的人,以及对他的影响和帮助。
2)、《阿尔附近的吊桥》则是一幅表现法国小镇阿尔灿烂阳光的一幅风景画。画中大量使用蓝、橙补色。笔触纵横交错、细致入微。可以体会出阿尔是凡•高钟爱的地方。画家仔细观察蓝天和四周的景物在河水中的倒影,千方百计地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
《星月夜》是凡•高1889年的作品。这是凡•高最具想象力的一幅作品,他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见解、情感投入到绘画中。画面构图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以树木衬托天空,所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作为前景的丝柏树如火焰般朝天空伸展。深色调带来重量感,与天空、星、月三者的旋涡节奏相互制约,使构图沉着稳重。而此画最精彩的则是天空那螺旋状的笔触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银河的表现极具形式感。这就是凡•高笔下的夜空,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凡•高心中的夜空。
3)、《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品,凡•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情与希望,花本身象征“感谢”。《向日葵》这幅单纯而有力度的画面,给人以最明亮的感受。画家是在用自己全部的情感,乃至生命去描绘他心爱的葵花。看那厚重的颜色显然是凡•高将画笔蘸满颜料用力压上去的,就连背景看似乎整的黄色也独具质感。笔触纵横交叉移动,产生像竹编工艺晶或粗质草垫的感觉。
三、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1、在凡高作品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色彩□笔触□其它_
2、选一幅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试着用一段文字把它简单的描绘下来。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本节课我们初识了这位充满传奇的画家凡.高,下面给同学们欣赏凡.高的其他优秀的作品。(课件展示凡.高的其他作品)
2、凡•高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在他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留下了800多件油画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他窘迫的生活状况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相互映衬,使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凡.高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
第三篇:梵高传世名画教案
【课题】:梵高传世名画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19世纪欧洲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画家凡高及作品有所了解和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凡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以及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 】:学生对凡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教学准备】:凡高作品图片 【教学内容】:
[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画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在我国说起虾,会想到齐白石(学生回答)提到马会想到徐悲鸿(学生回答),同样在西方国家说起《蒙娜丽莎》会想到达芬奇(学生回答)那么请同学看下这幅画《向日葵》,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代表作?学生回答:梵高,那么,你们了解梵高么?(学生回答)
1、让学生对凡高这位画家的知名度和地位有一定的了解。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印象派的?(学生自己回答)总结: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作画,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接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米勒。
欣赏对比米勒和梵高临摹米勒的画。同学们说出画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回答)
欣赏《吃土豆的人》
梵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名称:吃土豆的人 画种:油画尺寸:82 X 114cm完成时间:1885年5月
简介:《吃土豆的人》[荷兰] 梵高 1885 油画 82×114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梵高在谈到这件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思想时说:“我试图强调,那些在灯火下吃土豆的人们就是用他们那伸向盘子的手去挖掘土地的,因而它是表现体力劳动的,是表现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的。”“我认为,一个穿着满是灰尘的、有补丁的蓝裙子和背心的农家姑娘要比一个贵妇人美。她的衣服由于风吹日晒而色彩微妙、柔和。但是,如果穿上意见贵妇人的服装,她就失去她特有的可爱之处。”“我曾根据我对那幅画(指《吃土豆的人》)的记忆,默画了另一幅油画。我在这幅画中,让我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或者想象上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在写生习作的情况下,是不容许有创造的作用的;但是人们在习作中,给他基于现实的想象找到营养,为的是画画得正确。”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他在这个时期的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强烈的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欣赏《向日葵》系列作品,(学生介绍)
教师总结:在梵高画完前四幅《向日葵》作品的时候,曾经开过个人的展览,但是他的画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只有高更接受这些向日葵作品,梵高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他邀请高更来他的阿尔画室一起作画,并在等待高更到来的那些日子中,又开始大量的创作他的《向日葵》,就在这时高更来了,他把他的作品拿给高更看,高更更是给予了更高的评价,但是好景不长,两个人由于绘画存在分歧,而开始吵架,有时候甚至更是大打出手,在最后一次争吵当中,疯狂的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而高更更是忍受不了和这样一个疯狂的人在一起,便悄然离开了,精神支柱走了,日子又过的穷困潦倒,梵高便把精神完全寄托在绘画当中,他说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
你认为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梵高是疯子么?(学生讨论)
梵高语录:我的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多画一点画。我希望自己走到 人生的终点时,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我还想画那样的画!欣赏梵高最后一幅画《麦田群鸦》讨论梵高为什么要自杀?
记住梵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悲伤会天长地久
第四篇:梵高传(节选)-教学教案
一、课文概述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质服务。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7段)这一部分记述了梵高在创作《种土豆的人》时所遇到的外在的不利环境和梵高自身在艺术上的困惑和缺憾。第1段至第3段叙述了梵高在纽恩南处于一种敌对氛围中。当地的神父已经对他下了逐客令,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5、6段介绍了梵高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梵高认识到他的作品没有一件可以真正地表现农民的精神实质。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
第二部分(第8段至第18段)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梵高在11天内的创作活动。第8段介绍了他第一次在德格鲁特家画全家吃土豆情形的状况。第9段至第17段介绍了他第二次作画的状况。这11天里,他一直在作画,也一直在探索追求。“表现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即表现出农民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是他的创作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全神贯注,不顾一切地作画;并一再地推翻自己的作品,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追求。第18段叙述了梵高作画的整体情况,每天都干得很晚并总是进行新的尝试,反映了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三、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四、文中的心理描写
文中有不少心理描写,如第5段是整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梵高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下沉重、迷茫、苦闷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第17段写道“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这里是对他在失败后极端痛苦的心情的真实形象的说明。正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认真才令他如此的痛苦不堪。
五、文中的细节描写
六、理解文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第五篇:《梵高传》教案
张国生
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采用“图+文”的形式介绍梵高
介绍你认识一个人——荷兰画家梵高(自画像):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全名温森特•梵•高。
梵高19岁照片:他在极其孤独和艰苦的环境中出事绘画,一生创作了约600幅油画和800幅其他画种的画
梵高另一自画像:1890年7月27日开枪自杀,时年(37岁)。
他的叔叔和弟弟都是有名的画商,但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图片),仅得几美元。
1987年3月30日(死后不到100年)凡高的一幅“向日葵”(图片)以3950万美元卖出。这是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向日葵”拍卖现场(图片)。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图片)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1998年11月19日,“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图片)以7150万美元卖出。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图片)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有史以来绘画拍卖的最高纪录。问题: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推崇倍至?他怎样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身前身后,为什么反差竟如此之大?答案请看《梵高传》。《梵高传》封面(图片);英文版《梵高传》(图片)。誉为“传记圣经” 作者:欧文•斯通美国传记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关于《梵高传》:欧文•斯通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相关的人,足迹遍及荷兰、法国、比利时,于1934年写出了《梵高传》,时年26岁。60余年来,此书被译成8O多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中文译本于1982年出版,20年来屡印不衰。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围绕梵高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请欣赏这幅油画吃土豆的人(图片)。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发生在纽恩南。
纽恩南是个什么地方?梵高为什么来到这里?又为什么离去?——请参看课文注释,老师补充原文相关情节:
纽恩南是梵高的父亲供职做律师的小镇。
1883年,梵高经历了工作、生活、爱情和艺术的一次次失败后,在极其贫困的情况下来到父母身边,想在这里休养身心,描绘田园生活。
这个小镇上的人对他背着画架到处写生而不“工作”的生活方式不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甚至认为他道德败坏。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
老姑娘玛戈特爱上了他,二人打算结婚,却遭到双方家庭的激烈反对。玛戈特服毒自杀„„ 弄清以下几个人名地名: 布拉邦特,荷兰南部的一个省 温森特,梵高的名
安德莉阿娜,梵高在纽恩南的房东 波韦尔斯神父,纽恩南的天主教神父 德格鲁特,纽恩南的农民,梵高的朋友 斯蒂恩,格鲁特的女儿,她喜欢梵高
通过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表现了梵高什么精神?——表现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阅读1-6自然段
朗读:已经到了冬季的11月份,这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梵高认为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立即离开了吗?为什么?——答案就在这句话后。没有立即离开,因为他还没有画出米勒的《晚钟》那样的作品。
在村子里那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的包围中,他觉得无法存身。“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是怎么回事?——先看课本注释,再看以下补充情节:
他的母亲摔断了腿,梵高放下自己的绘画,尽心照顾母亲,连医生也认为他是一位合格的护士,于是一度赢得了村民的好感。玛戈特服毒后,村民的偏见又占了上风,且比原来的“浪潮”更高。
“敌对浪潮”在这课文中有几处具体表现,请你把它找出来。1.安德莉阿娜敲开他的门,悲伤地说:“波韦尔斯神父说你必须立即离开这所房子到别处寄宿。” 2.斯蒂恩的母亲说:波韦尔斯神父今天来过了,他说要是我们不让你画,他就给我们钱。„„ 3.斯蒂恩插嘴说道:附近每家他都去过了„„ 波韦尔斯神父为什么这样做?补充原文相关情节: 《梵高传》第四章有这样一段话:“天主教神父决不高兴把看守人住屋中的房间,租给一个既是异教徒又是艺术家的人,然而,既然文森特很安静,很有礼貌,他也找不出理由把他捧走。”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点外,他还栽赃温森特与斯蒂恩有奸情,并“特准”他们结婚。朗读:
他在画室里走了一圈,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整整两年的艰苦劳动!成百件的习作!其中有织工和他们的妻子,有织机,有田间的农民,有牧师住宅花园尽头修整过的树木和那古老教堂的尖顶,有荒原和树木在炎炎烈日照射下的景象和在冬日冷寂的暮色中的又一番风光。“他在画室里走了一圈,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端详”可以改为“看”吗?为什么?——不可。“端详”是“仔细看”,在这里还有“审视”之义。“看”表现不出这些意思。朗读:
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虽然布拉邦特乡村生活的每一方面在这些作品中都有所表现,然而它们是零零碎碎的,没有一幅一件作品是对农民生活的概括,没有一件作品抓住了农民住茅屋和蒸土豆的那种精神,哪一幅是他为布拉邦特的农民画的《晚钟》呢?在没有画出这样的作品之前,他怎能就此离去呢?
梵高端详自己两年来的成百件作品,为什么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虽然表现了布拉邦特乡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却没有一件作品是对农民生活的概括,没有一件作品抓住了农民住茅屋煮土豆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件《晚钟》那样的作品。
《晚钟》是怎样的作品?——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虔诚祈祷的情景。欣赏米勒《晚钟》。阅读其余部分
哪些文字表现了梵高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1.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沉重的步子德格鲁特的小屋走去。
2.他回到画室里又继续画了一个通宵。白天他睡了一觉,醒来之后,由于不满意,竟在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随后又动身前往德格鲁特家里去了。
3.第二天上午,他又把他的画毁掉了。一种一半是怒、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他只剩下10天工夫了,他必须离开纽恩南,这块地方愈来愈叫人忍受不了,但是他一定要走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画出米勒那样的作品。4.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到了。温森特的情绪兴奋到了要发狂的程度„„他失败的次数愈多,就愈兴奋。
5.在画室里,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整个搞错了,它缺少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精神不在上面。啊,他又失败了。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6.不知过了多久。他从沙发上起来,扯下画框上的画布扔到角落里,又放上了一幅新的画布。他把颜料调开,坐下来开始工作。“他一定要在走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画出米勒那样的作品。”具体说明梵高想借作品表现什么。——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梵高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意图何在?——表现梵高对创作精益求精(或追求艺术完美)的态度;表现梵高的艺术主张——作品要含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参考资料:梵高的艺术主张
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作者只用很少的笔墨表现梵高绘画技艺的纯熟,请你把这样的文字找出来。
1.他平日作画时养成的那种不顾一切、全神贯注的作风给他带来了好处,使他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力工作着。对于他在画的东西,他无须思索即可挥洒自如。
2.他匆匆地信手涂抹着,所要描绘的东西不用费心思索便出现在画布上。
梵高的绘画技艺为什么如此纯熟?请从文中找出根据。——这是平日作画时养成的(他平日作画时养成的那种不顾一切、全神贯注的作风给他带来了好处)。因为他已经画了上百幅关于农民、农舍和吃着土豆的家庭的画。老师评:所以,创作《吃土豆的人》决不是只用了12天!
《吃土豆的人》最后的画面是怎样的?含有什么“内在的精神”?——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的颜色。画面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朗读:
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贮藏室的窗子,文森特从椅子上站起身,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这是他自己的《晚钟》啊!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吃土豆的人》完成之后,梵高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这是他自己的《晚钟》啊!
这段有一句景物描写,是哪句?它起什么作用?——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贮藏室的窗子。烘托梵高完成创作之后的喜悦心情。
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即前文“内在的精神”。老师评价:追求“永恒”,又一成功之道。指出倒数第二段的一句议论。——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为什么说“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这幅作品后来成为世界名画而不朽,画中人物当然也随着梵高艺术生命的不朽而不朽。归纳练习
给加绿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翌日(yì)第二天。臆想(yì)主观地想象。
檩梁(lǐn)屋顶上托着椽子的横木。
用一句话概括,梵高怎样创作《吃土豆的人》——梵高用了12天的时间,天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几易其稿和将作品付之以炬,终于凭记忆完成了《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里?——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或: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
这一创作过程说明梵高具有怎样的精神?——具有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还可以有:为艺术勇敢地面对一切;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不顾一切;–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永恒„老师提示:本文并非只为介绍《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而是为了从中表现出梵高那种对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追求、对农民友善而又同情的态度,还有超常的付出„„ 参考资料:梵高评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课外活动:欣赏梵高作品 1.自画像
2.纽恩南的牧师住宅 3.纽恩南的小教堂 4.奥维尔的乡村小路 5.村舍前正在挖地的农妇 6.凡高的卧室 7.海边渔船 8.麦田和婴粟 9.麦田上的乌鸦 10.牧羊人和羊群 11.收获景象 12.四朵向日葵 13.雪中的拾柴者 14.织布工和纺织车 15.种土豆 网上浏览导航
《吃土豆的人》只是梵高的早期作品,本文所写只是他创作初期的情况。他后来怎样了?请课外阅读《梵高传》(打开网页介绍)。
还可以在网上搜索“凡高艺术馆”浏览,你的思想感情一定会为这本书所震撼。可以打开这个网页,介绍和欣赏其中一部分内容,听其中的英文MTV《温森特》,看电影《渴望生活》的剧照„„ 自由论坛
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对梵高的评价,亦可提出问题,例如: 1.梵高的画果真值那么多钱吗?
2.许多人看不出梵高的画多么好,为什么? 3.梵高身前身后反差为什么那么大? 4.梵高最可贵的是什么? 5.你对梵高自杀有什么见解? 张国生2003年元月
附录:梵高写给其胞弟提奥的信:
这个礼拜,我开始画一幅农民晚上围在一起吃一盘土豆的画。我早起晚睡,已不停地画了三天。
我想把我在农舍里画的那幅吃土豆的人的速写作些修改,使它成为一幅真正的画。《吃土豆的人》至少是我试探过的一个题材。我可以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和某些完全错误的地方,但它相当真实,比有些完全没有缺陷的画也许更真实。„„我又在画《吃土豆的人》。我新画了些头部的习作,尤其手部作了很大的改动。尽管现在这幅画只花了比较短的时间,但画头和手的习作却用了整整一个冬天。至于画这画的那几天,十足是一场战斗,不过是一场使我感到极为兴奋的战斗。我试图清楚地表现这些在油灯下吃土豆的人们如何用他们伸进盘子里的那同一只手挖地,以便使画表现出体力劳动以及他们如何诚实地谋生。
„„画面上是一间屋子昏暗的内部,屋里,点着一盏小油灯,肮脏的亚麻桌布、被烟熏黑的墙壁,女人们头上在地里干活时戴的普通的无沿帽,所有这些在油灯下通过眼睛毛看来都变成了很深的灰色。
„„全部头像都画完了,而且还画得非常仔细,但我还是毫不可惜地立即重画。在现在完成的这幅画里,他们的肤色像还带着泥土的、没有削过的新鲜土豆。我根据我对那一场面本身的记忆而画出了这幅画。可我已经把头像画了多少遍了!于是,我又每天晚上跑去现场认真捉摸某些细节。我认为画已经完成了——这总是比较而言,因为实际上我永远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