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教学案1
陋室铭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齐读
2、听录音范读
3、引导断句
4、请同学读
5、再齐读
6、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学案 22 陋室铭
课型:讲读 课时:一 主备人:李妍 审校:苏婉玲
时间: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
(四)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
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第二篇: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1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1、齐读2、听录音范读3、引导断句4、请同学读5、再齐读6、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学案2【学习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鸿儒 得馨 台痕 案牍 调素琴
2、解释加点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
三.教师小结:
第三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重点 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学法指导 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鸿儒()
调素琴()案牍()
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
(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
5、读一读,品一品。(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 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 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
《爱莲说》导学稿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爱莲说》导学提纲答案
二、1、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益: 副词,更。
3、植:树立。
4、鲜:少。
5、濯:洗涤。妖:妖媚。
6、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应当
8、独:只,仅
9、沾染(污秽)
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香远益清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世人甚爱牡丹;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1.(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3.《核舟记》导学案
编写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
髯()椎髻()膝()楫()不属()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最后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3)大约 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1.D 2.B 3.A 4.B 5.D 6.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7.A C 8.从中间到旁边 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11.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12.作比较 列数字 13.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第四篇:陋室铭(学案)2011.11.2
《陋室铭》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 识 与 能 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文文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铭”“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类比”“比
兴的特点。
过 程 与 方 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意。
2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自学提纲:
1检查字词
陋室()
德馨()
鸿儒()
案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
三、品读,感受陋室:
(一)品读前六句,思考:
1)最富有哲理,最能体现陋室不陋的是哪句话?
2)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二)品读中间八句,思考: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2)陋室主人的交往人物有哪些?
3)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如何?
(三)品读后三句,思考: 1)文中还提出了哪些居室?
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交往人物的句子是:
3)写陋室日常生活的句子是:
五、迁移拓展
仿写《陋室铭》: 提示:
1、仿照本文格式;
2、可写学习篇、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 等等。
第五篇:《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语文
陋室铭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流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二.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带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随之有: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爱莲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二..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
“可爱者甚蕃”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而: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 “我”爱莲花什么呢?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6.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答案: 石室联中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
八年级语文
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
八年级语文
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