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
《陋室铭》导学案
科组:初一语文组主备人:曾明华
审核:初一语文组时间:2011-3-8
学习目标:
1、理解铭文的一般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翻译全文。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品质。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翻译全文,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品质。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
1、本文是一篇骈文声韵、节奏和谐优美,认真朗读找出韵脚在体会美感的同时
也会帮助你更快的记住课文。
2、理解文中的几个“之”字,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3、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主旨。
知识储备: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刘禹锡(772-842),河南洛阳人。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2、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铭文:“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歌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本文《陋室铭》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进而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
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5、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
章的艺术效果
预习指导
一、了解铭文和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基础积累
1、自读课文并文圈画生字词,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正音释义。
2、试给课文划分节奏,并大声朗读,看看课文在音韵上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
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背得更快。
3、和伙伴互读互译课文,看看有哪些字词语比较难翻译的,做好标记,并通过
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来解决。
4、完成《课堂作业》P52——53的2、3、4、5《导学与训练》P67的三1、2、3、4。
5、用正楷字抄写课文一遍。
三、文本探究
1、如果要给课文分层次你会分成几层?每一层讲的又是什么?
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从而表现主旨的?这
几个方面还有实写和虚写,你能找出来吗?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说:“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4、课文目的是写“陋室”,可开头写山又写水,结尾还写诸葛庐、子云亭,这样
写的用意何在?
5、品析课文的语言,领悟意境美。
6、画出课文的结构图。
7、完成课本P1
53一、《课堂作业》P53的6以及P54的7、《导学与训练》P67的6、7.。
展示
展示内容:
一、字词积累
①易错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②难译词 ③一词多义④古今异义⑤词类
活用 ⑥ 通假字
二、疏通文意
1朗读并翻译课文,先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再翻译比较难译的句子后,最后逐
句翻译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再现文本,体会感情,归纳写法。
1、用多种方式再现文本。(可通过读、说、画、唱、演的形式再现文本内容)
2、赏析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归纳文章主旨以及写作方法。
四、提升拓展文本
可以是读后感,续写、改写、对文本的不同角度的理解等
展示要求:
1、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展示。
2、展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泼,有吸引力。
3、动静有序,既要专心听讲又要做好笔记。
4、点评要态度诚恳,声音响亮,用语简洁准确,既要看到优点又要找出不足。
反馈练习
1、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B 课文从陋室的环境、陋室内的活动以及所交往之人来写陋室不陋的。
C 全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一词统领全文,为全文之
“睛”。
D本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衬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表现手
法和修辞手法,十分讲究对仗和炼句炼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在立意手法
上是托物言志,在写陋室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和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2、文段评改
啊,石林?你那红霞难天、万峰林立的美景,你那摇摇欲坠、仰观时令人心
惊肉跳的“千钧一发”的奇观,你那破壁而出的古枫、凌空穿云的怪石,真是千
姿百态,气势非凡;还有那蔚为壮观的雾海,奇妙高耸的莲花峰,犹如仙境的望
峰亭,都使我流连望返。
(1
(2)文中有一个标点用错了,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3、名著阅读:下面《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
项是()
A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B 史进——棒打洪教头
C吴用——智赚玉麒麟
D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4、对下面《酬乐天处逢席上见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处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怀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 第一联写作者遭贬后的境况,“凄凉”、“二十三年”写出了贬后处境之苦。
B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是说回到家乡,只觉得人事全非,自己恍如隔世的陌生人一样。
C 颈联融景情理于一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新生事物总是要代替旧事物,社
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D 尾联借“听君歌一曲”自慰,表露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6、完成《导学与训练》P68的四、五。
第二篇: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1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1、齐读2、听录音范读3、引导断句4、请同学读5、再齐读6、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学案2【学习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鸿儒 得馨 台痕 案牍 调素琴
2、解释加点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
三.教师小结:
第三篇: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四篇:陋室铭教案(定稿)
《陋室铭》
课 型:教读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2、点拨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背诵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学习古
人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图片导入法(请学生选择,并做简要的说明)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
于是他会怎么做呢?故事没有完,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认识铭(读注释1)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表明文体的字有说、铭、记、序等。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三、走进作者。根据工具书交流刘禹锡的相关资料,与作者对话。多媒体展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本文选自《全唐文》。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陋室。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三读:
1、一读:读出文章之韵。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按照朱熹的要求: ① 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③检测字音,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文章之意。
小组自读,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标记。① 检测重点词义
②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可举手提问。(生质疑)
3、三读:读出文章之情。
(1)师说: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除了押韵,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篇文章的音乐美。正因为它具有音乐的美感,所以文章易读易诵,我相信一节课下来大家也一定会背。(2)和州知县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于是怒气冲冲前来兴师问罪。刘禹锡远远看见知县而来,便故意大声读起了《陋室铭》„„
此时你就是刘禹锡,请对着和州知县大声朗读《陋室铭》。(生可以摇头晃脑地吟诵《陋室铭》,看是否能读出对势利的和州知县的轻视。)
五、探寻作者之思:
过渡语: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仅要有光鲜的衣着,更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1、学生自由发言对文章的看法。
2、陋室陋在何处?“陋”指房屋的形陋 A:找句子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真的陋吗?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中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谈作者: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欣赏他吗?赞赏他的作法吗?
六、拓展延伸。
在那个埋没人才的年代里,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只得安贫乐道,甘居陋室,现在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中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呢?(学生畅谈)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七、如何读文章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下同。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把、如何背文言文
刘禹锡让我们敬佩,我们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老师总结一下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1、背诵文言文的原则: 化“长”为“短”
读懂文意
多次巩固
2、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
翻译还原法
边读边译法
八、总结:
最后,让我们一起看黑板,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一遍。(师生齐背课文)
下课前,我有两句话送给大家:愿《陋室铭》一文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耳际,愿《陋室铭》一文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心间。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将课文讨论的问题展开论述一下。
第五篇:《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本站推荐)
导语: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