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论文见地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论文见地
摘要: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 禅宗勃兴于唐;盛于宋
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关键词:古代建筑园林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有的学者认为,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的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桂离宫内的体量并不高大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设色和多余之物。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和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3].彭修银.《空寂: 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4].刘 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李猛志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研究生
第二篇: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
《中华茶文化》
期末论文
题
目
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班
级
集贤创新实验121班
学
号
201203040118
姓
名
赵 佳 茜
完成时间:2013年 12月
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摘要:茶道与园林建筑在许多层面都有共通之处。古代文人的饮茶生活对园林空间的构筑与功能带来直接影响。而在日本,为满足茶道仪式而精心设计了一个环境——茶庭。它引导人们渐入闲寂、优雅的氛围。本文从日本的茶道与茶庭,分析了茶道的精神一一清、静、和、寂。
关键词:茶道 茶庭 建筑 园林 影响
茶道是日本传统艺术,人们以沏茶、品茶为手段来联络感情和陶冶性格。但茶道渊源于中国一一茶的故乡。在这里, 茶文化的背景是近2000年漫长岁月中“ 士人文化”的发展。以隐逸思想为主导的“ 士人文化”构筑了一个以琴棋、书画、谈玄、斗禅、品茗、园林等为内容的高度完善的体系。而其中,沦茗、造园是较为突出的两项活动,彼此影响关联,成为文人隐逸生活的重要寄托。茶饮以其清韵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好,而园林则是文人闲雅丰富的隐逸生活之空间承载,文人于园林中“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寓意奕棋”[2],不亦乐哉。对士人园林有突出贡献的白居易, 在诗中也详细描写了居身园林之中烹茶品茗、林之中烹茶品茗、玩赏器具的怡然。至此,茶道的宗旨意趣已有体现。白居易的思想与生活对后世士大夫们乃至日本的园林都有着深远影响,例如,桂离宫中的一些茶庭的造园法则便直接源于白氏思想理论。至宋代,饮茶之风更是大盛。诸多文人的诗词、文字都表露了当时饮茶艺术对园林艺术的依赖。茶叶虽早在汉末即传人了日本, 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人,饮茶才在日本普遍流行。
日本是个酷爱自然的民族,自然气息弥漫在他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庭园是全,亡全意与自然贴近融合的最好中介。虽说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可是善思考的日本人却在园林的经营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幽静、神秘、耐人寻味是其共性。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3种类型:
1、池泉庭园,以水为主体;
2、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替代水来造景;3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 1
“露地’。茶庭是茶道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修茶道主要在茶室中举行,而茶室前21设附属园林作为人们进人茶室之前收敛心情、培养情绪的过渡空间•桃山时代的千利休创造了草庵式风格的茶庭.既有中国士大夫所追求的山野隐逸之气又有日本的风土之情。江户时代(1603一1868),著名的造园家兼茶人小崛远洲(1579 = 1647)按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把园林的规范、内容和布局大致确定了下来•随着茶道的兴盛,茶庭在社会上大量兴建,且大体遵循小崛远洲的模式而渐成气候。这种观点来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抱的心态。
茶道建筑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主要由茶室与露地两部分组成。其中,茶室是“前座”、“后座”进行的场所;露地是“中立”进行的场所。茶室建筑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茶人的宅邸相连,主要由茶席和水屋(茶室的厨房)两部分组成。露地是进入茶室前的庭院。由垣摒、露地门、腰褂、蹲踞、雪隐、步石、石灯笼、尘穴和植栽等景观元素构成。
茶道建筑的美学源自于茶道的美学,即“诧”或“佗”。“佗”是以对美的否定为前提的,是在否定了世俗的普通意义的美之后而产生的无一物的美。从结果和现象来解释,“佗”是对以下事物的否定:富贵、华丽、优美、豪华、复杂、琐屑、纤细、均匀、明澄、典雅、崇高。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佗”的概念:贫困、朴质、谨慎、节制、枯萎、老朽、古色、寂寞、稚拙、简朴、野趣、自然。“佗”的内核是禅。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佗”否定了一切现有的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使得“佗”获得了创造各种美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茶道建筑的美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不对称
“不对称”是相对于“对称”而言的。茶室建筑构图灵活,变化多样。露地的布局也是自由、随意。
(二)简朴
“简朴”是对“精巧”、“绚丽”的否定。茶室建筑多为单色,颜色偏灰。茶室里的装饰一般都少而精。
(三)枯高
“枯高”可以解释为:遒劲、古老、阑珊。主要体现为茶室壁皇的柱子一般选用某个名寺拆下来的材料,茶室内的色调以朽叶为主,露地里的蹲踞多用古寺 2 的基础石或旧桥墩做成,露地里常常种植姿态遒劲的松树等等。
(四)自然
“自然”即不造作,顺其自然。茶室的茅草屋顶、竹制的吊顶、弯曲的中柱,露地中没扫的落叶都是茶道建筑自然美的体现。
(五)幽深
“幽深”即不一览无余,藏一部分让人回味。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露地的景观设计与布局上。露地面积小,但是幽深,能令茶人流连忘返。
茶道建筑的这几个特点不是一个个拼凑的,而是相互关联,具有同一属性的。它们都是由茶道的思想核心—禅派生出来的。
在日本建筑史上,茶室建筑凭借其独特的草庵风格,影响了日本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建筑结合茶道建筑的草庵风格产生了数寄屋建筑,数寄屋是以茶室的样式建造的住宅,是日本的一种住宅别墅风格。最为典型的实例是京都桂离宫的书院,它是数寄屋风格的书院造建筑,是现代和风住宅的前身。
在日本造园史上,露地是一种区别于枯山水的全新的禅宗园林形式,这种园林形式以一种自然而纯净的格调对日本后世的造园活动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茶道建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体验过程之美
日本古代茶道建筑通过自身形式的规划与设计,强调了人对建筑参与和体验的审美活动过程,将茶道的精神体现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使用者进入建筑后因建筑形式产生的各种行为当中。茶道建筑的布置与建造,与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合而为一,并因此促进了人在其中体验活动的形成,将复杂的茶道精神蕴涵在主体审美活动过程中,让人充分体验建筑的过程之美。
随着近代建筑思想的发展,在讨论建筑形式美与艺术效果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现象和趋势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及人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而这正是建筑走向过程的真正起点。因此建筑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是不可分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主体以全面的感觉去面对世界。
(二)自然变化之美
茶道建筑的自然之美,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种对变化的追求。这种趋向,来 3
源于禅宗“无常”的思想。一切的物质在茶道中都只能表现瞬间的美,即茶道中“一期一会”的来源,而永恒的,只有超出物质之上的“禅”的精神情趣。
在建筑材料上,茶室使用木材和茅草这种极有时间限制的材料,着力强调“时间”和“循环”的观念,体现一种从自然中来、最后复归自然的趋势。在建筑结构上,茶室追求的也是让人在极简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细微注意力,从茶室中的挂轴、插花、风炉、茶具等道具,以及主人烹茶奉茶的席位动作中,甚至是炉灰排列的纹理之中,找寻美感。带入禅宗“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此外,茶室建筑还在开窗的设计和室内挂轴以及插花的装饰,甚至茶点和器皿使用搭配上特别留意引入自然界的时序特色。
(三)细节精致之美
茶室建筑在精神上追求禅宗寂灭之美,结构和材料上追求删烦就简的朴实,是为表现世外的清贫,让人在物质极简的环境中,体验内心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强大。但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清贫的表象是以更为细腻的匠心去规划设计,以倍于宫殿寺院的花费去建立的。它的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着对外形、工艺的研究和计量,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熟练地运用。每一处都体现着远胜于茶道礼仪的繁复和细腻。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2]陈继儒.小窗幽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冯可宾.芥茶笺[M]//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452-456.[4]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7]官晓晶.传统草庵风茶室意象在日本现代建筑中的继承〔D].同济大学,2007: [8]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F半月),2009,(02): 42^43 [9]施悦.日本茶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O1):152一156 4
第三篇:关于日本语言与文化论文
摘要:
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发展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关键词:
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及形成因素
1、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语言是社会运行的必然现象,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色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同时也有很多的语言,但是归根结底,当前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这类文字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发音来对文字进行定义,还有一类是表意文字,这类的文字首先是通过某一件事情所代表的含义,最终定义文字,比如说“汉字”.作为当前世界上表意文字的代表,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中国,中国的邻国日本也在使用汉字。日本的文字不仅仅使用表意文字的汉字,同时还使用表音文字的假名,当前能够将不同文字混合使用的代表,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也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
2.1 日本文字初始与汉字
日本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直到公元 5 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字才渐渐地流入日本。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不仅为日本学者用来记录史实,并且还有很多的学者用其着作成书,这也就是日本唯一能够使用的文字。不过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的发音渐渐发生了改变,日本人对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拆分,这也就成为了日语中的片假名,汉字的草书演变为了平假名,主要用来对日本的汉字进行注音。因此,汉字的传入为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日本还有很多的汉字方面的书籍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在公元 8 世纪的时候日本出了一部《万叶集》,这也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诗歌的表达的主要形式就是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汉字中的“传说”在日本的文字中没有什么很大改变,用日本文字写作“伝说”,将中文中的“传”简化了一笔,也就形成了“伝”,这样的文字形式在日本还有很多种。除此之外,日本的文字还利用汉字的意思再加上日语的读音共同使用,例如汉字中的“情”,用日本的文字表示为“ろ”,两种语言之间的意思相近;还有汉字中的“夏”,在日语中的读作“なつ”,与汉语意思相同,这些是日语中对汉语没有做出很大改变的文字,但是也有很多文字的形状变得面目全非,并且读音也变得非常的复杂。
以上用来记录日本文字的方式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之为“万叶假名”,这种文字方式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汉字而言的。到了xx世纪前后,日本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假名,也就是上文中提出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类假名都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实现的。平假名主要是根据汉字中简单字体的草书转化而成的,例如,平假名中的“ぬ”是胫骨汉字中的“奴”转化而成的,并且这两种字的读音都读作“nu”,而片假名则基本上是根据中文中的偏旁部首转化而成的,还比如,“イ”主要是根据汉字中的“人字旁”形成的,“ウ”则是根据汉字中的“宝盖头”形成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在日语中都是用作表音文字,表音的日语假名和表意的汉字的组合成为当前的日语文字的结构特点。
2.2 文化特征
我国被世人传颂为“礼仪之邦”,我国的文字流入日本后,逐渐地演变为日本现今的文字,但是当时传入日本的不仅仅只是文字,还有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文字所蕴含的文化能够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品性、心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同时这些文化在日本的发展历史中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所包含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日语的语言表达委婉、含蓄
日本人说话通常是比较委婉含蓄的,这一点跟我国古代的文化非常的相似,但是日本能够将这样的文化保留至今,足以说明日本文化的可贵之处。例如,日本人在向别人开口要帮助或者物品的时候,不会直接说“来帮我一下”,而是选择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说“手伝うとができ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无论是对多么亲近的人,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总是这样的委婉,而中国人的表达则会不一样,只有对待比较陌生的人才会表现得比较委婉,但是在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得比较直白。因此,在与日本人对话的时候需要表现得含蓄,在日本人说出一句话之后,中国人需要揣摩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解读出来日本人话语中真正的含义,才能了解日语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日本人在要求别人等待一下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要求对方等待,而是会说“ちょっと待っください”,这样说话就能够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话语中的意思,也不至于闹成僵局,造成尴尬的场面。总的来说,日语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带有一点“文言文”的气息,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的时候,只需要对日语中的关键词汇进行翻译,这样就能够明白日语中包含的意思,但是在回答的时候需要含蓄委婉。
2.2.2 注重谦敬
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浓厚的国家,通常情况下,日本社会中的男女等级、长辈等级、长幼等级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与我国古代的风情非常的相识,人们在说话用语的时候必须要将说话的对象与自身的身份相结合,避免对长辈或者年长的兄、姐说话不恰当的情况。日本的等级观念非常的鲜明浓厚,面对什么人,就需要说什么话,这样的风俗习惯在日本的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和日本人对话的时候,要尽量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以及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描述出来。例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交流,同辈之间的交流方式。日本人对父亲的称呼为“父亲大人”,日语“お父さま”,并且日本人同事之间一起出去聚会都是各自买单,这一点和中国人的吃饭方式不同,中国人去吃饭总是某一个同事为了表达好意而买下全部的单。但是在日本都是自己吃多少则付多少钱,一般不会为同事或者朋友买单,按照日本的文化习惯,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2.3 男女有特定的语言
在日本社会,男士用语和女士用语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明显。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男性的地位往往比女性高。因此男性的用语比较霸道,而女性则相对柔弱。因此在日本家庭中,往往是男性主外,女性主内,而日本的女性往往因此具有贤妻良母的品性。
3、日本语言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日本人对话的时候,说话的一方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主要是根据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而意义的形成必然以社会文化为主体。这就是日本文化中和的精神、体察的文化和以心传心的文化,这三种文化特征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日本文化的交流形成一道桥梁,也就是日本文化交流的精髓所在。
3.1 和的精神
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实则是日本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和”的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无论是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属,还是同事之间的交流都会极力回避给予对方直接的伤害,避免让对方难堪,正是因为这样,在日语中“みません”、“どういたしまし”、“気にしま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等词语被频繁使用,因为这些词汇中包含了对对方的尊重和体谅的深意,所以在表达的时候能够将日语中的文化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3.2 体察的文化
日本人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将对方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很大程度上关注对方的思想以及对方的观点,不会在交流的时候生硬地拒绝对方,并且不会说出激怒对方的话语,从言行举止中感受对方的深意以及对方的真实意图也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体现。
3.3 以心传心的文化
日本人的交谈方式,与我国古代人们的交谈方式极为相似。往往是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传递来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日本人会时刻注意对方每一个细节、面部表情以及每一句话中的措辞方式,通过对方的谈吐以及言行举止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东西,日本人将这样的交流方式称为以心传心,意思就是通过言语的交流,使自身心领神会。并且日本人常常认为交流的双方只要有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基础,即使将事情隐喻表达,对方也能够通过话语中的含义明白自身的意思,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才有了省略表达的使用,这也是日本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的贫乏,导致日本的文化受到其地理因素的限制。因此,日本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出现语言透支的现象,所以,日本在文化上往往会吸收别国的文化,并加以整理,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分为很多种,但是在特定的因素下产生的各种心理要素是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递方式。
参考文献:
[1] 范冬妮。日语中的外来语及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15.[2] 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再探[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2):50-57.[3] 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四探[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1):66-67,55.[4] 赵华。探视日本文化发展,分析日语语言形成[J].考试周刊,2015(43):21-22.[5] 毛峰林。日语表达方式特点及其语用语境关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2):12-17.[6] 王纪芹。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四篇:《古代的日本》教学反思
《古代的日本》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历史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下,受益匪浅:
第一、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使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让学生自我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学握的,不仅要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材,首先要知道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以便合理高校安排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学到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也要在解决问题中完成。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索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课上只有粗浅的了解,但对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再加以改进。
第五篇: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教案
《园林规划设计》电子教案 模块三:园林绿地组成要素设计
项目四: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园林建筑小品的概念
掌握园林小品的设计,并能正确处理各小品的位
置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园林建筑的造景作用与园林小品的造景作用
并熟记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乐学。
采用自主探究和、讨论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说,会做。
采用拓展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园林建筑的造景作用与园林小品的造景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园林小品在园林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重点掌握服务类小品和展示类小品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园林设计中,不仅仅要有植物、湖泊等,更要有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那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片,你能给园林建筑、园林小品一个具体的定义吗?
生:观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二,新课讲解
(一)、园林建筑小品
定义:建筑小品一般指这一类体形小、数量多、分布广,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富有情趣的精美设施。园林建筑小品的地位
(1)、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环境的组成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都是作为组景的一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点景、赏景、添景的作用。
(2)、园林建筑小品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公共艺术承担着宣扬民族和地域精神文化、陶冶情操的作用。2 园林建筑小品类型
①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②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③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④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3 园林建筑小品作用(1)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2)运用小品的装饰性来提高园林建筑的鉴赏价值。(3)将功能作用较明显的桌凳、地坪、踏步、桥岸以及灯具和牌匾等予以艺术化、景致化,可取得某些艺术趣味。
4、各类园林小品分析(1)服务类小品(2)装饰类小品(3)展示类小品(4)照明类小品
一 服务类小品:包括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特点: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1、座椅
座椅是园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家具”,是供游人休息的必要设施。座椅在园林中具有实用功能还有组景点景的作用。兼具观赏、休息、谈话的功能。
2、座椅的设计要点:
1)满足人的心理习惯和活动规律的要求
2)园林中有特色的地段,面向风景,视线良好,较好的人的活动区域;
3)方便性和私密性的要求;
4)座椅的数量应根据人流量大小而定。5)座椅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
3、座椅制作材料
可采用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
(一)花架的形式
①廊式花架。最常见的形式,片版支承于左右梁柱上,游人可入内休息。
②片式花架。片版嵌固于单向梁柱上,两边或一面悬挑,形体轻盈活泼。
③独立式花架。以各种材料作空格,构成墙垣、花瓶、伞亭等形状,用藤本植物缠绕成型,供观赏用。
(二)花 架
材 料
花架常用的建筑材料有:
1,竹木材:朴实、自然、价廉、易于加工,但耐久性差。竹材限于强度及断面尺寸,梁柱间距不宜过大。
2,钢筋混凝土:可根据设计要求浇灌成各种形状,也可作成预制构件,现场安装,灵活多样,经久耐用,使用最为广泛。3,石材:厚实耐用,但运输不便,常用块料作花架柱。
4,金属材料:轻巧易制,构件断面及自重均小,采用时要注意使用地区和选择攀缘植物种类,以免炙伤嫩枝叶,并应经常油漆养护,以防脱漆腐蚀。
(三)电话亭
电话亭是公园、广场、风景游览区等公共环境中是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按其外形可分为:封闭式、遮体式等。封闭式电话亭:高2-2.4米,长*宽0.8米*0.8米——1.4米*1.4米 遮体式电话亭:高2米,深0.5-0.9米
设计考虑:尺度上人体工程学
材料和形式上满足隔音效果
材料选择能抵抗日晒雨淋。
(三)装饰小品 包括雕塑、铺装、景墙、窗、水缸、栏杆等,在园林中起到点缀作用的小品。
特点:装饰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在园林中起到重要作用 1雕塑小品
我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大量雕塑小品存在,如石牛、石鱼。雕塑在现代园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雕塑小品可以赋予景观空间以生气和主题,通过以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诱人而富于意境,提高环境景观的精神品质。
雕塑是当代公共艺术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也是公共艺术的最佳载体,它已经咸为城市生活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样式,也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整体中重要的组咸部分。
雕塑类型: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具象和抽象雕塑。按雕塑的空间形式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按使用功能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功能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 雕塑设计要点:
注重整体性:雕塑自身的材料、布局、造型的整体,其次 是与环境空间、文化传统相统一。体现时代感:立意(反映当今时代主题),材料(结合现 代材料),形式(体现地域人文精神)注意与配景的有机结合:与其他景观小品的结合。圆
雕
多角度观赏及触摸是圆雕的特点,它具有高、宽、深三度空间,是雕塑艺术的主体形式。在公共空间中;圆雕也是最能主导和揭示空间气氛的公共艺术,它可以借助于艺术的象征性、隐喻性和永恒性来表现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人类情感.其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基本上可以代表城市雕塑的主流
景
墙 园林景墙主要功能:
1、有隔断,划分组织空间的
2、围合,标识,衬景的功能。
3、装饰,美化环境,制造气氛并获得亲切安全感。
现代园林中景墙的主要作用是造景。
(三)展示类小品
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美学在景观中的应用,城市信号装置日趋多样化协调发展。包括各种各样关于旅游和日常生活的导游信息标识、地图、布告栏、路标、指示牌等,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指导、宣传、教育的功能。
四)照明小品
照明小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草坪灯是用于庭院、绿地、花园、湖岸等的照明设施。绿地照明不同于一般广场照明,在功能上求其舒适宜人、照度不宜过大、辐射面不宜过宽,不宜过密,白天是点缀景园,夜晚给人柔和之光的照明要求。
灯距在5-10米,脚灯3-5米
行路照明:方便游人在夜晚能看清园路为目的。步道灯灯杆高度在2.5-4米之间,灯距10-20米布于道路两侧。
装饰灯
用于在大型园林中渲染氛围,增添情趣、勾画庭园轮廓的灯具。有隐藏照明和表露照明两类。
其他小品